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出自宋人洪邁所著的《容齋續筆》,其中講蕭何與韓信的《蕭何紿韓信》一篇寫道:“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韓信這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漢朝的大將軍,是蕭何所推薦;韓信之死,也是因為蕭何與呂后合謀,將韓信擒殺。因此民間俚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說,事情的成敗或者好壞,都是因為一個人的原因。

出身寒微,籍籍無名

韓信,江蘇淮陰人,著名的軍事家,用兵如神,後世稱之為“兵聖”。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與之並列的其他兩位是張良和蕭何。這個蕭何,幾乎主宰了韓信一生的命運。

韓信出身寒微,不事生產,放蕩不羈,頗有墨家遊俠的風範。韓信成天帶把劍在街上游蕩,有一天遇到一個小混混。小混混打賭,韓信不敢殺了自己。如果韓信不敢,就要從自己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什麼都沒說,從小混混的胯下爬過去,拍拍身上的土就走了。

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真偽待考,但是側面證明了韓信是一個能伸能屈的人。

韓信最初投奔項羽,不受重用,轉而投奔劉邦。因為韓信籍籍無名,也沒有什麼功勞,還是不得重用。而且韓信還因為觸犯軍法,差點被砍頭了。臨刑時,韓信大喊:“難道漢王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何斬殺壯士!”

監斬官夏侯嬰聽了韓信的話,感到很驚奇,於是免其死罪。夏侯嬰與韓信交談,被韓信的才略所折服,於是將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官拜治粟都尉,也就是一個運糧食的小官。

成也蕭何,官拜上將

楚漢之爭,劉邦打不過項羽。手下的將領一看勢頭不對,紛紛跑路了,跑路的人裡面,就有那個叫韓信的治粟都尉。韓信為什麼要逃走呢?不是因為劉邦實力太弱,而是劉邦不用他。

蕭何與韓信多次交談,蕭何也折服於其才略,多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是劉邦與韓信之間沒有直接接觸過,所以就沒怎麼放在心上。韓信逃走,蕭何連夜騎了一匹快馬追了上去,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劉邦聽說連蕭何都逃走了,大為震怒。蕭何掌管大後方軍馬錢糧,蕭何跑了,劉邦如同失去左右手。一兩天後,蕭何回來了,劉邦又怒又喜,問蕭何為啥要跑?蕭何說,為了追回那個叫韓信的人。劉邦問道,逃跑的將領十多人,別人你不追,為什麼只追韓信呢?蕭何回答: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韓信是百年難遇的將帥之才,國士無雙。漢王要想爭奪天下,必然要重用韓信,不用韓信,什麼事情都幹不成了。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下,劉邦於是挑選良日,齋戒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從一個運糧官,一躍成為三軍統帥,所有人都感到吃驚不已。不久,韓信就將用自己的功績,證明自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才略。

敗也蕭何,韓信身死

韓信官拜大將軍,制定“漢中對策”: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劉邦)會於滎陽。韓信作為三軍統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攻楚,立下無數汗馬功勞。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滅掉齊國。韓信以齊國難以治理為藉口,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此時劉邦正在前線和項羽相持不下,韓信封王的要求,擺明了是在要挾劉邦。劉邦不得已,於次年封韓信為齊王。自此之後,劉邦和韓信的君臣關係,已經出現了一道難以彌合的縫隙。

垓下之戰,項羽一敗塗地。楚漢之爭,以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勝利而告終。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劉邦消滅了項羽,做了皇帝,此時他的潛在對手,變成了齊王韓信。

功高震主,韓信在滅楚後,收留楚將鍾離昧,引起劉邦的猜忌。劉邦在擊敗項羽後,趁機剝奪了韓信兵權,貶其為淮陰侯,軟禁在洛陽城中。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鉅鹿郡守陳豨反叛,劉邦率領軍隊前往平叛。韓信暗中派人與陳豨聯絡,被人告發。呂后欲殺韓信,於是問計於蕭何。蕭何用計謀將韓信騙到了宮中,在長樂宮中擒殺韓信,並誅其三族。

劉邦曾評價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一生指揮千軍萬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未嘗一敗。然而在政治鬥爭中,他的自負和輕信,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一代兵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卻死於婦人之手,可嘆。


END.


