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能拯救餐飲業嗎?

受疫情影響,餐飲業遭受了斷崖式下跌。


根據統計局最新數據,2020年1-2月份,餐飲收入共4194億元,同比下降43.1%,聯繫到行業在疫情之前保持9%左右同比增速,如此計算,2020年前兩月餐飲業損失高達3700億元。


作為一個低利潤率,高現金週轉的行業,近期我們也時常聽到和看到餐飲業面臨的重重困境,從早期的頭部企業西貝到我們熟悉的街邊小店,行業瀰漫著嚴重的悲觀情緒。


互聯網能拯救餐飲業嗎?


在此背景之下,最近互聯網公司也是頻頻表示要助餐飲業渡過難關,從支付寶、阿里本地生活再到美團,均出臺了針對本地生活(尤其是餐飲業)的政策,那麼這些政策是否有針對性,又是否能切實有效解決餐飲業所面臨的問題呢?


這是我們撰寫本文的主要目的。


餐飲業現狀:宏觀看好,微觀承壓,佣金到頭


從宏觀數據看,餐飲業在近36個月一直保持9%以上的增速,跑贏GDP和社會零售品增速,2019年全行業已經拿到了4.7萬億的規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行業。


但如果看微觀數據,以上樂觀將要打一個折扣。在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中,其採樣的各類餐飲形態企業中,2018年門店平均增加了37.13%。


換句話說,餐飲業規模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門店規模效應的拉昇,單店坪效正在承受較為嚴峻的壓力。


在火鍋品牌呷哺呷哺的財報中我們也看到了這個現象。


互聯網能拯救餐飲業嗎?

摘自呷哺呷哺2019半年報


呷哺呷哺全國各地的同店銷售額均處於負增長,門店運營面臨重重壓力。


那麼,對單門店而言,其主要成本構成又是如何呢?


我們從《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披露了2018年的行業部分信息

原料進貨成本佔營業額比重均值:39.68%

房租及物業成本佔營業額比重均值:10.26%

人力成本佔營業額比重均值:22.41%

能源成本佔營業額比重均值:4.54%

各項稅費合計佔營業額比重:5.11%


餐飲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大概在18%左右。


其中,以上除人力成本以外大都屬於固定支出,互聯網企業的“賦能”又能體現在何處呢?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的《中國外賣產業調查研究報告(2019年前三季度)》,2019年前三季度外賣行業的滲透率已經達到15.9%,並且預估2019年全年中國外賣行業交易額將達到6035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30.8%。


外賣在相當長時期內被視為餐飲行業的一大“救星”產品,通過外賣延伸餐飲店的物理空間,提高獲客能力。


但根據前文數據,餐飲行業增長的主要原因在門店擴張,單門店的成長性是受到較大沖擊的,換句話說,對單門店而言,高達16%的外賣滲透率大概率上仍是零和效應,本該堂食的用戶選擇了外賣。


在分析外賣對餐飲業的利弊時,我們要綜合上述的成本結構以及外賣規模這一數據進行。


以上餐飲店平均成本,歸結到外賣訂單中,其成本大致可為:原材料不變為39.68%,房租物業成本,由於未有堂食,則不用分攤堂食房租成本,我們歸結為一半大致為5%,人力成本中,前臺服務員的需求被降低,但對於弱服務的快餐行業而言,外賣和堂食對服務員的要求並不算太高,我們將此數據設置為15%,能源成本維持4.54%,稅費維持為5.11%。


綜合上文分析,外賣訂單的平均利潤率為30.67%,再加上外賣平臺的抽傭率(美團在2019年Q3為14%),綜合看來,外賣的利潤率較傳統堂食並未有明顯改善,甚至還有降低的風險。


由於在規模上外賣更近似是“轉移消費”,從利潤率看外賣較堂食並未有太過明顯改善,外賣對餐飲業的影響顯然是有所誇大的。


那麼,是否就可以對外賣保持消極態度呢?


這顯然也不是,外賣平臺早期通過補貼等手段已經改變了用戶行為,堂食顧客被規模化向外賣轉移已經是個趨勢性行為,雖然並未明顯刺激行業增長,但行業內部卻要大步追趕,對外賣更多是守勢。


那麼,互聯網公司通過線上導流到店對餐飲業又能有多大刺激呢?


