歷史上的今天:曹操逝世

220年3月15日(農曆220年1月23日),曹操逝世 一代梟雄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歷史上的今天:曹操逝世

曹操

公元220年3月15日(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距今已1799年)曹操在洛陽逝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操在軍事上開始強大起來。196年迎漢獻帝到許都(今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削平了呂布、陶謙等割據勢力。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消滅袁紹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到公元207年,除關中及遼東外,北方復歸統一。次年統兵南下,但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是又引軍北上,致力於安定社會、恢復經濟,鞏固和發展在中原的統一事業。他在世時,稱為魏王。死後,曹丕代漢,追諡為魏武帝。曹操在世時東漢實際已經滅亡,全國一片混亂。曹操通過廣置屯田、興修水利、減輕人民負擔、整頓內政、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等措施撥亂反正,重建了中央集權的政府,恢復了北方的統一,併為後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是三國時期貢獻最大的一位政治家,同時又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和一流的文學家。他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在文化上起到了轉變風氣的作用。

歷史上的今天:曹操逝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操在軍事上開始強大起來。196年迎漢獻帝到許都(今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削平了呂布、陶謙等割據勢力。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消滅袁紹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到公元207年,除關中及遼東外,北方復歸統一。次年統兵南下,但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是又引軍北上,致力於安定社會、恢復經濟,鞏固和發展在中原的統一事業。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幷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攻佔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他在世時,稱為魏王。死後,曹丕代漢,追諡為魏武帝。曹操在世時東漢實際已經滅亡,全國一片混亂。曹操通過廣置屯田、興修水利、減輕人民負擔、整頓內政、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等措施撥亂反正,重建了中央集權的政府,恢復了北方的統一,併為後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曹操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後人集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經典戰役

官渡之戰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佈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並燒燬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今屬河南),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江東孫權的統治,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歷史點評:

他是三國時期貢獻最大的一位政治家,同時又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和一流的文學家。他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在文化上起到了轉變風氣的作用。

相關閱讀:一代梟雄曹操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相關閱讀:一代梟雄曹操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歷史上的今天:曹操逝世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徵,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

若論原因,最直接是看軍事,擊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以及漢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最接近統一的時刻。當時北方初定,荊州投降。被他視為心腹之患的劉備一路逃亡,只剩下江東政權搖擺不定。從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來看,他頗有已視江東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實際上他在收服荊州之後馬上攻打江東,已是因冒進而失策。賈詡也勸他:“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而曹操之所以不聽而冒進,一是他以孫權為孺子,低估了江東的決心和能力。未料孫權野心不比袁紹等人小,魯肅曾當眾對孫權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孫權大笑,可見他早不諱言自己的稱帝野心,又怎會輕易投降。劉琮之降承自劉表的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而孫家父子兄弟都是極力開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簡單。

二是他低估了劉備。劉備與他交手多年,向來被動,以走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僅能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盟。後一點尤為重要,保證了劉備不像過去那樣只能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庸,而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資格。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突然反敗為勝,佔據荊襄,聯合孫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和定盟,曹操只面對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便失敗,後或可再度找到機會取勝,然而當三股力量彼此牽扯互相制約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來孫劉兩家就快為了荊州大打出手,張魯一投降曹操,兩家馬上劃分了勢力範圍,掉轉槍口。劉備回師蜀中,而孫權以十萬兵進攻合肥。曹操後來專門贈送名貴的雞舌香五斤給諸葛亮,“以表微意”。這時候想到來挖牆角,顯然已經晚了。誰讓他當年煮酒論英雄時沒除去劉備,留下後患無窮。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的數十萬士兵(大部分是他的jīng銳青州兵)一時難以恢復,而馬超、韓遂甚至趁機佔領了潼關以西,他對北方的統治已經出現危機,亟需修補,無暇他顧,只能坐視劉備蠶食荊州揮師益州。此後他的戰爭性質已從擴張的統一之戰轉變為對戰略要地的爭奪,三家拉鋸戰開始形成。

