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次疫情,企業招人會逐漸用本地人取代外地人嗎?

三國志英傑傳


一、隨著國家不斷投入力量展開疫情防治工作,國內疫情迎來拐點以後,市場擔憂情緒得到緩解,疫情防控見成效,企業陸續復工復產。

二、寬鬆貨幣政策助力疊加產業優惠措施出臺,共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三、目前甲醇企業庫存壓力較大,加之物流運輸恢復緩慢,下游企業的原料採購及成品銷售壓力凸顯,節後主要下游開工普降,傳統下游復工時間不定,對甲醇原料採購意願不高。

四、由於疫情擴散並導致企業復工推遲造成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在逆週期經濟措施干預下,預計疫情過後,基建需求快速回升將成為穩經濟的重要推力,這將給瀝青價格創造穩步上漲動力。

五、受疫情客觀因素影響,交通管制及復工延遲等影響,物流行業受到了不小衝擊。同時下游車市消費不佳,經銷商庫存回升,輪胎企業開工率跌至歷史地位,回升動力暫時受限。因國內下游復工延遲,需求普遍後移,滬膠缺乏拉漲的動力。

六、我國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當中,無論是醫用手套類還是檢查手套類均主要以內銷為主,約佔總銷量的90%左右,僅少量用於出口;而且由於國內對

七、中國商業原油庫存維持增加的趨勢,而中國煉廠的冶煉意願也持續下降,這將從中長期拖累油價上行。

八、短期內中國的需求大幅減少,引發船舶需求明顯下降。有著全球航運晴雨表之稱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因此大幅下行。後市需等待中國需求復工,提振行業需求回暖,從而拉動燃料油需求上漲。

九、受此次疫情的影響,紡織行業開工恢復緩慢。物流問題不僅影響紡織企業原材料購買和產成品的流通,也影響上游聚酯端原料和產品的流通。預計在2月底,紡織企業開工依靠本地員工可實現3-4成負荷,3月中上旬或可實現6-7成的負荷運行。PTA的高產能、高開工,使庫存快速累積。雖然目前MEG港口庫存處於年來同期低位,但近期恆力和浙石化新產能的投放也增加了MEG的壓力。

十、口罩需求增長對PP影響較小,目前下游復工率有所回升,升至了50%,依然有許多企業因人員無法返崗以及物流原因而沒有完全恢復生產。但上游石化企業已經有部分裝置從80%的負荷提升至滿負荷,整體開工率也回升至了87%。加上近期新投產的大連恆力和浙江石化以及即將投產的利和知信、寶來石化,新增產能恐將繼續施壓PP價格,在全國逐步返工、人員來往逐步密切後,也有可能帶來疫情的反覆,因此PP期貨仍會再次尋底。當然,此次疫情抑制的需求在後期仍會恢復,並不會消失,關注下游的復工情況,關注3月份的超跌反彈行情。

十一、後市存在復工需求驅動帶來的上漲行情,不過部分能化品種受復工遲緩以及下游需求尚處於低迷狀態,短期內仍可能呈現偏弱狀態,這將導致部分能源化工品呈現短暫的偏弱振盪走勢。中期維持振盪偏強預期。

一、疫情防控見成效 企業陸續復工復產

受本次疫情影響,今年國內能源化工產業鏈企業復工期普遍較往年春節推遲三週以上。需要注意到,2月12日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黨中央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會議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並指出要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在疫情防控升級的同時,全國範圍內的復工復產工作也將陸續展開。


二、刺激政策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隨著非重點地區的疫情防控進入相對平穩期,一些疫情較輕的地區已經開始著手逐漸撤銷疫情監控點,保障交通恢復,以推進地區的復工復產。據顯示,2月中旬開始國內部分地區開始陸續出現復工景象,尤其是湖北省以外的省份,由於連續十幾天確診病例處於下降趨勢,基本可以確認防控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樂觀形勢下,積極展開復工,尤其是能源化工產業鏈企業重新投入生產彌補之前的損失成為今年非常重要的工作。

眼下諸多政策出臺推動復工復產。據顯示,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收費公路免費政策,2月17日零時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全國收費公路免收車輛通行費。該項政策將直接需要物流運輸的行業,比如危化品甲醇。公路免費政策將顯著降低汽運成本,儘快降低甲醇企業的庫存量,從而促進企業復工積極性。與此同時,考慮到近期油價處於下行通道,物流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則會進一步提振需求採購。

目前企業復工主要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由主到次包括:各地的防疫檢查和限行,導致的倉儲物流不暢;企業訂單不足及需求疲軟;疫情進展無法判斷影響經營計劃;預計員工無法完全到崗。而企業復工後疫情防控有兩個主要難點:人員、物資流動帶來的風險,以及防疫耗材不足,由此帶來的運營風險。就當前企業的訂單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並不樂觀,甚至是形勢嚴峻。超過40%的企業表示,當前訂單量同比2019年已經有大幅度的下降(超過20%)。訂單下降的企業總數共計792家,佔總數量接近80%,遠高於訂單穩定和訂單上升的企業數量。

