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如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刘邦项羽谁能得天下?

雷哥影剧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在成功推翻秦朝的统治后,各路反秦人马聚集在项羽的麾下,接受他的分封。根据范增的谋划,项羽把整个天下都分封出去了。其中把刘邦分封在了巴蜀之地,引起了他的极大不满。再加上刘邦不甘心做一个小小的诸侯,于是起兵反对项羽,引起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统一了天下,而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按理来说,项羽与刘邦的对决,最后的胜利者应该是项羽。从兵力上来看,项羽军队数量远超刘邦;从谋士上来看,项羽手下的范增不比张良逊色,只是性格方面或许急躁了一点。至于武将方面更不用说,除了季布、龙且、钟离眛以外,项羽本人就是那个时代最强悍的武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良好的开局,却得到了失败的结果。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项羽选择逃过乌江,然后召集旧部,能不能东山再起。答案是否定的,凭着项羽现有的实力,失败是必然的。对此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项羽依然缺少优秀的谋臣。

自从范增离开以后,项羽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谋臣。在与刘邦对峙时,项羽只能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刘邦集团对抗。可刘邦手下不仅仅有张良,还有萧何、陈平等谋士,项羽绝不是他们的对手。如此一来,项羽基本上很难击败刘邦,难逃失败的结局。

其二:项羽很难拥有优秀的军队。

在突围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准备了渡船,劝项羽迅速过江。项羽给予了拒绝,说道昔日八千江东子弟随我渡江,现在我一个人回去,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项羽军队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江东子弟已经损失殆尽。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精锐部队,项羽短时间之间,很难再次拥有如此厉害的士兵。没有强有力的军队支撑,项羽也就断无崛起的可能性。过江以后,等待项羽的,依然是再次失败。

其三:项羽手下没有与韩信匹敌的将领。

其实项羽手下不缺猛将,之前的龙且作战就相当勇猛,还有他本人就是最厉害的武将。项羽缺少的是有勇有谋的名将,就像韩信这样。当龙且被韩信击败的时候,项羽就已经感到了害怕,慌忙派武涉去劝说韩信,实现罢兵和解。遗憾的是,韩信拒绝了项羽的求和。后来项羽直接对战韩信时,落得了垓下被围的结局。因此项羽即使过了乌江,当再次面对韩信时,差不多也是失败的结局。

总之,项羽虽然鲁莽,还算有情有义,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即使过江,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过江不会带来成功,只会增加更多江东子弟的伤亡,为了给天下苍生减少伤亡,当然也不想再次愧对江东父老,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这是他最好的结局。


子正寻道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句诗,千古传唱。

我们也时常想,项羽如果过了江东,又该是怎样一个结局?

其实,如果项羽是一人一骑渡过江东,无非是稍稍延缓他的死亡而已。

我们必须注意到,江东并不是楚国的传统领土,而是吴越之地。

公元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召滑攻打其父楚威王时代已经被楚国打残,由盛转衰的越国,攻克越国都城吴(今苏州)。但楚国也只是直接控制吴国故地,而越国传统地区会稽一带的状态则是——“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公元前223年,秦完成灭楚。前222年,秦始皇在越地设会稽郡,对越地建立直接管理。满打满算,楚国对吴地的管理不过83年,而对越地从未建立过直接有效的管理。

秦会稽郡包括一部分吴地,治所也设置在吴(今苏州)。项梁、项羽叔侄杀会稽郡守起兵,所得的江东子弟,实际上应该算是吴越之人。他们追随前楚贵族项氏起兵,是因为当时秦与关东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而后来项羽建立霸业,依靠的主要并不是八千江东子弟,更多还是传统楚国领地上的广大兵源。项羽的西楚九郡,很一部分都是楚国的传统领地。

垓下之战后的局面,正如项羽自己所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事实上,到了这一地步,江东人民作为仅被楚国统治80年的吴越遗民,也未必会继续支持项羽抵抗刘邦。

何况,刘邦出生的沛县,在战国最后60年也属于楚国,刘邦同样可以凭借楚人的身份争取江东的人心。

但是如果项羽能带着十余万楚军过江,割据江东呢?