與劉備的漢中之戰,則是另一個轉折點。張魯投降本是一個極有利的契機,曹操可以選擇繼續揮師入蜀,如司馬懿所建議,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曹操若借得漢中之勢圖西川,對方“勢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隴,復望蜀乎”。曹操當然有其考慮,可能是受了赤壁時長線作戰的教訓,也不再寄希望於敵人自動瓦解。何況當時劉備已從荊州趕回,孫權也有可能犯境。年過六旬的他選擇保險的做法,想憑藉中原的富足徐圖。孰料四年後漢中反為劉備攻佔,失去漢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這四年間為何曹操沒有動作反而導致前功盡棄?不妨從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如蕭何故事為標誌,曹操後期活動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雖盡力勤王,並無不臣之心,但漢祚傾頹之無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顧忌,群下出於自己的名位考慮,也多有勸進之心。而隨著曹操年齡漸老,為子孫計,他亦不能不為代漢鋪路。

翻開武帝紀,建安十八年後,幾乎每年都有天子對曹操超規格的冊封和晉位記錄,可以想見這背後複雜的正統之爭和政治程序。與此相對應的是愈漸單薄的軍事記錄,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只有平隴西涼州以及奪漢中兩起,其中漢中得而復失。而兩次征討孫權都在有利情況下草草結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後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獻帝賜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關聯?

因稱魏公之事,曹操還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荀彧,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軍事決策。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目的卻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原則,他也為之而死。跟隨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屢建功勳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帶來政治資本的作用,恐怕遠遠小於它所帶來的政治壓力。雖然毛玠勸曹操說“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實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後,面對的形勢是“袁紹內懷不服……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這還僅是中原一地,少數民族尚有烏桓鮮卑西涼,各地軍閥尚有劉表張魯孫策等人,未見一人因曹操佔據中央而歸附。而曹操幾個最為得力的股肱謀士與猛將,也很少是因為響應朝廷徵辟而來到他門下的。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攻城掠地擴大勢力範圍,用呂思勉的話說,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於用兵”。

反過來,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於將漢室的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成為眾矢之的。一邊周瑜罵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一邊荀彧還滿心期待他重振漢綱。之前統一過中國的三位皇帝,無一人面臨過如此複雜而矛盾的政治處境和法理難題。隨著曹操權勢的增大,政敵也越來越多,他不得不騰出手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進獻三個女兒、殺伏皇后一家、誅孔融,如何平衡漢朝與自身的關係,耗費了曹操的許多精力。比較兩個對手:江東在赤壁戰後便不以朝廷為顧忌,劉備以正統自居,兩家幾乎沒有內部鬥爭,故可一致對外,鞏固自身。

士族對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覷。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中說,曹操的政權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曹操出身士族最為歧視的宦官家庭,又以軍功起家,用人唯才是舉,不信天命,厲行法制,抑制兼併,每一條都與士族觀念背道而馳。荀彧之死,也與他的士族背景有關。直到曹操死後,曹丕任用陳群實行九品中正制,

由士族壟斷做官權,然後在士族內部按照聲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官位官職,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慮,交換來他們對曹丕代漢的認同。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對全國的士族集團始終沒有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雖然中原士族集團鑑於鄉土與正統觀念多有歸附,但地方上如荊襄、益州、江東集團,便不大買它的賬了。反觀劉備與孫權政權,都得到士族集團強有力的支持。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與荊襄士族多有聯姻,劉備作為外來者,在荊襄地位的穩固,很大程度上仰仗於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當地士族的支持,頓時翻身,與前期狼奔豕突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孫劉皆為人傑非一時能攘除。曹操在這三人中年紀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無心也無力統一了。

延伸閱讀:揭秘曹操殺華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揭秘:曹操殺華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歷史上的今天:曹操逝世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今天的許多史學家也大都認為,華佗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時刻心繫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權貴、專門為曹操一個人看病,於是藉口妻子病重離開了曹操,曹操屢次催他回來他都不肯,最後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給殺了。

