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隨著《安家》的熱播,原生家庭再次被大眾熱議,又一次被推上了高潮。孫儷扮演的房似錦,因為原生家庭,冷酷無情,在片中引起了眾多非議。

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喜歡心理學的我,曾經看過三個案例,均與原生家庭有關。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案例一:

小麗是一位兩歲男孩的媽媽,平日對孩子很有耐心,但是每當孩子不聽話或淘氣時,她都會忍不住打孩子,有一次孩子打得鼻青臉腫。每次過後,她都懊悔得不行,抱著孩子大哭。她老公覺得她心理有問題,給她找了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

諮詢師和小麗聊天中,瞭解到麗是在一個有家暴的家庭長大,她是家裡的老大,還有一個弟弟。爸爸喜歡喝酒,酗酒後不高興就拿媽媽撒氣,動不動還會打媽媽,有時連她和弟弟都逃脫不過。媽媽為了他倆有一個完整的家,一直沒和爸爸離婚,其實她爸爸不喝酒的時候對他們也挺好。媽媽因為爸爸總這樣,心情也不好,對她和弟弟也經常沒耐心,每次她和弟弟做錯事,或者淘氣惹事了,媽媽也會打他們。

案例二:

二妮結婚兩年了,沒孩子之前和老公相處也挺好,可自從去年生了孩子後,二妮看老公越來越不順,老公不會主動幫忙照顧孩子,每次都需要提醒,屬於有點木訥,但叫幹啥就幹啥,沒啥大志的人。每次老公做得不滿意,她都忍不住罵一頓。雖然她知道自己的方式是存在問題的,兩口子過日子,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但是每次二妮又總忍不住,和老公多次溝通,老公有了很多改進,但是二妮依舊會對老公不依不饒。為此兩個人都快鬧離婚了,想著有孩子,不能給孩子一個支離破碎的話,最後倆人找了心理諮詢師諮詢。

諮詢師瞭解了她的原生家庭情況,原來二妮的媽媽和爸爸當年是父母包辦婚姻,媽媽高中生,長得不僅漂亮,還很聰明能幹,爸爸幾乎沒上過學,做事也是有點不開竅。媽媽其實內心是看不上爸爸的,只是當時媽媽是家裡的老大,爸爸家庭條件好一些,才結合的。媽媽做事要求高,爸爸是屬於差不多就行的那種,媽媽就經常罵沒出息,總之各種嫌棄和抱怨。

案例三:

曉梅從小學習成績優秀,名校畢業,做事能力也不錯,但是總是不自信,做事總怕犯錯。領導委派她工作,總是不敢接,認為自己沒能力,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次被提拔的機會。有很多次,因為害怕提交的方案被否定,一次次地檢查,也不敢提交,錯過了deadline,被領導批評。

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和公婆一起住,婆婆原本沒那麼強勢,但是因為她總唯唯諾諾,導致婆婆開始強勢起來,明明是自己的孩子搞得像是婆婆的孩子,被婆婆總說不會帶孩子。她非常鬱悶,找閨蜜訴苦,閨蜜很瞭解她,看到她因為自己的性格導致生活和工作已經受到了嚴重影響,就建議曉梅去做心理諮詢,改變一下現狀。

諮詢師在和她聊天中瞭解了她的原生家庭,自然知道她為什麼這樣了。曉梅是家裡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姐姐,下面有個弟弟,雖說爸媽努力對他們三個也是一視同仁,但是因為姐姐是爸爸媽媽的第一個孩子,弟弟是最小的,還是一個男孩,爸爸媽媽有時無意會偏姐姐和弟弟一些,所以曉梅從小就學會了看爸爸媽媽臉色行事。而爸爸又是做事要求非常高的人,每次他們做不好事情,爸爸總會批評他們不動腦筋,有時還大發雷霆。曉梅成績其實是很不錯的,但是爸爸每次都不是誇獎,而是告訴她成績代表過去,不代表將來,還是必須繼續努力,要不然就會有其他同學趕上她。因為曉梅就拼命地努力學習,生怕落後,做事也是謹慎再謹慎,生怕做錯了被爸爸批評。

當時看著幾個故事時,感覺每個人身上似乎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從現在他們的再生家庭和原生家庭的模式,不難看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在《都挺好》劇中,從小活在重男輕女陰影下的蘇明玉,雖然早早養成了獨立和勤奮的好習慣,但內心深處極度缺愛,所以她用事業的忙碌來抵消內心的孤獨,渴望被愛但又畏懼愛。而從小被溺愛的“媽寶男”蘇明成,則好逸惡勞、自私自利,並把父母的偏愛視為理所當然。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原生家庭給予你的一切都會在你的成年之後越發顯得凸顯,尤其是結婚後。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罪於原生家庭,畢竟這是必然的自然影響結果。何況人無完人,這個世界本身也不完美,每個人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也都太正常不過。我們不應該去一味抱怨自己的父母,而是感恩父母的培養,理解父母也不是完人,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幸福呢?與原生家庭和解、超越原生家庭是對再生家庭問題最好的“解藥”。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原生家庭是你的過去,你才是現在,未來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作為成人,應該學會接受自己改變不了的事實,因為我們沒有機會重新選擇父母並且再重新成長一次。成熟的父母都是通過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好影響,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努力給孩子創建一個健康的再生家庭生態環境。等孩子長大後,他可以很驕傲地我們說:“爸爸,媽媽謝謝你們,有你們我感覺很幸福!”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愛是孩子最好的營養劑

