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略定,宗室降爵,刘秀如何给皇族重新排序?

|孙正宇

前言:

光武中兴从名义上讲是刘秀在大汉王朝的中期对汉朝的光复、振兴和延续,但从亲缘上讲,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作为布衣天子,其与西汉后期的皇帝只能说一百多年前是同一个祖先,刘秀并不属于西汉后期皇室的核心成员。这种远亲关系如何影响刘秀对皇室内部的重新洗牌呢?


天下略定,宗室降爵,刘秀如何给皇族重新排序?

光武帝刘秀


一、刘秀为何选择建武十三年给诸王降爵?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下诏,将长沙王刘兴、真定王刘得、河间王刘邵、中山王刘茂皆降爵为侯。随后,又将赵王刘良降为赵公,太原王刘章降为齐公,鲁王刘兴降为鲁公。

可当初这些刘姓王都是谁封的?

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建武二年(26年)四月,刘秀封叔父刘良为广阳王,族兄刘祉为城阳王,刘縯的长子刘章为太原王,次子刘兴为鲁王;当年五月,封族父刘歙为泗水王,已故的真定王刘杨之子刘得为真定王;当年六月,封刘歙之子刘终为淄川王;当年十二月,刘秀下诏,将被王莽废除的皇族宗室列侯都恢复其原来的封国。

由此可知,在建安十三年,被降爵的诸王基本上是建武初年刘秀自己封的。那当初封这些王的是刘秀,现在给这些王降爵的也是刘秀,莫非刘秀当初封错了?

要搞清一个历史事件真正的原因,必须了解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

那建武二年,天下的形势如何?

其一,群雄割据。此时的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王朝,但是天下仍然处于群雄割据纷争的局面。例如,赤眉军纵横关中,隗嚣割据陇地,公孙述在蜀中当皇帝,可谓“天下未定,四方各自为雄”。

其二,人心思汉。王莽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新莽政权被推翻。在社会动荡之中,人们普遍怀念汉朝,认为汉室是正统。

其三,刘秀位卑。汉高祖刘邦的子孙很多,刘秀的父亲刘钦是一个县令,刘秀之前更是一介布衣。与众多的刘氏子孙相比,刘秀的出身并不高。所以,最初的刘秀并不是刘氏宗亲的中心人物。例如,与真定王刘杨相比,刘秀的出身就差了一大截。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秀意识到不能把刘氏宗亲排除在外,自己去打天下;那样就会孤立自己,失去人心;必须尽可能拉拢刘氏家族的人,团结他们去打击其他割据势力和反对自己的刘氏宗亲。所以,在建武二年,刘秀封了一批刘姓王侯。

那建武十三年,刘秀又为什么把许多刘姓王贬为公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一下建武十二年。这一年蜀中的割据势力公孙述被平定,天下已经基本统一。这让刘秀意识到割据势力对自己的威胁已经非常小了,而刘姓王对其的威胁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具体表现在:

其一,中兴共识。我们常把刘秀统治时期叫“光武中兴”。什么叫“中兴”?

中兴指的是一个王朝在中期出现的盛世或振兴。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常说刘秀建立了东汉,但在当时的人乃至后世许多人看来,刘秀并不能算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刘秀只不过是中兴了汉朝。所以,刘秀的皇位不只有刘秀的子孙有继承权,刘邦的子孙都可能继承。这对刘秀来讲,问题严重。

其二,皇子年幼。刘秀的皇长子、也是第一个皇太子刘彊出生于刘秀称帝那一年,也就是建武元年。建武十三年,刘彊才十三周岁。

第三,诸王难治。太子之下是刘姓诸王,可目前的刘姓诸王中并不包含刘秀的儿子们。比如,赵王刘良,他是刘秀的亲叔叔,又是刘秀的养父;从地位上讲,他在刘秀之下;但从伦理上讲,刘秀都要让其几分。刘秀在时还好说,一旦刘秀不在,刘良的话在皇室中必然是举足轻重,甚至可能对皇位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

以上三点让刘秀意识到,如果这时候自己去世,自己的儿子们都年幼,那皇位之争的胜利者很可能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其他年长的刘氏子弟。