當前復工率仍然較低,但是隨著後續確診數據明朗,雖然不排除個別人口流入壓力大的城市數據趨勢仍有反覆可能,但從目前情況看預計全國範圍的春運返工引發疫情二次規模傳播的擔憂會逐步化解。伴隨著近期各地復工復產政策措施不斷推進,未來一階段復工進度有望加快,預計3月初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工業部分有望實現基本全面復工。

三、甲醇企業全面復工尚需時日

受到節後終端和下游復工時間緩慢、物流運輸緩慢和國外重點區域裝置重啟時間推遲等等影響、節後沿海甲醇市場持續維持弱勢回調態勢。節後無論是原料甲醇廠家、下游工廠還是國外甲醇裝置皆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減產降負仍為節後抗擊疫情造成的階段性現象。

甲醇開工率方面,受累於下游需求不佳且改善預期不強的制約,節後第三週國內甲醇企業多數採取降負荷甚至停車的措施,整體開工率處於下滑趨勢中。據顯示,截至2月中旬末,我國甲醇平均開工率周環比下降7.86%,跌至57.21%。由於交通管制影響,外運困難令甲醇企業庫存持續攀升,降負荷也是無奈之舉。在高庫存的壓力下,生產企業首先採取降價促銷的措施,西北地區甲醇價格從春節前的1815元/噸降至目前的1465元/噸,降價導致生產利潤從220元/噸壓縮至-130元/噸,但庫存壓力並未消除,企業最後只能被迫降低生產負荷甚至停車緩解庫存壓力。截至目前,西北地區開工率已經下降10個百分點,降幅十分顯著。目前 MTO/P利潤偏低,加之運輸受限,企業多積極降價排庫為主。

除了企業庫存增加外,國內沿海港口甲醇庫存也處於增長趨勢中。截至2月中旬末,江蘇、浙江和華南地區的港口甲醇庫存繼續增長至102.9萬噸,周環比上漲8.61萬噸,漲幅在9.13%。我國甲醇總進口依存度只有20%,可華東沿海地區的進口依存度約60%以上。由於外部船運並不受阻,未來半個月中國進口甲醇船貨到港量估計在38萬噸左右,從而繼續加重港口甲醇累庫壓力。

國際裝置方面,國外的多數區域供應恢復緩慢。目前國外仍舊僅有卡特爾等地裝置恢復,馬油近期其1號甲醇裝置方才順利重啟,2號裝置關注後期重啟時間,而目前伊朗80.60%的甲醇裝置仍在停車檢修中,前期1月底以及2月2日至3日試圖重啟的總體395萬噸/年甲醇裝置,仍在停車檢修中,伊朗僅有剩餘19.4%的甲醇裝置仍舊維持固有負荷運行、沙特亦有一套大型裝置停車檢修中。而馬油、伊朗交付中國2020年長約時間延後,因此2月份預估進口量縮減的問題仍舊難以緩解,整體來看2月份新西蘭、特立尼達和委內瑞拉船貨到港數量相對豐富,沙特和阿曼等等區域貨源仍舊多抵達東南亞、印度等等高價區域套利,因此2月份沙特、阿曼等地貨物抵達中國十分有限。

從節後下遊情況來看,根據能統計得到的多數傳統消費領域和部分烯烴等新興消費領域佔到中國甲醇消費的70%-80%的下游產品來看,今年春節過後和去年同期多數下游產品開工負荷相比下降明顯,可以來說影響下游開工降負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物流運輸緩慢(跨省的運輸仍受到較大影響),國內部分區域運輸基本停滯,貨源外發不暢,另外終端下游產品復工時間緩慢,亦導致沿海部分下游庫存逐步累積。沿海部分下游庫存達到高位甚至脹庫的尷尬現象,少數傳統下游不得不減產或者停車避險,而沿海部分外採的MTO裝置的下游產品EO、EVA、辛醇和PP等等裝置開工也皆有不同程度的降負荷或者停車檢修,被動導致沿海少數烯烴工廠降負荷運行。這其中有些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有不同程度的停車檢修計劃。

據顯示,本週國內甲醇下游產品開工依舊普跌為主,僅MTBE開工暫穩前期。截至2月中旬末,我國甲醛行業開工在16%附近,周環比下滑幅度集中2.06%,多地企業仍未有明顯復工,周內華東開工有降,華南部分預計能在20號附近重啟,待跟蹤;二甲醚行業開工在20.2%,周環比下滑1.6%;醋酸開工下滑至70.73%,周環比開工大幅下滑17.73%,多數企業降負,如索普、兗礦、安徽華誼、上海吳涇、河南順達等,龍宇停車,建滔本週小檢修短停2天;MTBE開工穩定36.52%;DMF開工39.23%,周環比開工大幅下滑8.17%,江山及安陽九天尚未恢復。

