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和曹植真的是被曹丕殺了嗎?

娛樂前前沿


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同為曹操和卞氏所生,曹丕老大,曹彰老二,曹植最小。三人個性各有特色,老大深沉狡猾,老二勇猛豪爽,老三聰慧任性。

如果三人同為平民百姓,肯定能相親相愛一輩子。可生於帝王之家,註定了相愛相殺。

《三國志·魏書·曹彰傳》原文記載:“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魏氏春秋》也道:“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

史書上記載,曹彰封爵後拜見魏王,不得見,暴斃與自己家中,並非曹丕殺死。享年35歲,生命太匆匆。

曹丕繼位後,政局不穩,勞累過度,受風寒不治,公元226年逝,享年41歲。死後過了六年,曹植離世。也就是說,曹植也不是曹丕殺死。

但曹丕又實在是間接殺手。

拿破崙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曹彰從小的理想就是“好為將”。而他也紀律嚴明獎罰分明,名聲威震塞外。

俗話說功高震主,曹丕怕壓制不住,想殺的心肯定有。

而曹彰“忿怒暴薨”,肯定與曹丕有脫不了的干係。

曹植文采出眾,靈活機智,深得曹操喜歡,行軍打仗都帶在身邊,準備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一心想上位的曹丕把他試為死敵,《七步詩》就是明證。

曹丕登基後,繼續採取打壓政策,貶低曹植的爵位,幾次變換他的封地。曹植屢次上書,希望能為國出力,都未能如願。

生活的不如意,政治的不如意,一代文豪整日借酒澆愁,最終抑鬱而亡。

權與利,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





歷史全方位


曹丕、曹彰和曹植是三兄弟的關係,他們都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所生。雖然後來曹丕得以被立為世子,並且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才有了之後篡漢建魏登基為帝之事。不過在曹操選世子時,曹丕還是有競爭對手的,對大的競爭對手當屬曹植了。

歷來權利之爭都是殘酷的,就算是親兄弟也是如此,歷來為了權利兄弟相殘的例子很多。那曹丕後來得以繼位,真的殺了他的兄弟曹彰和曹植嗎?

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可謂各有所長的,曹丕雖然文學方面成就不小,但還是不去曹植。主要他政治能力強。曹彰則是武藝過人。而曹植才高八斗、才華橫溢,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

曹彰好武,他武藝過人,曾經曹操問他兒子們的志向,當時曹彰就說“好為將”,因為他鬍鬚是黃色,所以被曹操稱為黃鬚兒,他和曹植不同,他是好武不善文。當然他帶兵能力還是不錯的,曾威震塞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其位,曹彰就和其他諸侯去了各自的封國,因曹彰曾奉命北伐、平定朔方土地,可謂是功勞盛大。故為他增加食邑五千戶,加上以前的共一萬戶。

黃初二年曹彰被封為公爵,黃初三年又被封為任城王。黃初四年的時候,曹彰進京朝見,但在這段時間內,他卻得了急病而暴斃身亡。他去世時三十五歲,後被諡為威王。

對此,歷來《世語新說》中的說法是曹丕顧忌曹彰的勇武,所以就用計殺死了。當然這是《世語新說》之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曹彰並非曹丕所殺。至於曹彰暴斃死亡的原因,大家不防說說。

曹植曾經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具競爭的對手,後來曹丕得勢,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曹植。曹丕的確是打壓過曹植,但曹植的死卻並非是曹丕所殺。因為曹植死於公元232年,那時曹魏的皇帝是曹叡,所以曹丕自然是沒有殺曹植的。

當然曹植雖然沒有被殺,但他被打壓、被排擠還不可避免的,所以他過的也並不怎麼如意。重要的是就算後來曹丕駕崩,曹叡繼位了,那時曹植很想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施展,他也曾多次上書曹叡,想得到曹叡的信用。

然而不管曹植說的、表現的如何的情真意切,但曹叡對此只是讚許而並不重用,同時對曹植還是一如既往的限制和防範。後來曹植被封為陳留王,他也因為生活憂鬱成疾而離開人世,那時他四十一歲。


中孚鑑


曹氏三兄弟

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所以這三人是真正的親兄弟。

這三兄弟挺有意思的。老二曹彰武藝過人,自言“好為將”。老三曹植是天縱奇才、文壇泰斗,本來是最招曹操喜愛,但也正是因為過高的才華,自然也使得曹植全身瀰漫著瀟灑散漫、放蕩不羈的文人氣息。而老大曹丕文武雙全,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性格深沉、處事沉穩。

(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影視形象)

作為親兄弟,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能取得成就,他們本該相親相愛,只是很可惜他們生在了帝王家。為了世子之位,這三兄弟卻是反目成仇,爭的不可開交,尤其是曹丕和曹植爭的最為激烈。但最終曹植被他自己的性格所打敗,加之曹丕的嫡長子身份加持,勝利者自然是老大曹丕。成王敗寇,作為勝利者的曹丕又會如何對待曾經和自己爭位的兩個親弟弟呢?

