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兩大常見誤區


擇校兩大常見誤區


擇校兩大常見誤區

誤區一:憑藉口碑選擇學校

根據口碑選擇大學只適用於極少數的情況,因為除了清華、北大等極少數公認的頂級大學,絕大部分學校都不具備超凡脫俗的實力,所謂的口碑實際上是來自於部分人群的更熟悉和更瞭解。

人們由於自身經歷和生活中接受到的一些零散的信息,對有些大學比較熟悉以及產生了一些或好或壞的印象,而對另外99%的學校則是完全陌生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意見具有很強的片面性和主觀性。

即便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工作者,也都會受限於個人的經歷和視野,很難對大部分學校的情況做出全面的判斷。依靠口碑推薦的方式來選擇學校,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很高。

誤區二:憑藉985、211等學校身份選擇學校

中國實行的是相對集權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為便於管理和經費投入,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給大學貼上了不同的身份標籤,是否具備某種身份,實際上就成為判斷大學層次的標誌。

比如,高考分數線合併之前的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就是一種學校身份上的區分。而對於100多所一本院校,身份標籤的種類就更多,比如是不是副部級、是不是設有研究生院等等。

在種種身份中,最為社會所熟知的當數以前的“211工程”學校和“985工程”學校,和現在的“雙一流”,這些“標籤”往往是好大學的代名詞。客觀地看,這些身份標籤具有很高的門檻,大學並不能輕易取得,因此有這些身份的大學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的好大學。

然而,從學生報考的角度看,憑藉學校身份來選擇大學也有問題:首先,是否給予某些學校某種身份往往並不以辦學水平為唯一標準,國家還會考慮政治、民族、國防、地域平衡等其他因素,以“211工程”和“985工程”為例,這兩個工程所支持的學校都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批產生的。

“211工程”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9年青海大學、海南大學、寧夏大學、西藏大學和石河子大學入選最後一批;“985工程”從1999年開始實施,2004年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入選最後一批。這些最後一批入選學校的辦學水平一定高於其他非211和非985的學校嗎?

從國家的角度看,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有其合理性,但是學生報考顯然不需要顧及這些方面,因此不能完全依賴學校身份來選擇大學,否則一方面有可能盲目進入並不好的學校,另一方面有可能錯失一些社會公認的辦學水平較高的大學。

其次,以身份標籤為標準的分層方法太粗略,同時具備某些身份的學校數量往往較多,針對性不夠強,比如112所211學校中,有39所是985學校,一方面學生面對的學校數量過多,另一方面同樣是985學校,或者同樣是211 學校,同樣存在比較大的差別,不能一概而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