近期國內甲醇市場交投維持清淡,整體呈現偏弱行情。內地市場方面,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運輸不暢下實單商談有限,庫存持續累積,多存讓利操作,各地區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調,部分企業為緩解庫壓裝置降負/停車。港口市場維持期現聯動,整體呈現下滑走勢,周內庫存有所增加,據悉近期伊朗部分甲醇裝置陸續重啟,外盤供應逐步提升,另2-3月份港口部分烯烴裝置計劃檢修,需持續關注需求面變化。新型下游方面,本週我國甲醇制烯烴開工在76%,周小幅下滑2%,港口、山東及西北多數裝置維持前期,其中山東兩套裝置開工集中六七成,魯西未恢復;港口部分裝置開工繼續走低至9成附近,寧波主要裝置計劃2月17日檢修;西北寧夏寶豐開工七成,久泰開工下滑至7成附近,神華榆林及蒙大開工下滑至九成附近,蒲城開工下滑至6成附近。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三年春節過後的半個月至一個月內,伴隨甲醇企業與下游需求企業復工帶來的甲醇價格平均上漲幅度1.27%,漲幅較為有限,說明需求驅動影響並不明顯。

綜上來看,目前甲醇企業庫存壓力較大,加之物流運輸恢復緩慢,下游企業的原料採購及成品銷售壓力凸顯,節後主要下游開工普降,傳統下游復工時間不定,對甲醇原料採購意願不高。疫情雖在短期內影響甲醇需求復甦,不過隨著國家釋放積極政策,緩解復工瓶頸,預計後市甲醇運輸難題有望得到徹底改善,預計短期內甲醇大趨勢仍以震盪下行行情為主。不過,由於多地成交價已跌破成本線,甲醇價格底部具備支撐力,隨著企業復工率回升及恐慌情緒修復,短期內價格跌幅較為有限。

四、瀝青需求復甦緩慢 中期前景看好

受今年1月底國內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後,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封城封路、限制人口流動等一系列措施相繼出臺,煉化生產企業受到較大影響。以石油瀝青產業鏈為例,道路建設項目延期,終端需求基本停滯,中間物流環節因交通管制也基本停滯,這使得上游煉廠庫存壓力持續增加,倒逼其降低開工率。

短期來看,受累於疫情因素影響,疊加一季度又是道路施工淡季,瀝青需求復甦較為緩慢,這使得上游煉廠庫存壓力持續攀升,迫使其降低開工率。不過隨著疫情拐點到來,後期復工加快後,瀝青需求量有望穩步回升。

從中長期來看,今年國內對於瀝青消費前景依然偏樂觀。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2020年下達的專項債資金不得用於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領域、置換債務以及可完全商業化運作的產業項目,因此專項債將以投資基建項目為主,其中公路投資佔基建投資比重或達到15%左右。換言之,對應的公路投資額增量最高或達1800億,增速為7.5%左右。公路投資新增規模顯著提高無疑將大幅拉動國內瀝青需求。預計今年我國瀝青增量消費較為樂觀,有利於提振期價上漲。

除了瀝青增量需求值得期待外,現有公路日常養護工作也需要消費瀝青,這部分存量需求也會抬高瀝青底部。據統計,目前我國公路養護比例達到97.9%,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幹線、農村公路優良率分別達到99.8%、81%和61.9%。2020年為“十三五”最後一年,通常在末期需對整體公路進行全面性檢查驗收,也就說全國公路養護的週期性高峰逐漸來臨,預計今年三季度將集中展開檢查驗收工作,二季度需求量將集中湧現,這對於2006合約而言,利多提振較為明顯。從長期角度來看,雖然2020年我國瀝青產能投放較為明顯,但基於專項債對於基建公路投資拉動,表觀消費量增速或達5%以上,整體供需格局有望維持緊平衡狀態。

從庫存情況來看,截至2月中旬末,25家樣本瀝青廠家庫存為68.05萬噸,環比增加1.7%;33家樣本瀝青社會庫存為40.37萬噸,環比增加4.3%。廠家庫存目前增加明顯,受當前疫情影響,跨省汽運困難,多地交通受阻;社會庫存因延遲開工,貿易商處於休假狀態,整體庫存較為穩定,僅少數地區廠家移庫,造成社會庫存增加。

從供應端來看,近期美國製裁俄羅斯貿易石油公司,原因是其幫助委內瑞拉出口過半數的石油。據美國官方表示有超過70%的委內瑞拉石油,大約有61.5萬桶/日。委內瑞拉原油是我國瀝青非常重要的供給主體。瀝青本身供應的穩定性是取決於其上游原料供給是否穩定。不過目前國內瀝青產能處於偏過剩狀態。據統計,2019年瀝青一年的供應總量大約是2800萬噸。馬瑞原油的瀝青產出率大概在60%附近,因此制裁對瀝青供應的潛在影響可能在400萬噸左右。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需求處於癱瘓狀態。為了應對需求的驟降,煉廠負荷已經降至只有25%左右的水平了。不過瀝青庫存依然偏高,尤其是煉廠廠庫。制裁本身並不能夠改變當下疲弱基本面的現實。但是隨著疫情的穩定,需求的恢復,制裁對市場的衝擊作用可能將明顯放大。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三年春節過後的半個月至一個月內,伴隨公路施工項目啟動及終端物流運輸回暖的提振下,國內瀝青期貨平均上漲幅度1.79%,漲幅較為有限,說明需求驅動影響並不明顯。

綜合來看,由於疫情擴散並導致企業復工推遲造成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在逆週期經濟措施干預下,預計疫情過後,基建需求快速回升將成為穩經濟的重要推力,這將給瀝青價格創造穩步上漲動力。預計後期國內瀝青2006合約有望延續穩中回升的趨勢,期價料上漲至3200-3300元/噸。


