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outiao.com/i6689328227636216327/?group_id=6689328227636216327
《中國上下五千年》
《中國上下五千年》作者是李津。該書講述了帝王霸業的豐功偉績、血雨腥風的殘酷烙印、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創造的輝煌成果。讓我們帶你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穿越時空,一起去重溫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
李津
李津,1958年出生於天津,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是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有:《浩大能量·就在身旁》、《李津》、《飲食男女·李津墨書集》。
目錄:
187 寇準抗遼
188 元昊建立西夏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190 范仲淹實行新政
191 歐陽修改革文風
192 鐵面無私的包拯
193 王安石變法
194 沈括出使
195 司馬光寫《通鑑》
196 蘇東坡遊赤壁
197 花石綱
198 方臘起義
199 頭魚宴上的阿骨打
200 李綱守東京
201 太學生請願
202 兩個皇帝當俘虜
203 宗澤三呼“過河”
204 女詞人李清照
205 韓世忠阻擊金兵
206 岳家軍大破兀朮
187 寇準抗遼
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有人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擔任宰相,說寇準忠於國家,辦事有決斷。
宋真宗說:“聽說寇準這個人好強任性,怎麼辦?”
這個大臣說:“現在遼朝進犯中原,正需要像寇準這樣的人來承擔大事。”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宋太宗聽不下去,怒氣衝衝站起來想回到內宮去。寇準卻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讓走,一定請太宗坐下聽完他的話。宋太宗拿他沒有辦法,後來還稱讚他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
但是正因為他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權貴,後來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這一回,宋真宗看到邊境形勢緊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薦,把寇準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澶音chán)。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問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陵,有人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麼辦才好?”
寇準一看兩邊站著的王欽若和陳堯叟,心裡早有了數。他聲色俱厲地說:“這是誰出的好主意?出這種主意的,應該先斬他們的頭!”他認為只要真宗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一定能打退遼兵;並且說,如果放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敵人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也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大隊人馬剛剛到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一些隨從大臣嚇壞了,趁寇準不在的時候,又在真宗身邊嘮叨,勸真宗暫時退兵,避一避風頭。宋真宗本來很不堅決,一聽這些意見,動搖起來,又召見寇準。
宋真宗對寇準說:“大家都說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逃的都是懦弱無知的人。現在敵人迫近,人心動盪。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麼全軍瓦解,敵人緊緊追趕。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聽寇準說得義正辭嚴,沒話可說,但是心裡還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準走出行營,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寇準衝著高瓊說:“您受國家栽培,該怎麼報答?”
高瓊說:“我願以一死報國。”
寇準就帶著高瓊又進了行營,重新把自己的意見向宋真宗說了一遍,並且說:“陛下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對,請問問高瓊。”
高瓊在旁邊接著說:“宰相說的話是對的。禁軍將士家屬在東京,都不願南逃。只要陛下親征澶州,我們決心死戰,擊敗遼兵不在話下。”
宋真宗還沒開口,寇準緊接著又逼了一句說:“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動身!”
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用回到行營,宋真宗正在吃飯,不能馬上接見。真宗急著要知道談判結果,就叫小太監出來問曹利用到底答應了多少。曹利用覺得這是國家密,一定要面奏。太監要他說個大概,曹利用沒法,只好伸出三個指頭做了個手勢。
太監向真宗一回報,宋真宗以為曹利用答應的賠款數目是三百萬,不禁驚叫起來:“這麼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輕鬆起來,說:“能夠了結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飯,就讓曹利用進來詳細彙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讚曹利用辦事能幹。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鉅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準,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188 元昊建立西夏
宋真宗用妥協求和的辦法,安下了遼朝那一頭;西北邊境的党項族(古代少數民族之一)貴族趁宋朝忙著對付遼朝的機會,經常侵犯宋朝邊境。宋真宗疲於應付,只好妥協退讓,封党項族首領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公元1004年,李繼遷死後,又封他的兒子李德明為西平王,每年給大批銀絹,才平穩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音hào)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漢文和佛學,多次帶兵打敗吐蕃、回鶻等部落,擴大地盤。他勸說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稱臣。德明不願跟宋朝決裂,對兒子說:“我們三十年來,能夠穿上錦衣,都是宋朝的賞賜,可不好背叛他們啊!”
元昊說:“穿皮毛,牧牛羊,這是我們党項的風俗。英雄好漢,應該創立自己的事業,哪能貪圖這點好處?”
德明說:“依你說,該怎麼辦?”
元昊說:“我們得到的賞賜,只是我們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還很窮困。依我看,不如拒絕朝貢,訓練兵馬。力量小可以去擄掠,大了可以去奪取土地,這樣上下都能富裕起來,豈不更好。”
可是李德明還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見,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繼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自己的主張,設置官職,整頓軍隊,準備擺脫宋朝的控制,自立門戶。
他的叔父山遇勸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聽。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員怕得罪元昊,反把山遇抓起來送還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圖已經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佈即位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因為它在宋朝的西北,歷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後,上表要求宋朝承認。那時候,宋真宗已經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兒子宋仁宗趙禎。宋朝君臣議論了一下,認為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斷絕貿易往來,還在邊境關卡上張榜懸賞捉拿元昊。這一來激怒了元昊,就決定大舉進攻。
那時候,宋軍在西北駐防兵士有三四十萬,但是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個州的幾百個堡壘,而且各州人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軍好久沒有打仗,兵士缺乏訓練。西夏的騎兵卻是集中指揮,機動靈活,所以宋軍常常打敗仗。
過了一年,西夏軍進攻延州,宋軍又打了一個大敗仗。宋仁宗十分惱火,把延州知州範雍撤了職,另派大臣韓琦和范仲淹到陝西指揮抗西夏的戰爭。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邊境上的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萬六千人馬分為六路,由六名將領率領,日夜操練,使原來十分散漫的宋軍提高了戰鬥力。
西夏將士看到宋軍防守嚴密,不敢進犯延州。他們議論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幾萬甲兵,可不像大範老子(指範雍)那樣好欺負了。”
范仲淹分析了雙方兵力,主張加強防守,牽制西夏兵力,但是韓琦卻主張進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軍由元昊親自率領,進犯渭州,韓琦集中所有人馬,還選了一萬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領出擊。
任福帶了幾千騎兵趕了一陣,見到一支西夏兵,雙方打了一陣,西夏兵丟下戰馬、駱駝就逃。任福派人偵察,聽說前面的敵兵不多,就在後面緊緊追趕。趕了三天三夜,來到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天色已經黑了下來。任福命令將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預先約定的另一支宋軍會師好水川,把敵兵殺個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帶著宋軍沿好水川西進,到了六盤山下,沒有發現西夏兵。只見路邊有幾隻銀泥盒子,封得十分緊密,兵土們走上前去,拿起銀泥盒子聽了一下,裡面還發出一種跳動聲音。兵士報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開。只聽得“噗噗”幾聲,接連飛出了一百多隻帶哨的鴿子,在宋軍的頭上盤旋飛翔。
原來,那小股西夏兵的敗退是假的。在六盤山下,元昊帶了十萬精兵,佈置好埋伏。只等那鴿子飛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齊殺出,將宋軍緊緊包圍。宋軍奮力突圍。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敵陣裡揮動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從兩邊殺出。宋兵邊打邊退,許多人退到懸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勸任福逃脫。任福說:“我身為大將,現在兵敗,只有以死報國。”他又衝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殺了。
這一仗,元昊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韓琦聽到這消息,十分傷心,上書請朝廷處分,宋仁宗把韓琦撤了職。范仲淹雖然沒直接指揮這場戰爭,但是被人誣告,也降了職。
打這以後,宋夏多次發生戰爭,宋軍連連損兵折將,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韓琦、范仲淹防守邊境。兩人同心協力,愛撫士卒,嚴肅軍紀,西夏才不敢再進攻。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韓琦、范仲淹剛到陝西的時候,有人向他們推薦,當地軍官中有個狄青,英勇善戰,有大將的才幹。范仲淹正需要將才,聽了這話,很感興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蹟詳細說一下。
原來,狄青本是京城禁軍裡的一個普通兵士。他從小練得一身武藝,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加上膽壯力大,後來被選拔做了小軍官。
西夏的元昊稱帝以後,宋仁宗派禁軍到邊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陝西保安(今陝西志丹)。
不久,西夏兵進攻保安。保安的宋軍多次被西夏兵打敗,兵士們一聽說打仗都有點害怕。守將盧守勤為了這件事正在發愁。狄青主動要求讓他擔任先鋒,抗擊西夏軍。
盧守勤見狄青願意當先鋒,自然高興,就撥給他一支人馬,跟前來進犯的西夏軍交戰。
狄青每逢上陣,先換了一身打扮。他把髮髻打散,披頭散髮,頭上戴著一個銅面具,只露出兩隻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長槍,帶頭衝進敵陣,東挑西殺。西夏兵士自從進犯宋境以來,沒有碰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他們看到狄青這副打扮,已經膽寒了。經狄青和宋軍猛衝了一陣,西夏軍的陣腳大亂,紛紛敗退。狄青帶領宋軍衝殺過去,打了一個大勝仗。
捷報傳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興,把盧守勤提升了官職,狄青提升四級。宋仁宗還想把狄青召回京城,親自接見。後來因為西夏兵又進犯渭州,調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見的打算,叫人給狄青畫了肖像,送到朝廷去。
以後幾年裡,西夏兵不斷在邊境各地進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寧。狄青前後參加了二十五次大小戰鬥,受了八次箭傷,從沒有打過一次敗仗。西夏兵士一聽到狄青的名字,就嚇得不敢跟他交鋒。
范仲淹聽了部下的推薦,立刻召見狄青,問他讀過什麼書,狄青出身兵士,識字不多,要他說讀過什麼書,他答不上來。
范仲淹勸他說:“你現在是個將官了。做將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個人的勇敢是不夠的。”接著,他還介紹狄青讀一些書。
狄青見范仲淹這樣熱情鼓勵他,十分感激。以後,他利用打仗的空隙時間刻苦讀書。過了幾年,他把秦漢以來名將的兵法都讀得很熟,又因為立了戰功,不斷得到提升,名聲更大。後來,宋仁宗把他調回京城,擔任馬軍副都指揮。
宋朝有個殘酷的制度。為了防止兵士開小差,在兵士的臉上刺上字。狄青當小兵的時候也被刺過字。過了十多年,狄青當了大將,但是臉上還留著黑色的字跡。
有一次,宋仁宗召見他以後,認為當大將臉上留著黑字,很不體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後,敷上藥,把黑字除掉。
狄青說:“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戰功把我提到這個地位,我很感激。至於這些黑字,我寧願留著,讓兵士們見了,知道該怎樣上進!”
