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非985、211學生在大學努力考到985,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在高中努力直接考到985?

壹號菠菜


並不是非985 211的考研報958 211,而是所有的考生都是報985 211,這就回答了你第一個問題了,為什麼不在高考時努力,有的是貪玩確實不努力,有的是努力了智商不夠,有的是高中學校太差,教不出好成績,還有嚴重偏科的,聰明的厲害就是英語差,當然大部分都是綜合因素,所以考不上985211不能說為什麼不努力,你的問題實際想挑起一個話題,就是985211的本科生比研究生難考,這個大家都知道,沒必要繞彎


我浩洋


講講孩子的親身經歷吧。

廣州,初三畢業時上了高保線,直接上重點高中。那一屆,十一萬多初三學生,只有五萬多能上高中,而上高保線的也就10%左右的孩子。儘管如此,一切還只是開始。重點高中裡有普通班,次重點班,重點班,還有火箭班。

無可厚非,為了高考的不同層次學校的錄取率,學校這樣做是最好的資源分佈,沒有對錯。沒有好的錄取率,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資源,這是壓在學校頭上的大山。

中國人口多,高校少,985才39所,211也就100多一點,每年的高三畢業生有多少。那年孩子每一次考試,差一分,在全市同級孩子裡面就差一兩千人,這種競爭的殘酷程度豈是局外人想象得到的。再加上不同高校在各地的招生人數是分配的,數量少得可憐,填志願就像賭博,保守的孩子還是會選擇更有保障的普通高校。但,這並不能扼殺孩子們追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理想,不管出於什麼目的。


楊君lena


為什麼非985、211的學生高考的時候不直接考到好大學而選擇考研的時候考進來,我想表達的原因是——與高中階段的學習環境有關。

本人在湖南長大,在一所湘南地區非常出名的縣級中學讀高中,那所高中號稱我們縣教育界的“航空母艦”。提到這個稱呼應該知道那所高中的朋友們馬上能猜出來具體是哪所學校,在這所學校裡面我見識了什麼是爾虞我詐、唯利是圖,也正是從這所學校就讀之後我對老師這個行業有了一些看法。

XX一中是典型的掐尖型高中,我當年以全縣前150名的中考成績被招進學校。我在班級裡面的學號是前10號,當時年級一共13個班,這也與前150名這個數據對應得上。

這150個人是衝著重點本科去培養的(也就是我們說的一本),要不然縣裡也不會讓XX一中掐尖把這些人全掐走。按理說至少這150人要全部考上重點本科才對,就算這些人裡面有倒退的,但總有學得好的人衝上來,一個年級總體上也還是應該有150人升入重本才算培養成功。

但事實上我們當年高考重本人數只有不到100人,普通本科人數倒是很多,好像有300多,具體的數據我記不清了。

這還只是重本不到100人,211和985是重本里面的重本,相對來說能進的人就更少了。

學校和老師脫不開干係,學校條件差,讓大部分學生成天因為洗衣服沒有水之類的事情困擾著。老師(尤其是高三老師)唯利是圖,再加一些不方便說的原因,導致了整體成材率低。

這就是高中的問題,高中無法實現的夢想只能通過考研實現。


速賣通汪星


從小所接受的教育資源不一樣。蘇北徐州農村,這邊小學老師都不夠,英語老師是隨便找的一個臨時工,一個月工資1000多,說說能有什麼資源,說說水平如何,就以現在來說,連網課都沒有正式開,鄰居家的小孩子天天在門口玩,我侄女是託關係到其他學校上的,天天上網課,作業打卡。春節前期末考試成績我侄女和這邊的孩子拉的非常開。小孩子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出身,決定自己的原始教育資源,這部分孩子長大後有的會努力考上好的研究生,或者博士!


Somnus58452209


我,十六歲讀大學,雙非。高中三年睡覺、逃課。大學四年光英雄聯盟就打了一萬多場。大學畢業三年後才考研,下一步正準備考博。

雖然我是個純粹的學渣,但好在智力水平應該達到了及格線,完全符合題主說的那些孩子的發展路線。

無非就是什麼時候自覺而已。學習需要的是長期的堅持和積累,一門成熟的學科也沒有天才可言。


不用留我


最簡單的答案,本科的985考的是智商,碩士的985考的是努力。


David曾954


如果單純從未來的發展空間上看,更建議復讀上985。因為第一學歷其實是後面沒有機會再提升的,碩士和博士相對來說無論從入學考試的難度和其他渠道機會上看都要多一些。比如你本科是清華的,其實沒有人會關心你是應屆考試還是復讀考上的,但是你博士是清華的,可能他們會問一句你本科是哪裡的。

當然,復讀的壓力也很大,從我的學生裡面看,理科的復讀分數提升貌似要優於文科的復讀提分,所以還是要結合自己的特長、抗壓能力來綜合分析。畢竟考研的知識點相對於高中還是偏少,而且可供你準備的時間週期更長,如果是自制力比較好的同學,在研究生招生考試中的優勢還是比較大的。