五、車市輪胎復工仍遲緩 橡膠需求延後

從下游終端消費預估來看,受疫情客觀因素影響,交通管制及復工延遲等影響,物流行業受到了不小衝擊。據統計,山東與河南地區,春節前卡車出勤率(出勤率即為在途車/卡車總量)多在90%-93%,春節後卡車出勤率降至14%-17%,出勤率下降76個百分點。根據往年經驗,出勤率下降的76%中,約有18%左右是春節因素所致,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下滑58個百分點。導致出勤率下降的原因,一是交通管制因素,特別是湖北、山東、吉林、浙江、安徽等地為重點交通管制省份,部分省份表示省內運輸還算通暢,但由於跨省運輸各地的管控不同,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二是人員方面,省外運輸工作人員返崗後需進行隔離14天,付出代價較大,因此物流運輸人員入市積極性低;三是下游需求方面,受春節後復工推遲影響,需求也相應順延。截至目前,多數物流公司仍未接到恢復上班通知,預計恢復正常仍得延續一段時間。

受物流影響,預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公路運輸,特別是長途貨運量將面臨大幅下降的風險。受到運力下降因素制約,預計1季度輪胎銷量慘淡。據我們對60家代理商銷量調研結果顯示,1季度銷量預計減半,節後訂貨時間預計推遲至少1.5個月。受此影響,企業1季度庫存天數估計提升34%,累庫趨於明顯。根據目前的情況,得到2月份和3月份的開工負荷估計值,並根據延後時間和其他因素擬合2020年二季度至四季度的情況來看,2020年全鋼和半鋼輪胎的產量存在小幅回落的風險。

在庫存方面,春節前青島區內區外天然橡膠總庫存已超60萬噸,處於高庫存水平。隨著春節期間進口貨物正常到港、節後下遊復工推遲、生產企業提貨減緩、及到港貨物的陸續入庫,預計節後1個月內庫存有望延續累庫現象,進而庫位緊張,入庫困難也將伴隨而來。在貿易商方面,節後天然橡膠市場反應最為迅速,貿易商多隨著期貨的開市陸續“返崗”。截至上週末約60%以上的貿易商開始在市場報價出貨,但受節後復工推遲影響,整體成交清淡。據悉,雖然多數貿易公司的復工時間定為2月10日,但疫情較為嚴重的省份,依舊執行在家上班或輪班制。截至2月中旬末,山東地區仍有較多貿易公司尚未全面復工。

輪胎是汽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過輪胎的生產來推斷汽車行業的開工情況。自2月10號各地陸續復工以來,全鋼胎開工率均值由復工前一週的9.4%明顯上行至復工當週的35.6%,超過了節前水平,而半鋼胎開工率由復工前一週的10.1%略回升至14.5%,較節前開工率仍有一定距離,由於全鋼胎主要用於貨車,這或許意味著在疫情保供之下,貨車的生產要好於轎車。但按農曆口徑來看,兩者均創下14年以來同期新低,復工情況仍不樂觀。當前廠家出貨受阻,整體庫存壓力較大。受此影響,預計2020年全鋼輪胎產量或將下降8.9%至1.14億條左右,2020年半鋼輪胎產量或將下降3.6%至4.6億條左右。

經銷商復工兩成,銷售不暢影響生產。從下游汽車經銷商的復工情況來看,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65家汽車經銷商集團超過4200家4S店的調查,自2月10日到14日,已復工的4S店佔比僅略超20%,整車銷量只能達到往年同期的不到5%,售後產值只能達到往年同期的6.4%。阻礙汽車經銷商復工的最大障礙在於地方政府對復工時間進行了規定,而近半數企業復工申請未得到批准,另外,防疫物資的短缺也是影響復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既然下游的銷售活動難以正常展開,庫存也存在積壓的現象,這自然對汽車生產的恢復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輪胎行業方面,據統計的42家工廠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國內輪胎企業春節放假平均停產時長11.5天,初步定在2月10號(農曆正月十七)左右復工,輪胎工廠春節停產平均延長9.9天,春節放假平均停產時長在21.4天。但據最新瞭解,部分工廠開工再次延期,具體各工廠的進一步復工情況可能會延後至2月底3月初。受輪胎企業復工延後的影響,2月初絕大多數企業初步定在在2月10日開工,但因外地員工復工隔離期(14天)、產品運輸難、庫存較高的影響,部分輪胎企業開工再度延遲,聽聞少量輪胎企業延後至2月14日左右,仍有不少工廠表示復工時間暫不明確,仍在等待進一步的通知,預計行業開工負荷提升至正常70%水平將延後至二季度。

受到運輸下降因素制約,預計1季度輪胎銷量慘淡。據卓創對60家代理商銷量的調研,1季度銷量預計減半,節後訂貨時間預計推遲至少1.5個月的時間。受此影響,企業1季度庫存天數估計提升34%,累庫趨於明顯。出口方面,因開工時間推遲和運輸受限以及運輸成本上升的影響同時部分在國外建廠的中國企業,多數選擇將訂單遷移至國外生產,與去年統計相比1季度輪胎出口量預計下降超過10%。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三年春節過後的半個月至一個月內,伴隨輪胎企業及終端物流運輸和新車消費回暖的提振下,國內滬膠期貨平均上漲幅度2.21%,漲幅較為有限,說明需求驅動影響並不明顯。

