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上片營造了什麼樣的氛圍?

手機用戶84284569258


  • 引子
  • 師友好,我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熱愛詩詞,近日,在“今日頭條”發文章40餘篇,答問40餘個,已有多條問答進入首頁,一月之內,已獲有4個優質問答,升v進行中。

結合《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品本身來問答樓主的提問。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花邊

曾經看過一個宋詞中的故事,大意是這樣

蘇東坡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改革,與他政見不合,議論朝政,於是遭到一些人的打擊報復,烏臺詩案,最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高尚的人品,出眾的才華,不屈的精神讓很多人都非常欽佩他,其中也包括一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女。原來定慧院有位溫都監,家裡有個女兒頗有姿色,年方十六,雖然已經到了及笄的年紀卻不肯嫁人。其實她的芳心早有所屬,她非常喜歡蘇東坡的詩詞,聽說他本人要來,真是喜不自禁,常緋徊於蘇軾夜讀的窗邊,但蘇軾有了妻子王閏之,她愛蘇軾口難開,以致相思成疾,竟香消玉歿。蘇軾原不知情,得知後深女子執著所感動,寫下這首詞,緬懷這多情的“幽人”。故事把這首詞當作纏綿徘側情書來解讀,果真如此嗎?否也。

解讀字面意思

且看譯文如下:彎彎的殘月掛在稀疏的梧桐樹上;夜深人靜,你看漏壺(古代計時的工具)的水早已滴光了。反問又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如同孤雁般若有若無的身影。

突然(鴻雁)驚起猛回過頭來,心有滿腔怨恨卻無人知曉理解。挑遍了寒冷的枝頭也不肯屈尊棲息,只能夜宿在淒冷的沙洲,忍受寂寞。

賞析上片

《卜算子》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後,“天下之大,竟無立錐之地”,連一個遮風擋雨的房子都沒有,只能在寺院暫時居住,剛剛經歷“烏臺詩案”,劫後餘生的他,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的藝術形象以物喻人,流露出孤獨寂寞、清高自許、蔑視流俗的複雜心境。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是宋詞常見的筆法。這首詩的上片,描寫深夜院中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梧桐”是宋詞中常見意象,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梧桐又成了詩人筆下表達孤獨憂愁,離情別恨的象徵。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形象生動地寫出離情別緒的孤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殘月”也有傷感的意味,“楊柳岸,曉風殘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缺”也是人生缺限。“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在東坡筆下飛鴻早就是詩人自己的化身。飛鴻飄浮不定,不正是自己宦海沉浮的寫照嗎?


大雁寧願棲息在淒涼的沙洲,(這本是大雁的物性,生活在蘆葦蕩沙地,沒有大雁會在樹上棲息)詞人不拘泥科學常識,寄託文人清高情懷作。下片主要寫在漏壺水盡,夜深人靜時,蘇軾從庭院信步走出,抬頭一望,月兒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些許清輝,就像是高掛在樹枝頭。“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寂靜的深夜那有誰像我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像一隻孤單飛過的大雁呢?“幽人”和“孤鴻”,表面一個人和一隻鳥,實際上人和鳥合二為一,以人喻鳥,以鳥喻人,兩個意象疊加產生藝術張力,這兩句,既是實寫,又是暗將人、鳥形象的對應,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清高傲岸,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蘇軾初到赤壁,很多朋友,為避受牽連,與他劃清了界限。東坡無疑是孤獨,把自已對人生的感悟融於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具體描寫中,選景敘事和抒情都很言簡意豐,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從而使“飛鴻”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這首寄託了東坡仕途的失意、對人生無常的感嘆,也有不肯低下頭顱的清高,“良禽擇木而棲”,既然無良木可棲,那麼就甘居沙州,保持一個文人不肯屈就最後的尊嚴。此時東坡還沒有達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高度,此時他已初嘗人生的辛酸、無奈畢竟還沒有完成人生華麗轉身,只是對自己恃才傲物的反省。

