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氣、不合身、不易穿脫:防護服能否兼顧安全與舒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線醫護人員被防護服浸溼的頭髮、衣褲,被口罩勒破的臉頰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不少醫護人員表示,“每天最放鬆、舒服的時候,便是脫掉防護服的時刻。”

那麼,是否有辦法解決他們的困擾?防護效果和舒適性能否兼得?

東華大學研究院研究員王華平認為,一次性防護服因穿著時間短、利用率低,在生產製造時並未考慮兼顧舒適性的問題。

“設計的初衷是短期使用,一般不超過兩個小時,但由於物資短缺,醫護人員不得不穿4~6個小時甚至更久,還要進行高強度工作,這反映出了我國應急防護專業化技術水平與物資儲備的不足。”

不透氣、不合身、不易穿脫:防護服能否兼顧安全與舒適

“趕鴨子上架”的一次性防護服

目前疫情中廣泛應用的醫用防護服,一般有三層:最外面的是隔離層,由滌綸或錦綸面料結合塗層材料製作,疏水疏油,阻隔較大的顆粒物、血液和黏液等;第二層為過濾層,使用無紡布或者薄膜(如聚四氟乙烯複合膜)材料,過濾掉細顆粒物和病毒等的同時,保證部分水汽分子通過;第三層是親膚層,使用吸溼排汗及天然纖維材料,保證一定的柔軟舒適性。

根據使用壽命,防護服又分為一次性、可多次使用、可重複使用三類。其中,多次使用的一般指5次左右,可重複使用一般是20次左右。

對於可多次使用和可重複使用防護服來說,舒適性是著重考慮的指標。

“而對於一次性的防護服來說,在設計時將防護性作為關鍵性指標,不太考慮舒適性、耐磨性、洗滌消毒之後的穩定性等。如果把這些指標都加進去,成本會很高。”王華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正常情況下,人體表面每天要揮發2~5kg的水分,大部分是以汗液的形式排出。王華平介紹,“防護服想要穿著舒適的話,其排汗性一般來說要達到4kg/m2/d,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大多都在這個標準之上,運動T恤會更高。”

一次性防護服,是為了解決醫護人員做一次手術、護理一兩位病人或臨時進入傳染病房的需要而設計的。此次疫情暴發快、範圍廣,由於物資短缺,醫護人員為了提高利用效率,連續穿著一個工作週期,不僅舒適性差,安全性也受到影響。

不透氣、不合身、不易穿脫:防護服能否兼顧安全與舒適

亟待制定的國家標準

既然一次性防護服無法滿足醫護人員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需要,為什麼不提供可多次使用或重複使用的防護服?

王華平介紹,“目前我國只有一次性防護服的技術標準,即在2003年SARS之後參考歐洲標準而制定的GB 19082-2003。後經過一次修正,於2010年3月1日起實施。沒有可多次、重複使用的技術標準。”

有了標準,才有可能進行規模化生產,從而納入國家採購渠道或應急物資儲備渠道,減少類似突發事件中應急防護物資短缺造成的損失。

防護服的短板還體現在領域細分方面。除醫用防護外,還有化學防護、生物防護、生化防護、核防護等,不同場景和環境下,對其性能要求也不同。

其實,市場上已有部分企業制定了相應的企業標準,也生產了可多次、重複使用的防護服。

但由於缺少國家標準,難以評判其質量和性能,醫護人員不得不大量使用一次性防護服。

據浙江藍天海紡織服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青介紹,公司目前有生產多次、重複使用防護服的材料。

但難點在於防護服的加工工藝,如何保證其防護性、高溫滅菌洗消後的穩定性等。

在王華平看來,此次疫情給防護材料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像運動員穿的衣服,其透水性可達10kg/m2/d,如果將同樣的材料、結構用到防護服上來,是不是能夠達到要求?

再比如口罩的材料,如果能研發出恆應力的材料,就會減少對醫護人員臉部的傷害。

“科研要真正面向需求,尤其對於工科來說。研究人員要多關注一線問題,而不是在實驗室中閉門造車。中國創造需要在細節上進行突破,有很多小創新、大市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做。”王華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