預計後市國內滬膠期貨有望延續溫和反彈趨勢。經過短暫的調整,目前橡膠價格已經處於價值低位,且泰國陸續進入停割期,下方支撐變強。不過因國內下游復工延遲,需求普遍後移,市場交投恢復至正常狀態仍需時日,滬膠缺乏投機性拉漲的動力,因此相應抑制價格上行幅度。

六、一次性橡膠手套現狀及趨勢

受今年武漢新冠疫情影響,一次性醫療級手套需求明顯增加,尤其是天然乳膠手套主要用於醫療手術,存在新增需求點爆發的契機。一次性手套根據手套材質可分為:丁腈手套、天然乳膠手套、聚氯乙烯(PVC)手套和聚乙烯(PE)手套。在這4種手套中天然乳膠手套主要用於醫療手術,屬於醫療級手套;PE手套主要用於餐飲行業,屬於非醫療級手套;丁腈手套和PVC 手套既有醫療級又有非醫療級。丁腈手套和PVC手套是發達國家用於健康防護最為普及的一次性消耗品,使用量佔各國防護手套用量總和的比例較大,廣泛應用於醫療檢查護理和其他領域,為一次性手套的高端產品,近幾年市場需求呈快速增長。2019年據大馬橡膠手套製造商協會(MARGMA)預計,受全球需求的刺激,全球橡膠手套需求按年增長12%。隨著消費水平以及衛生標準意識的日益提高,使得一次性手套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全球產能分佈相對集中,馬來西亞產銷居首位。目前全球一次性橡膠手套生產廠家集中在亞洲地區,分佈在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及印尼等國,尤其馬來西亞坐擁全球Top Glove、Supermax、Kossan、Hartalega等知名企業,是全球最大生產國及主要出口國,全球橡膠手套市場流通的產品,有六成來自馬來西亞。近年來,中國丁腈手套企業引入生產線,產品逐步被全球客戶接受,馬來西亞企業為主的丁腈生產比重有所調整。

馬來西亞橡膠手套的出口國是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馬來西亞出口總額中,美國佔35.2%,其次是德國,佔比7.9%,第三是日本,佔比6.9%。2019年,馬來西亞對非洲大陸的出口手套量有所增長,尤其公共衛生事件過後,作為醫療人員防治各種傳染病的第一道防線,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手套的重要性。據顯示,2018年向非洲國家出口價值1億美元的橡膠手套中,72%是醫用手套,其次是其他天然橡膠手套和手術手套,埃及、南非和肯尼亞是最大的進口國,非洲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龐大大陸,人們日益提高的醫療保健意識和經濟實力的增加,非洲大陸有可能成為新的增長市場。

如果全球橡膠手套需求按年增長12%,預計全球橡膠手套出口量到2020年將比2017年增長25.9%達2870億隻。依託於原料乳膠產地以及技術優勢使得近幾年馬來西亞手套廠供應不斷增加,據顯示,馬來西亞知名的手套業——頂級手套(TOPGLOV)、賀特佳(HARTA)、高產柅品(KOSSAN)和速柏瑪(SUPERMX)2019年均積極擴能,增幅為10.3%至20%不等(平均17.3%),其中頂級手套的擴能最大,約為118億隻手套,其次是賀特佳增加73億隻,綜合4家主要公司的2020年規劃,產量預計提高14%,其中丁腈手套將佔最大市場份額。

從國內企業註冊數量來看,截至2020年2月,從事與一次性手套相關企業約2100家,集中於華南、華東以及華北地區。國內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主要以醫用及檢查類為主,生產區域多集中在華南一帶,生產企業主要包括桂林紫竹、廣州雙一、惠通藥業等。據瞭解我國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當中醫用手套年產量約在4.5億副左右(分左、右手)、檢查類手套年產量約在7億隻左右;因此可以看出,在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當中醫療類佔比在50%以上,是其主要應用方向;而隨著我國一次性丁腈手套的快速發展,對我國一次性天然乳膠檢查類手套形成明顯衝擊,從而使在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當中,檢查類手套增速明顯滯緩於醫療類手套。

而從銷量方面來看,我國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當中,無論是醫用手套類還是檢查手套類均主要以內銷為主,約佔總銷量的90%左右,僅少量用於出口;而且由於國內對一次性天然乳膠手套需求缺口較大,因此仍需從馬來西亞等國進口成品為主。

天然乳膠作為一次性乳膠手套的上游原料,其每年國內消費量約在80萬噸左右,但由於自身產量僅20萬噸左右,因此天然乳膠屬於進口依存度較高的產品。而從其下游應用方向來看,手套佔比高達40%以上,成為其主要消費領域;其次為乳膠發泡、氣球、製鞋及乳膠絲等。而乳膠手套當中又可分為醫療級與非醫療兩大類。而從天然乳膠耗膠量來看,勞保手套、工業用手套、家用手套等非醫療類手套是乳膠主要應用方向,而醫療用乳膠手套在乳膠終端製品消耗當中整體佔比較小,國內主要進口馬來西亞等國成品為主。