宋仁宗聽了,很讚賞狄青的見識,更加器重他。
後來,因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為掌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一個小兵出身的人當上樞密使,這是宋朝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勸仁宗不該把狄青提到這麼高的職位,但是宋仁宗這時候正在重用將才,沒有聽這些意見。
狄青當了樞密使,有人總覺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稱。有一個自稱是唐朝名相狄仁傑後代的人,拿了狄仁傑的畫像,送給狄青說:“您不也是狄公的後代嗎?不如認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謙虛地笑了笑說:“我本來是個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機會得到高位,怎麼能跟狄公高攀呢。”
190 范仲淹實行新政
由於范仲淹軍紀嚴明,還注意減輕邊境上百姓的負擔,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強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幾年仗,沒得到什麼好處,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國主元昊願意稱臣求和,宋朝答應每年送給西夏一批銀絹、茶葉,北宋的邊境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
范仲淹不但是個軍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是蘇州吳縣人,從小死了父親,因為家裡貧窮,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另嫁到一個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成長,他住在一個廟宇裡讀書,窮得連三餐飯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點薄粥充飢,但是他仍舊刻苦自學。有時候,讀書到深更半夜,實在倦得張不開眼,就用冷水潑在臉上,等倦意消失了,繼續攻讀。這樣苦讀了五六年,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范仲淹原來在朝廷當諫官,因為看到宰相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膽揭發。這件事觸犯了呂夷簡,呂夷簡反咬一口,說范仲淹交結朋黨,挑撥君臣關係。宋仁宗聽信呂夷簡的話,把范仲淹貶謫到南方,直到西夏戰爭發生以後,才把他調到陝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覺得他的確是個人才。這時候,宋王朝因為內政腐敗,加上在跟遼朝和西夏戰爭中軍費和賠款支出浩大,財政發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從陝西調回京城,派他擔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馬上召見,要他提出治國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內容是:
一、對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們的政績好壞提拔或者降職;
二、嚴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親的關係得官;
三、改革科舉制度;
四、慎重選擇任用地方長官。
還有幾條是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興頭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國推行這十條改革措施。歷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慶曆”是宋仁宗的年號)。
范仲淹為了推行新政,先跟韓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審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區劃的名稱)擔任監司(監察官)的人選。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裡審查一份監司的名單,發現有貪贓枉法行為的人員,就提起筆來把名字勾去,準備撤換。在他旁邊的富弼看了心裡不忍,就對范仲淹說:“範公呀,你這筆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嚴肅地說:“要不讓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區名稱)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聽了這話,心裡頓時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見識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剛一推行,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汙吏,紛紛鬧了起來,散佈謠言,攻擊新政。有些原來就對范仲淹不滿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說壞話,說范仲淹一些人交結朋黨,濫用職權。
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回到陝西防守邊境,宋仁宗就把他打發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廢止。
范仲淹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擊,但是他並不因為個人的遭遇感到懊惱。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嶽州(治所在今湖南嶽陽)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諒,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揮筆寫下了《岳陽樓記》。在那篇著名的文章裡,范仲淹提到,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思想感情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這兩句名言一直被後來的人傳誦,而岳陽樓也由於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191 歐陽修改革文風
范仲淹被排擠離開朝廷以後,他的同事富弼,因為支持新政,被誣陷是范仲淹的同黨,丟了官職;韓琦替范仲淹、富弼辯護,也受到牽連。當時,有些人雖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頭說話。只有諫官歐陽修大膽上書給宋仁宗說:“自古以來,壞人陷害好人,總是說好人是朋黨,誣衊他們專權。范仲淹是國家有用的人才,為什麼要把他罷免?如果聽信壞人的話,把他們罷官,只會讓壞人得意,敵人稱快!”
歐陽修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廬陵(今江西永豐)人。他四歲的時候,父親病死,母親帶著他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依靠他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紙筆。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就用荻草稈兒在泥地上划著字,教歐陽修認字。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早就愛上了書本。
歐陽修十歲時候,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有時候還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書,從那家的一隻廢紙簍裡發現一本舊書,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來,帶回家裡細細閱讀。
宋朝初年的時候,社會上流行的文風講求華麗,內容空洞。歐陽修讀了韓愈的散文,覺得它文筆流暢,說理透徹,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他就認真琢磨,學習韓愈的文風。長大以後,他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
歐陽修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在文學上的聲譽已經很大了。他官職不高,但是十分關心朝政,正直敢諫。當范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諫官高若訥認為范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事。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這一回,歐陽修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誣陷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謫到滁州(今安徽滁縣)。
滁州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除了處理政事之外,常常遊覽山水。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個名字叫醉翁亭。他寫的散文《醉翁亭記》,成為人們傳誦的傑作。
歐陽修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調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歐陽修擔任翰林學士以後,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朝廷派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在閱卷的時候,發現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考試結束以後,有一批人落了選,對歐陽修十分不滿。一天,歐陽修騎馬出門,半路上被一群落選的人攔住,吵吵嚷嚷地辱罵他。後來,巡邏的兵士過來,才把這批人趕跑。
經過這場風波,歐陽修雖然受到了一些壓力,但是考場的文風就發生了變化,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和樸素的文章了。
歐陽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風,還十分注意發現和提拔人才。許多原來並不那麼出名的人才,經過他的賞識和提拔推薦,一個個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鞏、王安石、蘇洵(音xún)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在文學史上,人們把歐陽修等六個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
192 鐵面無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敗以後,北宋的朝政越來越腐敗,特別是在京城開封府,權貴大臣貪汙受賄的風氣十分嚴重;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不把國法放在眼裡。後來,開封府來了個新任知府包拯,這種情況才有了點改變。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裡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裡,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
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裡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
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
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後,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託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裡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洩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佔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築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築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麼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端州出產的硯臺,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汙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後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徵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那權貴聽了,知道沒有空子好鑽,也只好罷休。後來開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閻羅”是傳說裡管地獄的神。)
包拯對親戚朋友也十分嚴格。有的親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點也不照顧。日子一久,親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裡的生活照樣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一樣。過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後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汙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許葬在咱包家的墳地上。
由於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讚揚,在他死後,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得過天章閣待制、尤圖閣學士的官銜)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雖然其中大都是虛構的傳說,但是也反映了人們對清官的敬慕心情。
193 王安石變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雖然也用過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並沒有改革的決心,國家越來越衰弱下去。他沒有兒子,死後由一個皇族子弟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趙頊(音xū)
即位,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時候才二十歲,是個比較有作為的青年。他看到國家的不景氣情況,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仁宗時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這樣支持過新政的人,也變得暮氣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現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邊有個官員叫韓維,常常在神宗面前談一些很好的見解。神宗稱讚他,他說:“這些意見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宋神宗雖然沒見過王安石,但是對王安石已經有了一個好印象。現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京城來。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撫川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讚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今浙江鄞縣,鄞音yìn)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裡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每逢青黃不接的季節,窮人的口糧接不上,他就打開官倉,把糧食借給農民,到秋收以後,要他們加上官定的利息償還。這樣做,農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強的重利盤剝,日子比較好過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宋仁宗調他到京城當管理財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萬言書(約一萬字的奏章)提出他對改革財政的主張。宋仁宗剛剛廢除范仲淹的新政,一聽到要改革就頭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擱在一邊。王安石知道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來,他就趁母親去世的時機,辭職回家。
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見的命令,又聽說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興興應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著手?”
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開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寫個詳細的改革意見。王安石回家以後,當天晚上就寫了一份意見書,第二天送給神宗。宋神宗認為王安石提出的意見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那時候,朝廷里名義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雖然不病不老,但是一聽見改革就叫苦連天。王安石知道,跟這批人一起辦不了大事,經過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並且設立了一個專門制定新法的機構,把變法的權抓了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了。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一、青苗法。這個辦法是他在鄞縣試用過的,現在拿來推廣到全國實行。
二、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服役。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四、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併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
五、保甲法。政府把農民按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裡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個當保丁,農閒練兵,戰時編入軍隊打仗。
王安石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問他說:“外面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們的輿論,不守祖宗的規矩,你看怎麼辦?”
王安石坦然回答說:“陛下認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徵詢下面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再說,人們的話也有錯誤的,只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議論。至於祖宗老規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王安石堅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
公元1074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一連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了糧食,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愁,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宋神宗,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
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只是長吁短嘆,晚上睡不著覺。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也只好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休養。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彗星。這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在當時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
王安石沒辦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了。
194 沈括出使
自從宋真宗以後,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銀絹,維持了幾十年跟遼朝暫時妥協的局面,但是遼朝欺宋朝軟弱,想進一步侵佔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遼朝派大臣蕭禧到東京,要求劃定邊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蕭禧談判,雙方爭論了幾天,沒有結果。蕭禧一定說黃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帶三十里地方應該屬於遼朝。宋神宗派去談判的大臣不瞭解那裡的地形,明知蕭禧提出的是無理要求,又沒法反駁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談判。
沈括,杭州錢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員。沈括不但辦事認真細緻,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樞密院,從檔案資料中把過去議定邊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證明那塊土地應該是屬於宋朝的。他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聽了很高興,就要沈括畫成地圖送給蕭禧看,蕭禧才沒話說。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遼朝的京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並且叫隨從的官員都背熟。到了上京,遼朝派宰相楊益戒跟沈括談判邊界,遼方提出的問題,沈括和官員們對答如流,有憑有據。楊益戒一看沒有空子好鑽,就板起臉來蠻橫地說:“你們連這點土地都斤斤計較,難道想跟我們斷絕友好關係嗎?”