我们需要注意到,和刘邦集团打垓下之战,并非项羽本意。得知龙且在山东潍水惨败于韩信,全军覆没,随后老巢彭城也失守,一路东撤的项羽就计划把剩余的军队带过淮河乃至长江,以图后举。

追击的刘邦凭着自己的兵力,并不足以吃掉项羽,甚至在固陵一度被项羽打得战不利。当时韩信、彭越不肯南下,刘邦封韩信、彭越为齐王、梁王,授予封地,才使得二人南下,三路军会师,在项羽渡过淮河之前便堵住了项羽,逼迫项羽进行决战。

结果,不出意外地,敌众我寡、缺衣少食的西楚军十余万部队在垓下之战和东城快战中惨败,全军覆没。

但是如若韩信、彭越未能及时赶到,又或者项羽足够快,带着十余万大军在追兵赶到之前渡过长江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呢?

江东地区的地形,以及项羽如果成功渡过江东,能统治疆土的平原地区,大致如图所示,主要就是太湖周边的杭嘉湖平原一带。

比起占据天下的汉国,江东确实逼仄。当时江南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哪怕到了西汉人口鼎盛时代,会稽、丹阳二郡(即江东地区)人口合计也不过140余万人,楚汉之争时只会更少。

但虽然如此,如果项羽能够带着十余万楚军回归江东,便能很容易压制住江东不服的力量,江东子弟伤亡不多也不至于招致江东父老的怨恨。

虽然江东与汉的国力差距不啻天壤之别,但绝不代表刘邦集团能轻易攻灭假设带着十余万楚军过江的江东。长江下游江面宽阔,只有寥寥几个渡口可渡,可以轻易防御,西面江西与江东地区之间,是广袤的丹阳丘陵,著名的安徽黄山就在其中,由此发兵也堪称千难万难。

正因为江东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乌江亭长才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只要项羽并非全军覆没,哪怕能带几万人成功渡江,据守江东就会成为不错的选择。而王朝初立,缺乏强大水军的汉集团也几乎不可能越过长江天险攻取江东。

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说项羽集团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并不代表能够翻盘,毕竟江东人口不到百万,与大部分中国之间国力差距太大了。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刘邦大器晚成,比项羽大24岁,结束楚汉之争时已经54岁了,建立汉朝后统治了七年就去世。

如果项羽集团没有被刘邦彻底消灭,项羽带着残余楚军割据江东,比起刘邦,年轻的项羽有很大的时间优势。

在没有彻底消灭项羽的时候,刘邦绝不敢削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众王。而当刘邦去世之后,刘盈软弱,吕雉又是一介女流,韩信等人很可能不会表示服膺,多半会发兵争夺天下,加上北方匈奴的侵扰,会将天下再一次带入战乱,这对于项羽来说就是东山再起的好机会。

虽然比不上刘邦那样老奸巨猾,擅长御人。但项羽无疑比起韩信更具备君主的才能。假设历史发展到这一步,而项羽有了之前楚汉之争失败的教训,必然比之前更加成熟,很可能在新一轮的混战中成为胜出者,完成翻盘,统一天下。

假设这样的话,或许华夏民族就会以楚族的名字辉耀于后世。

这是对于项羽如果能够带着数万或十余万楚军过江东的可能性之想象,并不代表笔者更希望如此。

刘邦虽然为人刻薄寡恩,然而汉王朝却以后世煊赫的文治武功,交出了极为辉煌的答卷,所以华夏民族才被冠以汉之名。

而虽然气概豪雄却时常残酷好杀的项羽,在治理百姓上,恐怕难以比得上刘邦。由他来开创的王朝,也不见得比得上虽远必诛的强汉。

但虽然如此,意气风发如项羽,豪情万丈如项羽,少年胆气如项羽,破釜沉舟如项羽,三万破五十六万于彭城如项羽,浴血东城如项羽,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有“霸王别姬”铁汉柔情的人物,怎不让人心折于千年之下?