從產品特性來看,乳膠手套用於無與倫比的舒適感與保護性,是最強韌、彈性與防滑的完美結合,但在醫療領域因有12%-30%的人群會對乳膠手套當中的乳膠蛋白過敏,政府和有關機構為保障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丁腈手套的使用佔比逐漸增大。加之丁腈手套控汙等性能達標,其高度貼合手部肌膚,具有超強的舒適性,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涉及銳器的操作、處理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因此在抗靜電、拉伸性、舒適性等方面毫不遜色,醫療類檢查手套領域當中,丁腈手套近些年市場佔有率在逐步提升,存替代乳膠手套的趨向。


以某全球知名乳膠手套企業數據顯示,以乳膠手套成本構成為例來看,由原輔材料、燃動力消耗、工資及福利費、製造費用等構成,其中原料成本佔到總生產成本的51%水平,原材料成本是影響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各行業對安全防護問題的日益關注,一次性手套滿足了不同領域的需求,醫療、製藥、汽車業以及其他行業得以運用,尤其是此次疫情引發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刺激,法律法規逐漸完善及消費理念的變更,繼續促使全球橡膠手套需求增長。


七、國內煉廠負荷下降 原油庫存回升

節後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一度連續上漲,其中布倫特原油最高漲至57.5美元/桶附近,WTI原油也已站穩50美元關口,最高突破52美元/桶。中國疫情因素對石油需求影響是短期的,不會對全球石油需求有較大影響。原油價格在年後大幅下跌10%以後,油價出現止跌企穩的態勢,但從基本面來看,原油持續上漲動能尚顯不足。

由於突發衛生事件的出現,春節假期延長以及人口流動受限,加之一季度工業生產,鋼廠和製造企業復工復產延後,房地產、基建項目也停止施工,復工日期將視疫情發展而定,下游需求減弱對油品出貨產生較大影響,導致煉廠庫存增加被迫降負。截止2月13日當週,中國主營煉廠產能利用率從春節期間的83.84%下降至71.96%,下降幅度為9.88%,山東地方煉廠則由春節期間的61.93%下降至41.10%,下降幅度為20.83%。其中3家擁有央企背景的山東獨立煉廠也基本進入全部停工狀態,其原油加工和成品油產量在山東獨立煉廠中的佔比約為10-15%,這將導致山東地方煉廠產能利用率將繼續下降,本週將跌至40%以下。國內煉廠原料加工情況欠佳,也將對國際油價形成利空制約。

中國港口原油商業庫存年後整體呈現增加趨勢,截止2月13日當週,中國原油商業總庫存為2844萬噸,較1月23日當週原油庫存大增162.4萬噸(約1137萬桶),增加幅度為6.1%,庫存佔比也由55.5%增加至58.8%,主要原因是春節至今,國內原油需求明顯減弱,煉廠紛紛降低原油加工量,導致港口原油轉化率下降。從分省份來看,年後除天津和海南地區港口原油庫存變化不大外,其他各地區都有明顯的增長勢頭,尤其是福建和浙江,原油庫存增幅都在10%以上。作為獨立煉廠的主要聚集地,山東港口原油庫存增加了63.3萬噸,遼寧港口原油庫存增加了39.5萬噸,且部分山東地區大型港口的庫存維持高位,油輪接卸略有滯延。

從原油供需中長期角度來看,中國是油品需求大國,佔全球比重為14%,而原油產量佔比相對較低,僅為4%左右。因此本次疫情直接體現的是對需求端影響。對供應端的影響則間接體現為需求下降減少進口,迫使佔全球供應40% 的歐佩克擴大減產以應對壓力,若油價持續回落還可能導致美國產量增幅進一步放緩。據估算,今年1月份全球供應環比下降81萬桶/日,同比基本持平。儘管非歐佩克減產規模同比增加210萬桶/日,但歐佩克同比降幅僅能對沖掉非歐佩克增幅,對中國需求減量的這部分需要更多的減產規模來化解。目前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供應增量來源,但增速自2018年高峰後或將持續放緩。非歐佩克非美今年供應增速回升,主要來自去年底挪威、圭亞那、巴西海上油田投產。EIA預計2018/2019/2020/2021年美國產量增幅164/125/96/36萬桶/日,同期全球供應增加270/-20/130/110,需求同比增長120/70/100/150萬桶/日。在歐佩克方面,供應存在不確定性,主要取決於產量政策調整。歐佩克去年12月決定擴大減產50至170萬桶/日。1月產量環比降50至2886萬桶/日,減產執行率123%,為2009年以來最低值。1月產量同比減少269萬桶/日;沙特、伊朗、委內瑞拉分別減少50、75、39萬桶/日。,本次疫情後,EIA、IEA、OPEC分別將美國供應增幅下調14、5、17萬桶/日,部分來自油價回落對後期產量的不利影響。EIA將歐佩克供應亦下調24萬桶/日,全球供應下調30萬桶/日,完全對沖需求降幅,對總體平衡影響不大。

