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媽媽我今天沒拿第一名”——三步培養孩子正向的競爭認知

育兒:“媽媽我今天沒拿第一名”——三步培養孩子正向的競爭認知

​2020年春節,我帶著兒子和朋友一起去旅遊。當時為了讓他順利的喝水吃飯,朋友就經常和他玩“看誰拿第一”的遊戲。旅遊期間這招確實很有成效,他吃飯時間有所縮短,但是就幾天時間讓他養成了“凡事爭第一”的習慣。

旅遊回來後他吃飯、喝水、上廁所、刷牙等等都要和家裡人比賽,為了拿第一名,每次都會頻頻問我們“你吃完了麼?”、“你喝完了沒”,不時叮囑讓我們慢點。

起初我沒太在意把它當遊戲,只覺得這樣挺方便,很多時候可以刺激他讓他動作快些。所以我們一家人也有意讓他在“比賽”中拿第一。直到昨天,我因為有事急著把飯吃完而忘記他想拿第一名的事了,結果他發現我比他先吃完後哇哇大哭,喊著“我要拿第一名!我不想要第二名”。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種“爭第一”遊戲其中的厲害,我知道這假裝遊戲該終結了。

兒子即將就要上幼兒園了,這件事讓我不得不思考:未來該如何引導他正確的認識“爭第一”。而在這之前最重要的是,我要理清自己對“爭第一”的認知。


我們能完全遠離競爭麼?

競爭自古以來就存在,生存和生育後代的競爭不僅存在於人類,動物間也存在一樣的競爭情況。而到了現代社會,除了這些原始的需求競爭之外,還衍生出了權利、榮耀、身份等等方面的競爭,可以說我們現代人處在一個無所不爭的社會里。所以我們想讓孩子迴避競爭是不可能的。

估計大多父母們對“爭第一”都深有感受,因為我們讀書時代就是在這種“學習爭第一”的氛圍中度過的。

小時候我們家有這樣一個規定:誰要是期末考試拿了前三名就有獎金(幾塊錢吧)。小學時候哪個孩子拿了年級第一名,鎮上和村子裡的大人都知道。我記得我二姐那時成績很好,經常拿年級第一,當時經常有村裡的大叔大嬸來我們家說:“你們家**又拿第一名啦!很厲害啊!……”可惜我那時候雖然成績也不錯,但也只是年級前幾,一直沒有受到這種“被人傳說”的待遇。

那現在的孩子和我們以前相比,面臨“爭第一”的情況會變得更少麼?答案是:不僅不會,反而會更多。

現在孩子被寄託了更多的厚望,不僅學習要好,舞蹈、英語、編程等十八般武藝都要比一比,除了學習“主業”要競爭,其他才藝“副業”也要競爭。即使你對孩子沒爭第一的要求,但是他在學校和社會環境中難免會受影響,甚至可能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區別對待。

育兒:“媽媽我今天沒拿第一名”——三步培養孩子正向的競爭認知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爭第一”?

既然孩子不可避免的要面臨“爭第一”的問題,那父母該怎麼和孩子探討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和孩子探討這個話題,可以從3個維度出發:

名次不是最重要,要關注過程和成長;

在自己的熱情所在和“自己”爭第一;

要創新,要”與眾不同”的第一;


a、名次不是最重要,要關注過程和成長

我兒子“凡事爭第一”的習慣,我是怎麼處理的呢?

察覺到他這種情況後,我和家裡人商量達成一致,以後不要隨意提“比賽”、“第一名”,以逐漸弱化他對第一名的記憶。同時近段時間他主動要求要比賽的時候(非競爭類遊戲),我會刻意跟他強調“我們做某件事,不一定拿第一名,只要我們努力、專心的去做,那即使沒拿第一名也是很棒的。”目的是引導他注重過程,認識到有收穫、有成長才是最重要。經過幾次有意地引導,爭第一的現象明顯減少,他有時還會複述我和他說的道理。

經歷這件事我更深刻的認識到,孩子可塑性非常強,在幼童時期,父母對孩子認知和習慣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父母應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以便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調整養育策略。

我們要教會孩子一個道理:拿不到第一不等於失敗,即使失敗也不等於一無所獲,在成功和失敗中都能體察“過程”併成長的人才能贏到最後。


b、在自己的熱情所在和“自己”爭第一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這樣說過:“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