沈括理直氣壯地說:“你們背棄過去的盟約,想用武力來脅迫我們。真要鬧翻了,我看你們也得不到便宜。”
遼朝官員說不服沈括,又怕鬧僵了,對他們沒好處,只好放棄了他們的無理要求。
沈括帶著隨員從遼朝回來,一路上,每經過一個地方,把那裡的大山河流,險要關口,畫成地圖,還把當地的風俗人情,調查得清清楚楚。回到東京以後,他把這些資料整理起來,獻給宋神宗。宋神宗認為沈括立了功,拜他為翰林學士。
沈括為了維護宋朝邊境的安全,十分重視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縣)去巡視。他假裝在那裡打獵,花了二十多天時間,詳細考察了定州邊境的地形,還用木屑和融化的蠟捏製成一個立體模型。回到定州後,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據他的模型,雕刻出木製的模型,獻給宋神宗。這種立體地圖模型當然比繪製在紙上的地圖更清楚了。
宋神宗對沈括畫的地圖和製作的地圖模型很感興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編制一份全國地圖。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誣告,被朝廷貶謫到隨州(今湖北隨縣)去。在那裡,環境雖然很困難,但是他堅持繪製沒有畫完的地圖;後來,他換了幾個地方的官職,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訂地圖,堅持了十二年,終於完成了當時最準確的一本全國地圖——《天下郡國圖》。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個研究興趣很廣泛的科學家。他在天文、曆法、音樂、醫藥、數學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曆法。後來,他擔任司天監的工作,發現在那裡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學無術的人,不懂得用儀器觀測。他到了司天監以後,添置了天文儀器。為了觀察北極星的位置,他一連三個月,每天夜裡用渾天儀觀察,終於計算出北極星的正確位置。
沈括晚年的時候,閒居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夢溪園。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記載下來,寫了一本著作《夢溪筆談》。在那本書裡,除了記載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創造發明,其中特別有名的是畢昇的活字印刷技術。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經有了雕板印刷術。但是雕板花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他錢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畢昇,用一種很細的粘土,做成許多小塊,刻上字後放在窯裡燒硬,成為一個個活字。用這種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這件新鮮事,十分感興趣,就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還把畢昇的發明,記載在他的《夢溪筆談》裡,後代的人讀了他的書,才知道活字印刷術的來歷。
195 司馬光寫《通鑑》
王安石罷相以後,宋神宗還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維持了將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歲的太子趙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臨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對新法的。她一臨朝,就把反對新法最激烈的司馬光召到東京擔任宰相。
司馬光是當時最有名望的大臣,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的名聲,從他幼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傳開了。他七歲那年,就開始專心讀書。不論是大伏暑天,或者數九寒冬,他總捧著書不放,有時候連吃飯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讀書用功,而且很機靈。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子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來救。司馬光不慌不忙,順手從地上拾起一塊大石塊,使盡力氣朝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
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擔任翰林學士。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後來王安石主張改革,司馬光思想保守,兩個人就談不到一塊兒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後,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馬光沒有一件不反對。有一次,司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時,以老朋友的資格,寫了一封信,責備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王安石寫了一封回信,對司馬光的四條責難針鋒相對地作了反駁。信裡說: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說我侵犯別人職權;為國家辦事,怎能說我惹是生非;為天下理財,怎能說是搜刮財富;駁斥錯誤的言論,怎能說拒絕意見。
司馬光接到回信,氣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撐腰,也無可奈何。最後,他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到了洛陽,表示不願過問政事,關起門來寫書了。
原來,司馬光對歷史很有研究,他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從古以來的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他又覺得,從上古到五代,歷史書實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於是,他很早就動手編寫一本從戰國到五代的史書。宋英宗在位的時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獻給朝廷。宋英宗覺得這本書對鞏固王朝統治有好處,十分讚賞這項工作,專門為他設立一個編寫機構,叫他繼續編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後,司馬光又把編好的一部分獻給宋神宗。
宋神宗並不信司馬光的政治主張,但是對司馬光編書卻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輕時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書都送給司馬光,要他好好完成這部著作。還親自為這本書起了個書名,叫《資治通鑑》(“資治”就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馬光罷官回到洛陽之後,就專心寫《資治通鑑》,一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才把這部著作完成。這部書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為了寫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資料,除了採用歷代的正史之外,還參看各種歷史著作三百多種。據說,這部書寫成的時候,原稿足足堆放了兩間屋子。由於它的材料豐富、剪裁恰當和考證嚴格,加上文字精練生動,所以成為我國史學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它對於後來的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
在整整十九年時間裡,司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資治通鑑》完成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齒大多脫落了。由於他在史學方面作出了貢獻,他被認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
司馬光在洛陽寫了十多年書,但是因為他反對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員都很記掛他。他雖然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但是許多人還把他當作“真宰相”看待,連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陽住著一個司馬相公。
高太后臨朝執政,把司馬光召回朝廷,司馬光已經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對王安石新法卻絲毫不肯放鬆。他一當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新法。有人勸阻他說,神宗剛剛去世,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總不大好吧!司馬光氣呼呼地說:“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動,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卻是害民的事,為什麼不能改?再說,現在高太后執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親,做母親的改動兒子的主張,有什麼不可以?”
就這樣,他不顧許多官員的反對,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古腦兒廢除了。王安石聽到這個消息,當然十分生氣,不久就鬱鬱不樂地死去。而司馬光的病也越來越重,在同年九月嚥了氣。
196 蘇東坡遊赤壁
司馬光執政後,把宋神宗貶謫的許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兩個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軾(音shì)和蘇轍(音zhé)。
蘇軾兄弟倆,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二十歲剛出頭的那年,他的父親蘇洵帶著他和蘇轍到京城去考進士。主考官歐陽修,正在注意從考生中物色有才華的人。第一場考試下來,他在閱卷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高興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沒有考生的名字。歐陽修心裡想,能寫出這樣精采的文章,一定是一個文壇能手。京城裡有點名氣的文人,歐陽修多少了解一點,這篇文章究竟是誰寫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覺得從文章的風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門生曾鞏。他本來想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名,但是曾鞏是他門生,評得高了,怕人們說他偏袒,就把它評為第二。
直到發榜的那天,歐陽修才知道,那個寫精采文章的不是曾鞏,卻是剛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蘇軾。
蘇軾考取以後,照例要去拜見主考老師歐陽修。歐陽修跟他談了一陣子,覺得他氣度大方,才華出眾,打心眼裡喜歡。蘇軾走了以後,歐陽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堯臣說:“像這樣出眾的人才的確難得,我真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呢!”(成語“出人頭地”就是這樣來的。)
歐陽修這番話一傳出去,一些讀書人聽了都不服氣。京城裡這樣多的人才,難道比不上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後來,大家讀到蘇軾才氣橫溢的詩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輸。
