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餐飲業逐漸迎來黃金期,但這個現象必須警惕

警惕疫情過後餐飲價格報復性上漲

袁冰潔/文


疫情過後餐飲業逐漸迎來黃金期,但這個現象必須警惕

餐飲業將迎來爆發期

肇始於庚子春前夕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糾纏了國人兩個多月後,正慢慢煙消雲散,我們的生活也逐步恢復正常。3月11日,濮陽也下已下發通知,允許餐飲業復工復業。在此情況下,很多飯店已積極開工,廣大市民也正興高采烈地呼朋喚友,準備犒勞犒勞許久沒有嘗過飯店味道的胃。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許多行業帶來了沉重打擊,其中餐飲行業尤甚。一位食品藥品監管者前幾天告訴我,2019年上半年受非洲豬瘟影響,不少飯店並沒有賺到多少錢,本想利用春節旺季好好補償一下,想不到又遭遇了比非洲豬瘟要嚴重好幾倍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平時生意就慘淡經營的中小飯店老闆,更是直呼再不營業就要倒閉了。由此可見,廣大餐飲行業從業者們渴望早已營業,渴望早日賺錢,心情多麼迫切。

同樣迫切希望飯店開業的還有廣大市民。民以食為天,世界上最喜歡下館子的,可能就是中國人了。很多事情在辦公桌上談沒意思,到飯店飯桌上談,幾杯酒下肚距離就拉近了,印象就加深了,事情也辦妥了。所以很多國人,早已養成了在外面吃飯的習慣。不少人的胃,已經對飯店的飯菜習慣了,而對家裡的飯菜可能很不適應。這段時間不能在外吃飯,也是憋得不行。此外,不少人由於要趕著上班,早飯在外面吃也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也急盼餐飲行業早日恢復正常。

兩個因素疊加,可謂乾柴烈火,一碰就著。我們可以肯定,新冠肺炎疫情過後,餐飲行業肯定會迎來發展黃金期,春節錯過的旺季,在這個春夏交替季節一定會找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短視的餐飲行業經營者,常常會起趁火打劫之心。飯店生意好了,來吃飯的人多了,那就趕緊提高價格,或者減量不減價,趁機大賺一把。還有些餐飲行業經營者,甚至以各種突發情況為由,赤裸裸地漲價。這不是危言聳聽,你看有多少飯店,剛開業時顧客盈門,後來就店大欺客,最終走向倒閉。


疫情過後餐飲業逐漸迎來黃金期,但這個現象必須警惕

網絡圖片

我愛吃麵條,平時經常去小區附近一家湖北面館和一家四川麵館吃飯。兩家麵館的味道各具特色,四川麵館的面,每碗的價格要比湖北面館的高1元。2019年春節前後,兩家麵館的面每碗均漲了1元錢,也算可以接受。但2019年夏天,我又去四川麵館吃飯時,發現又漲了1元。問老闆為啥又漲價了,答曰豬肉價格貴了。讓人不能接受的是,豬肉價格下降後,麵館依然沒有降低價格。我此後再不去那裡吃飯了,不是為拿每碗1元錢,計較的是動不動就以漲價來追求利潤。相反,那家湖北面館,並沒有因為豬肉價格貴,就跟著四川麵館漲價。可以看出,即便豬肉價格短暫上比較高,不漲那一碗一元的價格,餐館還是能經營下去的,只不過少賺點兒而已,何必那麼貪心呢?

遇到疫情、原材料波動等特殊情況,就把價格漲上去,讓消費者來承擔成本。疫情畢竟是少有的,原材料波動畢竟是短暫的,等疫情過去、肉價平穩後,按理說等一切平穩後價格應降下來才對,但遺憾的是,很多飯店,只見漲價不見降價。有風險就把風險轉讓給消費者,無風險依然讓消費者承擔風險成本,這不是硬生生從消費者手中搶錢嗎?

可怕的是,這不僅是一部分餐飲行業從業者的心態,也是不少做生意人的心態。我相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依然會有一些老闆會這樣,想利用漲價的方式把疫情耽誤的生意給補回來。尤其是餐飲行業,老百姓每天都要吃,一個菜增加五塊十塊,一個餅增加一塊兩塊,一碗麵增加一塊兩塊,想著消費者也能接受。殊不知,這漲一點兒,那漲一點兒,看起來少,積少成多,每名消費者一個月就要多花好幾百元。在工資不漲的情況下,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負擔。

按說,漲價不漲價是市場說了算,犯不著我在這裡叨叨。但我想提醒個別動不動就漲價的消費者,價格漲上去就下不來了,口碑則是降下去了就上不來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價格定得過於離譜,消費者也不會再選擇你。所以,提醒餐飲業的老闆們,要珍惜疫情過後餐飲業的黃金期,好好做菜品,誠信經驗。物美價廉了,顧客自然就會選擇你,顧客多了,還愁賺不到錢嗎?

有些人可能會說,行業一起漲,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話是有幾分道理,但是,如果超出了消費者能夠承受的範圍,大家就會盡量少吃點兒,儘量吃簡單點兒。可以回想一下,10年前豪氣地請頓客,在一般飯店花上三四百元就夠了,現在請頓客,八個人加酒,沒有七八百元能打住嗎。現在老百姓中,請客人沒前些年多了,即便請客,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都會到相對便宜的中小飯店。原因不是因為人變小氣了,而是工資沒漲飯菜漲了。新冠肺炎疫情,受打擊的除了餐飲行業,還有其他很多行業,大家的收入普遍減少,如果價格過高,我們想去飯店吃,也吃不起啊!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並非沒有趁火打劫的現象發生,不時有高價菜、高價口罩的新聞出現,這是不少生意人的劣根性。實事求是來講,整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濮陽相關部門在打擊囤積居奇、惡意漲價的行為方面,抓得非常嚴,無論是超市還是一般的菜攤,均沒有出現價格高得離譜的生活必需品。但疫情過後,會不會出現趁消費回暖的機會大幅提價的現象呢?這個擔心肯定不多餘。所以,即便疫情過後,加大價格調控力度,嚴防惡意漲價、大幅度漲價等報復性漲價的現象發生,監管部門依然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