當我們找到了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想做到更好更極致的念想,這時候“爭第一”的願望來自內心強大的自我驅動,這是個人內部自身的價值標尺——內部價值標尺

內部價值標尺會讓我們不斷的去挑戰自己的極限,無限次數的創造自己的“第一”。就像《徒手攀巖》的亞歷克斯·霍諾德,他是在挑戰自己,無數次的超越自己,此時的“第一”只是某個時刻,而不是終點。

育兒:“媽媽我今天沒拿第一名”——三步培養孩子正向的競爭認知

而由外部標尺(環境強加的)觸發的“爭第一”則不一樣,它帶著功利、壓力、短視且使人被動而為,這就是現代人“即使事業獲得成功卻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

同時從事熱情所在超越自我的過程完全可以進入心流狀態。

什麼是心流狀態?心流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以下項目不必同時滿足也能產生心流):

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 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不斷優化的障礙,我們對於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戰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顯然,當一個人做的事是自己熱情所在時,基本上滿足上述所有特徵。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尋找或培養熱情,幫他們找到能驅動超越自我的那把內部標尺。


c、要創新,要“與眾不同”的第一

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是與眾不同,而不是“第一”。

那創新和第一有什麼區別呢?

創新=第一,第一≠創新。

創新意味著之前是“無”的狀態,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可能性,裡面有新的可為空間。

而“第一”可以和創新完全不沾邊。比如所有的高中生都想拿省高考狀元,大家就在一條獨木橋上面擠個你死我活,這種第一是創新麼?它不是。

創新或與眾不同並不是說要成為異類,也不是說要做前所未聞的事。有時稍稍調整那麼幾度的方向或者換一個視角,就可以找到新的路徑。

我舉個例子可能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個例子是關於南極的:


南極洲被發現後,各國都想圍繞南極這塊土地產生一些撼動世界、名流千古的壯舉。我們看看1910年的前人都做了什麼。

育兒:“媽媽我今天沒拿第一名”——三步培養孩子正向的競爭認知

這裡我們要講到3個有名的探險家:斯科特、阿蒙森、沙克爾頓。

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和挪威探險家阿蒙森都在同一年向南極洲發出挑戰,他倆想做的事都是一樣的——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

結果是阿蒙森比斯科特早一個多月到達了南極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而當斯科特歷盡劫難終於達到南極點,他幾近絕望地看到了阿蒙森一個多月前留下的挪威國旗、以及給他的一封信。而斯科特團隊在返回的路程途中不幸犧牲了,斯科特以生命的代價成為了到達南極點的第二人。

是呀,同一條路徑,無論如何只有一個“第一”啊!即使你和別人付出了一樣甚至更多的艱辛,光環永遠屬於第一的那位。大家想想奧運比賽就知道了。

那面對斯科特、阿蒙森的壯舉,沙克爾頓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挑戰南極洲才能名流千古呢?他要走的路是——成為第一個橫穿南極洲的人!


大家看,難道沙克爾頓完全顛覆了斯科特、阿蒙森探險南極的方式麼?當然沒有啊!斯科特及阿蒙森到南極點的路徑是

登陸點A—南極點—登陸點A,而沙克爾頓則是登陸點A-南極點—登陸點B。我們看,實際上他們的路途總行程大致是一樣的,只是沙克爾頓目標是橫穿南極洲,所以不原路折返。

對!就這麼點不同的差異,同樣能使他的探險行程受到世界的關注和期待,如果他能成功,同樣能創造一個名流千古的“南極洲第一”。

可惜沙克爾頓沒能成功橫穿南極洲,但是他在南極洲的歷險經歷成就了他不一樣的輝煌歷史:整個探險團隊被困南極洲,歷經近700天,在他的帶領下,28名成員全部獲救生還——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一次絕境重生的偉大壯舉。時至今日,月球南極附近還有一座環形山以Shackleton的名字命名——沙克爾頓環形山。

沙克爾頓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另闢蹊徑爭第一的思路,他在南極洲被困700天絕處逢生的經歷更值得我們學習。(大家對他橫穿南極探險故事感興趣的話,推薦你閱讀這篇 ,他的故事不僅值得成人去研讀學習,對孩子也很有啟發意義)


總結

真實世界裡有百千萬種美好,我們不能只盯著傳統的、單一的路徑去束縛孩子。

如果他學習主業不夠好,那我們且看他藝術如何?

如果他審美不夠好,那我們且看他邏輯如何?

……

總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完全有能力創造自己與眾不同的“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