蘇軾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歲的蘇轍也在同年考取了進士,他們的父親蘇洵的高興勁兒就不用說了。但是蘇洵另外有一番感觸。原來蘇洵也是個擅長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時期,沒認真讀書,到二十七歲那年,看到別人一個個都上進了,才發個狠勁讀書。過了一年,考進士沒考中,回到家裡,一氣之下把他過去寫的文章,一把火燒了,從頭學起,果然進步很大。
這回,他帶兒子到了京城,眼看兒子年輕輕的都考中了,怎麼不感慨呢。他聽說歐陽修是最重視文才的,就把他幾年來寫的二十多篇文章託人送給歐陽修,請歐陽修指教。歐陽修一看,蘇洵的文章文筆老練,別具風格,就向宰相韓琦推薦,韓琦也很讚賞。後來,沒經過考試,破格把蘇洵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
這樣,蘇家父子三人在當時京城中都出了名。後來,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合起來稱做“三蘇”。
王安石實行新法的時候,蘇洵已經死了。蘇轍在王安石手下幹過事,後來,因為跟王安石合不來,被降了職到外地去了。蘇軾主動要求外調,先後當過杭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提倡生產,做了一些對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後來,蘇軾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強官吏的橫行霸道,很不滿意,寫了一些詩,諷刺這些事。沒想到這些詩傳到京城,幾個反對蘇軾的官僚從蘇軾的詩文裡摘出幾句話,誣陷蘇軾誹謗朝廷,大逆不道。他們撤了蘇軾的職,把他押解到東京,關在大獄裡,想把他處死。
蘇軾在牢監裡足足被關了一百天,受盡折磨。後來,因為實在算不上什麼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釋放,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岡)。
蘇軾到了黃州,掛了個小小的空頭官銜,實際上過著流放的生活。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靠朋友的幫助,弄到一塊地,自己耕種起來。他還親自整理場地,在東邊山坡上蓋了一間屋。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東坡居士。後來,人們常把蘇軾叫做蘇東坡。
蘇軾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裡,常常遊覽山水,寫作詩歌,抒發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聽到長江邊有個名勝古蹟叫做赤壁,就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到赤壁去遊覽。在那裡,他想起三國時期曹操和周瑜大戰的情景,觸景生情,十分感慨。回來以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賦》。
蘇軾不但是寫散文和寫詩的能手,而且在詞的寫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寫的詞,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豪放風格。在遊赤壁之後,他又寫了一首《念奴嬌》(詞牌名)詞的上半首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掠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蘇軾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卻出了一個不小的差錯。原來黃州的赤壁並不是周瑜火燒曹軍的地方。三國的赤壁在現在武漢的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下游。不過,黃州的赤壁卻因為蘇軾這一個差錯出了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大文學家,就稱它為“東坡赤壁”。
197 花石綱
高太后掌了八年權死去,由宋哲宗親政。年輕的宋哲宗對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來就不滿意。等到他親自執政,就重新起用變法派。但是後來的變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樣真心實意改革朝政,內部紛爭不休。一批投機分子打著變法的幌子,趁機搗亂。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趙佶(音jí)即位後,朝政更加混亂。
宋徽宗是個出名的浪蕩子,不懂得管理國家大事,專門尋歡作樂。他身邊有個心腹宦官童貫,迎合他的心意,替他蒐羅書畫珍寶供他賞玩。有一次童貫到蘇州一帶去搜集書畫珍寶,有個不得志的官員蔡京想投靠童貫,每天陪著童貫鬼混,還把他自己書寫的屏風扇面等送給童貫。童貫得到蔡京的好處,把這些書畫馬上送到東京,並且捎話給宋徽宗,說他物色到一個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了東京,又拉了一幫子人替他活動。有個官員對宋徽宗說:“推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是沒有人能幫助辦好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繼承神宗的遺志,非用蔡京不可。”那個官員還畫了一幅圖獻給宋徽宗,圖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寫在右面,把變法派寫在左邊。右邊的名字都是當朝大臣,但左邊的名單隻有兩個名字,其中一個就是蔡京。宋徽宗看了,滿心喜歡,馬上決定讓蔡京當宰相。
蔡京一上臺,就打起變法的旗幟,把一些正直的官員,不論是保守的或是贊成變法的,一律稱作奸黨。他還操縱宋徽宗在端禮門前立一塊黨人碑,把司馬光、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一百二十人稱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號)奸黨,已經死了的削去官銜,活著的一律降職流放。這樣一來,一些正直的官員就全部被排擠出朝,而蔡京的同夥卻步步高昇了。至於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裡就完全變了樣。像免役法本來可以減輕百姓的勞役負擔,蔡京一夥卻不斷增加僱役的稅收,變成敲榨人民的手段。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觀。有個道士叫林靈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說:天上有九霄,最高一層叫神霄,神霄宮有個玉清王,是上帝長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長子下凡。神霄官還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貫就是仙官再世。這一番胡言亂語,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放,天天請大批道士在宮中講道。道士們還給宋徽宗獻了個稱號,叫教主道君皇帝。這一來,皇帝就成為道士頭子了。
宋徽宗盡情追求享樂腐朽的生活。童貫替他在蘇州、杭州兩地徵用幾千名工匠,每天製作象牙、牛角、金銀、竹藤的雕刻或織繡品,供他玩賞。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日子一久,宋徽宗對那些玩藝兒膩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來換換口味。蔡京、童貫為了討好宋徽宗,派了一個二流子朱勔,在蘇州辦了一個“應奉局”,蒐羅花石。朱勔手下養了一批差官,專門管這件事。聽說哪個老百姓家有塊石塊或者花木比較精巧別緻,差官就帶了兵士闖進那家,用黃封條一貼,算是進貢皇帝的東西,要百姓認真保管。如果有半點損壞,就要被派個“大不敬”的罪名,輕的罰款,重的抓進監牢。有的人家被徵的花木高大,搬運起來不方便,兵士們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牆壁毀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機敲榨勒索,被徵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鬧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家賣兒賣女,到處逃難。
朱勔把搜刮來的花石,用大批船隻運送到東京。運送的船隻不夠,就截劫運糧的船和商船,把船上貨物倒掉,裝運花石。這大批船隻自然還要徵用大量民伕。於是船隻在江河裡穿梭似地來往,民伕們為運送花石日夜奔忙。這種運送的隊伍叫做“花石綱”。
花石綱一到東京,宋徽宗見了,果然高興,給朱勔加官升職。花石綱越來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達官貴人,誰敢不討朱勔的好。人們把朱勔主持的蘇杭應奉局稱作“東南小朝廷”,可見朱勔權力之大了。
198 方臘起義
花石綱把東南一帶鬧得昏天黑地,出產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縣)地方,出產各種花石竹木,朱勔的應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裡,搜刮花石。當地有個方臘,家裡有個漆園。方臘平時靠這個園裡的出產,日子勉強過得去。自從朱勔辦了花石綱以後,方臘家也遭到勒索。方臘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當地農民兄弟受盡花石綱的苦,就決心把大家組織起來,造官府的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幾百個苦大仇深的農民聚集在方臘的漆園裡,方臘激動地跟大家說:“國家好比一個家庭,如果一戶人家,小輩整年勞動,好容易掙了一點糧食布帛,卻被他們的父兄胡亂花費了。小輩稍為不稱他們的心,就挨他們鞭打。你們說這應該不應該?”
大夥兒齊聲回答說:“不應該!”
方臘又說:“那些做父兄的浪費還不算,又拿家裡財物去向敵人討好求情,你們說該不該?”
大夥兒憤怒地回答說:“哪有這種理兒?”
方臘流著眼淚說:“現在官府賦稅勞役那麼重,那些大官們還要敲榨勒索。老百姓好容易生產了些漆、紙,也被他們搜刮得精光。我們一年到頭勞苦,結果一家老小受凍捱餓,連一餐飽飯都吃不上,你們看怎麼辦?”
大夥兒聽到這裡,都高聲嚷起來說:“請您下命令吧!我們聽您的。”
方臘受到農民的擁護,就打起殺朱勔的旗號,發動起義。方臘擔任起義軍的統帥,自稱“聖公”。將士們帶著各色頭巾,作為標誌。憤怒的起義將士,殺死那裡的官吏,焚燒他們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帶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紛紛響應方臘起義軍。沒到十天,起義軍就聚集了幾萬人馬。
當地官軍將領派兵鎮壓,被起義軍打得落花流水,兩名宋將被殺死。起義軍乘勝攻進青溪縣,趕跑了那兒的縣官。接著,又接連打下了幾十座縣城,很快打到了杭州。
警報傳到東京,把宋徽宗嚇昏了。宋徽宗趕快派童貫帶領十五萬官軍到東南去鎮壓起義。
童貫到了蘇州,知道花石綱引起的民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承認錯誤,並且撤銷了專辦花石綱的“應奉局”,把朱勔撤職。
東南的百姓看到朝廷取消了花石綱,罷免了朱勔,總算出了一口氣。哪兒知道童貫正在這時候,加緊部署鎮壓起義的兵力呢。
童貫集中各路大軍進攻,方臘不得不退回青溪,據守在山谷深處的幫源洞堅持戰鬥。官軍不知道山路,沒法進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起義軍裡出了奸細,給官軍引路。官軍終於摸到幫源洞,方臘沒有防備,被俘虜了,沒多久,被押解到東京,慘遭殺害。
方臘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給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時候,在北方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領袖宋江等三十六人從河北起兵,在青州、齊州、濮州(都在今山省)流動作戰,打得官軍心驚膽顫,一聽到他們打來就跑。
在山東梁山泊,也發生漁民起義。據說宋江的起義軍也到過樑山泊。後來民間流傳的“梁山泊好漢”“一百零八將”的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蹟發展起來的。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小說家施耐庵把梁山泊農民起義的傳說加工寫成長篇小說《水滸》(滸音hǔ),成功地塑造了林沖、魯智深、武松等許多梁山英雄好漢的藝術形象,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199 頭魚宴上的阿骨打