司马迁明言项羽“所过皆残灭”,不是爱民如子之人。但历史的苍穹下,他偏偏有一种无可言说的魅力,让我们向往,总是忍不住想,在另一个时空中,那位英豪带着虞姬,带着乌骓马,带着他的十万西楚儿郎回到江东,而后重出江湖,平定天下的另一种可能。




高高在下哟


前言:当时的项王,面对刘邦大军的十面埋伏,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万念俱灰。他明白这次自己是真的输了,输给了自己最瞧不上的人。残存的理智,让他选择体面的退出,为了成全自己,也为了成全天下人。而其悲壮的举动,让后人唏嘘至今,不断复盘,想给项王一次机会。在我看来,项王即使选择忍辱负重,卷土重来也不过是再一次自取其辱。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性格是矛盾的、纠结型的。他刚愎自用,同时又优柔寡断。他胸怀天下,同时又儿女情长。他慷慨激昂,却又小气多疑,没有容人之量。这些矛盾的性格特点杂糅在一起,注定他的一生会是不平凡,却以悲剧结尾的。高贵的出身,良好的教育,让他有了与生俱来的自信,后来诛灭暴秦的时候,他也是顺风顺水,而这种自信却让他在最后问鼎天下的时候病变成刚愎自用、性情暴烈。同时他的“选择恐惧症”让他往往错失良机。最致命的,他太容易感情用事,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即使再一次和刘邦争天下,他骨子里的东西不会改变,也就没有办法笑到最后。

人品败光,民心向背

项羽出道,靠的的家里人的提携。一往无前也是因为占了“推翻暴秦,复兴楚国”的大义。但在其实力壮大后,他杀了小楚怀王。秦子婴投降,他还是选择给杀掉。不该杀的人,他毫不犹豫的斩尽杀绝,最该杀的敌人刘邦他却放虎归山。杀了楚王大大寒了楚国故民的心,杀了子婴更让天下人对其嗤之以鼻。再加上他后来的骄傲自满,听不进逆耳忠言,身边的文臣武将一个个要不被他自己逼死了,也不被他逼走,亲自送给敌营。这种自断手臂,牺牲自己,壮大敌人的操作,让他渐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垓下一围,四面楚歌。他最嫡系的楚国拥趸已经再支持他,即使他逃回江东,没有父老乡亲的支持,没有民心所向的大义,没有文臣武将的辅佐,众叛亲离。回到江东,也是丧家之犬。靠他一人一马,想要卷土重来,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趁你病要你命

很多文人都对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示惋惜,想当然的认为只要项王肯回到江东,就可以振臂一呼,重整旗鼓。但这可能吗?都当市井出身的汉王小富即安吗?长期在民间的争强斗狠,他肯定知道斩草必须除根。他不会再给项王喘息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会犯项王当年对自己心慈手软的机会。兵强马壮,即将一统天下的刘邦如果得知项王没有身死,必然会把战火引向江东,小小的江东面对天下在握的刘邦,也就是螳臂当车罢了。而项王也是明白也一点的,敌人弱不禁风的时候,我尚且被他逆风翻盘。现在形势逆转,即使再努力,也不过是垂死挣扎。

后语:在我看来,项王当时回首自己的戎马一生,有过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有定都彭城的衣锦还乡、天下咸服。他的一辈子值了,他也倦了,他更愿意歇一歇,去路上陪陪自己心爱的虞姬。

好的历史不会死去,我是历史爱好者“好史不死”,喜欢我的内容就点赞+转发+关注,欢迎大家有评论区留言讨论,让历史更加多姿多彩!


好史不死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乌江”“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都是后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称赞,当年彭程之战时,刘邦就联合了各诸侯,组建了56万大军去讨伐项羽,可是项羽仅用3万人,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还是十几个人护送刘邦脱身的。以三万兵力打败了56万大军,真是厉害,可见项羽真的很擅长带兵打仗,楚霸王可不是徒有虚名的。可是王者不仅得会打仗,项羽虽然很强悍,但他不适合做一个王者。

像项羽那样的英雄,只为笑傲天下而活。虽然以前他也曾寄人篱下,听人号令,但那时天下大乱,他知道有朝一日他能够有号令天下的希望。因此,他冲破险阻,一步步蹬上巅峰!但是梦想破灭后,他已经厌倦了常年征战的生活,纵然江东父老仍然拥护他,之后也只能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当时的刘邦已经成了气候,如果他执意坚持与他再战下去,除了增添百姓的灾难之外,并无扭转天下的希望



