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造纸术

在我国的许多的古代文献记载中都曾有过对“纸衣”的相关描述,“纸衣”顾名思义就是用纸做的衣服,乍听之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件事很不可思议,古代人用纸做衣服难道就不怕走动的时候衣服会直接破裂吗?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真实的在我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中持续上演着。

如果我们单纯的认为古代人所穿的纸衣是用现代写字画画的纸张做成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代的纸衣是人们专门用作冬天御寒的东西,在棉花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应用之前,纸衣扮演的就是棉衣的角色,是广大贫苦百姓的重要御寒之物,是他们得以在严寒中生存保命的“法宝”,他们对于纸衣的依赖远超乎我们现代人的想象。

一、纸衣的日常应用及使用阶层

古代的纸张大多为麻制,最初并非直接取用沤好的生麻,而是经过对麻织物的废料做一定的处理制成的,麻纸由于原料来源丰富极易获取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东汉时期,蔡伦通过总结前人造纸的经验,创造出了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使得纸张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其应用范围也开始逐渐的扩大。

除了代替沉重的竹简用于书籍的发展外,官方公文、书法、绘画、祭祀、丧葬等日常生活都已经和纸密不可分。

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早期的麻纸原料中因含有织物,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和韧性,常用来作为绢帛衣物的内衬起到定型和保暖的作用,这可能刺激了古代人用纸来制作衣服的想法。古代的最早的纸质衣服是用来为死者做殓服的,尽管在舒适性以及结实程度上不如绢帛,但价格却远比绢帛便宜,再加上死人对衣服的要求也没太大的需求,纸质殓服逐渐流行起来。

唐初,受到造纸工艺及技术水平的限制,纸仍然属于珍稀物品,用于丧葬也是作为显示富贵权势的象征,在现今对早期唐代墓室的考古挖掘中,若能出土大量的纸质陪葬品,足以说明墓穴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正是因为纸在丧葬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初唐时期纸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纸在服饰方面的应用开始逐渐走向正常人的生活领域。

二、古代纸衣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

  • 唐代造纸技术的提升以及纸衣广泛应用的原因

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到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中国走过了五百年的沧桑岁月,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无数的政权朝代更迭,社会混乱,人口凋敝。此时的中国普通百姓穿的大多是丝或麻织的衣物,桑麻的大量种植保证了这一时期衣物的正常供应,普通百姓的衣着压力并不明显。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中原王朝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环境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对外文化贸易交流频繁,整个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国富民强的景象,因此社会上的人口数量骤然增加,再加上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唐朝,农业作物的产量仅仅能满足正常的粮食供应,人们穿衣的压力不断变大。

而造纸术在经历了五百年的发展与完善后,制造技术日臻成熟,使得纸张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触感更加的平顺柔滑。再加上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商贸往来的增加,文学艺术的兴盛,佛教的大肆传播,无论是文学抄录、书法绘画还是记账印刷都离不开纸张,因此

刺激了纸张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造纸技术的迅速提升。

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古代“纸衣”

由于纸的原料本身就是织物,在人们缺少衣被的情况下,用纸来制作衣服的想法开始萌发并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制造出的纸衣的确也起到了抵挡风寒的作用,并且可以像帛绢所织的衣服一样洗涤修补。自此以后纸衣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

并延伸出诸如纸帽、纸甲、纸帐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用品。

唐朝中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经济一落千丈,再加上官员的腐败贪污以及对贫民百姓的横征暴敛导致广大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人们在无力购买布衣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纸衣,这也使得纸衣在唐朝中后期的民间社会得到了大量的普及。除此之外唐朝佛教的兴盛也是促使纸衣能够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佛教僧侣认为丝帛所做的布衣需要杀蚕取丝,此乃伤害生灵之举,与佛家讲究的禁止杀生的思想相违背,因此唐朝的僧侣大多选择穿着由桑麻制作的纸衣,再加上唐代纸衣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在厚度以及透气性等方面的不断完善,纸衣逐渐成为唐代服饰种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代纸衣制造技术的成熟及其广泛应用

