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不是因为金圣叹点评而红的?

红尘苦雨洗凡心


从金圣叹腰斩的水浒传最后一回的评语就可以看出金圣叹有多无耻了

总批 :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或问:石碣天文,为是真有是事?为是宋江伪造?此痴人说梦之智也,作者亦只图叙事既毕,重将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出来,为一部七十回书点睛结穴耳。

盖始之以石碣,终之以石碣者,是此书大开阖;为事则有七十回,为人则有一百单八者,是此书大眼节。若夫其事其人之为有为无,此固从来著书之家之所不计,而奈之何今之读书者之惟此是求也?

聚一百八人于水泊,而其书以终,不可以训矣。忽然幻出卢俊义一梦,意盖引张叔夜收讨之一策,以为卒篇也。呜呼!古之君子,未有不小心恭慎而后其书得传者也。吾观《水浒》洋洋数十万言,而必以“天下太平”四字终之,其意可以见矣。后世乃复削去此节,盛夸招安,务令罪归朝廷,而功归强盗,甚且至于裒然以“忠义”二字而冠其端,抑何其好犯上作乱,至于如是之甚也哉!

【天罡、地煞等名,悉与本人不合,岂故为此不甚了了之文耶?吾安得更起耐庵而问之】!

不但改了别人的书振振有词,还理直气壮地嘲讽原作者。



六叔影视频道


《水浒传》走红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大V转发加评论,毕竟货不好谁也带不动。而且金圣叹也不是发掘《水浒传》的第一人,反而金圣叹是靠评论《水浒传》加上黄V认证,确实带了一大波流量,可即便没有他,《水浒传》也会大火。

《水浒传》人物刻画鲜活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可贵的是,叙事背景宏大,但细节处理到位。


很多地方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总有新的角度和内容去挖掘,好像寻宝一样,施耐庵留给我们一些线索,我们循着不同的思路去探索,去发现人物的动机、性格、心理。

不同于很多获得诺奖的文学著作,《水浒传》特别接地气,几乎人人都能说上几个水浒人物,甚至说几段梁山好汉的故事。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林冲风雪山神庙等等,单独摘出来一段都是一精彩的故事,都可单独成书,而这么多人物融合在一起,还能把人物关系交代清楚、设计巧妙,实在不易。

文学评论确实能起到推广作品的作用,但能让《水浒传》家喻户晓,肯定不是靠艰涩的专业评论。相比之下,评书和影视作品的推广效果更甚。


《水浒传》属于短打公案书,这类讲行侠仗义江湖义气的评书非常受百姓欢迎,比起文邹邹的文学作品,《水浒传》便于口口相传,成为茶余饭后富有趣味的谈资。

影视作品好不好看,剧本起决定性因素。《水浒传》这出好戏,自然是万人空巷。从82版即山东版水浒到92版的央视水浒,至今仍然在电视上播放,最新翻拍的水浒又引起广泛热议,又带起一波水浒流量。

我在某读书软件上看《水浒传》时,显示有十万人读水浒,还只是这一个版本(120回,不是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水浒英雄,每个人都有最讨厌的水浒人物。对于宋江,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看法。从最初的讨厌到慢慢开始理解,其实也是自己对这个社会、对复杂的人世的体悟过程。

很多人都会在水浒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情人物的遭际,欣赏英雄的气概。

很多作品能靠大V轰动一时,那是流行作品。而《水浒传》除了看热闹,还能看自己。看世间百态,尝百样人生。这是经典作品,经典永流传。


读书侃报


《水浒传》不是因为金圣叹的点评而红的,水浒传成书时间有很多说法,但大多认为是在元末明初,金圣叹则是清初的人。金圣叹出生前这本书就广泛流传了,而且有各种版本。这本书问世后能一直流传下来,说明有很好的读者基础。人物、故事情节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其实,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的部分故事已经为人熟知,比如宋朝《大宋宣和遗事》一书就记录了宋江等人的事迹。元代杂剧也有《李逵负荆》《黑旋风双献功》等水浒故事。有读者基础就会有人愿意看这部书。所以不是因为金圣叹才红的。

金圣叹对水浒传起到了什么作用?他的贡献相当大,他对各种版本的水浒传做了梳理、删节、改写,在文字描述方面做了精细加工,使这本书犹如脱胎换骨。金圣叹把梁山英雄排座次以后的内容全删了,改了一个结尾,写卢俊义梦到梁山好汉被官府一网打尽。现在书店也有《水浒全传》,内容包括征方腊、征辽国、讨田虎、讨王庆等,读起来完全没有前面的故事精彩,甚至不像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语言也差很多。两相对照,愈发显出金圣叹版本的妙处。