所以,刘秀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要保证汉朝的皇位在自己这一支有序传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只有自己长寿,等到孩子们长大了,长君继位,才能稳住局面。

二是仅仅等孩子们长大还不行,还要在这一时间段里对刘氏家族的地位进行重新排序。

首先,在刘秀看来,当前天下初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所以重新排序一定不能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其次,刘秀考虑到,刘姓诸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叔父刘良、侄儿刘章等为代表“近亲王”;另一类是以族亲刘得、刘茂等为代表“远亲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很重视血缘、看重亲情的民族。从血缘关系上讲,近亲较近,远亲较远。所以,刘秀将刘良、刘章等“近亲王”贬为公,将刘得、刘茂等“远亲王”贬为侯,公之位在侯上,既削弱了原刘氏诸王的地位,又保留了其相应的爵位,意在既削弱又拉拢,以此来确立以刘秀这一支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皇族新秩序。


天下略定,宗室降爵,刘秀如何给皇族重新排序?

长兄刘縯


二、建武十五年,刘秀为何给诸子封公,而不是封王?

诸王降爵之后,刘秀要做的自然是提拔自己的儿子们。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夏四月,刘秀封皇子刘辅为右翊公,刘英为楚公,刘阳为东海公,刘康为济南公,刘苍为东平公,刘延为淮阳公,刘荆为山阳公,刘衡为临淮公,刘焉为左翊公,刘京为琅邪公。

有人会问,刘秀既然想提拔自己的儿子们,为什么不一下子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呢?

其一,在《儒学主流不认可谶语,刘秀为何既崇尚儒学又推崇谶语?》一文中,咱们聊到孝道是刘秀当皇帝替刘邦管理天下的重要法理依据。建武十五年,刘秀的叔叔兼养父赵公刘良还健在。从辈分上讲,刘秀的儿子们属于刘良的孙辈。如果刘秀现在就封儿子们为王,他们的爵位就会在刘良之上,这不仅不合伦理,也有违孝道。

其二,之前,为了降低刘良在宗族中的地位,刘秀好不容易才将其从赵王降为赵公。如果刘秀此时封儿子们为王,必然要重封刘良为王,这不仅会威胁到刘秀这一支的皇位传承,也会让人觉得刘秀的做法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其三,此时哥哥刘縯之子刘章、刘兴的爵位也是公。因为刘秀是皇帝,其地位自然比刘縯高,所以此时封自己的儿子为公,从事理上自然说得过去。

第四,除了太子刘彊,刘秀的其他儿子们之前的爵位连公都不是,一下子就封他们为王,会对其他的刘姓宗族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难以接受。

经过权衡,刘秀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先封儿子们为公,封王的事情还要等。


天下略定,宗室降爵,刘秀如何给皇族重新排序?

叔父兼养父刘良


三、刘秀为何选择在建武十七年和十九年大封刘姓王?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七年春正月,赵公刘良去世了。

也就是说,在刘秀看来,此时封儿子们为王已经不存在伦理上和孝道上的不足了。所以,建武十七年十月,刘秀把之前被封为公的十个儿子都进爵为王。可是封王之后,又出现了问题。

其一,刘良刚刚去世,刘秀儿子们的爵位就在昔日刘良之上,这合适吗?刘秀是推崇儒学孝道之人,如此一来,必然让人怀疑刘秀是否真的看重儒家所推崇的伦理、孝道和亲情。

其二,刘良以及刘縯的两个儿子原来都是王,现在不是了。刘秀为什么只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刘良与刘縯的后人不可能没有想法。

为了拉拢近亲的皇族,刘秀认为有必要在不影响皇位在自己这一支有序传承的基础上,“一碗水端平”。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九年“闰月戊申,进赵、齐、鲁三国公爵为王。”

赵王为刘良的后人,齐王和鲁王为刘縯的后人。通过封他们为王,从而扩大了皇室的受益范围,他们也就不会有意见了。


天下略定,宗室降爵,刘秀如何给皇族重新排序?

光武帝刘秀


结语:

皇家权位之争往往血雨腥风,但刘秀经过一番巧妙的政治操作,以不流血的方式,在东汉刘氏皇族内部逐步确立了以刘秀这一支为中心、以血缘远近为标尺的皇室新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