在需求方面針對疫情對油品需求的具體影響,三大機構均表示預測具有較大不確定性。EIA、IEA、OPEC分別將2020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量下調31、38、23萬桶/日至100、83、99萬桶/日。其中IEA需求預期降幅最大。降幅主要集中一季度,三季度或將有較大回升。EIA預計雖然中國油品需求下調,但仍將是全球主要增量來源。預計2020年中國、美國需求分別同比增加38、9萬桶/日,中國貢獻約四分之一全球增量。一季度中國、美國需求增量下調31萬桶/日。OPEC預計2019、20年中國油品需求增幅分別為35、23萬桶/日。疫情使中國全年需求增幅下調11萬桶/日,影響主要集中一季度。綜合來看,EIA、IEA、OPEC分別預計2020年市場對歐佩克原油需求為2929、2845、2870萬桶/日。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一年春節過後的半個月至一個月內,伴隨國內煉廠需求回暖的提振下,國內原油期貨上漲幅度5.15%,漲幅較為明顯,說明需求驅動存在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從基本面來看,中國商業原油庫存維持增加的趨勢,而中國煉廠的冶煉意願也持續下降,這將從中長期拖累油價上行。因此,疫情因素對原油價格的影響仍在持續,短期內仍是壓制油價反彈的不利因素。

八、航運需求低迷 燃料油需求前景欠佳

眾所周知,中國不但是原油、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原材料的最大進口國,而且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工業品出口國,其集裝箱船從太平洋沿岸的七個大港口運往美國、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由於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蔓延,全球大宗商品運輸商正面臨著一場“需求危機”。由於短期內中國的需求大幅減少,引發船舶需求明顯下降。有著全球航運晴雨表之稱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因此大幅下行。據顯示,截至2月20日,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報收於480點,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5點,或3.23%,較今年初976點,大幅重挫了50.82%,同時創下2016年4月5日以來的新低。鑑於目前中國疫情仍在持續中,預計後市BDI持續下跌仍是大概率事件,這種放緩勢頭可能會持續到3月份。作為船運用燃料油,BDI指數不僅作為全球需求在貿易方面的投射,也在很大程序上作為燃料油需求的“晴雨表”。因此可以預見,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的持續走低,並展望預期呈現負面狀態,將直接導致航運用燃料油需求的下降,拖累燃料油期貨價格的再度走軟。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一年春節過後的半個月至一個月內,伴隨國內煉廠需求回暖的提振下,國內燃料油期貨上漲幅度2.16%,漲幅不太明顯,說明需求驅動影響較為有限。

綜合來看,在成本端和需求端皆不利的背景下,預計後市國內燃料油期貨2005合約面臨續漲動力匱乏,料將重返跌勢的風險。

九、紡織復工緩慢,PTAMEG壓力不減

此次疫情對聚酯產業鏈影響較大,一方面各類原材料累庫普遍超預期,使得近年來的產能擴張壓力更加明顯,另一方面紡織終端停工延長、復工緩慢,紡織需求由下及上的影響整個產業鏈的恢復。去年至今,國內大煉化裝置的相繼投產,原材料產能擴張使得上游品種出現產能過剩的壓力,價格下行,利潤壓縮。下游紡織屬於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此次疫情各地對於人員流動的管控嚴格,使得華南、華東沿海紡企的外地員工難以在短期內到崗。物流不暢,運力不足也影響了產品的原材料的供給和產品的運輸。


9.1 產業鏈產能增加明顯

近幾年,聚酯產業鏈各階段均存在明顯的產能擴張,PX和MEG的自給能力在提高,而在聚酯產能變化之後,PTA也經歷了產能由寬鬆到緊平衡,再到目前的略寬鬆狀態。2019年春天,以恆力的民營大煉化裝置投產為起點,恆力、浙江石化兩大民營煉化巨頭新增PX產能850萬噸,截至2020年2月初,我國PX產能達到2416萬噸。2019年一季度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國PTA產能相對穩定,但福海創裝置的復產提高了行業開工率,增加了PTA產量。之後又新增了新鳳鳴1#、恆力4#等新產能,截至2020年2月初,PTA有效產能達到5238萬噸。2018年,得益於煤制裝置的投放,MEG產能增加205萬噸。2019年本應也是MEG投產的大年,但價格持續偏低,利潤壓縮,MEG投產計劃紛紛推遲。2020年初,兗礦榮信煤制產能投產,春節期間恆力大煉化乙烯裝置成功投產,此前試車成功的乙二醇1#正式投產,疊加浙江石化的MEG裝置,目前MEG產能合計達到1301萬噸,如果恆力2#投產順利,預計近期產能將增加至1391萬噸。近幾年,聚酯產能也有將近1000萬噸的增量,目前總產能接近6000萬噸。不過雖然聚酯產能擴張早,但上游聚酯原料的產能擴張速度更快。

