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李惠堂的“世界球王”稱號怎麼來的?他到底有多強?

1905年9月18日李惠堂出生於香港,4歲那年隨母親回到家鄉廣東五華,還帶了一個足球回去,沒事就會踢著玩。10歲左右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運動比較普及的皇仁書院,接受比較系統的訓練,次年,加入了南華隊,並參加香港甲級足球聯賽,

因其出色的球技,被當地球迷稱為“球怪”。1923年5月,李惠堂代表中國第一次參加第六屆遠東運動會,那次中國隊勇奪桂冠,而李惠堂還沒有成年。

參加完遠東運動會,8月份隨南華前往澳大利亞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士隊交鋒。開場僅5分鐘李惠堂就梅開二度,這場比賽他一人獨中三元,澳洲當局專門授予他金質獎章。回國後,香港當地報刊以特大號標題,稱李惠堂為"球王",並有"萬人聲裡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的詩句。這也是為什麼李惠堂會被稱作"球王"的原因。

民國時期李惠堂的“世界球王”稱號怎麼來的?他到底有多強?

但香港媒體不僅僅是這麼叫李惠堂,踢得好的唐福祥,梁玉堂都先後被稱為“球王”。因此我們說的“球王”,可能只是泛指球踢得好的球員,並不是真的認不清現實,武磊去西甲,我們也經常稱其為“武球王”,中國球迷都知道這是願景,有些人就是非要當真來黑,何必?

1925年李惠堂來到上海,決心要與外國球隊交手,來上海的第二年22歲的他被複旦大學聘請為教練,那之前李惠堂率隊擊敗了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球隊榮獲西聯甲組聯賽、首屆高級盃賽和中聯甲組聯賽的冠軍,22歲名聲大噪。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一生為中國隊出戰過四次遠東運動會,均奪冠。

民國時期李惠堂的“世界球王”稱號怎麼來的?他到底有多強?

1936年為參加柏林奧運會足球賽,沒有資金的中國隊,只能沿途比賽賺取經費,李惠堂和隊友沿途進行了27場比賽,取得了23勝4平的戰績。但因為這一旅途長達2個月,到比賽開始時0比2負於英國國奧隊,首輪即遭淘汰。這麼看似乎李惠堂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奧運會足球自1916年規定只有業餘球員能參加。1977年,國際足聯決定不允許參加過上屆世界盃足球賽的運動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1984年國際足聯做出了歐洲和南美洲參加過世界盃決賽的都不能參加奧運會。1988年,規定參加的球員年齡不能超過23歲,每隊只能有3名超齡球員,沿用至今。而界定是不是職業球員,就要看他有沒足球職業以外的工作。

民國時期李惠堂的“世界球王”稱號怎麼來的?他到底有多強?

英國那支球隊雖說是國奧隊,但其實因為奧運會的規定並沒有加入職業俱樂部,即便如此中國隊依舊輸了,不過我們不能指責這幫球員,畢竟李惠堂已經31歲了,那個年代這種年齡還在踢球的不多,差距是有的,1939年在和馬來西亞檳城聯軍隊的比賽中李惠堂獨造7球,那年他將近35歲,馬拉多納在這個年紀已經退役,貝利已經在美國“養老”,早已退出國家隊,李惠堂依舊為國出征,就好像21世紀的鄭智,難道我們要怪他?

至於1976年傳出的德國媒體將李惠堂排進“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也是不可信的。各種媒體已經查證,除了那些比賽是真的踢了,進球數其實算了非職業的部分,就像貝利的進球上千也是算了“含金量很高的友誼賽”真實進球貝利打進767個,李惠堂到底有多少真實進球呢?我們不得而知。

民國時期李惠堂的“世界球王”稱號怎麼來的?他到底有多強?

截至2019.10.15日

不過有些人在此大做文章也是不應該的,比如說嘲諷李惠堂為何擠掉馬拉多納,我想說的是即便那個傳聞是真的,馬拉多納是1977年才第一次代表國家隊參賽,1976年的報紙自然不會將其列入名單。與其說李惠堂實力強不如說他的對手弱。

李惠堂直到1947年年滿42歲才退役,退役後的李惠堂在1948年當上教練,同年獲國際足聯國際裁判證書,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裁判資格的人。1954年李惠堂當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秘書長。1965年,他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還出過多本足球著作,曾參加過138場慈善賽,所得獎金全部捐給日本侵華戰爭的傷兵和孤兒等,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李惠堂一生都在和足球打交道,值得我們尊敬。

民國時期李惠堂的“世界球王”稱號怎麼來的?他到底有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