曹彰之死

《三國志》: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曹彰好武,不善文章,所以他是最早從世子爭奪的隊伍中退出的,所以他對曹丕的威脅並不大。黃初四年(223年),曹彰從封地進京朝見,但是突然就得了急病,暴斃於府中,年僅35歲。

(曹彰影視形象)

像曹彰這種本來人好好的,現在進京去朝見突然就暴斃死了,自然就成了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猜測的對象,所以就有了各種猜測,比如說“毒殺”。

《世說新語》: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

《世說新語》裡記載說,曹丕因為害怕曹彰的勇武,於是曹丕就趁曹彰進京的時候將他給毒死了。雖然在《世說新語》裡有曹丕毒殺曹彰的說法,但我覺得並不可信。《世說新語》不同於《三國志》,它乃是我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說到底它只是一部小說,對於它記載的歷史我們還是需要打問號的。而且在同一篇寫曹彰死後,還有這麼一段,“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勿復害我東阿。”這裡的東阿指的是曹植,但是曹植受封為東阿王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卞太后難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就知道曹植會在幾年後被封為東阿王,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世說新語》的嚴謹性還是存在問題的!

(曹丕畫像)

相對於《世說新語》的記載,我覺得《魏晉世語》中的解釋更為靠譜,“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得見,有此忿懼而暴薨。”也就是說,曹彰是因為當年曹操死的時候追問過璽綬而可能被曹丕猜忌,這次到洛陽仍然遭忌被排斥,因此曹彰是既恨又怕,最終暴斃而亡。

所以說曹彰應該不是曹丕殺死的!

曹植之死

當時和曹丕爭儲最激烈的就是曹植,自然曹丕最恨的肯定也就是曹植了,所以曹丕勝利後肯定是要報復一下當時的競爭對手曹植了。

(曹植影視形象)

關於曹丕難為曹植的故事被傳的最廣泛的應該就是“七步成詩”,而這個故事也是來源於《世說新語》,“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但是,實際上對於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存在很大爭議,以曹丕的智商,他不大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而且作為曹植的兄弟,曹丕應該也對曹植的文學造詣頗有了解,這麼做的結局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是對曹丕智商的侮辱!

曹丕稱帝以後,雖然他屢次徙封、處處打擊曹植,但礙於太后卞氏的壓力,他也不敢有什麼出格的舉動。雖然曹丕對曹植恨之入骨,恨不能殺之而後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植絕對不是死於曹丕之手,因為曹植是死在曹丕後面的!

(曹丕影視形象)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以後,曹叡即位。一度心如死灰的曹植一下子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他曾多次上書曹叡請求予以任用,雖然上書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但曹叡對他都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曹植在曹叡時期的處境也並沒有什麼改變,仍然處在嚴加防範和控制中。

公元232年,曹植又被改封為陳王,鬱鬱寡歡的曹植於當年11月病逝,時年41歲!

因此,曹丕並沒有殺害曹彰和曹植。雖然曹丕沒有殺害他們,但是曹丕對待他們刻薄寡恩,卻是他們死亡的肇因!


小祁說歷史


曹植死在曹丕去世後,自然不可能是曹丕殺的,甚至“七步詩”的故事也並不可信。而《世說新語》說曹丕毒死了曹彰,這個故事漏洞重重,不是真的。雖然不能說曹彰百分百不是曹丕所殺,但沒有證據的事,我們只能“疑罪從無”。


先說曹植,大家都知道,二人為爭奪曹操的世子之位相爭不斷。最終,曹操選定了曹丕為世子。曹操死後,曹丕即位為魏王,不久逼漢獻帝禪讓,自己做了皇帝。之後有個著名的“七步詩”的故事。曹丕欲殺曹植,曹植七步成詩,然後曹丕不得已放了曹植。事實上,“七步詩”的故事並不見於正史,這首詩也沒有存於曹植的文集。它和曹彰吃毒棗身亡一樣,都是《世說新語》中的故事。世說新語不是史書,而是小說。事實上這個故事也不合邏輯,且不說作不出詩就殺人特別兒戲,單說讓曹植七步成詩這個事情,你怎麼知道曹植會不會隨口唸出一首早年就想好的詩?這種方式本來就很弱智啊。


真實的曹植,在曹丕在世時,確實不是很得意,從臨淄侯徙封安鄉侯、鄄城侯,後晉升鄄城王,又徙封雍丘王,不過曹丕也還給他加了五百戶封邑。曹丕去世後,曹叡即位,對曹植繼續防範,徙封東阿王、陳王,於太和六年去世,年僅四十一歲,不過這已經是曹丕去世六年後的事情了。