根據美團2019年Q3財報,到店服務貨幣化率已經在9.7%(包括酒旅),考慮到店的平均利潤率在18%上下,扣除佣金大致有10%左右利潤率,尚不如外賣水平。


在此之前,參與外賣的餐飲店相當比例為快餐店,為夫妻共同經營模式,門店堂食麵積較小,採用外賣之後,一方面確實延展了門店經營空間,降低由於門店面積狹小對收入的制約影響,另一方面,夫妻共同經營也可將人力成本壓縮至最低。


雖然行業整體上是零和效應,但夫妻快餐店確實可從中獲得了較大的增長,這是值得鼓勵的,但也有新聞報導有外賣平臺將此部分佣金一度提高到20%以上,若如此,餐飲業的整體發展又要被打一個折扣


根據《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外賣對快餐的滲透率已經超過25%,高於全行業滲透率,且增速開始變緩,採樣的商家中,外賣佔營業額較上年僅增加1.58個百分點,又弱於其他餐飲品類。


美團外賣在近幾個季度一直強調客單價(目前已經超過40元),阿里本地生活服務也在最近表示要向正餐邁進,也即,前一個週期的快餐已經進入瓶頸期之後,正餐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仍然從報告入手,採樣的正餐商家中2018年外賣佔比為9.38%(2019年顯然是會超過10%的),利潤率為16%上下。


正餐和快餐在運營商很大不同在於,後者可以通過壓縮門店營運面積、前臺服務人員等形式降低成本,但正餐則要確保基礎的服務和品質,以上手段對於正餐並不完全合適。


正餐的利潤率大致在16%上下,這也等於為外賣的佣金設置了一個標準:整體很難跨過10%,否則就會引起商家的反感。


對於到店引流正餐商家則會較為歡迎,但佣金+營銷成本也不宜超過收入的10%。


這對於美團是要有一定影響,在Q3美團開始調低外賣佣金,增加廣告營收比重,在疫情之下,行業收入銳減,以上成本都是宜減不宜加的。


其他品類,如火鍋、西餐等大致與正餐情況雷同,我們不做單獨討論。


整理以上觀點:1.互聯網對餐飲業大致為零和效應;2.隨著外賣向正餐滲透,其佣金比短時間不可過高,否則會削減商家的積極性。


互聯網真能救餐飲業嗎?


在疫情中,餐飲業幾乎停擺,堂食基本取消,少量在外賣中獲得部分收入,除疫情前的1月20日前之外,在剩餘的一個多月行業是在遭受幾大的衝擊。


互聯網能拯救餐飲業嗎?


2019年餐飲收入共計4.7萬億元,若房租成本為保持在10.26%這一水平,人力支出為22.4%,平均到每月行業房租和人力成為為在1280億元上下,2月後行業停擺,多數企業壓力可想而知。


更為致命的是,連鎖類企業在前一段擴張迅速,資本性支出暴漲,現金儲備不高,停擺一月現金流岌岌可危。


美團,支付寶以及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對此都出臺的不同的對策,也各有側重,如美團選擇降佣金,且將3-5個點的佣金返還商家賬戶供營銷使用,支付寶則突出了小程序的私域流量和支付寶大流量的變現,阿里本地生活則是強調了佣金要低於同行3-5個百分點。


那麼,這能多大程度上緩解餐飲業的壓力呢?


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外賣行業交易額為4420億元,其中美團的2806億佔比64%,抽傭率在14%上下。


由於疫情還未完全結束,外賣仍然是餐飲店的主力渠道。


在疫情中以及疫情恢復初期,該抽傭率顯然是高的,根據前文分析除快餐店可以保持利潤外,若正餐為代表的其他餐飲品類在此數據中多半是微利,甚至是要微虧的,由於前兩個月的斷崖式下跌,其後的10個月需要保持利潤率,佣金就不能過高。


我們看到美團和阿里本地生活服務都將減佣金設定在了3-5個百分點,對於商家這是好消息,這也大致是正餐商家所大致能接受的數字,但美團則是需要商家將減免佣金用在擴充營銷費用上,等同於“肉爛在鍋裡“,商家負擔仍然較大。


但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在現階段來看,佔比仍然較低,其政策雖好,但能否藉此機會從C端轉移更多用戶,拿到更大份額,來解決行業問題呢?我們尚不得而知。


支付寶的小程序私域流量提法,我們認為這需要從兩方面來看:1.私域流量的核心在於支付寶的用戶粘性,根據財新數據,線下支付市場支付寶要弱於微信支付;2.支付寶需要商家參與來反推用戶粘性,如將優惠券、促銷信息通過私域渠道發佈(無佣金成本),這或許會改善粘性,行業整體4.7萬億元全年的規模,對於穩定現有支付寶市場佔比也有積極意義,但效果我們需要長期看待。


也就是說,對於商家而言當下減負的最大希望還在美團處,阿里系雖然理論上力度更大,但取決於後期的市場佔比。


整體上我們不認為阿里系的出手會對美團有根本性的打擊,也不認可美團可以持續對商家進行高貨幣化率。


最後,我們作為消費者還要正視一個基本問題,即隨著CPI尤其是豬肉價格的上揚,餐飲業的成本會隨之增加,在經過兩個月的停擺後,漲價或者變相漲價已經是確定是事情,我們要對此多加理解,共克時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