童貫鎮壓了方臘起義沒多久,東北的金朝派人到東京,催促北宋攻打燕京,夾攻遼朝。
原來,遼朝經過幾次內亂和各族人民起義力量的打擊,漸漸腐朽衰落。在這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逐漸強大起來。女真人民長期受遼朝貴族的統治和壓榨,早就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
公元1112年的春天,遼天祚(音zuò)帝耶律延禧到東北春州(在今吉林省)巡遊,興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松花江)捕魚,並且命令當地的女真各部酋長都到春州朝見。
按照當地風俗,在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魚,要先給死去的祖先上供,並且擺酒宴慶祝。這一年,遼天祚帝在春州舉行了頭魚宴,請酋長們喝酒。遼天祚帝幾杯酒下肚,有了幾分醉意,叫酋長們給他跳舞。那些酋長雖然不願意,但是不敢違抗命令,就挨個兒離開座位,跳起民族舞蹈來。
接下去輪到一個青年人,他神情冷漠,兩眼直瞪瞪地望著天祚帝,一動也不動。這個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兒子,名叫阿骨打。
遼天祚帝見阿骨打居然敢當著大家的面頂撞他,很不高興,一再催他跳;一些酋長怕他得罪天祚帝,也從旁勸他。可是不管好說歹說,阿骨打拿定主意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臺階。
這場頭魚宴鬧得不歡而散。遼天祚帝當場沒發作,散席之後,他跟大臣蕭奉先說:“阿骨打這小子這樣跋扈,實在使人沒法容忍。不如趁早殺了他,免得發生後患。”
蕭奉先認為阿骨打沒有大過失,殺了他怕引起其他酋長的不滿,就說:“他是個粗人,不懂得禮節,不值得跟他計較。
就算他有什麼野心,小小一個部落,也成不了氣候。”
遼天祚帝覺得蕭奉先說得有道理,也就把這件事擱在一邊。
阿骨打當然不是不會跳舞,他是個性格剛強的人,多年來對遼朝貴族欺負女真人民,早就不滿。現在,眼看遼朝越來越腐敗,就決心獨立門戶。
不久,阿骨打的父親烏雅束死去,阿骨打繼任完顏部首領,他建築城堡,修理武器,訓練人馬,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準備反遼。
遼天祚帝得知阿骨打備戰,一面派使者到阿骨打那裡去責問,一面調動河北幾路人馬到東北威脅。
阿骨打對部下說:“現在遼人快要動手了,我們要先發制人,免得被動。”他集中女真各部騎兵二千五百人,親自率領襲擊遼朝。遼將沒有準備,狼狽奔逃。遼天祚帝得知消息,立刻派大軍鎮壓,在混同江邊,遭到阿骨打騎兵的痛擊。女真兵乘勝追擊,兵力發展到一萬人。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正式稱帝,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即位後,攻打遼朝東北重鎮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遼天祚帝派了二十多萬步兵、騎兵到東北去防守,被金兵打得大敗,連武器、耕具都丟得精光。遼天祚帝想跟金朝講和,金太祖可不答應,指名道姓要遼天祚帝投降。
遼天柞帝惱羞成怒,組織兵力七十萬,親自帶領到黃龍府去。
金太祖命令將士築好營壘,挖掘壕溝,準備抵抗。正在這個時候,遼朝發生內亂,遼天祚帝下令撤兵。金太祖趁機追擊,幾十萬遼軍一下就垮了下來。遼天祚帝一天一夜逃了幾百裡,才算保住了一條命。
這時候,遼朝兵力大部喪失,北方人民不滿遼朝貴族的統治,紛紛起義。
有人向宋徽宗提議,遼朝快要滅亡,收復北方燕雲失地,這可是個好機會。宋徽宗派人從山東渡海,前往金朝會見金太祖,表示願意夾攻遼朝。雙方約定滅掉遼朝之後,北宋收回後晉時期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海上之盟”。
金兵向南進攻,接連攻下了遼朝四座京城。還留下一個燕京,按照雙方約定,應該由宋軍攻打。
童貫剛剛鎮壓了方臘起義軍,就帶領十五萬大軍趕到北方,攻打燕京。他滿以為遼兵的主力已經被金軍消滅,打下燕京可以不費多大勁兒。哪知道遼兵雖然虛弱,比宋軍還強得多。童貫一連打了兩次敗仗,不但燕京沒有收復,而且損兵折將,把多年以來積存的糧草、武器全都丟光。
童貫為了逃避失敗的責任,暗地派人請金軍攻燕京。金軍一舉拿下了燕京,不肯還給北宋。童貫只好答應把燕京的租稅每年一百萬貫錢獻給金朝,才把燕京贖了回來。這一來,北宋王朝的腐朽可讓金朝看穿了。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顏晟(音shèng)派遼將追殺遼天祚帝,滅了遼朝。接著發兵南下,把進攻矛頭轉向北宋王朝。
200 李綱守東京
金太宗滅了遼朝之後,藉口宋朝收留了一名遼朝逃亡的將領,分兵兩路進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領,攻打太原;東路由宗望(又名斡離不,斡音wò)率領,攻打燕京。
兩路大軍約定在東京會師。
前線的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北宋朝廷。金太宗又派出使者到東京,脅迫北宋割地稱臣。滿朝文武大臣嚇得不知該怎麼辦,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禮樂和祭祀的官)李綱堅決主張抵抗金兵。
西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將郭藥師投降。金將宗望叫郭藥師做嚮導,領兵南下,直取東京。
宋徽宗看到形勢危險,又氣又急,拉住一個大臣的手說:“唉,沒想到金人會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喉嚨,昏厥過去,倒在床上。大臣們手忙腳亂地把他扶起,把太醫請來灌藥急救,總算把他救醒過來。他向左右侍從要了紙筆,寫下了“傳位東宮”的詔書,宣佈退位。不久,他帶著二萬親兵逃出東京,到亳州(今安徽亳縣)避難去了。
太子趙桓即位,就是宋欽宗。宋欽宗把李綱提升為兵部侍郎,並且下詔親自討伐金兵。其實,宋欽宗並不比他父親強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呢。
宋軍在前線接連打敗仗,東京吃緊起來,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宋欽宗逃跑,宋欽宗也動搖了。
李綱得知這個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
宋欽宗還沒開口,宰相白時中先搭了腔,說:“敵軍聲勢浩大,哪能守得住?”
李綱駁斥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再說,京城是國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這裡,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旁邊有個宦官也嘟嘟囔囔說東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擋不住金兵進攻。宋欽宗叫李綱視察城池。李綱去了一會,回來說:“我視察過了,城樓又高又堅固,護城河雖然淺狹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強弩,不愁守不住。”接著,他還提出許多防守措施,要欽宗團結軍民,共同堅守,等各地援軍到來,就組織反攻。
宋欽宗還有點猶豫,說:“那麼,誰能擔當守城的重任呢?”
李綱把目光向大臣們掃視了一下,說:“國家平時用高官厚祿供養官員,就是為了危急的時候要大家出力。白時中、李邦彥身為宰相,應當擔當起守城的責任。”
白時中、李邦彥在旁邊聽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時中氣急敗壞地嚷道:“李綱你說得好聽!你能打仗嗎?”
李綱神色從容地說:“如果陛下不嫌我沒有能耐,派臣帶兵守城,臣甘願用生命報答國家!”
宋欽宗看李綱態度堅決,就派他負責全線防守。
白時中等和一批宦官並不死心,等李綱一走,又偷偷勸欽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綱上朝的時候,只見禁軍列隊在皇宮兩邊,車馬儀仗都已經準備停當,只等欽宗上車出發。
李綱大為惱火,厲聲對禁軍將士說:“你們到底願意守衛京城,還是想逃跑?”
將士們齊聲回答說:“願意保衛京城!”
李綱和禁軍將領一起進宮,對宋欽宗說:“禁軍將士的家屬都在東京,不願離開。如果強迫他們走,萬一半路上逃散,敵人追來,誰來保護皇上?”宋欽宗一聽逃跑也有風險,才不得不留下來。
李綱立刻出宮向大家宣佈:“皇上已經決定留守京城,以後誰再提逃跑,一律處斬。”兵士們聽了,激動地歡呼起來。
李綱穩住了宋欽宗,就積極準備防守,在京城四面都佈置好強大兵力,配備好各種防守的武器;還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護糧倉,防止敵人偷襲。
過了三天,宗望率領的金兵已經到了東京城下。他們用幾十條火船,從上游順流而下,準備火攻宣澤門。李綱招募敢死隊兵士二千人,在城下列隊防守。金軍火船一到,兵士們就用撓鉤鉤住敵船,使它沒法接近城牆。李綱又派兵士從城上用大石塊向火船投擲,石塊像冰雹一樣瀉了下來,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紛紛落水。
宗望眼看東京城防堅固,一下子攻不下來,就派人通知北宋,答應講和。宋欽宗和李邦彥一夥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營談判議和條件。
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條件,一面加緊攻城。李綱親自登上城樓,指揮作戰。金兵用雲梯攻城,李綱就命令弓箭手射箭,金兵紛紛應弦倒下。李綱又派幾百名勇士沿著繩索吊到城下,燒燬了金軍的雲梯,殺死幾十名金將。金兵被殺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計其數。
正當李綱指揮將士拼死抵抗的時候,宋欽宗的使者帶來了金營的議和條件。
201 太學生請願
金將宗望提出的議和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他要北宋賠給金朝大量金銀、牛馬、綢緞;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土地;宋欽宗尊稱金皇帝為伯父;還要派親王、宰相到金營作人質。宋欽宗、李邦彥一心求和,準備全部接受。
李綱聽到朝廷準備接受這些喪權辱國的條件,肺都氣炸了。他竭力反對賠款割地,主張跟金人拖延談判時間,只等四方援兵一到,就可以反攻。
宋欽宗不耐煩地說:“你只管帶兵守城,和談的事,慢慢再說吧。”
過了十天,各地救援東京的宋軍陸續到了城外,共有二十萬人。東京守軍士氣振奮。圍城的金兵只有六萬。宗望一看形勢不妙,趕快把人馬後撤,龜縮在堡壘裡。
援軍大將种師道、姚平仲都支持李綱的抗戰主張。种師道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將,主張長期相持,等敵人糧草接濟不上被迫退兵的時候,再找機會反擊;但是姚平仲心急,主張派一支人馬乘黑夜偷襲金營,活捉宗望。這個偷襲計謀偏偏又被洩露了出去,金軍得到情報,事先作了準備。姚平仲偷襲沒成功,反而中了金軍伏擊,損失了一千多人馬。
這一來,一批投降派大臣就幸災樂禍,大肆造謠,說援軍已經全軍覆沒,還攻擊李綱闖了大禍。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驚慌失措,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李綱、种師道撤職。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東京全城騷動,軍民個個氣憤。特別是太學裡的學生,群情激昂。太學生陳東,是個愛國熱情很高的年輕人。東京被金人圍攻以後,他曾經帶領太學生三次上書宋欽宗,要求欽宗處斬蔡京、童貫、朱勔等六名國賊,震動朝廷內外,逼得宋欽宗不得不把六賊懲辦。陳東和李綱素不相識,但是李綱的堅決抗戰的行動使他們十分欽佩。
這一天,陳東帶領了幾百名太學生,擁到皇宮的宣德門外,上書請願,要求朝廷恢復李綱、种師道的原職,懲辦李邦彥、白時中等奸賊。他們在請願書中懇切地說:“罷免李綱的命令一下,全城軍民痛哭流涕,都說這樣下去早晚要當亡國奴。這不是正中敵人的計嗎?”
東京城的軍民聽說太學生請願,不約而同地來到宣德門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幾萬人。這時候,李邦彥正好從宮裡退朝出來,群眾一見到奸賊,眼都紅了,指著李邦彥的鼻子痛罵,有的還從地上撿起瓦片、石頭,向李邦彥劈頭蓋腦地扔去,嚇得李邦彥抱頭縮頸,趕快逃進宮去。
宋欽宗在宮裡聽見群眾鬧了起來,嚇得要命,連忙派個官員傳旨,說:“李綱用兵失敗,朝廷不得已把他罷職;等金兵一退,馬上讓他復職。”
群眾哪兒肯答應,大夥兒憤怒地衝進朝堂,拼命敲打那裡的“登聞鼓”(有急事上奏時候敲的鼓),把鼓面也打破了。抗議的呼聲震天撼地。
開封府知府趕來,威脅太學生說:“你們怎麼能夠脅迫皇上呢?”