然後說曹彰。作為曹操最會打仗的兒子,黃鬚兒一直是父親的驕傲。他的理想也不是政治上有所抱負,而是做一個武將馳騁沙場。他北征烏桓建立軍功。在曹丕即位後,把曹彰的封邑提升到萬戶,後將其從鄢陵侯晉升為公爵,不久又封任城王,是曹魏第一個封王的宗室。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覲,卻突發疾病而死。於是《世說新語》又寫了一個故事,說曹丕因為忌憚曹彰帶兵的軍事能力,邀請曹彰對弈,期間請他吃喜歡的烏棗,曹彰就被毒死了。而這個故事也被證明為假的。因為諸侯王進京是農曆五月,烏棗那時候沒有成熟。和“七步詩”一樣,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其實,曹操的二十幾個兒子,除了在曹操生前就病逝的那些之外,其他在曹丕在位時都今生爵位,一個個封侯、封公、封王。如果說曹丕要殺曹彰、曹植,難道其他兄弟都不用擔心嗎?好像也說不通。曹丕對兄弟們其實真的不錯,連曹植這個死對頭都能封王,加封邑,其他人更不在話下了。所以,說曹丕害兄弟,不可信。


伊耆角木


大家好,我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曹彰和曹植兩位苦逼的兄弟和大魏朝的魏文帝曹丕俱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之子,也就是說為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那麼曹丕有沒有和三百多年後的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殺了兩位兄弟呢。

當然有這樣的傳聞主要還是因為這三兄弟也是如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一般對繼承人的問題多有爭端矛盾。

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被李世民所殺是鐵板釘釘的事情,那麼曹彰和曹植兩兄弟之死是不是和曹丕有關呢?

曹植之死

首先,曹植應當肯定不是。

因為曹植在曹丕死後六年才鬱鬱寡歡而死,而此時已經是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在位。

但在魏明帝曹叡之時,曹植渴望為曹家江山出一份力,侄子曹叡和父親曹丕一樣對曹植也是有所提防,只是口頭上嘉許了而已。以至於曹植沒幾年就心情鬱悶而死。

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三國志》

從以上這段記載而言,曹丕父子可以說是間接性的害死了曹植。

曹彰之死

曹操與卞夫人的次子曹彰是一員猛將,死在魏文帝曹丕黃初四年,到洛陽朝見時死在自家府邸。

也就因此,曹彰的死頗有傳奇色彩,在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中:

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

我認為此事不大可能,除了歷史專家們的研究曹彰死在農曆五月,以此時棗子尚未成熟而推翻。

不過我認為這段記載中,並未言明是當年的新出之棗子,曬乾之棗亦有可能。

另外也有說《世說新語》中描述卞夫人所說的曹植爵位“東阿王”是魏明帝太和三年,不可能以卞夫人之口說出。

但我認為這種說辭也是可以的,畢竟此書成書之年亦是南北朝的宋朝,以曹植之後爵位稱呼其實可能是作者之口之語。

比如嘉靖年間成書的《北窗鎖語》之中有“後太祖登大寶,中山就封,每朝見太后”的句子,但明太祖皇帝哪來的太后,其父母早已去世多年。此處的太后應當是指馬皇后。

言歸正傳,南朝宋學者劉峻根據《魏晉世語》認為是:

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得見,有此忿懼而暴薨。

劉峻認為曹彰之死是因為害怕心虛而死。

真相

曹操晚年犯頭痛之病,神醫華佗表示這是小事情,只需要打開頭取出裡面的“頭涎”即可。

曹操雖然身經百戰,但哪裡有膽子接受這種危險性極高的手術,最終因此而死。

那麼曹操的病是什麼病呢?

太祖聞而召(華)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華佗傳》

以此有可能是“頭風”,西醫稱之為“偏頭痛”。

根據醫學之中對偏頭痛的解釋,超過60%的偏頭痛病人有家族史,其親屬出現偏頭痛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3~6倍。

那麼有沒有可能此病他的兒子們也患上了呢?

來看看曹操與卞夫人所生四子的年齡:

首先,魏文帝曹丕,病逝之時40歲,其子曹叡36歲,而且曹丕的兒子們都是早早去世,最年長的可能就是曹叡。


另外曹植死時41歲,曹彰死時不超過35歲,曹熊更是因為體弱多病早早去世。

當然並不是說有遺傳就會導致早逝。

只是在各種外在因素的引發下,導致發病的概念高進而導致心情鬱悶而死。

史書《三國志》曹彰傳中以“疾薨於邸”描述曹彰之死,我猜想很可能偏頭痛引發的心病及其他併發症而死。

結語:綜上我認為曹彰曹植之死和曹丕並沒有直接關係,只是間接導致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