关于水浒传的版本,太复杂了,有繁本,情节多,描写细致,有简本,情节少,语言简洁。但繁本有的地方一笔带过的,简本却不厌其烦地描写。所以由此看来,水浒在流传过程中反复被人修改过。这些人多是出版商请的写手。这里不细说了,对水浒版本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研究。


有位好友


《水浒传》评语用了评八股文眼光,也批评他对宋江诋毁过于主观,无中生有,现代读者已毋须再看其批语。

《水浒传》,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此譬如刺枪,本要杀人,反使出一身家数。近世不知何人,不晓此意,却节出李逵事来,另作一册,题曰"寿张文集",可谓咬人屎撅,不是好狗。

写李逵色色绝倒,真是化工肖物之笔。他都不必具论;只如逵还有兄李达,便定然排行第二也,他却偏要一生自叫李大,直等急切中移名换姓时,反称作李二,谓之乖觉。试想他肚里,是何等没分晓。

任是真正大豪杰好汉子,也还有时将银子买得他心肯。独有李逵,便银子也买他不得,须要等他自肯,真又是一样人。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吴用定然是上上人物,他奸猾便与宋江一般,只是比宋江,却心地端正。

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吴用便明明白白驱策群力,有军师之体。

吴用与宋江差处,只是吴用却肯明白说自家是智多星,宋江定要说自家志诚质朴。

宋江只道自家笼罩吴用,吴用却又实实笼罩宋江。两个人心里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写得真是好看煞人。花荣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恁地文秀。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个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

杨志、关胜是上上人物。

杨志写来是旧家子弟,关胜写来全是云长变相。

秦明、索超是上中人物。史进只算上中人物,为他后半写得不好。

呼延灼却是出力写得来的,然只是上中人物。

卢俊义、柴进只是上中人物。卢俊义传,也算极力将英雄员外写出来了,然终不免带些呆气。譬如画骆驼,虽是庞然大物,却到底看来觉道不俊。柴进无他长,只有好客一节。

朱仝与雷横,是朱仝写得好。然两人都是上中人物。

杨雄与石秀,是石秀写得好。然石秀便是中上人物,杨雄竟是中下人物。

公孙胜便是中上人物,备员而已。

李应只是中上人物,然也是体面上定得来,写处全不见得。

阮小二、阮小五、张横、张顺,都是中上人物。燕青是中上人物,刘唐是中上人物,徐宁、董平是中上人物。

戴宗是中下人物,除却神行,一件不足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金圣叹评水浒节选)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金圣叹评《水浒》节选)

夫文章之法,岂一端而已乎?有先事而起波者,有事过而作波者,读者于此,则恶可混然以为一事也。夫文自在此而眼光在后,则当知此文之起,自为后文,非为此文也;

文自在后而眼光在前,则当知此文未尽,自为前文,非为此文也。必如此,而后读者之胸中有针有线,始信作者之腕下有经有纬。

不然者,几何其不见一事即以为一事,又见一事即又以为一事,于是遂取事前先起之波,与事后未尽之波,累累然与正叙之事,并列而成三事耶?

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

如庄家不肯回与酒吃,亦可别样生发,却偏用花枪挑块火柴,又把花枪炉里一揽,何至拜揖之后向大多时,而花枪犹在手中耶?

陆谦、富安、管营、差拨四个人坐阁子中议事,不知所议何事,详之则不可得详,置之则不可得置。

忽断忽续,忽明忽灭,如古锦之文不甚可指,断碑之字不甚可读,而深心好古之家自能于意外求而得之,真所谓鬼于文、圣于文者也。

杀出庙门时,看他一枪先搠倒差拨,接手便写陆谦一句;写陆谦不曾写完,接手却再搠富安;两个倒矣,方翻身回来,刀剜陆谦,剜陆谦未毕,回头却见差拨爬起,便又且置陆谦,先割差拨头挑在枪上;然后回过身来,作一顿割陆谦富安头,结做一处。

旧人传言:昔有画北风图者,盛暑张之,满座都思挟纩;既又有画云汉图者,祁寒对之,挥汗不止。于是千载啧啧,诧为奇事。

殊未知此特寒热各作一幅,未为神奇之至也。耐庵此篇独能于一幅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

昔百丈大师患疟,僧众请问:“伏惟和上尊候若何?”丈云:“寒时便寒杀阇黎,热时便热杀阇黎。”今读此篇,亦复寒时寒杀读者,热时热杀读者,真是一卷“疟疾文字”,为艺林之绝奇也。

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虽然,以阁子中间、山神庙前,两番说话偏都两番听得,亦可以见冤家路窄矣!乃今愚人犹刺刺说人不休,则独何哉?

