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了疫情,卻沒有躲過“拖延症”:三招幫你找回工作狀態


朋友小周,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員工,最近他覺得有些焦慮,雖說已經復工了半個月,但一直找不到好的工作狀態,有任務來了提不起興趣,習慣性拖著再說,為此他多次遭到了領導的批評。

像小周這樣的情況,就是典型的職場“拖延症”表現。“拖延症”,指的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的不好習慣。

復工後回到公司上班,生活方式與工作節奏發生了轉變,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人的拖延,如對一些即將要做的事有些厭煩,或者失去了往常對任務的那種緊迫感。

“拖延症”會造成我們焦慮、自責等情緒反應,並且會從工作泛化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克服在職場中這種拖延行為,我們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方法。

躲過了疫情,卻沒有躲過“拖延症”:三招幫你找回工作狀態

01 設定目標,尋找焦點

許多人會出現職場拖延症,往往是沒有設定明確的工作目標,因此難以聚焦。

確切地說,有些人是具有目標,但是目標太大了,理想太遙遠,所以乾脆放棄了目標的達成。

為此,我們可以做好幾件事:

第一,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看得見、夠得著,做起來就沒那麼難。等小目標全部完成的時候,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第二,一次只專心做好一件事。或許你以為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或者多件事,實際上不過是你的意識在兩個任務之間快速切換,而這每一次切換都會浪費一點時間。要擺脫拖延症,就必須學會在同一時間內減少大腦裡裝在的東西,保持對一件事的專注。

第三,要給自己的目標一個截止時間,讓自己的時間支出得有理有據。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即便知道目標是什麼,也不會逼迫自己去達成。

躲過了疫情,卻沒有躲過“拖延症”:三招幫你找回工作狀態

02 給自己鞭策和獎勵

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今天的任務,就應該努力在今天做完它,千萬不要拖延到明天。在拖延中你所耗去的時間和精力足夠讓你把那件事做好,拖延是事業成功的大敵。

喜歡拖延的人總是有很多借口:工作無聊、辛苦、環境不好、老闆的計劃不合理等等,其實這些沒有什麼不能克服。

你可以給自己鞭策,也可以給自己獎勵。

舉個例子,我曾經有個朋友就用過這樣的方法克服拖延症:

要求自己堅持一個星期沒有拖延,做到了就請自己吃上一頓最愛吃的美食,作為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做不到不僅沒有獎勵還要減少購買零食或者取消一些喜歡的娛樂活動。

她用這樣的方法堅持了半年,然後發現自己已經養成了去執行的習慣,即便沒有再給自己獎勵,也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

這在心理學裡頭,可以稱之為“陽性激勵法”,也就是正面鼓勵自己去達成目標。當然還有“負性激勵法”,也就是懲罰性質的,但對多數人而言,自己去嘗試運用的話,“陽性激勵法”會更容易實施。

躲過了疫情,卻沒有躲過“拖延症”:三招幫你找回工作狀態

03 把最難的任務放在最前面

我們中國人挺喜歡“先苦後甜”這樣的傳統,我覺得這種傳統也適用於克服拖延症。

當你面臨的工作比較繁多,那一定需要做選擇,不妨試著為它們排個序,可以把最難的任務放在你的日程最前面。

“拖延症”的形成,有一部分原因是對困難的恐懼和逃避心理,既然有這種心理,那就採取“正面對抗”的方法來應對。

困難面前不推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勇敢得先把自己推入絕境,當你努力完成它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它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為自己投入下一項挑戰,增添信心和戰鬥熱情。

當你把最難啃的那根骨頭啃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困難,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對於後面相對簡單的任務就更有動力去解決了。

寫在最後

值得一提的是,指責自己對解決拖延沒有任何幫助。自責會使我們自尊心下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對待由拖延帶來的負面情緒,應用原諒和接納替代自我指責,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關懷”,那些懂得自我關懷的人,也會更自律、更好地控制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