唐宋两大王朝交替的过程中,

中国曾短暂的经历过一段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因为战乱的频繁,导致普通百姓的生活长期处于水深火热、流离失所的状态,社会环境的动荡再加上当时极端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衰退,桑麻的产量减少,人们迫不得已之下只能靠纸衣遮风避体。

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古代造纸

到了宋朝,尽管社会平稳,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我国历史的巅峰状态,但由于朝廷并不反对土地的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愈演愈烈,普通民众的生活依旧困苦不堪,但纸衣制造的经验更加丰富,修补的技术愈发精湛,因此民间延续了唐朝以来穿着纸衣的风潮。宋代人们穿着纸衣的现象非常普遍,还创新出不少的纸衣制造工艺

《文房四谱·纸谱》记载:“亦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水,令热熟阴乾,用箭干横卷而顺蹙之。然患其补缀繁碎,今黔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如大门阖许。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盖利其拒风于凝冱之际焉”。

用这种工艺制造出的纸衣无论是在柔韧性还是舒适性上较以往的纸衣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在中下层平民中十分流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对纸衣也是趋之若鹜。

宋代纸衣因具有洁白轻软,微皱如波的特点

,非常适合彰显士大夫阶级清白高雅的品格,所以宋代的文人墨客对于纸衣的赞赏不吝笔墨。但纸衣也有高低优劣之分,陆游的《庵中杂书》中记载:“纸被无声白似云”说的是上等的纸衣色泽洁白如云,而且像布衣一样轻柔舒适,而次等的纸衣就像李曾伯在《用韵答纸衾简云岩》中描述的:“欹枕犹存舒卷声,覆寒时与寝衣更。价廉功倍人人燠,一副春风造化成”,转动时会产生类似翻书的声音,但这样的纸衣却因为廉价保暖而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 元明清时期纸衣盛极而衰

唐宋时期纸衣在社会各阶级中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无出其右者,但宋代以后尽管承袭前朝的余波,纸衣在社会上仍然出现,但也逐渐开始淡出历史的舞台,因为棉花的出现打破了丝麻绢帛织品对服饰的垄断。早在宋朝时期棉花便经由古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从外邦传到了中原,但直到元朝,朝廷才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棉衣在舒适性与透气性上都不是纸衣可比拟的,自此以后棉纺织品逐步代替丝麻织物成为了服饰的主要原料,而比丝麻衣物还不如纸衣自然再难重现以往的辉煌。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立国之后大力推行种植棉花的国策,使得百姓手中积存了大量的棉花,棉衣成了社会上最普遍的御寒衣物,这对于繁盛了几百年的纸衣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但棉花的种植也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在产棉量低的地区,纸衣仍然得到了延续。

而由纸衣发展出的纸甲作为明朝重要的军需物资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武备志》中记载:“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明朝东南沿海的抗倭军士大量使用纸甲代替铁甲,只因纸甲非常适合南方潮湿的天气不会生锈,且能良好的抵御敌人火铳的杀伤,故而成为了明朝南方将士的必备物资。

到了清朝,纸衣的加工技艺仍旧在发展,但这一时期的纸衣已经不再作为常用的普通衣物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而是作为一种服装史上的文化传承在特定的圈子内保留了下来,尽管现代纸衣在中国已经非常少见,但纸衣文化经日本遣唐使的传播在日本生根发芽并延续至今。

保命“法宝”:古人对“纸衣”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三、总结

纸衣作为我国特有服饰的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从产生到兴盛与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由盛转衰又跟纺织物原材料的转变密不可分。它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辉煌历程。纸衣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代贫民百姓衣不蔽体、忍冻挨淋的难题,尽管因为棉衣的出现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仍旧在中国的服装艺术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使其能够永久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造纸史》

2、《唐宋时期的纸质服装》

3、《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