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件奢侈品,年輕女孩能做到什麼地步?

為了一件奢侈品,年輕女孩能做到什麼地步?

本來《奇葩說》第六季的這道辯題是,年紀輕輕選擇精緻窮,我錯了嗎?

這道辯題確實是直擊人心,因為太多年輕人為了一個根本不值得的東西來放棄自己的人生。甚至裸貸。

所以答案沒有什麼值得考慮的,當然是錯了。

盲目追求你現在不可能的東西,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你無法想象的。

正如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項鍊》。

故事中年輕主婦為了一條鑽石項鍊,毀了她的一生。因為十年後再見,同齡人依舊光彩照人,而她已經是一個窮苦的婦人了。

而更諷刺的是這場悲劇的發生,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女主人馬蒂爾德追求精緻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嚮往著優雅的廳堂,裝飾著東方的帷幕,點著高腳的青銅燈,寬敞的客廳,掛著古式的壁衣,陳設著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她已經衣食無憂,有女僕幫助她幹活,料理瑣事,但是她不滿足,她追求這些本來以她的地位和身份不能得到的東西。

她嚮往著望著得人歡心,被人羨慕,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而那一天,因為一個舞會的邀請,她精心打扮,問好友借了那一串珍珠項鍊,似乎一切都得到了。她比所有的女賓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滿臉笑容,興高采烈。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裡機要處的人員都想給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

然而這一切的美滿都只是曇花一現,當發現項鍊丟失,災難正式開場,她借了高利貸來賠償被弄丟的這串項鍊,成為真正窮苦的女人,再也沒有任何的嚮往,唯一的願望只有一個銅板又一個銅板的攢錢。十年後債務還清,人也變得蒼老。變化之大連曾經的好友都已經不認識她。卻被告知項鍊竟然是假的。

說起來真的是天大的諷刺。

所以年紀輕輕選擇精緻窮錯了嗎?當然錯了,項鍊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為了一件奢侈品,年輕女孩能做到什麼地步?


第一

精緻生活對於窮人來說,是需要代價的。如果是富人,那麼沒有什麼精緻窮的說法。

比如主人公馬蒂爾德,為了一時的風光無限,為了那一瞬間的曇花一現,付出十年的生活悲慘。所謂精緻窮,是你想要過你夠不到的生活。

富人司空見慣的日常,是窮人拼盡一生都不能看到的海市蜃樓。

為了一件奢侈品,年輕女孩能做到什麼地步?


​第二

為什麼題目中會特意提到年紀輕輕?

一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太不知道錢的珍貴。年輕時屬於豪放派,最適合李白的詩,天真的以為千金散盡還復來。老了才明白李清照,什麼叫做悽悽慘慘慼戚。總會過分的高估自己,

總會想,同樣都是兩隻耳朵一雙眼,誰又比誰多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又為什麼不能?

二是因為年紀輕輕,意味著涉世未深,單純無知,太容易被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洗腦,容易輕信商家那些蠱惑人心的話語,迷失本心。

真的會以為擁有一個好包包,喝一杯昂貴的咖啡,就是上流社會的象徵。

年輕時輕易揮霍,年長後又能剩下什麼?也許生命終點回首過去,留下的只有後悔

追求美麗,追求精緻並沒有錯。人們都說,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擁有精緻的外貌,可以讓一個人得到更多的機會,有更多的可能。

精緻的衣著,能夠彰顯一個人的穿衣品味。時尚審美。

精緻真的是一個好詞,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是精緻的,但是,這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緻,為什麼會和窮鏈接在一起?

原因無他,精緻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錢,需要時間,需要精力來造就這一切。沒有什麼精緻與錢沒有關係。

對於年輕人,初入社會,初入職場,最缺乏的也就是金錢。

也許很多人會質疑,現在不精緻,那等到什麼時候才有精緻的那一天?

其實,之所以會有精緻窮,是因為年輕人把精緻這個詞語物化了,比如項鍊中的瑪蒂爾德。

我們會發現,她其實完全沒有分辨真假鑽石項鍊的能力,認為兩者完全一樣。

她那一晚的光彩照人,豔壓群芳,依靠的完全不是那串項鍊。但是她自己沒有想到,反而覺得,正是因為那串項鍊,她才能擁有那樣美好的夜晚。

所以,我們可以精緻,但沒有必要精緻窮。沒有必要學馬蒂爾德,追求自己收入夠不到的包包首飾。

為了一件奢侈品,年輕女孩能做到什麼地步?


年初武漢疫情迅速蔓延,全國上下都陷入恐慌,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變成了拿起手機看今天增長的人數,太多人開始反省,開始害怕,原來生命是這麼脆弱,原來我們抵禦風險的能力是如此不堪一擊。

原來那句“不知明天和意外,究竟哪個先來”才是真正的至理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