博書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朝末年,淮陰人韓信,生活貧窮孤苦,被人看不起。後來,韓信投靠了項羽參加反秦。他曾給項羽出謀獻策,項羽只讓他做了個門衛,韓信感覺自己沒有發揮自己的空間,就跑到漢中投靠劉邦。

劉邦開始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做了個小官。有一次因犯軍規,差點被處死。劉邦還依然讓他做管理糧草的小官員。一次,韓信遇到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專門負責給劉邦總督糧食後勤的。


蕭何與韓信做了長久的交談,感覺韓信有軍事的天分,對他很是讚揚。正當蕭何打算推薦韓信給劉邦時,韓信感覺自己不能被重用,而且漢中這點地域狹窄,貧瘠,也沒有好的發展,韓信就跑了。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彙報給劉邦,騎上馬連夜去追趕韓信,並將韓信勸回。

劉邦開始以為蕭何跑了,很是氣憤。瞭解情況後,得知是追一個管糧的小官,感覺蕭何有點大題小做。蕭何告訴劉邦,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如果你不想一直在漢中,欲奪取天下,就得依靠韓信。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並舉行了隆重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建立漢朝,記下了不朽的戰功,並封韓信為“楚王”。可是劉邦登基後,對這些功臣們產生了疑心,這時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部下鍾離味。劉邦以巡遊的名義召見韓信,將韓信捉走到長安,降為“淮陰侯”,使居長安。

韓信在長安留住,身心鬱悶,終日不上朝。陳稀叛亂,劉邦親征,韓信不隨兵出征,還派人私自聯繫陳稀,欲與策應起兵。不料被門客的弟弟告到呂后那裡。

呂后想除掉韓信,又怕韓信不進宮。於是與蕭何密謀,有蕭何親自去請韓信,告知韓信,陳稀已經被殺,大家都在朝賀,你即使有病,也要進宮表示一下慶賀啊!

韓信聽信蕭何的話,結果一進宮就被呂后殺了。由於韓信被劉邦重用,立下不朽戰功,成為軍事家,後來又被呂后所殺。這期間,蕭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後人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了!


路遙lgy


人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到底何許人也?漢王朝的開國第一文臣、相國——酇侯蕭何是也!那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又是個什麼來路呢?這還要從漢王朝的開國第一武臣韓信說起。

成也蕭何

韓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平心而論,韓信的前半生活得並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趕上了秦末的亂世,在項羽舉起反秦大旗之後,韓信很快便投入了項羽麾下。或許是因為項羽對韓信那段歷史的鄙夷、又或許是項羽麾下人才濟濟,韓信在項羽麾下並沒有受到重用,只撈了一個執戟郎的營生。

歷史再一次給了韓信機會,項羽滅秦之後,將劉邦封為了漢中王,遠遠地支到了邊疆“蠻荒之地”。見在項羽麾下出頭無望的韓信選擇了鋌而走險,背棄了舊主項羽,獨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劉邦。因為缺乏名氣又無人引見,韓信初到劉邦麾下時同樣沒有受到重視,只得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之職,連當初的執戟郎都不如……後來還因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臨刑的一剎那,為了保命的韓信喊出了“漢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斬壯士!”

巧的是,現場監斬的是劉邦的微時好友兼專職司機滕公夏侯嬰,換了其他人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在法場上刀下留人,韓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嬰不同,當初尚未發跡之時與劉邦因為鬥毆被抓,夏侯嬰寧可自己蹲號子、硬是咬死了沒有指認劉邦,讓劉邦免於連坐。此後,劉邦對夏侯嬰非常信任,將其視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嬰見韓信器宇不凡,簡單問詢了幾句便當場下令刀下留人,而且還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

或許是因為韓信籍籍無名、又或許是劉邦覺得夏侯嬰一個司機能舉薦什麼大才,並沒有重視。但是,為了給夏侯嬰一個面子,劉邦還是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這個官雖不大,但也不小了。因為蕭何是分管領導的緣故,韓信也因此結識了蕭何,後來因為在倉儲方面實行“推陳出新”,韓信頗受蕭何賞識。可是,覺得出頭無望的韓信不幹了,他再一次選擇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換門庭。

