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裡的“團寵”,守候只為最後勝利的到來!

文本整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許詠怡


圖/廣醫二院提供

講述者:陳維校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

陳維校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一名醫生,2月7日他與另外4位同事馳援武漢,加入到了成立不久的廣東支援武漢協和西院ICU醫療隊,併成為了“長白班機動小組”的一員。由於“長白班機動小組”要負責氣管插管等高危操作任務,也有人叫他們“插管先鋒隊”。

40天以來,在高強度的工作下,陳維校從不輕言辛苦,還笑言自己已經成功“減重”了16斤。陳維校說:“挑戰一直有,但我們內心有著一種責任和使命感,我們將繼續堅持戰鬥,直到最後勝利的到來。”

前線醫護日誌|ICU裡的“團寵”,守候只為最後勝利的到來!

陳維校(左)和戰友們正在護送一名患者前去拍CT

馳援武漢已經進入第40日了,但剛來到武漢的情景感覺就在眼前。

還記得來到協和西院ICU最初的幾天如履薄冰般的心情和當頭棒喝般的遭遇。由於受侷限於防護服、護目鏡所形成的小小密閉環境,我們的思路也跟著視野變得狹窄,入艙後經常不知從何下手,只能對發生突發情況的患者進行處理,無法更全面地診治。在這裡值班的概念,跟在普通ICU大相徑庭。

面對大家的困境,張挪富教授、徐遠達教授當機立斷地對現有的班表進行調整,成立了由操作熟練、年富力強醫生組成的“長白班機動小組”,負責白天的值守,充分發揮隊員的特長以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從管理上提高救治效率。

作為機動小組的成員,我和戰友們全面負責起去普通病房接收需要轉入ICU的危重症病人,並完成氣管插管、日常的纖支鏡檢查、深靜脈置管、胸腔閉式引流術等高危操作任務,整個救治的秩序從這裡一步步建立起來。

層層隔離防護之下 是團隊對我們傾盡所有的保護

起初時因人員的相對緊缺,輪值長白班的只有我和廣醫附一院席寅醫生,廣醫附五院方向明醫生。剛進入這個班,心理壓力大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專業能力產生懷疑。

因為戴上正壓頭套、穿上防護服,所有日常熟稔的操作動作都變得特別笨拙,例如纖支鏡操控每一個方向也變得很不容易,三層手套下觸摸動脈很多時候就沒那麼明顯,只能靠B超定位。我們像個初學者一樣謙卑地摸索,小心翼翼地迎難而上。

一天天地,我們制定完善了各項流程,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處理開始有了心得,工作日漸緊湊、流暢、默契。張挪富教授特別注重每位隊員的院感防護問題,對每位第一次入艙的同事都是千叮嚀萬囑咐,必須在保障安全的條件下對病人進行診治。

為了應付氣管插管、纖支鏡等高危操作,我們身上穿著兩層隔離衣、一層防護服,頭戴正壓面罩,而在這一層又一層沉重的防護下,卻是整個團隊傾盡所有對我們的保護,我們幾個長白班的戰友都感覺自己像極了團隊的寵兒。

前線醫護日誌|ICU裡的“團寵”,守候只為最後勝利的到來!

廣醫二院陳維校(左)為患者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我們並沒有很強大,但我們身旁有隊友

每天早交班後,我們在治療組組長溫德良、高元妹主任的帶領下,對病區的病人進行病情評估,調整醫囑,確立治療方案。

這期間也確定了我們今天的工作內容,包括對需要進行纖支鏡檢查的病人進行統計,和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進行個性化、有針對性的關注和治療。

插管等操作帶來的大量載有病毒的氣溶膠噴出,會給我們帶來感染的風險,而入艙前的每個準備動作都會影響入艙後的戰鬥力。除了按牆上每個提示完成防護穿戴,還要對護目鏡進行防霧處理,對正壓面罩進行鬆緊度調試,每個步驟都需萬分謹慎,確保萬無一失。穿戴完畢後,大家相互檢查及確認,彼此都將成為病房裡最可靠的戰友。

入艙後,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及妥善地安排時間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除了完成日常的纖支鏡,推著轉運呼吸機、車床去普通病房接回危重症病人,還需要有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的發生。

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就像武漢的天氣一樣易反覆、變化快。“10床血氣分析結果二氧化碳瀦留,需緊急插管,插管小組的同事請到床邊插管”,正在進行纖支鏡檢查的我們,分出一人迅速準備插管物資,另一個人纖支鏡檢查完成操作後,馬上到10床協助完成插管。

剛完成插管後還不到5分鐘時間,“5床胸片提示右側大量氣胸,病人心率快,血氧差,需緊急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請插管小組到床邊完成!”,對講機傳來組長十萬火急的傳令,於是我們在3分鐘內完成胸腔閉式引流所需的物品,5分鐘內完成操作,看著氣泡從水封瓶不斷湧出,患者的心率逐漸穩定,已經滿頭大汗的我們才慢慢放下心來。

對於我們來說,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機動小組的醫生隨時待命,這樣的高危操作每天要進行10次左右。其實我們並沒有很強大,但我們身旁有隊友,背後有團隊支撐,所以才能一直砥礪前行。

前線醫護日誌|ICU裡的“團寵”,守候只為最後勝利的到來!

廣醫二院陳維校(左)和廣醫一院席寅為患者進行ECMO穿刺置管術

新鮮血液的補充讓我們工作更有效率

近期有了廣醫腫瘤醫院李仕成醫生、廣州市一陳偉明醫生、暨大附一院王昊醫生的加入,有了新鮮血液的補充,我們小組更有活力,在日常的工作分配任務及時間調配上越發有效率,配合更默契,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挑戰一直有,但我們內心有著一種責任和使命感,從不畏懼的我們將繼續堅持戰鬥,直到最後勝利的到來。我們都期待疫情過去後,戰友們能談笑自若、把酒言歡,聊聊這些我們受用終生、無法忘記的經歷和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