太學生高聲回答說:“我們用忠義脅迫皇上,總比奸臣脅迫皇上賣國好吧。”一面說,一面又要把那知府揪住,嚇得那知府灰溜溜地逃走。
禁衛軍將領一看事情鬧大了沒法收拾,進宮勸宋欽宗答應大家的要求。宋欽宗沒法,只好派人召李綱進宮,並且當眾派人宣佈,恢復李綱、种師道的職務。群眾還不放心,這時候,种師道正乘車趕了來。大家掀開車簾,一看果然是種老將軍,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才陸續散去。
太學生的請願終於得到勝利。李綱復職後,重新整頓隊伍,下令凡是能夠英勇殺敵的一律受重賞。宋軍陣容整齊,士氣高漲。宗望看到這種情況,也有點害怕,不等宋朝交足賠款,就匆忙撤退。
202 兩個皇帝當俘虜
由於東京軍民的堅決抵抗,金將宗望被迫退兵。种師道向宋欽宗建議,在金兵渡黃河退卻的時候,發動一次襲擊,把金兵消滅掉。這本來是個好主意。但是宋欽宗不但不同意,反而把种師道撤了職。
金兵退走以後,宋欽宗和一批大臣以為從此可以過太平日子了。他們把宋徽宗接回東京。李綱一再提醒宋欽宗要加強軍備,防止金軍再次進攻,可是每次提出來,總受到一些投降派大臣的阻撓。宋欽宗也嫌李綱嚕囌。
哪料到東路的宗望剛退兵,西路的宗翰率領的金兵卻不肯罷休,加緊攻打太原。宋欽宗派大將种師中帶兵援救,半路上被金兵包圍,种師中兵敗犧牲。投降派大臣正嫌李綱留在京城礙事,就攛掇宋欽宗把李綱派到河北去指揮戰爭。
一些正直的大臣認為朝廷不該在這個時候讓李綱離開京城,但是宋欽宗卻硬要把李綱調走。
李綱明知道自己遭到排擠,但是要他上前線抗金,他也不願推辭。欽宗撥給他一萬二千人,他向朝廷請求撥軍餉銀、絹、錢各一百萬,朝廷只給了二十萬。李綱想做好準備工作再走,宋欽宗嫌他拖拉,一再催促,李綱只好匆匆出兵。
李綱到了河陽,招兵買馬,修整武器。但是朝廷卻命令他解散招來的新兵,立刻前去太原。李綱調兵遣將,分三路進兵,但是,那裡的將領直接受朝廷指揮,根本不聽李綱的調度。三路人馬沒統一指揮,結果打了一個大敗仗。
李綱名義上是統帥,實際上沒有指揮權,只好向朝廷提出辭職。投降派又攻擊他專門主張抗金,打起仗來卻損兵折將。宋欽宗把李綱撤了職,貶謫到南方去了。
金朝君臣最怕李綱,現在李綱罷了官,他們就沒有顧忌了。金太宗又命令宗翰、宗望進攻東京。
這時候,太原城已經被宗翰的西路軍圍困了八個月。太原守將王稟率領軍民堅決抵抗。金兵用盡一切辦法攻城,都被王稟打退。日子一久,城裡斷了糧,兵士把牛馬、騾子殺了充飢;牛馬吃完了,就把弓弩上的皮革煮來吃。老百姓天天吃野草,糠皮,沒有一個人投降。最後,太原城終於被金兵攻破。王稟帶著飢餓的兵士跟金兵巷戰之後,自己跳到汾水裡犧牲。
太原失守之後,兩路金兵繼續南下。各路宋軍將領聽到東京吃緊,主動帶兵前來援救。宋欽宗和一些投降派大臣忙著準備割地求和,竟命令各路援軍退回原地。
這時候,在黃河南岸防守的宋軍還有十二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宗翰的西路軍到了黃河北岸,不敢強渡。到了夜裡,他們虛張聲勢,派兵士打了一夜戰鼓。南岸的宋軍聽到對岸鼓聲,以為金兵要渡河進攻,紛紛丟了營寨逃命,十三萬宋軍一下子逃得精光。宗翰沒動一刀一槍,就順利地渡過了黃河。宗望率領的東路,也攻下大名(今河北大名),渡河南下。兩路金兵不斷向東京逼近,把宋欽宗嚇昏了。一些投降派大臣又成天向宋欽宗嘀咕,說除了求和之外,沒有別的出路。宋欽宗只好派他弟弟康王趙構到宗望那裡去求和。
趙構經過磁州(今河北磁縣),州官宗澤跟趙構說:“金朝要殿下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已經兵臨城下,求和又有什麼用呢?”
磁州的百姓也攔住趙構的馬,不讓他到金營去求和。趙構害怕被金朝扣留,就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留了下來。
沒有多久,兩路金軍已經趕到東京城下,猛烈攻城。城裡只剩下三萬禁衛軍,也是七零八落,差不多逃亡了一大半。各路將領因為朝廷下過命令,也不來援救東京。這時候,宋欽宗再想召回李綱,已經來不及了。
宋欽宗急得束手無策。京城裡有個大騙子,名叫郭京,吹噓會使“法術”,只要招集七千七百七十九個“神兵”,就可以活捉金將,打退金兵。一些朝廷大臣,居然把郭京當作救命稻草,讓他找了一些地痞無賴,充當“神兵”。到金兵攻城的時候,郭京和他的“神兵”上去一交鋒,就全垮下來。東京城被金兵攻破。
宋欽宗眼看末日來到,痛哭了一場,只好親自帶著幾個大臣手捧求降書,到金營去求和。宗翰勒令欽宗把河東、河北土地全部割讓給金朝,並且向金朝獻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絹帛一千萬匹。宋欽宗一一答應,金將才放他回城。
欽宗回到城裡,向百姓大刮金銀,送到金營。金將嫌他太慢,過不久,又把宋欽宗叫到金營,扣押起來,說要等交足金銀後再放。宋欽宗派了二十四名官吏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裡徹底查抄,前後抄了二十多天,除了搜去大量金銀財寶之外,把珍貴的古玩文物、全國州府地圖檔案也一搶而空。
公元1127年四月,宗翰、宗望和他們率領的金軍,俘虜了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滿載著搜刮去的財物,回到北方去。從趙匡胤稱帝開始的北宋王朝統治了一百六十七年,宣告滅亡。
203 宗澤三呼“過河”
北宋滅亡以後,原來留在相州的康王趙構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即位,這就是宋高宗。這個偏安的宋王朝,後來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歷史上稱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後,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把李綱召回朝廷,擔任宰相。但是實際上他信任的卻是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
李綱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他還跟宋高宗說:“要收復東京,非用宗澤不可。”
宗澤是一位堅決抗金的將領,北宋滅亡之前,宋欽宗曾經派他當和議使,到金京議和。宗澤跟人說:“我這次出使,不打算活著回來。如果金人肯退兵就好;要不然,我就跟他們爭到底。寧肯丟腦袋,也不讓國家蒙受恥辱。”
宋欽宗一聽宗澤口氣那麼硬,怕他妨礙和談,就撤了他和議使的職務,派他到磁州去當地方官。
金兵第二次攻打東京的時候,宗澤領兵打擊金兵,一連打了十三次勝仗,形勢很好。他寫信給當時的康王趙構,要求他召集各路將領,會師東京;又寫信給三個將領,要他們聯合行動,救援京城。哪知道那些將領不但不願出兵,反嘲笑宗澤在說瘋話。宗澤沒辦法,只好單獨帶兵作戰。有一次,他率領的宋軍遭到金軍的包圍,金軍的兵力比宋軍大十倍。宗澤對將士說:“今天進也是死,退也是死,我們一定要從死裡殺出一條生路來。”將士們受到他的激勵,以一當百,英勇作戰,果然殺退了金軍。
宋高宗早就瞭解宗澤的勇敢,這次聽了李綱的推薦,就派宗澤為開封府知府。
這時候,金兵雖然已經撤出開封,但是開封城經過兩次大戰,城牆全部被破壞了。百姓和兵士混雜居住;再加上靠近黃河,金兵經常在北岸活動。開封城裡人心惶惶,社會秩序很亂。
宗澤在軍民中有很大的威望。他一到開封,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搶劫居民財物的,一律按軍法嚴辦。”命令一下去,城裡仍舊發生了幾起搶劫案件。宗澤殺了幾個搶劫犯,秩序就漸漸安定了下來。
河北人民忍受不了金兵的掠奪燒殺,紛紛組織義軍,打擊金軍。李綱竭力主張依靠義軍力量,組織新的抗金隊伍。宗澤到了開封之後,積極聯絡義軍。河北各地義軍聽到宗澤的威名,自願接受他的指揮。
河東有個義軍首領王善,聚集了七十萬人馬,想襲擊開封。宗澤得知這個消息,單身騎馬去見王善。他流著眼淚對王善說:“現在正是國家危急的時候,如果有像您這樣的幾個英雄,同心協力抗戰,金人還敢侵犯我們嗎?”