在得知韓信出走之後,蕭何策馬緊追,終於截住了韓信。後來,在蕭何再一次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這一次的舉薦人是蕭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機完全不一樣了,劉邦也掂量出了韓信的分量,於是與韓信進行了面談,韓信的想法深合劉邦之意。不久之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正式開啟了韓信的戎馬生涯。之後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韓信為劉邦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因為逼封齊王之事與劉邦結下了深深的樑子。正是因為有了蕭何的舉薦,才有了後來縱橫天下的“戰神”韓信,這就是成也蕭何的出處。

敗也蕭何

劉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異姓諸侯王尾大不掉,一場針對異姓諸侯王的陽謀拉開了鐵幕,時為楚王的韓信因為與項羽麾下的大將鍾離眜關係曖昧首當其衝。為了取信劉邦,韓信後來雖然殺掉了鍾離眜,但是已經無法獲得劉邦的諒解,加之早年逼封齊王的舊怨,劉邦首先把矛頭指向了韓信。不久之後,劉邦借出遊雲夢之機誘捕了韓信,將其貶為了淮陰侯,押往長安居住。

原本韓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許也就得以善終了。可韓信不願意了,憑什麼我辛辛苦苦幫你打下江山,卻落得這般下場?於是,私下裡與陳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後,陳豨在代地舉起了反旗,劉邦親自率大軍彈壓!就在這個時候,韓信與陳豨私下勾連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發,遠在戰場的劉邦最終對韓信動了殺機。但是,劉邦遠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擔負一個誅殺功臣的惡名。於是,呂后被推向了前臺。

可是,劉邦曾經當眾給過韓信“三不殺”的承諾,呂后大張旗鼓去捉拿韓信顯然是不行的。這時候,呂后想到了蕭何,讓蕭何出面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因為蕭何是自己的伯樂,恃才傲物的韓信對蕭何一直比較恭敬,也相對比較信任。最終,蕭何成功騙來了韓信,韓信被呂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見天日的長樂宮鍾室之內,成功迴避了那句“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一代“戰神”就這樣憋屈地死了……正是因為蕭何的出賣,韓信才丟掉了性命,這就是敗也蕭何的出處。

蕭何為什麼要出賣韓信

蕭何當初舉薦了韓信,而且從他成功誘捕韓信來看,二人的關係應當說還是相當不錯的。那麼,蕭何為什麼要出賣韓信呢?平心而論,作為開國第一武臣的韓信日子不好過,作為開國第一文臣的蕭何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劉邦忌憚異姓諸侯王,同樣忌憚文臣領袖蕭何,為此甚至不惜羅織罪名將蕭何下獄。出獄之後的蕭何為了自保,索性幹起了貪汙受賄、與民爭利的勾當,以自汙名節向劉邦表白自己沒有野心、只求富貴,這才僥倖保住了性命。

彼時的呂后還不是後來的呂太后,沒有劉邦的點頭,她恐怕還不敢私自處決一位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列侯、曾經的異姓諸侯王!換言之,呂后只是劉邦的一把槍,最後扣動扳機的是劉邦!既然是劉邦要殺韓信,如果蕭何不出面,等於是將自己置於了劉邦的對立面。一個文臣領袖如果不聽皇帝招呼了,恐怕離死期也就不遠了。蕭何別無選擇,犧牲韓信總比犧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嗎?

除此之外,彼時呂后弄權的苗頭已經凸顯,作為皇太子的親媽、未來的皇太后,在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掌權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既然是呂后找到了蕭何,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還是蕭氏家族的未來,蕭何都必須抱住呂后的粗腿!說白了,誘捕韓信就是蕭何給呂后遞上的一紙改換門庭的“投名狀”。劉邦去世之後,蕭何依舊能夠位極人臣、顯赫終老,與這一紙投名狀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綜上所述,所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表面上看是說韓信的一生成起於蕭何的舉薦、敗起於蕭何的出賣。實際上也反應了彼時漢王朝眾多開國元勳的心態——自保為上,甚至不惜犧牲“故友”。為了自保,蕭何可以自汙名節;為了自保,蕭何同樣可以出賣韓信!這也就無怪乎劉邦一死,活著的元老幾乎全部“叛變”倒向了呂后。這幫人心中根本沒有什麼理想、抱負,他們更看重的還是現實利益。蕭何如此、曹參如此、陳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個典故說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早年,韓信在項羽處一直得不到重用,於是就去漢中投奔劉邦。到劉邦處後,仍然沒有被重用,還因為犯法,要被斬首。同犯的十三個人都被斬首了,輪到韓信的時候,韓信大喊“漢王不是要奪取天下嗎,為什麼要處斬壯士”,監斬的夏侯嬰看到韓信相貌堂堂,談吐不凡,於是就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也因此,韓信能夠與掌管後勤的蕭何經常接觸,經過深談,其軍事才能深為蕭何所賞識。