再者项羽自刎和他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一生不曾受过重大挫败,他出身贵族,这一次,经过十面埋伏的重挫之后,也确实没有勇气再站起来,而且他是个自信的人,当时起义的8000子弟兵无一生还,如果渡江之后,还要接受国人的可怜继续称他为王,绝对是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而且项羽是靠暴力起家的,虽然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但他和楚国老贵族之间相去甚远。项梁杀景驹(楚国“三户”之一),项羽杀后楚怀王、气死范增,这些都透露着项家和楚国老贵族之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一支异军的突起,往往伴随着既得利益者的受损,所以,流血斗争,在所难免。 项羽不光和外人打,还要和自己人(楚国人)打,再强的精力,也有耗尽的一天。最要命的是:这样做的后果是,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所以,当项羽失败的那一天,他才发现:身边除了“虞姬”,一个人都没有了。这样一看项羽就心如死灰。也不会忍辱负重。就算忍辱负重刘邦称帝也是事实。这条路肯定漫长艰难,还要背上江东父老的性命这不是项羽会做的事。


木偶戏8956


我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项羽是一位真君子

项羽面对比他弱的刘邦却屡屡吃亏,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更是一位政治家,而项羽则是一位真君子。在鸿门宴上,范增好几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不以为意,难道项羽真的傻吗?错,是他不屑于那么做,他要打刘邦,不过是奋力一击的事。后来刘邦率领二十万大军打项羽,却被项羽四万军队打的四处逃窜。所以不是项羽不杀,而是他想堂堂正正的杀。这是项羽不肯过乌江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眼里,败了就败了。

第二,虞姬之死让项羽心灰意冷

在项羽被围困在亥下,四面楚歌时项羽毫不在意,因为他当时依然有一战的信心,只要他渡过乌江,绝对能重头再来。但虞姬为他剑舞,最后自尽而死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最后的信心。项羽是非常重情义的人,对虞姬的爱更是无人可以代替,心爱的女人一死,他本就已经心存死志。但他还有将士,他为了那些将士考虑,希望带他们回家,所以才选择突围,然而到乌江时,将士死尽,支持他的最后的动力也失去了,他也无心再渡乌江。

第三,项羽看清了刘邦的为人

如果项羽过了乌江,刘邦一定会追杀过去,但江东作为起兵之地,项羽不忍心让自己的家乡再起战火,重要的是他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再陪自己一战,当年的八千子弟只有自己一人,他已经不再是那八千子弟的将领,而是他们的兄弟,兄弟都死了,他也无颜再见江东百姓了。

再说就算项羽过了乌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在他巅峰的时候都被刘邦打败了,更何况从新开始的他,连他的亚夫,虞姬,八千子弟兵都没有了,怎么和刘邦斗。





缅怀未逝的青春


也许项羽会赢得天下。个人比较喜欢项羽。

论能力,项羽从小习武,力能杠鼎,比刘备不知强多少,项羽为评为中国古代能力最强的武将之一。

论聪明,项羽才智过人,比刘备的头脑强,领兵打仗,胸有策略,项羽救赵时,迅速斩杀胆小的宋义,接着士兵将锅打破,只留三天的口粮,士兵心想:如果不打赢,就会死,永远没有饭吃,所以只能赢。一招破釜沉舟让项羽反败为胜,以少胜多。



论情义,项羽痴心虞姬一个,刘备见一个爱一个。对刘备也讲情义,一次刘备来项羽这喝酒,项庄舞剑,欲斩杀刘备,项羽却放过了刘备,放虎归山。

刘备能赢得天下,只有他的仁义虚心让追随他的人信服,有太多人才愿意跟随他。而项羽太刚愎自用,拥有一位高人范增,对其不够谦虚。

如果,项羽学会谦虚,谨慎,很可能不会输给刘备。


风纪海石


不可能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因俺在《怎么评价刘邦和项羽》一文中已作过短篇小论,故简答之。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见,杜牧可能是项羽的忠实粉丝,这只是他一个美好的想象而已。

打仗靠的是谋略,打架才靠的是拳头。项羽总是孤军奋战,凭借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不是烧就是杀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其残暴令人发指!坑降卒,杀降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捣毁始皇陵……项羽妇人之仁而又刚愎自用。

历史的必然:项羽只能流着泪,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悲壮谢幕。

最后结论:项羽,英雄也!匹夫也!