一個人最悲慘的命運是什麼?那就是一個人沒有親人尤其父母的疼愛、反而是被壓榨、被欺壓、被毆打,這樣一路的成長,會讓人要麼自卑到骨子裡,要麼好勝到極為冷酷,人際關係會存在很大問題。

最近熱播的《安家》,其中房似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房似錦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裡,從小爹不疼、娘不愛、姐姐打、親戚罵,房似錦頑強逆生長,拼了命的努力和奮鬥,從一個小職員幹起,最後成為了一名房產中介公司的店長。房似錦做事非常“狠”,看起來也非常冷酷無情。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作為房產中介,她奉行能賣出房子才是硬道理。撬下屬客戶,她還理直氣壯,懟員工沒能力;對員工總是繃著一張臉;給客戶打電話不接,就換不同的電話連打十幾個。這樣的房似錦,讓不少觀眾覺得她“做人不太厚道”“沒有人情味兒”“唯利是圖”“不討喜”。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且不說這背後房似錦成長的心酸故事,但是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這些附屬特性確實讓她吃到了很多苦頭。

有一句話說:“愛,可以治癒一切。”美國作家羅賓·本韋的《無法別離》中提到的:

對大多數人而言,家是生命的起源,父母之愛是建立自信的基礎。而有些孩子,出生不久就被迫與父母分離,那種被拋棄的孤獨感會成為他們一生的傷痛。這種傷痛如果不能治癒,會反覆發作,將人吞噬。好在愛總能以神奇的力量,治癒一切傷痛,還有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噓寒問暖的養育之恩,相知相伴的美好愛情。這些情感就如啟明星,在人生陷入至暗之時,使其從深淵裡解脫。

我認識一個50萬粉絲的育兒公號作者,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母親改嫁,父親再婚,娶了後媽。有了後媽,親爸也自然就變成了後爸。但她很幸運的是遇到了疼愛她的爺爺和奶奶。有一次她被後媽“虐待”,奶奶氣得直接把她接到了自己家,從此她在爺爺奶奶的呵護和愛的滋養下長大,讀了大學,找到了好的工作,最終還遇到了對的愛情,很幸運的是遇到了通情達理的公婆,真是感覺上輩子她一定是拯救了整個銀河系。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愛可以滋養一個人,健康成長,被愛的人也才懂得如何愛他人,也才有機會遇到幸福的人生。

夫妻關係決定孩子的幸福指數

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給父母的文章,叫“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其中有一段話特別好:

如果您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您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的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您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是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您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愛是能陪伴我一聲的人。

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裡的繼承順序,也不難看出,配偶是第一繼承人,其次才是子女,所以父母一定要認清主次,夫妻關係永遠排在親子關係之前。

1、夫妻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結婚前或者生孩子之前,夫妻雙方最好一起學習,學著如何做別人的妻子和丈夫,如何做父母。這樣不至於有了孩子後,爸爸不體貼媽媽,媽媽把重心過於向孩子傾斜,家庭關係一片混亂。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媽媽是超人》,其中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完全把媽媽當小公主一樣的愛著。嗯哼就是學爸爸變成了小暖男,杜江每次外出拍戲,回來之後最先問候擁抱的是自己的妻子,然後才是孩子。 而且,他們倆即使結婚已經好幾年,但是卻依然恩愛,關係很融洽,家庭氛圍很好,所以在耳濡目染之下的嗯哼也是個非常懂事,有愛心的男孩子。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之前網上一個視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稱讚:

春節前剛剛放了寒假,媽媽們紛紛吐槽孩子不起床,讓父母更是操心。而視頻中兒子吐槽媽媽賴床不起,不僅和爸爸承擔了早餐的任務,還幫忙拖地收拾家務。

惹來無數父母羨慕,直誇孩子懂事,這麼小就如此體貼媽媽,但是看到視頻廚房裡爸爸忙碌的身影,不難猜出這位媽媽如此被寵幸,其實全都因為爸爸的呵護。爸爸疼媽媽,孩子也會學著體貼媽媽。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夫妻間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夫妻倆吵架怎麼辦?

再恩愛的夫妻倆,這輩子也都有100次想離婚,50次想掐死對方的時候,日常難免會遇到衝突,想吵架怎麼辦?

