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君子之道,明中庸之理——讀《中庸》有感


學君子之道,明中庸之理——讀《中庸》有感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用最精煉的文字教育我們為人與處事的道理。“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三句話總體上概括了《中庸》一文的主要內容,即學禮儀,尊道德,致中庸。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到:“子張,子夏哪個更賢一些?”孔子回答到:“子張過分,子夏不夠,過分與不夠不是一樣。”顯然,孔子遵循的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在我看來就是將萬事萬物分成三分:過,中,不至。遵循中和的境界,才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道。


學君子之道,明中庸之理——讀《中庸》有感

中庸之本就是“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有一句俗語叫“聰明反被聰明誤”,或許這就是對中庸最好的解釋之一了。自以為聰明的人好走向極端,不知適可而止,不符合中庸之道。有些人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但畢竟慾望難止,最終只能放棄對中庸的選擇。子路曾問老師什麼是真正的強?孔子教導他:“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如孔子所說的“中立不倚之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要想成為君子,就要安於現狀,不生非分之想。處於上位的人,不欺辱下面的人;處於下位的人不巴結上面的人。且要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這樣社會上就不會有抱怨出現。孔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我想,孔子之所以為聖人,便是在於他一生始終處於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並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於“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此。


學君子之道,明中庸之理——讀《中庸》有感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就是平常心。“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良好心態,庸並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萬物相生,克己於中庸,若有偏頗,則萬物俱廢,故有時中庸也是一種平衡。

正如《中庸》開卷所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本書是儒學的精華,用精煉的詞句教給世人為人處事、窮達之變之理,是經世實用之學,不管是善讀還是踐行都有莫大收穫。無論碰到什麼事,借“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