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的飯早做好了,“怪獸”卻還賴在床上,怎麼“打”?


麻麻的飯早做好了,“怪獸”卻還賴在床上,怎麼“打”?

4天前發佈的《粑粑麻麻自己在睡懶覺,卻要求孩子刻苦努力?》,實際上是給粑粑麻麻們提了個醒,對自家的孩子,既要“言傳”,更要“身教”。

很多網友表示贊同,甚至有粑粑私聊留言:“我錯了,馬上改。”

但也有麻麻很委屈:我每天早就把飯做好了,“怪獸”卻賴在床上不起來,喊了一遍又一遍,他依舊無動於衷,搞得我都要氣死了……

這還真是一個具有共性的大問題!

1

當下,很多孩子表現出一個共同的行為特徵,沒事慢條斯理,有事斯理慢條,反正就是慢吞吞的節奏,一點不捉急。

相信很多粑粑麻麻們都不難發現孩子身上存在一些怪現象:踩著上課鈴聲進教室;不到最後一刻是會不動手寫家庭作業的;吃個飯把“細嚼慢嚥”這個詞詮釋得淋漓盡致;衝個澡彷彿不把煤氣燒完不舒服;看著他蝸牛般的舉動,你心裡再著急也不能催促,一催反而更慢……總之,

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幾乎就成了一種生活態度

趕上因抗擊新冠肺炎封城帶來的超長寒假,活動空間小了,能做的事少了,慵懶散漫也就被一些孩子趁機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粑粑麻麻還不能說,一說,他比粑粑麻麻還急,還來勁。


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拖延症。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明知自己不及時實施和完成的行為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卻依然將要做的事情一再推遲,直到推而無推。拖延症的心理動因實際上是對自己應該面對的重要工作或任務感到畏難害怕,所以不斷地選擇退讓、逃避。

嚴重的拖延症肯定會影響個人發展和團隊進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就是對拖延症的生動描述。

顯然,拖延症是一種病,得治!

當然,粑粑麻麻們也不要過於焦慮,大部分孩子的拖延行為並沒有嚴重到心理疾患的程度,頂多是存在“拖延症傾向”。

但是,對種傾向又不可大意,因為對拖拖拉拉行為的寬容漠視會助長拖延症的形成。

因此,“拖延症傾向”也是一種病,得治!

2

那麼,如何糾正“怪獸”們的拖延習慣呢?

以對付喜歡睡懶覺、不按時吃飯為例,我送給粑粑麻麻們十六個字:約法三章、過時不候、自行解決、絕不妥協

你不是喜歡睡懶覺嗎?那就先約法三章:確定幾點鐘之前必須起床、幾點鐘之前必須吃完早餐。家長還可有言在先,我可以提醒你三次,三次之後若仍然不動,對不起,你愛睡不睡,我反正不伺候了。

過了吃飯時間,就沒得吃,既沒有餐食,也沒有零食,要吃也得等到下一餐,這就叫過時不候。

過時不候還有一層意思:有的孩子吃飯特別慢,那麼可以約定一個時間點,多少分鐘內必須吃完,若到點了還在磨蹭,可以果斷叫停,讓他別吃了,以此給孩子一個警告。

過了吃飯的點,又不讓吃零食,除了餓等下一餐,還可以設計一道“自救程序”: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學著摘菜淘米,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鼓勵他自己去做飯,比如在家長的指導下學著下一碗麵、炒一個菜,這就叫“自行解決”。“自行解決”是一箭雙鵰之舉,既治了拖拖拉拉的毛病,又學會了一項生活技能,好事情呢!

還要特別強調一點,既然出手了,家長就絕對不要妥協

很多粑粑麻麻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往往說起來要多嚴厲就有多嚴厲,可一旦遇到實際問題,馬上就心軟了,生怕孩子餓著了、沒吃好。

其實,以現在的生活條件和身體素質,一餐不吃、甚至餓個兩頓,對孩子的身體並無大礙。家長稍微狠點心,以最小的代價把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給治了,是完全值得的。所以“絕不妥協”是糾正“怪獸”們的拖延習慣的心理防線,反之,家長一旦自亂陣腳,給孩子傳遞的就是更嚴重的負面信息,反而會助長拖延習慣。


當然,粑粑麻麻們還要有思想準備,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拖延習慣也不是一天養成的,要想改變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

您什麼時候看見“怪獸”是一棒子就被打死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