吴建彬626


表面上看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是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实质上他在江东也民心已失。这与他弑义帝熊心(楚怀王)密切相关。义帝熊心本系楚国贵族,楚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就是竖起了一杆以抗暴秦的一面旗帜,以增加号召力和凝聚力。同时也说明无论是早期的项梁和后来的项羽在民间的号召力还不足够强大。后来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因此请示楚怀王。怀王答曰: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怀恨,于是佯尊熊心为义帝,徙于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将其弑杀。

但江东是楚亡后楚国贵族逃亡后的聚居之地,项羽的叔叔项梁初起兵时也是以“恢复楚国”为号召,因此得到了“江东”势力的支持,但项羽将楚怀王弑杀,实质上是抄了自己的后路。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虽然天下苦秦久矣,但秦亡后,项羽又实行分封制,导致天下军阀混战,百姓“苦”战亦久矣,人心思定,项羽即使率领剩下的28骑回江东,至少不会出现“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局面。项羽在战败后对此应该也是作过深入分析的,所以选择“不肯过江东”。但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楚霸王的性格: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卷土重来未可知?这只是后人对悲剧英雄的惋惜之时一厢情愿罢了。如果争天下的只有刘邦和项羽,不管在什么时候,天下永远是刘邦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虬髯客升级版


霸王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以霸王身份分封诸王,权倾天下,位如九五之尊。但其仁义、尚礼、血性等等品质,束缚了其手脚。处事中未免有些妇人之仁,局限了江山一统的霸业鸿图。

"鸿门宴“上不听亚父范增计策,放走了刘邦,气走了军师。

活捉了刘邦的父、妻、子女,要胁刘邦,刘邦不肯俯首,其家属安然无恙。刘邦就是看透了项羽不肯加害之意。

人性、品质,修身处事,难能可贵。但争夺天下的疆场博杀,贵族品质却只能贻误战机、祸及将士、寒了谋臣的心。

刘邦遇紧急关头,有性命之忧时,为减轻车辆负重,摆逃追兵,妻儿都忍心抛下车去。管什么夫妻情,儿女恩,他要的是天下。汉高祖虽市井无赖出身,品质不及霸王羽百之一二,但他却开创了大汉基业。

霸王项乌江自刎,羞见江东父老。贵族的品质葬送了其性命。徒留了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令后人遗憾的结局!


午夜梦醒18


垓下之战前,项羽手下最强大的谋士,“亚夫”范增恨他不用己计,愤而而去。

再往前看,项羽的心腹爱将,九江王英布也叛楚归汉。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中,项羽只能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仓皇突围。

到乌江时,兵不过百。

此时项羽有两个选择:战死沙场或者逃回江东。

杜牧说的好: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漂亮话谁都会说。

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谁愿意死呢?项羽难道会因为虚荣心就宁死不过乌江?

我觉得不是因为虚荣心,而是因为他自知众叛亲离,回天乏术,回江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拖累父老罢了。

要知道,彼时江东可不是唐朝时候的江东。

江东从孙吴开始苦心经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得到第一次大发展。即使如此,到北宋时,仍然无法和中原相比。南宋建国百数十年,才使南方,尤其江东之地繁华鼎盛。至明清时,方能超过中原。

可秦末的江东,仍旧是蛮荒落后的地方,无论经济还是人口都远远无法和关中、中原地区相比。

刘邦有汉初三杰辅佐,谋臣如云,猛将如雨,项羽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怎么和刘邦打,怎么卷土重来?我看来不及卷土就要沦为阶下囚了。

况且,江东父老难道会真心跟着项羽打一个必输之仗吗?正如王安石所言,“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我觉得项羽反倒要担心睡着时候被谁割了脑袋去邀功呢!

与其这样窝窝囊囊跪着死去,反倒不如顶天立地站着去死。这,或许是失败者仅能选择的体面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