結論:這首詩上片,用“殘月”“疏桐”“更漏”“夜深”“孤鴻”“幽人”等意象,採取蒙大奇手法,營造出一種孤寂、無奈、清高的藝術氛圍,同時為下文詞人對人生思考感悟


作鋪墊。


胡林平a


兩個字,“孤獨”,營造了孤獨的氛圍。

這是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而被貶謫湖北黃州時的作品。當時宋神宗重用王安石等人實行變法,蘇家反對變法,蘇軾詩文中有諷刺青苗法和鹽鐵專賣法的句子,被沈括等人彈賅“諷議朝政”,造成著名的“烏臺詩案”而貶黃州。這闕《卜算子》上下片所營造的氛圍和意境是一致的,就是孤獨。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彎彎的月亮掛在枝葉稀少的桐樹上,天己經很晚,沙漏滴盡,周圍漸漸沒有人活動。時不時地見到一個寂寞的人獨自走來走去,象天邊飄忽不定的孤雁的影子。

缺月是眼前景也是國政,月缺即天缺,天缺即民生凋弊,這是青苗法造成的。幽人是自指,獨往來說明沒人同情支持他。是的,反對皇帝和丞相,誰會支持他呢?整個大宋朝迋沒人和他共論新法的弊端,因此他孤獨。這份孤獨在缺月、疏桐、漏斷人靜的環境烘托下,由幽人在月下的往來徘徊表現出來,他就象一隻孤雁找不到自己的群。


深圳鄭海洲


先來看看原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描繪了蘇軾被貶黃州後,在定慧院寓居的一天晚上所見的場景。

很多人把“孤鴻影”附會成蘇軾孤高的心境,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味,我覺得並不準確。這首詞上片描繪的應該是一種劫後餘生的淒涼心境。

這首詞寫於元豐六年,四年前的元豐二年,蘇軾被告發譏諷朝政和皇帝,於是被押回京城受審,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差點因此喪命,被關在陰暗的囚室數十天,這次事件改變了蘇軾的人生軌跡,從此他更加沉穩,由尚儒轉向佛道。因此說這首詞表達的是孤高自許的心境,是值得商榷的。

試想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時候,蘇軾一個人在院中踱步,會不會想起獄中的時光?初貶黃州,沒有人敢來看他,也沒有人給他寫信,也許正是這樣的痛苦和孤寂中,才落筆寫下了這首淒涼的絕唱。


快語


上片營造了孤獨寂寞的氛圍

詞的上片是: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想要理解一首詞,就要先了解詞的寫作背景。這首詞時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時在寓所所作。既然被貶,此人的心境自然好不到哪裡去。“缺月”、“幽人”、“孤鴻”這樣的字眼,無不表現出詞人當時心境的孤苦。

這首詞上片寫寓居定惠院時的寂靜。詞中的“漏斷”指夜深,上片的意思是說,在院中夜深人靜、月掛疏桐之時,彷彿有個幽人獨自往來,如同孤鴻之影。

這個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指蘇軾自己。

這首詞是蘇軾抒發其個人憂憤寂苦之情的作品,曲折地反映了他被貶黃州的原因——烏臺詩案,即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寫詩發洩不滿而得罪新黨遭貶。

這首詞的藝術是很高妙的。黃庭堅評此詞時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樣的評價是很高的。


老春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通過“缺月”“疏桐”“漏斷”“靜”“幽人”“獨往來”“縹緲

”“孤鴻”“影”等事物、行為的描寫,渲染出了孤高出世,超凡脫俗的氛圍。


辰然詩話


彎月流光宛若輕紗拂面,夜深人靜了更點響聲縈繞耳畔,梧桐樹下,只有作者獨自一人,此時的夜寧靜,恢弘,少了人間的嘈雜,多了一份孤獨和寂寥,正所謂: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那份幽深孤獨,豈是一個“靜”字所能表現!


笑說奇談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天之光地之光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