華佗之死責任果真全在曹操嗎?華佗真的沒有任何過失嗎?南京審計學院教授徐少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師範學校的林振清老師認為,華佗之死責任不全在曹操,兩篇論文的發表,終於解開了華佗被殺的真正原因。

曹操為何要殺掉華佗呢?《三國演義》對此的解釋可謂深入人心。在該書的第七十八回中,羅貫中詳細地描寫了曹操殺華佗的經過。

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

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

華佗本為“士人”,入仕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標,從醫僅是“業餘愛好”。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是眾多讀書人的信條。華佗所生活的東漢時期,社會上讀書做官的熱潮已經達到頂點,公卿大多數是熟悉經術者,漢順帝時太學生多達3萬人,學儒讀經成為社會風尚,而醫藥技術雖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卻為士大夫所輕視,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名醫棄醫從政的例子很多。這種社會風尚不能不對華佗有所影響。

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記載,華佗年少時曾經在徐州一帶遊學,是個“兼通數經”的讀書人。徐少錦的文章認為,同當時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入仕做官也是華佗的人生目標,從醫只是他的“業餘愛好”。

但是,該書還記載,沛國相陳珪薦舉華佗為孝廉,太尉黃琬徵辟他做官,他都不去。這又是為什麼呢?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華佗才氣大,頗自負,認為陳珪、黃琬薦舉的官職都不大,不肯為之。二是他已經迷戀上醫學,不願為此小官而拋棄所喜好的醫學。

走上從醫道路後,華佗深以為恥,經常後悔,時刻等待入仕為官的機遇。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該書的《方技傳》中寫道,“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一語道破了華佗走上從醫道路以後的心態。在行醫的過程中,華佗深深地感到醫生地位的低下。他的醫術是高明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請他看病的高官權貴越來越多。在跟這些高官權貴的接觸過程中,華佗的失落感更加強烈,性格也變得乖戾了,難以與人相處,因此,范曄在《後漢書·方術列傳》中毫不客氣地說他“為人性惡,難得意”。在後悔和自責的同時,他在等待入仕為官的機遇的再度降臨。

利用為曹操治病的機會,兩度要挾,意圖求取官爵。

曹操請華佗為他治療“頭風”頑症,華佗用針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國志》對此的記載是,“佗針鬲,隨手而差。”後來,隨著政務和軍務的日益繁忙,曹操的“頭風”病加重了,於是,他想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頭風”病。華佗說:“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意思是說,你的病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治好,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苟延歲月。曹操的病果真那麼嚴重了嗎?

據中醫界人士講,“頭風”病確實比較頑固,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想要徹底治癒確實很困難,華佗雖為神醫,也未必有治癒的良策。但若說即使“恆事攻治”,也只能苟延歲月,死期將近,就未免危言聳聽了,很明顯有要挾的成分在內。

在文章中,林振清認為,華佗正是想利用為曹操治病的機會,以醫術為手段,要挾曹操給他官爵。曹操後來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說,華佗能治好這病,他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這說明曹操當時是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並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

於是,華佗便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為藉口,請假回家,到家後又託辭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對曹操進行再度要挾。曹操依照漢律,以“欺騙罪”和“不從徵召罪”判處華佗死刑,華佗服罪伏誅。

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回家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賜給四十斛小豆,並放寬期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拘捕押送他回來。於是華佗就被交付許縣監獄,審訊後本人認罪。荀彧替華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將華佗給處死了。

曹操殺華佗是不是一時意氣用事呢?判處華佗死刑有法律依據嗎?

曹操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在歷史上以“動以王法從事”著稱。無論是理政還是治軍乃至齊家、誡子,曹操都以漢律為基本準則。徐少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漢律的規定,華佗犯了兩宗罪:一是欺騙罪,二是不從徵召罪。主要是後者。漢律中有“大不敬”罪,對“虧禮廢節”之犯者要處以重刑,《漢書·申屠嘉傳》便載有人“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的案例。“大不敬”的具體內容較多,其中“徵召不到大不敬”適用於華佗所犯之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