雖然官職比之前有所提高,但仍然談不上重用。韓信見到自己在劉邦處重用無望,最終打算離開,另謀高就。當時,劉邦所在的漢中地理位置偏僻,路途崎嶇,加上帶的將士多是楚人,將軍士兵多有逃跑。劉邦也就見怪不怪,對韓信逃跑也不加理會。但是蕭何深知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知道劉邦要戰勝項羽,奪取天下,非韓信不可。於是,顧不上給屬下打聲招呼,就去追趕韓信。結果,丞相府的小吏看到丞相匆忙往城外跑去,以為蕭何也要逃跑。於是趕緊向劉邦報告,丞相要逃跑了。蕭何在劉邦起兵前就是劉邦好友,起兵後一直是劉邦重要的助手,劉邦聽後大怒,感覺就像失去左右手一般。

不久蕭何追回了韓信,來見劉邦。劉邦看到蕭何,又是生氣又是高興,聽說蕭何是追韓信的時候,罵道,”將軍跑了十幾個沒聽說你去追過,現在卻去追個鑽褲襠的”。蕭何回答“那些人容易得到,但像韓信這樣的人才全天下也找不到第二個。如果您像一輩子當漢中王,那麼有沒有韓信無所謂,如果想爭奪天下,就非用韓信不可”。劉邦說“那就讓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那也一定要走,非大將不可”。劉邦說“那就讓他過來做大將吧”蕭何說“大王待人傲慢,呼喚韓信像叫小孩子那樣,韓信還是要走,一定要用莊重的禮節,登臺敗將”將軍們聽說劉邦要冊封大將,都認為是自己,暗暗高興。等到那一天,看到是韓信滿軍皆驚。



成為大將後的韓信,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幫助劉邦一舉奪取了三秦土地。之後,定魏、攻趙、平燕、滅齊,最終在垓下包圍消滅了項羽。可以說,韓信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韓信的功高震主,軍事才能深為劉邦所忌。在天下剛剛平定後,劉邦就急不可耐把韓信的期望天,該封為楚王。之後,因為韓信私藏鍾離昧,借題發揮,把他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帶到了長安。這時韓信自知自己功高被忌,雖然一直很低調,但心裡鬱結。後來,陳稀要到代地做官,臨行時去見韓信。韓信與陳稀約定,如果陳稀在外造反,自己一定做內應。後來,陳稀果然在代地造反,劉邦去代地平叛。這時,韓信的家臣向呂后告密,說韓信意圖放出監獄囚犯,武裝起來,劫持呂后和太子,響應陳稀。呂后。呂后找來蕭何商議,決定由蕭何前去,告訴韓信劉邦戰勝並殺死了陳稀,引韓信前來祝賀,藉機逮捕韓信。於是,蕭何把韓信騙來長樂宮以謀反罪名夷滅三族。



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至於韓信是否真的謀反,歷史上說法不一,個人認為應該是被冤枉的。當時韓信無兵無權,而長安又有精銳的南軍,北軍,想要憑藉臨時組織的囚犯,劫持呂后,太子,無疑以卵擊石。韓信長期壓制,難免有牢騷之語,不想卻被呂后利用,借題發揮。韓信的成功得益於蕭何的大力推薦,而最後蕭何又成為殺死他的重要幫兇。


一壺清茗品春秋


說起“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好奇的是成功和失敗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可就不多見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思成功的事是由於蕭何,那么失敗的事也是由於蕭何。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一個人造成的。

再具體一點來說,“成也蕭何”這句說的是韓信能成為劉邦的大將軍那是由丞相蕭何推薦的;而“敗也蕭何”表示韓信的被殺也是由蕭何出的點子。

成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和宋朝洪邁的《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