王善被他說得流下了感動的眼淚,說:“願聽宗公指揮。”
其他義軍像楊進、王再興、李貴、王大郎,都有人馬幾萬到幾十萬。宗澤也派人去聯絡,說服他們團結一致,共同抗金。這樣一來,開封城的外圍防禦鞏固了,城裡人心安定,存糧充足,物價穩定,恢復了大亂前的局面。
但是,就在宗澤準備北上恢復中原的時刻,宋高宗和黃潛善、汪伯彥卻嫌南京不安全,準備繼續南逃。李綱因反對南逃,被宋高宗撤了職。
宗澤十分焦急,親自渡過黃河,約河北各路義軍將領共同抗擊金兵。他在開封周圍,修築二十四座堡壘,沿著黃河設立營寨,互相連接,密集得像魚鱗一樣,叫做“連珠寨”,加上河東、河北各地義軍民兵互相呼應,宋軍的防禦力量,越來越強了。
宗澤一再上奏章,要求高宗回到開封,主持抗金。但是奏章到了黃潛善等手裡,這批奸人竟取笑宗澤是個狂人,把他的奏章扣了下來。過了不久,宋高宗就從南京逃到揚州去了。
沒有多久,金兵果然又分路大舉進攻。金太宗派大將兀朮(音wùzhú,又叫宗弼)進攻開封,宗澤事先派部將分別駐守洛陽和鄭州。兀朮帶兵接近開封的時候,宗澤派出幾千精兵,繞到敵人後方,截斷敵人退路,然後又和伏兵前後夾擊,把兀朮打得狼狽逃走。
又有一次,金將宗翰率領金兵攻佔洛陽,宗澤派部將郭振民、李景良帶兵襲擊宗翰,打了敗仗。郭振民向金軍投降,李景良畏罪逃走。
宗澤派兵捉拿到李景良,責備他說:“打仗失敗,本來可以原諒;現在你私自逃走,就是目中沒有主將了。”說完,下令把李景良推出斬首。
郭振民向金軍投降之後,宗翰派了一名金將跟郭振民一起到開封,勸宗澤投降。宗澤在開封府大堂接見他們,對郭振民說:“你如果在陣上戰死,算得上一個忠義的鬼。現在你投降做了叛徒,居然還有什麼臉來見我!”說著,喝令兵士把郭振民也斬了。
宗澤又回過頭對勸降的金將冷笑一聲,說:“我守住這座城,早準備跟你們拼命。你是金朝將領,沒能耐在戰場上打仗,卻想用花言巧語來誘騙我!”
金將嚇得面無人色,只聽得宗澤吆喝一聲,幾個兵士上來,把金將也拉下去殺了。
宗澤一連殺了三人,表示了抗金的堅定決心,大大激勵了宋軍士氣。他號令嚴明,指揮靈活,接連多次打敗金兵,威名越來越大。金軍將士對宗澤又害怕,又欽佩,提到宗澤,都把他稱做宗爺爺。
宗澤依靠河北義軍,聚兵積糧,認為完全有力量收復中原,接連寫了二十幾道奏章,請高宗回到開封。不用說,那些奏章都被黃潛善他們擱了起來。
這時候,宗澤已經是快七十歲的老人了,他受不了這個氣,背上發毒瘡病倒了。部下一些將領去問候他,宗澤病已經很重。他張開眼睛激動地說:“我因為國仇不能報,心裡憂憤,才得了這個病。只要你們努力殺敵,我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將領們聽了,個個感動得掉下熱淚。大夥離開的時候,只聽得宗澤念著唐朝詩人杜甫的兩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接著,又用足力氣,呼喊:“過河!過河!過河!”才闔上眼睛。
開封軍民聽到宗澤去世的消息,沒有一個不傷心得痛哭流涕。
宗澤去世後,宋朝派杜充做東京留守。杜充是個昏庸殘暴的人,一到開封,把宗澤的一切防守措施都廢除了。沒多久,中原地區又全都落在金軍手裡。
204 女詞人李清照
金兵橫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卻沒有絲毫抵抗的準備,宋高宗在行都揚州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將宗翰帶兵南下,接連攻下許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員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鋒很快渡過淮河,逼近揚州。
宋高宗正在揚州行宮尋歡作樂,聽到金兵打來,才手忙腳亂帶了五六名親信太監,騎上馬,一口氣狂奔到江邊,找到一隻小船,連夜渡江。金兵在揚州大肆燒殺搶掠,最後放火把揚州燒成一片焦土,才滿載掠奪到的財寶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臨安,把黃潛善、汪伯彥撤了職,南宋朝廷發生了一場內訌。金太宗見南宋王朝腐敗可欺,這年十月,又派大將兀朮大規模南侵,佔領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宋高宗聽說金兵追來,又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從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兀朮帶兵緊緊追趕,宋高宗走投無路,就乘著海船,漂洋過海逃到溫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臨安。
金兵南下的殘暴掠奪,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給人民帶來了說不盡的苦難,許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同樣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著名女詞人。她父親李格非也是個文學家,在宋徽宗時期做過官,因為為人正直,又是蘇軾的學生,受到蔡京的打擊。李清照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好文學,喜歡吟詩作畫,特別是作詞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歲那年,她結了婚。她的丈夫趙明誠也是個官家子弟,夫妻倆志同道合,除都能詩善文外,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這些文物既是我國古代的精湛藝術,又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材料。
那時候,趙明誠還在京城太學裡讀書。趙、李兩家雖然都擔任不小的官職,但不是豪富人家,沒有多餘的錢讓他們購買文物。這並不影響他們對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趙明誠請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當鋪裡去押半吊錢,到大相國寺去。
大相國寺是東京最大的佛寺,那裡經常舉行廟會,在廟會上,擺滿著各種商品,也有出賣書籍、古玩和碑帖字畫的。趙明誠在那裡,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畫,就買下來。回到家裡,和李清照一起細細整理、欣賞。夫妻倆把這件事當作他們生活上的最大樂趣。
過了兩年,趙明誠當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幾乎全花在購買金石圖書上,他的父親有一些親戚朋友在國家的藏書閣裡工作,那裡有許多外面沒有流傳的古書刻本,趙明誠通過這些親友,千方百計把它們借來摹寫。這樣日積月累,他們家收藏的金石書畫越來越多。李清照建立了書庫大櫥,編好目錄,發現有一點汙損,一定隨時整理好。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努力,趙明誠完成了一部記載古代歷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錄》。
在國家動盪的年代,要埋頭整理文物已經不可能了。東京被金兵攻陷的時候,李清照和趙明誠還在淄州(在今山東省)。不久,風聲越來越緊,李清照跟著趙明誠到了建康。他們把最名貴的金石圖書,隨身帶走了十五車。後來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幾間文物,竟被戰火燒成一堆灰燼。
到了建康以後,趙明誠接到詔令,被派到湖州當知府。那時候,兵荒馬亂,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臨走時候,李清照問丈夫說:“萬一金人再打過來,我該怎麼辦?”
趙明誠堅定地說:“瞧著辦吧。實在不行,你把傢俱衣被先放棄了;再不行,把書畫古器丟了;但是有幾件珍貴的古代禮器,你可一定得親自保護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樣。”
想不到趙明誠這一去,就得了一場瘧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傷心可別提了。但是最要緊的還是繼承丈夫的遺志,把文物保護好。趙明誠有個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時候李清照身邊還有圖書二萬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託人帶到洪州。沒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有個名叫張飛卿的學士來看望他,隨身帶著一個玉壺。李清照是善於鑑別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壺並不真是玉製的,而是一種玉石製品。後來,張飛卿把那個壺帶走了。趙明誠死後,有人捕風捉影說趙明誠把名貴文物送給了金朝人。這種謠言使李清照大為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訴,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經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為了逃難,到處奔走。到她在紹興定居的時候,她身邊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殘簡零篇了。
國家山河的破碎,珍貴文物的散失,對李清照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她把國破家亡的痛苦寫成了許多詩詞,她的詞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有的還富有愛國精神。她在一首詩裡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滿。詩中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05 韓世忠阻擊金兵
金兵南下,一直趕到明州海邊,一路上不斷遭到百姓組織起來的義軍的襲擊。金將兀朮想到長江沿岸還留著宋軍的大批人馬,不敢多留,帶領金兵搶掠了一陣以後,向北方退兵。
公元1130年三月,兀朮帶了十萬金兵北撤,到了鎮江附近,就遇到宋軍大將韓世忠的攔擊。韓世忠是主張抗金的將領,他對金兵的侵略暴行,十分氣憤,決心趁金兵北撤的時候,狠狠阻擊。
兀朮到了江邊,打聽到韓世忠不放他們過江,就派個使者到宋營下了戰書,要求跟宋軍決戰。韓世忠答應了他們,還跟兀朮約定了決戰的日期。那時候,金兵有十萬人,但是韓世忠手下宋軍總共才八千人,雙方兵力相差很大。韓世忠明白,要打贏這個仗,只有依靠士氣。他跟妻子梁紅玉商量。梁紅玉是個很有見識、又懂武藝的女將。她支持丈夫的計劃,並且要求一起參加戰鬥。
韓世忠又召集部將商量,說:“這一帶地勢,要數金山(在鎮江西北)上的龍王廟最險要。估計金人一定會到那兒去偵察。”他派出一名部將帶領二百兵士到龍王廟設下埋伏。
果然不出韓世忠所料,過了一天,就有五名金軍將士騎馬上了金山,到龍王廟前察看宋軍動靜。廟裡埋伏的宋兵等到金人靠近,擂響戰鼓,衝殺出來。五名金軍將士一見中了埋伏,撥轉馬頭就逃。宋兵追趕上去,抓住了兩名金兵。另外三名伏在馬背上沒命地逃奔,其中一個身穿紅色戰袍、繫著玉腰帶的金將,慌里慌張從馬上摔了下來,又急忙跳上馬背逃走。宋軍審問了俘虜,才知道那個穿紅袍的,就是金軍主帥兀朮。
決戰的時刻來到了。雙方在江邊擺開陣勢,展開了一場血戰。韓世忠披掛上陣,他的夫人梁紅玉身穿戎裝,在江心的一艘戰船上擂響戰鼓。將士們見主帥夫人上陣助戰,士氣高漲,紛紛衝殺過去。金兵雖然人馬多,但是,一來軍紀渙散,二來長途行軍,十分疲勞,哪兒敵得過韓世忠手下精兵的襲擊。一場戰鬥下來,金兵被殺傷的多得數不清,連兀朮的女婿龍虎大王也被活捉。
兀朮又派出使者到宋營,情願把從江南搶來的財物全還給宋軍,只求讓他們渡江,韓世忠不答應。兀朮又提出把他帶來的一匹名馬獻給韓世忠,也被拒絕。
兀朮沒法過江,只好帶著金兵乘船退到黃天蕩(今江蘇南京市東北)。哪裡知道黃天蕩是一條死港,船駛進那裡,找不到出路。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有人獻計說:“這裡原來有一條河道,可以直達建康,只是現在堵塞不通,如果叫兵士開鑿出來,就可以逃過宋軍的追擊了。”
兀朮立刻命令金兵開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個通宵,就開鑿了一條五十里長的水道。兀朮趕忙指揮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將岳飛的堵擊,只好退回到黃天蕩。
金兵在黃天蕩被宋軍圍困了四十八天,將士們叫苦連天。這時候,江北的金軍也派兵來接應。兀朮想用小船渡江,韓世忠早有準備,他在大船上備好大批帶著鐵索的撓鉤,等金兵的船隻渡江的時候,大船上的宋兵用長鉤把小船鉤住,再用鐵索用力一拉。小船翻了,金兵連人帶船一起沉在江心裡。
兀朮十分焦急,請求韓世忠上陣對話,苦苦要求韓世忠讓他們渡江。韓世忠說:“你們要過江不難,只要你們歸還佔領的地方,我就放你過江。”
兀朮回到金營,跟金將商量對付宋軍的辦法,他愁眉苦臉地說:“宋軍行船好像我們騎馬,來去像飛一樣快,我們怎麼渡得了江?”