首先,吵架規則要明確,比如:

  • 利用“非暴力溝通”方法:描述事實、表達感受、講出需求,對事不對人。
  • 有一方快控制不住時,對方打手勢停止提醒對方,主動退出戰爭。
  •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其次,如果實在沒能迴避孩子,也不要過於自責。父母想辦法和孩子解釋,減少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比如我是這樣做的:

“寶貝,對不起,剛才爸爸媽媽沒能控制好,吵架了。媽媽想告訴你,再恩愛的兩個人都會有不同想法,會有爭執,正如一個人經常有自我矛盾的時候,很正常。”

“當然,在兩個人有不同意見或想法時,不應該通過不合適的方式表達,比如吼叫、大聲呵斥等,所以爸爸媽媽錯了,不應該大聲互相指責。”

“下次我們會選擇更加平和的方式溝通,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你,爸爸也依然愛媽媽,媽媽也依然愛爸爸。”

然後夫妻雙方都抱抱對方,然後一起抱一抱孩子。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親子關係只有愛是不夠的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誠懇地告訴我的病人,“我非常願意幫助您,儘管我沒學到什麼技術,但是我充滿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您是這位病人,您一定神色大變,從手術檯上跳下來就逃走了。

為人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是隻有愛,不懂孩子、不瞭解孩子,就非常容易對孩子各種暴力。

“你怎麼這麼愛扔東西呢,和你說了多少次,這些東西不能扔。”(在孩子淘氣時,語言暴力)

“叫你再哭,叫你再亂要東西,走,回家,必須現在!”說著啪一聲打在孩子屁股上,拖著孩子走出商場。(當孩子在商場大鬧,要玩具時,家長覺得很沒面子,動起了手)

“你怎麼這麼笨啊?教你多少次了,怎麼還學不會?”(在孩子無助時,語言暴力無意雪上加霜)

“不可以,媽媽說了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沒什麼原因。”(當孩子想和父母商量能不能通融時,父母不給任何理由拒絕)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1、尊重孩子天性:在孩子六歲前,他們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也就是親自體驗來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比如他們小的時候愛扔東西,是在探索空間,登高爬遠,似乎哪裡危險就愛去哪玩,也是屬於探索空間和邊界的過程。只要不危險,父母切忌過多限制,甚至對孩子大吼大叫。和天性作對,不僅輸了孩子,還輸了自己。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2、溫柔而堅定:對於原則性的問題,父母首先語氣要溫柔,態度要堅定,而不是隨心而欲。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縱容,心情不好的時候,壓制孩子。

比如孩子在商場哭鬧,大人可以語氣平和的說:“媽媽知道你想要的買剛才的小汽車,但是家裡已經有很多了,這次買小汽車也沒在咱們買的計劃內。等你生日時,媽媽再送你一個。”如果孩子還是繼續鬧,父母無需再繼續說教,直接抱著孩子離開。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3、瞭解孩子發育特點,耐心,耐心,再耐心:誰都不是天生就會說話、走路,都是一步步學出來的,而曾經的我們也是一個小孩子,小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需要父母耐心引導。比如學習,孩子其實比大人還更想學到新知識,但是無奈孩子還小,需要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

遇到孩子總學不會時,父母需要冷靜下來,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針對性解決遇到的問題,同時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也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教孩子學穿鞋子,孩子總學不會,那是不是父母說得太快,孩子沒聽清楚?這個時候就要慢下來,把動作分解,邊演示邊用簡單的語言來教孩子。

切忌以大人的認知水平要求孩子。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4、對待孩子民主、平等:

孩子是獨立個體,和大人一樣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當父母禁止或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父母需要把孩子當做成人一樣去溝通,解釋不能做或者可以做的原因,聽聽孩子的內心,而不是強制要求執行。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有效地去執行。對孩子,尤其是。

曾經看過一部教育紀錄片《鏡子》,主要講得是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叛逆、輟學、離家出走或打罵母親被送到教育機構,父母和孩子一起接受“改造”的紀錄片。

其中有一個男孩叫家明,他在採訪中提到,他父母如何不尊重他,他曾經買得好多東西拿回家,沒有經過他的允許,就被爸媽直接扔了,自己想養個小貓小狗也不讓養。一個大男孩面對鏡頭,提到父母如此對待他時,痛哭流涕,隔著屏幕我都感受到了他對父母充滿了無限的恨。

不尊重孩子是對孩子最大的否定,多少愛也是無法挽救孩子受傷的心靈。

我忍不住打孩子、罵老公、總害怕犯錯,原來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魔咒

突然想起,黎巴嫩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和畫家紀伯倫的一首詩《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送給父母們: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寫在最後: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看似沒什麼有時卻已深入骨髓,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父母們想要孩子幸福,就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在這裡沒有暴力、沒有諷刺和否定,而是充滿了愛和尊重。

倆娃媽媽,家有兒女各一枚,曾任職行業內知名中法合資公司,現全職媽媽,重視孩子成長和教育,並踐行育兒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共同成長和進步。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必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