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時代悲劇人物逃不過的達爾文進化學說


1831年到1836年,達爾文乘著“貝格爾號”軍艦進行了5年的環球考察。通過觀察、紀錄、研究,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

“自然選擇”學說的核心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而最初提出來時,達爾文進化學說是三個基本觀點,在這三個基本觀點下,看魯迅先生筆下的時代悲劇人物,會發現,人類再高級,也是動物,也逃不過“自然選擇”的定律。

第一個基本觀點:物種是可變的

生物在進化,物質總在變化。顯然,時代在變化,人也在變化。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魯迅先生創作了很多有特殊存在價值的人物,而這些人物大多都是有現實故事原型的,這些人物在變化的環境裡一直在變化。

魯迅筆下的時代悲劇人物逃不過的達爾文進化學說


《阿Q正傳》中,阿Q受盡剝削壓迫後,由以為的革命的是反派到要求加入革命,是變。

《故鄉》裡,閏土在生存壓力下,由天真善良到麻木有階級感,是變。魯迅家族由富裕慢慢衰落,是變。

《藤野先生》中,“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也是在變。

說到這些人物發生變化的原因,生活時代背景的變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馬關條約》的簽訂、八國聯軍侵華、袁世凱的《二十一條》、“九一八”事件、“一二八”事件、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局的動亂,人民思想的浮動,無不影響當時的中國政府、人民都在變。

第二個基本觀點:“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

生存鬥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鬥爭。生物與生物之間,正如中國與日本兩個民族之間的鬥爭,日本國土面積小,在與無機環境競爭這一塊上完全沒有勝算的可能,於是將目光放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競爭,開始了侵華運動。

魯迅筆下的時代悲劇人物逃不過的達爾文進化學說


再如國內進行的幾次革命,那也是生物與生物之間權利、利益的鬥爭。

又如魯鎮的老闆往酒裡摻水,是一種生存鬥爭裡的商業競爭。祥林嫂被婆婆擄走再嫁以換取更多利益,是一種與道德倫理之間進行的生存鬥爭。楊二嫂愛貪小便宜,偷偷順走魯迅家裡的東西也是在物質缺乏中與素質修養進行生存鬥爭。

這些人物身上所謂的尖銳、刻薄、自私、愛貪小便宜等一系列的特點,在魯迅先生的描繪下,可謂是力透紙背。

可是就算是在現如今這個沒有壓迫、封建主義的時代,生存鬥爭下,一個個尖銳、刻薄、自私、愛貪小便宜的人物形象還是屢見不鮮。只是換了一個環境來演繹這些特點。

譬如:魯鎮的老闆改行賣“三鹿奶粉”了,祥林嫂婆婆把目光放在了女兒的彩禮上,楊二嫂進入菜市場重新挖掘新市場。

達爾文將生存鬥爭的部分原因歸於過度繁殖,這一點在閏土身上很好的體現了。閏土很窮,在離開魯迅家後,日子過得更是雪上加霜,可就在這揭不開鍋的世道里,他還生了五個孩子,自然而然,沒有全部養活。在舊社會,這樣的“閏土”很多,在社會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人類的過度繁殖明顯加劇了生存鬥爭。

魯迅筆下的時代悲劇人物逃不過的達爾文進化學說


窮苦人民自然而然就成了生存鬥爭的犧牲品,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貧窮的本質》這本書裡,作者也講到了這樣一個想象,基本上很多窮苦人家都會生很多的孩子,他們想的只是在困境來臨時多一些依靠,但就是這種過度繁殖,使得生存鬥爭加劇,這些沒有良好的教育條件、醫療條件的家庭總會在世世代代的生存鬥爭中失敗。

生存鬥爭的結果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一點至始至終都是大自然選擇物種的規律。

孔乙己的科舉之路失敗後,沒有想過安分守己的給有錢人家抄抄書,或者是脫下長衫,靠自己高大的身體賣力氣掙錢,對於當時那個社會,麻木沒有想過改變的他顯然是格格不入的,結果,被淘汰了,命運悲慘。《藤野先生》裡“清國留學生”的選擇說到底就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根”的重要性,沒有根的物種,到那裡都是漂浮。祥林嫂的死亡也很好的說明的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一天天的胡思亂想“死後閻王分屍”,並沒有正視當時的環境與自身的情況,這樣的不適用者,註定要被淘汰。

當然,當下生活中這樣的情景也是有的。

譬如:“孔乙己”大學畢業後沒找到合適工作,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留學生”為了所謂的體面,網貸、犯法,過上所謂的有品質的生活,“祥林嫂”宅在家裡胡思亂想,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抑鬱跳樓自殺。

第三個基本觀點: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正如長頸鹿為了吃著高處的樹葉,脖子進化的很長,甲蟲翅為了抵禦強烈的海風,保留了翅非常發達和翅退化的甲蟲。人類也一樣,通過生存鬥爭實現自然選擇,而適應是自然選擇最終的結果。

魯迅筆下的時代悲劇人物逃不過的達爾文進化學說


魯迅先生筆下的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科舉制度……終究是有很多的弊端,適宜不了人民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思想,人民的進步與醒悟,到最後變成了時代不適應人民了,自然而然,無一例外時代被淘汰,資本家被淘汰。

那些通過有利變異或是進化來適宜環境的個體都被保留了,並且逐代繁殖,從封建社會到現如今,革命的次數說不上少,但是亙古不變的是自然選擇留下來的產物都較前發生了變化,而且是適應時代更好的變化。思想也如此,人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