部下有人說:“現在形勢緊急,只要懸賞叫人獻計,也許還有希望。”
兀朮下命令掛出懸賞牌,果然有一個漢奸跑來獻計說:“宋軍的大海船,是靠風帆行駛的,只要挑個沒風的日子出江,大船就駛不動了。”他還教兀朮用火攻的辦法攻擊宋軍。
過了幾天,正遇到個大晴天,江面上風平浪靜。金兵偷偷登上小船,分批渡江。韓世忠想用大船趕上去攔擊,但是因為沒有風,大船行駛慢,趕不上小船。正在著急的時候,金兵的火箭紛紛射來,射中了宋船的風帆。風帆起了火,整個船隻都延燒起來,船上的宋軍紛紛落水。韓世忠只好放棄船隻,乘小船退回鎮江。
兀朮擺脫韓世忠的阻擊,帶兵回到建康,搶掠了一陣,準備撤回北方,到了靜安鎮(今江蘇江寧西北),又遭到了岳飛軍的襲擊,被殺得一敗塗地,狼狽逃竄。岳飛趕走金兵,收復了建康。
206 岳家軍大破兀朮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三百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岳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面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岳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我們可以趁他們沒準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衝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岳飛的鼓勵,也衝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這一來,岳飛的勇敢出了名。過了幾年,他在宗澤部下當將領。宗澤很器重他,對他說:“像你這樣智勇雙全,即使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但是光靠衝鋒陷陣,畢竟不是常勝的辦法。”他交給岳飛一份古代的陣圖,說:“你拿這個去好好研究一下。”
岳飛接過陣圖,向宗澤道謝了,接著說:“按照陣圖作戰,這是兵法的常規。至於靈活運用,隨機應變,還得靠當將領善於用心。”
宗澤聽了,連連點頭,讚賞這個青年將領的見解。
岳飛跟宗澤一樣,把抗金作為自己的職責。宋高宗即位以後,他就馬上寫了一份奏章,希望高宗能親自率領宋軍北伐,激勵士氣,恢復中原。他還批評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投降派的主張。
奏章一上去,宋高宗不但不聽,反而嫌岳飛小小將官,多管閒事,革了他的軍職。
宗澤死後,岳飛歸東京留守杜充指揮。金兵大舉進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將兀朮攻打建康,杜充又可恥地向金軍投降。杜充手下的將士都散了夥,只有岳飛的隊伍仍舊堅持在建康附近戰鬥。這回趁兀朮北撤的時候,他跟韓世忠配合,把兀朮打得大敗。
金兵北撤以後,宋高宗從溫州回到臨安。金朝在中原地區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劉豫,國號大齊,充當金朝的幫兇,騷擾南宋地界。岳飛率領將士多次打退了金齊聯軍,建立戰功。到他三十二歲的時候,已經從一個普通將領提升到節度使的地位,跟當時的名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並駕齊驅了。
就在這個時期,他寫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詞《滿江紅》,抒發了他抗金的壯志豪情。詞的上半首是: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一心恢復中原,他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宋高宗曾經為他造一座住宅,岳飛推辭了,他說:“敵人還沒消滅,哪裡顧得上家呢?”有人問他說天下什麼時候能夠太平,岳飛回答說:“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岳飛平時十分注意練兵。部隊休整的時候,他也帶將士穿著鐵甲衝山坡,跳壕溝,要求像打仗時一樣嚴格。有一次,他兒子岳雲在騎馬衝山坡的時候,因為戰馬失足,摔倒在地。岳飛知道了,狠狠責打了岳雲。別的兵士看到主將對自己的兒子也這樣嚴格,就格外認真操練了。
在岳家軍裡,軍紀特別嚴。一次,有個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來縛柴草,被岳飛發現,立刻按軍法嚴辦。岳家軍行軍經過村子,夜裡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請他們進屋,沒有人肯進去。岳家軍中有一個口號,叫做:“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岳飛對待將士要求十分嚴格,又關心愛護。兵士生病,他常常親自替他們調藥;部下將領出徵的時候,他就叫妻子嶽夫人慰問他們的家屬;將士在戰爭中陣亡,就撫育他們的子女;上級賞給他的財物,一概分配給將士,自己家裡絲毫不留。
經過這樣的訓練和照顧,岳家軍將士士氣旺盛,作戰勇猛。岳飛在作戰之前,總是先召集將領,一起商量作戰方案,然後才出戰。所以打起仗來,每戰必勝,從沒有打過敗仗。金軍將士見到岳家軍,沒有一個不害怕,他們中間流傳著一句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南宋有岳飛、韓世忠等一批名將,再加上各地百姓組織的義軍的配合,要打退金兵本來是有條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顧岳飛等人反對,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公元1139年,竟向金朝稱臣,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朝算是把陝西、河南一帶土地“償還”南宋。
公元1140年十月,金朝又撕毀和約,發動全國精銳部隊,以兀朮為統帥,分四路大舉進攻。不到一個月,根據和議還給南宋的土地,全被金軍奪去。南宋王朝面臨覆滅的危險。宋高宗這才不得不下詔書,要各路宋軍抵抗。
岳飛得到這個命令,立刻一面派部將王貴、牛皋、楊再興等分路出兵,一面派人到河北跟義軍首領梁興聯絡,要他率領義軍在河東、河北包抄敵人後方。岳飛坐鎮在郾城指揮。
過了幾天,幾路人馬紛紛告捷,先後收復了潁昌(今河南許昌東)、陳州(今河南淮陽)和鄭州。金軍統帥兀朮在東京聽到岳飛進兵,大為恐慌,連忙召集部下將領一起商量對策。大家紛紛議論,說宋朝別的將師還容易對付,就是岳家軍攻勢難當。但是既然來了,只好集中全力,跟岳家軍拼一下。接著兀朮就和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帶大軍進攻郾城。
兀朮大軍來到郾城,宋金雙方都擺開戰場。岳飛先派他兒子岳雲領著一支精銳騎兵打先鋒,他對岳雲說:“這次出戰,只能打勝仗;如果不能打勝,回來就先砍你的頭!”
岳雲答應了一聲,就帶頭衝上陣去,奮勇拼殺宋軍隨著岳雲,殺得金兵丟下了遍野的屍首。
兀朮敗了一陣,就調用他的“鐵浮圖”進攻。“鐵浮圖”是經過兀朮專門訓練的一支騎兵,這支人馬都披上厚厚的鐵甲,以三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又用兩支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叫做“柺子馬”。
岳飛看準了柺子馬的弱點,命令將士上陣時候,帶著刀斧。等敵人衝來,彎著身子,專砍馬腳。馬砍倒了,金兵跌下馬來,岳飛就命令兵士出擊,把鐵浮圖、柺子馬打得落花流水。兀朮聽到這消息,哭得挺傷心,說:“自從起兵以來,全靠柺子馬打勝仗,這下全完了。”但他不肯認輸,過了幾天,又親自率領十二萬大軍進攻宋軍。岳飛部將楊再興帶領三百名騎兵在前哨巡視,見到金兵,立即投入戰鬥,殺傷敵人兩千多人。楊再興也中箭犧牲。宋將張憲從後面趕上,殺散金兵,兀朮才不得不逃走。
兀朮在郾城失敗,又改攻潁昌。岳飛早料到這一著,派岳雲帶兵救援潁昌。岳雲帶領八百騎兵往來衝殺,金兵竟沒人能抵擋。後來宋軍步兵和義軍分左右兩翼包圍,金兵又打了個大敗仗。
這時候,由梁興率領的太行山義軍和黃河兩岸的各路義軍,也紛紛響應。他們打起岳家軍的旗幟,到處打擊金軍,截斷金軍的運糧線。金兵看了嚇得心驚膽戰。
岳家軍節節勝利,一直打到距離東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
河北的義軍聽到岳家軍打到朱仙鎮,都歡欣鼓舞,渡過黃河來同岳家軍會合。老百姓用牛車拉著糧食慰勞岳家軍,有的還頂著香盆來歡迎,個個興奮得直流眼淚。
岳飛眼看這個勝利的形勢,也止不住心裡的興奮。他鼓勵部下說:“大家努力殺敵吧。等我們直搗黃龍府的時候,再跟各路弟兄痛痛快快喝酒慶祝勝利吧!”
閱讀更多 天下達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