故事發生在秦末漢初,一個叫韓信的人,開始被人瞧不起。只好投奔項羽反秦。由於他的作戰建議,常常被項羽採納。他感到才華無用武之地,就投奔了劉邦。

劉邦開始,也沒看重他,他只當了名小官,有一次犯軍法,差點兒被處死。後來當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很偶然的一次,韓信碰到了丞相蕭何。

要知道劉邦對蕭何可是很信認的。二人這次見面後,蕭何認為韓信是一個軍事專家。正當蕭何準備向劉邦舉薦韓信的時,韓信逃跑了。原因是韓信感到在劉邦也沒什麼發展,就跑了。

當蕭何獲知韓信跑了的消息,很焦慮,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來由。

劉邦一聽以為蕭何也跟著逃跑了,生氣極了。但又得知他竟親自追回的是一個小官,更是生氣。於是蕭何把韓信的才能說給了劉邦。他說主公要想奪取天下,韓信這人你是非用不可的人。

由於蕭何的舉薦,劉邦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為大將軍後,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那是戰功赫赫。劉邦做了皇帝后,對韓信有點不放心。先急解了韓信的兵權,把封號由“齊王”改為“楚王”。最後又把韓信逮捕,後來赦免,才封了個淮陰侯。

韓信自此鬱悶不得了,後來又被人陷害謀反,告到呂后那裡,呂后也想把韓信除掉,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把韓信騙到宮中,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很好對功臣韓信的一生進行了概括。


D東哥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一句話概括了韓信一生

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己說的就是蕭何,韓信後來能夠官封淮陰侯,全是蕭何當初的推薦,韓信投奔劉邦,劉邦並不看好他,英雄不得志,得不到重用,韓信一氣之下,憤然出走,被蕭何連夜追回,好言撫慰,並向劉邦極力保舉,這才上演了一出,被千古傳頌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來也是由於蕭何獻計謀,韓信又慘遭殺害。

存亡兩婦人

韓信年少落魄的時候,窮的常常要飯受餓,受人羞辱,鑽人褲襠,有一天快餓死的時候,被一位好心老太太,給了一頓飯救了,而最後又死在劉邦老婆手裡




文昌馨苑青青草原


南宋人洪邁寫了一本書,叫做《容齋續筆》,裡面講了一個有關韓信與蕭何的事實《蕭何紿韓信》,說是有人向呂后控告韓信謀反,但呂后怕自己召不來韓信以審問,就與蕭何商議,由蕭何去找韓信,謊稱劉邦已經打敗了叛臣陳豨,要求韓信到皇宮去祝賀。韓信有病不想去,蕭何強拉著一起去。結果,到皇宮後即被呂后殺了。本來,韓信就是因為蕭何的舉薦才被劉邦拜為大將,統帥漢軍,風捲殘雲、結束了楚漢相爭,而今天被殺,也是蕭何一手促成。所以,對於韓信來說,成功在於蕭何,失敗也在於蕭何。

其實,在洪邁之前,民間已經有俚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成敗一蕭何”。洪邁只不過將其上升到文人筆端而已。

這個俚語,含義深刻,表現出了兩個形象,道出至少一個道理。一個是韓信的形象:雖然有天才的軍事才幹,但不為人知,也是枉然。後來,雖然為人所知,但不過是人家個人得失所佈的棋子而已。另一個是蕭何的形象:為了自身前途(當然,也可以說是為了大漢事業),可以不告訴劉邦,而自行月下急追韓信並舉薦其為大將;然而,一旦韓信被疑,皇后要韓信的命,他也可以棄才保財,甘做工具。一個道理

:任你有天大才能的人,如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則才能是無用的。


二曲人


韓信小時侯,父母就去世了,家裡很窮,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一個以漂洗為生的老婦人常常接濟他飯食,讓他度過難關。韓信發誓要出人頭地,報答老人家一飯之恩。

