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件奢侈品,年轻女孩能做到什么地步?

为了一件奢侈品,年轻女孩能做到什么地步?

本来《奇葩说》第六季的这道辩题是,年纪轻轻选择精致穷,我错了吗?

这道辩题确实是直击人心,因为太多年轻人为了一个根本不值得的东西来放弃自己的人生。甚至裸贷。

所以答案没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当然是错了。

盲目追求你现在不可能的东西,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你无法想象的。

正如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项链》。

故事中年轻主妇为了一条钻石项链,毁了她的一生。因为十年后再见,同龄人依旧光彩照人,而她已经是一个穷苦的妇人了。

而更讽刺的是这场悲剧的发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女主人马蒂尔德追求精致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向往着优雅的厅堂,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宽敞的客厅,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她已经衣食无忧,有女仆帮助她干活,料理琐事,但是她不满足,她追求这些本来以她的地位和身份不能得到的东西。

她向往着望着得人欢心,被人羡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而那一天,因为一个舞会的邀请,她精心打扮,问好友借了那一串珍珠项链,似乎一切都得到了。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给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然而这一切的美满都只是昙花一现,当发现项链丢失,灾难正式开场,她借了高利贷来赔偿被弄丢的这串项链,成为真正穷苦的女人,再也没有任何的向往,唯一的愿望只有一个铜板又一个铜板的攒钱。十年后债务还清,人也变得苍老。变化之大连曾经的好友都已经不认识她。却被告知项链竟然是假的。

说起来真的是天大的讽刺。

所以年纪轻轻选择精致穷错了吗?当然错了,项链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为了一件奢侈品,年轻女孩能做到什么地步?


第一

精致生活对于穷人来说,是需要代价的。如果是富人,那么没有什么精致穷的说法。

比如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了一时的风光无限,为了那一瞬间的昙花一现,付出十年的生活悲惨。所谓精致穷,是你想要过你够不到的生活。

富人司空见惯的日常,是穷人拼尽一生都不能看到的海市蜃楼。

为了一件奢侈品,年轻女孩能做到什么地步?


​第二

为什么题目中会特意提到年纪轻轻?

一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太不知道钱的珍贵。年轻时属于豪放派,最适合李白的诗,天真的以为千金散尽还复来。老了才明白李清照,什么叫做凄凄惨惨戚戚。总会过分的高估自己,

总会想,同样都是两只耳朵一双眼,谁又比谁多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又为什么不能?

二是因为年纪轻轻,意味着涉世未深,单纯无知,太容易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洗脑,容易轻信商家那些蛊惑人心的话语,迷失本心。

真的会以为拥有一个好包包,喝一杯昂贵的咖啡,就是上流社会的象征。

年轻时轻易挥霍,年长后又能剩下什么?也许生命终点回首过去,留下的只有后悔

追求美丽,追求精致并没有错。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拥有精致的外貌,可以让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可能。

精致的衣着,能够彰显一个人的穿衣品味。时尚审美。

精致真的是一个好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是精致的,但是,这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精致,为什么会和穷链接在一起?

原因无他,精致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钱,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来造就这一切。没有什么精致与钱没有关系。

对于年轻人,初入社会,初入职场,最缺乏的也就是金钱。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现在不精致,那等到什么时候才有精致的那一天?

其实,之所以会有精致穷,是因为年轻人把精致这个词语物化了,比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我们会发现,她其实完全没有分辨真假钻石项链的能力,认为两者完全一样。

她那一晚的光彩照人,艳压群芳,依靠的完全不是那串项链。但是她自己没有想到,反而觉得,正是因为那串项链,她才能拥有那样美好的夜晚。

所以,我们可以精致,但没有必要精致穷。没有必要学马蒂尔德,追求自己收入够不到的包包首饰。

为了一件奢侈品,年轻女孩能做到什么地步?


年初武汉疫情迅速蔓延,全国上下都陷入恐慌,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变成了拿起手机看今天增长的人数,太多人开始反省,开始害怕,原来生命是这么脆弱,原来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如此不堪一击。

原来那句“不知明天和意外,究竟哪个先来”才是真正的至理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