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優 學 優 教

助 力 成 長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在這個超長假期裡,每天跟孩子“討價還價”,成了家常便飯。

是網課上老師佈置的任務,也是出於對孩子成長的要求。

讓孩子每天閱讀,是必須得事。

但孩子怎麼也不配合。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去廁所,一上午看了沒幾頁!

身心俱疲的我,今天不打算跟孩子再吵吵了。

找個合適的氣氛,心平氣和的跟他聊一聊。

孩子支支吾吾的說了真心話。

“其實我也不討厭讀書,但我一讀書就走神。看到玩具就想玩,看到平板就想打遊戲,就是很難靜下心來讀書。”

孩子的誠懇讓我忽然意識到,讀書這件事對他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自從知道孩子不愛讀書的真正原因後,我一直在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

有一天,聽到一位同事說她經常在地鐵上聽書。

我突發靈感,“有沒有適合孩子的呢?”

接下來的一個多星期,我開始每天給孩子聽一本書。

結果效果還真不錯。

看他整個人都進入到劇情裡了,有時叫他好幾遍都沒反應。

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他再拿起書看的時候,跟之前的狀態完全不同。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我鬆了一口氣,心想孩子也是可以改變的。

只不過有時,是需要些耐心和方法。

我曾經看過一個TED演講,《不讀書的人到底輸了什麼》。

演講者提到,閱讀世界各地的書籍,暴露了她看待世界的盲區,打開了她的視野。

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中,思維變得更加清晰。

因為了解世界的廣大與多元,所以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和不足,保持謙遜,理解包容不同的聲音。

也正因如此,各個地域、各個文化、各個人生的門才會對你敞開,你才能看到更全面,更豐富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年少的時候,書籍帶給孩子腳步不能到達的高山,雙手不能觸及的河流,眼睛無法捕捉的星夜。

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帶給孩子包容的心態,謙和的個性,思考的能力,而這些都是他們享受文化、構建三觀和認知世界的基礎。

所以,不讀書的孩子會輸掉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識和認知裡的精彩世界。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白巖松有一本書,名為《痛並快樂著》。

裡面講了他大學到工作10年間的經歷和感悟。

在書裡,他提到在畢業後面臨工作調配一波三折的艱難歲月裡,是讀書支撐他一路走過來。

在一次主題為 “閱讀才有詩和遠方”的演講上,他說:“如果沒有18歲,詩歌讓我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麼樣的話語。

如果沒有18歲,三毛用她與愛情一系列的書籍,告訴了我們遠方在哪裡,我覺得抵抗不住飢餓。”

書籍之於精神,就好比糧食之於軀體,都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營養。

而不讀書的孩子,輸掉一種精神能源,隨著閱歷的增加,你的體會越來越深:缺少這種能源,人生後勁不足。

每天跟他“討價還價”,不讀書到底輸掉了什麼?

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有閱讀的習慣。

​法國最具天才的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愛讀書的人會在閱讀中不斷豐富大腦,構建思考能力,培養獨立人格。

通過思考和能力的構建,你可以體驗到別處的人生,在語言文字裡活100次,甚至1000次。

而不讀書的孩子只能活1次,輸掉自己的健全的大腦和豐厚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