此文通篇以火字发奇,乃又于大火之前,先写许多火字,于大火之后,再写许多火字。我读之,因悟同是火也,而前乎陆谦,则有老军借盆,恩情朴至;后乎陆谦,则有庄客借烘,又复恩情朴至;而中间一火,独成大冤深祸,为可骇叹也。

夫火何能作恩,火何能作怨,一加之以人事,而恩怨相去遂至于是!然则人行世上,触手碍眼,皆属祸机,亦复何乐乎哉!

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两次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上拖一条棉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如此等处甚多,我亦不能遍指,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金圣叹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明清小说产业高度发达,也由此产生了专门评论、研究小说的一群人,比如著名的金圣叹、毛宗岗等等。

这些人本身才华出众,对古人的诗词、小说也有独到见解,虽然这个见解不一定被人接受,但确确实实对后人看待明清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金圣叹更是文学评论家中的佼佼者,他敢发前人未发之见解,特别是对《水浒传》的删改评论影响十分巨大,对梁山首领宋江就十分不待见,后世对金圣叹也褒贬不一。

金圣叹为人孤高,率性而为,个人主义,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讥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他自幼学佛,劝人向善,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冲动。

他深感人生只是大梦一场,全然虚幻,短暂易逝,充满烦恼失意,一切都不可恃,向往闲适平和的田园生活。他把男女之情与其他人情区分开来,强调其中必然含有色欲,出于自然,圣人礼制亦不废情欲。

他亦不失儒生身份,期待有用于世,敬佩杜甫的忠君爱国,特别认同孔子弟子曾点。曾点以无意仕宦与向往自由而著名,为孔子所赞叹,金圣叹特此取字为“圣叹”。

政治思想上他倾向保守,批评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压的百姓,甚至主张官逼民反,但认为王命和礼法终不可违,对盗匪大肆谴责,特别讨厌梁山泊首领宋江。


电影资料库


我是小侠,我来回来这个问题。

可以肯定的说,《水浒传》不是因为金圣叹的点评才流行的。

《水浒传》从元、明时期起就是大IP了,里面那些人物,比如宋江、李逵、燕青,他们的故事早早就开始在民间流传。

《水浒传》流行是因为人们喜闻乐见,金圣叹不过是从文人的角度给它做了点评,(而且删减了许多章节),推动了书的印刻和流传。

打个比方,当时的《水浒传》类似于现在网络小说中的大IP,金圣叹类似于把大IP改编电视剧的编剧。他让《水浒传》比原来火🔥了,但是不能否认《水浒传》原来就很火。

而且,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和删减一定程度改变了原来小说的风貌,就像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一样——丢了点原来的味道!

所以,金圣叹对《水浒传》是功是过还有待商榷呢。

如果喜欢可以关注 哦~


小侠记


水浒传。火得很,跟金圣叹评点无关。

第一,成书年代。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如果不火,等到金圣叹的时代可能就看不到了!

第二,水浒传的故事在民间早已流传。施耐庵将元杂剧的故事加以改编使之更为传神,更为大众喜爱。

第三,水浒传的确写的好。金圣叹评说,108个人,各个不同。因为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所以之后有御用文人写荡寇志来震慑人心,结果没有什么用!


haoshise


首先水浒传写的确实是好!文化“怪杰”金圣叹也的确很欣赏这部小说!将之归纳为“才子书”!可见其文采之炫目!加之金圣之水浒批注有很多是入骨三分的犀利评价,客观上为此书之广泛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人认为首要是小说作品本身之超优秀才广为天下知的!将其入选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当之无愧!


鸿飞001


水浒传本就是四大名著,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所述一百单八将个个精彩,用文字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更有其中的人物个性、故事、生活环境、待人接物……莫不精彩,水浒传的红是必然的,而金圣叹的评则是知音般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挖掘了水浒传的内涵和魅力,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爱上水浒传。所以水浒传的红是自身实力,金圣叹的评是加了一把大火。


说品天地


恰恰相反吧,先有水浒传,后有点评吧,央视早版水浒传记得在我三年级那会暑假里每天下午播放,打斗真实,人物刻画很到位,而后张纪中好像又拍了一部,但是没有看,还是喜欢第一部,第一部水浒受到民众喜欢,只不过当时不叫红,反而金圣叹是看了以后才有的点评


花花羊9527


不是。《水浒》在没有书之前,民间就有“武老二(武松)”的话本流传。因此,《水浒》首先是因为武松而红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武松的话本和说唱,也不会有后来的《水浒》和《金瓶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