有一天,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屠夫說:“別看你長得高大,其實膽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劍剌我嗎?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料這幫人有意找碴,不想與他們糾纏,竟然真的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韓信投
到項羽軍中,希望憑自己的軍事才能得到重用,無奈項羽不把他放在眼裡,只給一個執戟郎的職務。韓信只好轉投劉邦軍中,誰知劉邦也不重用韓信,只給了一個芝麻小的官他當。韓信一看,此處也非久留之地,於是乘夜偷跑離營。蕭何知道韓信有軍事天才,曾經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對這個有胯下之辱的人根本不屑一顧。聽說韓信跑了,蕭何顧不上跟部下打招呼,跨上馬月夜追尋韓信。
有人向劉邦舉報,說蕭何跑了,劉邦聽了非常氣憤。因為近期不斷有將士逃跑,想不到連最倚重的人也跑了。後來看到蕭何又回來了,又免又高興起來。見蕭何是為韓信而追,十分不解。蕭何誠懇地說:“你要是隻想當個漢王,有沒有韓信無所謂。你要想爭奪天下,沒有韓信不行。”。劉邦說:“那就封個將軍吧”,蕭何說:“封個一般將軍,他還是要走。”,劉邦說:“那就封個大將軍吧。”,蕭何說:“你平常喚他象喚貓狗一樣,這樣是不行的,必須設壇拜將!”,劉邦說:“那就設壇拜將”。

到了設壇拜將的日子,好多將軍正襟危坐、內心竊喜,以為大將軍非已莫屬。當看到登臺亮相的是韓信時,一個個大失所望,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個胯下將軍。
韓信掌兵後,南征北戰,所向無敵,一招十面埋伏,令項羽烏江自刎,為大漢江山立下赫赫戰功。

韓信搏得富貴衣錦還鄉,鄉鄰都對他刮目相看,紛紛致以祝賀。只有那個屠夫嚇得尿了褲子,拜倒在他的腳下,乞求饒命。韓信不僅沒有殺他,還封了個官他當,他感激涕零。韓信此次回鄉,主要是尋找接濟他飯食的老婦人。當找到恩人後,他以千金相贈,重謝了當年的漂母。



西漢立國後,劉邦開始猜忌功臣良將,生怕這些人危及他的江山,特別是對用兵如神的韓信更加不放心。劉邦外出後,呂后同蕭何商議,如何將韓信騙進宮中
。蕭何親自出馬,假說劉邦已大敗陳稀,邀韓信進宮慶賀。韓信對恩人深信不疑。韓信一進宮就被軟禁起來,後來以謀反罪誅滅三族。

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韓信成功得益於他,韓信身死族滅,也拜他所賜,至少他難辭其責。現在常借這個典故,表示做好事是某人,做壞事也是某人。



春秋風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八個字說的是韓信,是說韓信的成功是因為蕭何,韓信的失敗也是因為蕭何,那我們得分開來說。

成也蕭何

我們知道,漢初三傑,是張良,蕭何與韓信,而韓信是被蕭何所推薦的,那麼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韓信是淮陰人氏,可能是韓國貴族後代,所以熟讀兵書,而且愛戴長劍,只是家道中落,又加上不會耕作,也不會做生意,所以生活十分的清貧,有的時候,還得去別人家蹭飯吃。

後來項梁的部隊經過淮陰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項梁,項梁後來戰死於定陶,韓信就歸屬於項羽,給項羽做個執戟郎中,就是拿個長戟給項羽放哨,韓信多次向項羽提出建議,項羽完全不理會。

韓信於是跑去投奔劉邦,劉邦他讓去接待賓客,後來犯獵要被處斬,被滕公夏侯嬰救下,推薦給了劉邦,劉邦封韓信治粟都尉,劉邦也看不出劉邦有什麼本事。

韓信與蕭何經常聊天,蕭何看出韓信確實有才,就經常向劉邦推薦,但是劉邦不怎麼在意,韓信想連蕭何都推薦過幾次也沒有用,認為劉邦是不會重用他的,所以他就跟很多不想去漢中的人那樣,也跑了。

蕭何一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向劉邦彙報,就去追韓信,劉邦很奇怪蕭何,其他將領不追,只追韓信,蕭何就說劉邦如果想要奪取天下一定要韓信不可,劉邦說:那就給他當將軍吧,蕭何說:如果只是普通的將軍,那韓信還是會跑的。

劉邦十分信任蕭何,那就讓他做大將軍吧。最終韓信登壇拜大將軍。

敗也蕭何

韓信在漢滅楚後,被劉邦封為楚王,有人告發韓信想造反,劉邦想先兵攻打韓信,陳平認為劉邦軍事能力不如韓信,漢軍不如楚軍,如果真打,肯定是打不過韓信的,劉邦最後採用了陳平之計,讓韓信到雲夢澤陪同劉邦一同遊覽。