而且也要早點弄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如果是定位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就就業的話,現在光靠學歷其實是很有限的,還是要注意平時多積累自己的實習經歷和職場能力。如果是想走科研的導師,那麼一鼓作氣讀到博士會比較好,而且你的導師其實很關鍵,有時候導師資源受用一生。




這裡說職場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

1、因為高中同學多數都不想學習,已經到了思考人生的階段,但是卻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到了大學,對事物走了一定的認知,覺得學習很重要,所以多數人選擇努力。

2、到了大學以後整體學習氛圍影響著學生自身的選擇,會跟高中階段有一個明顯的差別。

3、學生成長階段與學習階段不成正比,成長的速度跟不上學習階段的速度。

那我們就從以上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第一、我們身邊都有學生,並且自己也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通過對比,再加上調查顯示不難得出,大多數成年人最後悔的一件基本上都是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讀書。

那麼這一點也普遍反應著一個現象,多數同學在上學階段都是比較厭學的,或者說沒有學習動力,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以高中為力,直接表現為叛逆,談戀愛,上網,打遊戲等等一些“精神消費”,而並沒有把心思完全的花在學習上。

這都屬於高中生成長時期會出現的必然現象

多數同學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一些現象存在。這也就是剛才提到的問題,高中時期為什麼不想著考進985的原因。

那麼到了大約以後多數同學又選擇重新學習,考進一個更好的學校,其實還是因為成長的原因。到了大學以後,對一些事物重新有了一個認知,包括同學之間的比較,包括自己對於更好的大學的嚮往,包括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學歷,取得更高的工資。

第二、到了大學以後沒人管術,又高中的被動學習,到大學的主動學習,多數同學可以更加清晰的明確自己想要的,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第三、小憶學姐認為,學生心理的成熟成都跟不上學習階段的變化,所以也是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飛飛學姐


有好多人都認為現在985,211出來的好搶手,但你們殊不知這種情況都是公司,社會造成的,形成思維定式,以前看出身,現在看學校,難道真的只有985,211出來的人是人才其他的學校出來的不是嗎,難道只有985,211出來的能給你們帶來效益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例:一個公司老總聘用普通大學的人才,需要的錢又少,這個普通大學出來的人才,因為有人賞識,感恩而拼命為公司產生效益,就不算感恩,為了工資普通大學的人才也會為公司帶來更多效益;反觀名校出來的,你拿聘用普通大學的工資,人家都不願意來,就算來了,也得把他們當“爺”一樣的供起來,請問那個公司老總願意請個“爺”。其實這些老總找名牌大學的人,根本不是看重他們是人才,專業學的厲害而是品牌效應,他們的品牌就是“985,211”,這跟買東西認名牌一個道理。公司花了品牌的錢,請的這些人,沒給公司帶來等量的收益,最後裁員的都是這類“985,211”這些所謂的品牌出來的,被外界看到,都是這麼傻眼的“985,211”出來的,然後被外界瘋傳連“985,211”都沒工作,好好學習,其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和學校好壞沒關。先別急著反駁我,仔細想想吧!



因為沒考上,考上你以為他那時不去啊?至於當初努力了還是沒努力,這就難說了。

其實我覺得吧,沒上985、211的這些學生,現在有想法再考,不管是考研還是其他方式 ,有上進的想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不妨,我先給你普及一下985和211。

985工程大學:也叫世界一流大學:1998年5月4日,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211工程大學:211”的含義是“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將全國各地挑選出的約100個高等學校設立為重點高校,這些學校在資金中獲得優先對待。

近期教育部在官網上發佈相關消息:“現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高中階段為什麼沒有努力直接考到這些學校?

這個問題不錯,其實是這樣,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層次,

有些人天生就是學習型的,並且還是應試型的,聰明的頭腦加上性格,考上985、211的確是件值得祝賀的事。

但偏偏有些人腦袋也不笨,但是在某些學科會有偏差,就是我們常說的偏科,這樣即使他很努力,去補救,但是往往還是事與願違,所以進入普通院校甚至專科中專都很正常。

而且在高中階段,每個人都繃得緊緊的,考試時稍有差池,想進入理想的院校可能就會成為泡影。而且即使是一所重點高中,每年錄取到重點院校的比率也不是高到不得了(當然不排除確實有些很牛的學校,重點院校升學率奇高)。

在普通院校再深造,選擇重點院校,是好事,值得支持。

不管是出於對於學歷的要求,還是出於對未來就業創業的考慮,還是為了提升專業深度,還是嘗試新的學習高度,都沒有錯,值得肯定和鼓勵。

當然,普通人不會去考慮具體叫985、211還是雙一流,其實更重要是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不管是學校的名氣大小,也不管是專業的設置如何,最終給到以後若干代學子的,可能還是學校教育的實踐性和務實性。

過去的三十幾年,985和211並沒有改變,還是那112所和39所,目前雙一流的名單也未出其右。因而在選擇的時候,除了學校的名字以外,更多還要考慮你所選擇的專業。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什麼時候努力都不晚,只要有一顆堅持終身學習的心,未來都是你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