韓信在別人的建議下,獻上了鍾離昧的首級,以求得漢王的原諒,劉邦還是將韓信降為淮陰侯,住在長安城。

韓信與陳豨裡應外合,陳豨最終造反,韓信也打算偽詔放掉長安囚徒攻打呂后與太子,呂后與蕭何就聯合設計,召來韓信,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的鐘室。

總的來說,韓信是蕭何推薦的,也是蕭何設計誅殺的,所以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歷史簡單說


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張良、蕭何、韓信,是漢初三傑。比較而言韓信出身最卑微,但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卻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漢王朝剛建立不久,被呂后斬於長樂宮,夷滅三族,落得一個悲慘下場。韓信的成敗,與蕭何都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所以後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成為了一句成句。
韓信,是淮陰(江蘇淮陰市東南)人。當初還是平民時,貧窮而又行為放縱,還喜歡帶刀佩劍,因不加檢點,所以也不能被推選為官吏。

當項梁率軍渡過淮河的時侯,韓信便帶著武器去參加了義軍。但在項梁手下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來。項梁兵敗身亡後,他又歸屬了項羽,並任命其擔任郎中的小職。韓信曾幾次向項羽出謀獻策,都沒有被採納。等到漢王劉邦離開咸陽而入四川的時侯,韓信背叛項羽而歸附了劉邦。由於他是一個不出名的人物,所以漢王也只是讓他當了個管理糧倉的小官。後因夏候嬰向漢王推薦,於是便又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這雖是管理糧餉的高級官員,但韓信還是覺得沒有被重用,自己的真正才幹並無用武之地。

韓信曾多次和蕭何接觸過,蕭何也很賞識他。韓信想蕭何等人也已經幾次向劉邦推薦過自己,然而並未受到重用,思想覺得在這裡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就逃走了。蕭何聽人說韓信也逃走了(因為在去南鄭的途中,有數十名將領曾逃走過),來不及報告漢王,就親自去連夜追趕。所以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後來經蕭何苦口婆心地向漢王再次竭力推薦下,劉邦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擔任大將軍之後,立即展示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公元前206年8月,漢王採納了韓信的計劃,引兵東出陳倉,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陽,迫使韓王鄭昌和殷王司馬卬投降。劉邦在彭城戰敗,韓信收集部隊,與漢王會師滎陽,在京、索之間打敗楚軍,阻止了楚軍的西進。魏王豹叛漢聯楚,漢王派酈食其勸降不成,派韓信出征,設疑兵渡黃訶,偷襲了魏都安邑(山西安邑東北),活捉了魏豹、平定了魏地。然後又引兵向北,攻打代國,活捉了代國丞相夏說。井陘背水一戰,殲滅趙軍二十萬,斬陳餘,活捉趙王歇,並迫使燕國投降。濰水戰役,斬楚大將龍且,全殲楚軍二十萬,完全控制了齊地,使項羽為之驚懼,成為了天下勝負取決於己的重要人物。最後,韓信指揮垓下十面埋伏圍殲項羽的最偉大決定性戰役,從而結來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相爭,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他的成就與成名,完全是由於蕭何的極力推薦。因此說:“成也蕭何"。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前201年,有人舉報韓信準備圖謀造反,漢高祖劉邦得知後,用陳平之計,奪去了他的兵權,被貶為淮陰候。
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漢高祖親自帶兵前往征討,韓信因病沒有跟隨。但他卻暗地裡派人與陳豨聯繫,並轉告說:“你只管起兵,我從這裡協助你。”韓信和家臣們謀劃,打算在晚上假傳詔書,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們,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有個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關押起來準備殺掉,於是這個門客的弟弟把韓信勾結陳豨準備反叛的消息報告了呂后,呂后想把韓信立即召進宮來除掉,又怕他黨羽眾多,不肯就範,於是便和相國蕭何商議。蕭何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派了一個人假裝從漢王那裡回來,說陳豨已被活捉處死,然後通知文武百官進宮慶賀。蕭何親自去勸韓信,誆騙他說:“你雖然有病,還是要勉強祝賀一下為好。″韓信進宮,呂后立刻命令武士把他綁起來,在長樂宮鍾室斬首。接著又滅除韓信三族。韓信被擒身死,也是因為蕭何向呂后獻的計,所以又說"敗也蕭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