產能擴張使得上下游的自給能力在提高。若以各階段總產能為基準,以原料投入比例來測算,與2017年末相比,目前聚酯產業鏈中,PTA雖然仍存在過剩產能,但比例有所下降,PX和MEG的自給能力明顯上升,擠佔進口貨源。2017年底,PX、PTA、MEG的產能自給能力分別為46.4%、106.7%和52.8%,目前對應的比例分別為70.4%、103.4%和65.5%,變化分別為24.1%、3.3%和12.8%,PX和MEG均有明顯提升。與聚酯產能相比,雖然目前PTA產能過剩約100萬噸,但過剩比例有所下降。今年後期,PTA、MEG和聚酯仍有新產能投產計劃,並且PTA的產能增量最大。PX在今年的新產能投放速度將下降,隨著國內大煉化基地建設,往後還將迎來投產高峰。(PTA=0.655*PX,聚酯=0.855*PTA+0.335*MEG)

9.2 下游復工緩慢,上游被動降負

每年春節期間都是織造行業開工的低谷,春節之後的再用1-1.5個月將開工負荷拉昇至高位。受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春節織造行業開工呈現兩個特點,一個是開工率較往年更低,基本所有的織造企業都停機停工,另一個是低開工持續的時間要長,織造企業復工速度緩慢。今年春節織造行業的開工負荷降至1%左右,只有極少數企業在連續生產,而往年春節期間織造行業的開工在15%附近。往年春節期間的開工低谷維持一週左右,而今年受疫情管控的需要,從1月24日至2月12日(臘月三十到正月十九)的20天的時間裡,織造行業的開工始終保持在1%附近。據CCF統計,江浙織機和加彈目前的設備開工率還不高,綜合估算在1-2成左右。節後至今聚酯滌綸和輕紡市場仍呈現有價無市的局面。

紡織停滯延長,弱需求向上遊傳導,上游行業被動降負。就聚酯產業鏈而言,上游化工產品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季節性開工低谷,PX、PTA和MEG基本維持全年生產,企業根據自身設備的具體情況制定年度檢修的計劃,因此在春節期間,聚酯原材料仍維持高負荷生產。聚酯滌綸行業更貼近下游織造行業,會因為春節假期因素而出現10%左右的開工下滑。而今年聚酯行業負荷下降了20%,在需求無法及時恢復的情況下,聚酯行業在春節之後仍在繼續降低負荷,雖然目前紡織行業開工開始緩慢回升,但聚酯開工尚未出現明顯的拐頭跡象。聚酯行業降低負荷,一方面因無需求,繼續生產的庫存壓力大,另一方面是物流因素導致企業缺乏原料。

作為聚酯原料的PTA和MEG在節後也出現了負荷下降。由於PTA產能大,企業庫存增長明顯,節後價格暴跌之後,PTA部分小型裝置進行了停車,後期也有福海創和恆力4#等裝置停車,負荷下降約10%。MEG裝置開工總體相對穩定,兗礦榮信的新裝置因庫存過載而出現停車,陽煤旗下的三套裝置因物流不暢無法滿足原料供給而降負生產。油制產能方面,後期可關注恆力兩套裝置和浙石化新裝置量產後對於市場的供給情況。

若以正月24日為時間點,聚酯產業鏈開工較往年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並且以聚酯、織造開工影響最為明顯。PX、PTA和MEG的開工負荷下降較往年同期下降在7%以內。而聚酯開工較往年同期偏低超過20%,織造行業開工同比下降超過60%,織造行業的緩慢開工將持續對上游形成拖累。

9.3 紡織開工恢復緩慢

紡織集聚地開工普遍推遲。由於紡織行業屬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且整體行業偏分散,流程多,主要紡織聚集地公佈的開工時間普遍較各省市不早於2月10日的時間點偏晚一週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柯橋中國輕紡城市場於2月18日復業,相較往年延期18天覆業,復業之後輕紡城也將實行彈性營業制。但復業後中國輕紡城客減量減,2月19日總成交65萬米,其中長絲布類41萬米,短纖布類24萬米,不足日常成交量的一成。盛澤東方絲綢紡織市場將開市時間定在2月21日。廣州中大紡織商圈有59個專業市場,近2.3萬家的商戶,集聚了來穗人員約15萬人,其中湖北籍人員約佔1/3,因而廣州中大紡織市場復工復產時間,將取決於湖北疫情的發展情況。

外地員工居多,沿海地區開工難以快速提升。根據調研,目前江浙地區織造企業的本地員工佔比在30%左右,而外地員工多在50%以上,外地工人佔比高也使得沿海企業很難在短期內提升企業負荷。目前企業復工多需要申請,審核通過之後方能復產開工。受疫情影響,各地區嚴格控制人員流動,跨省、市的人員流動更是受到嚴格限制,內地省市多要求員工出具企業復工通知後才能放行。交通方面,鐵路總公司停發了3月1日之前的大量列車,這也增加了員工返程的難度。另外根據疫情防控需要,返程後的員工需要自行在家隔離7-14天,這也推遲了企業復工的時間。因此,沿海織造企業復工申請通過,需要等待外地員工陸續返程,然後經過隔離時間之後才能快速提升企業生產負荷。據悉,內地紡織企業多以本地員工為主,開工相對好於沿海地區。因此,在2月底前,紡織企業開工依靠本地員工可實現3-4成負荷,3月中上旬或可實現6-7成的負荷運行。

針對企業員工短缺的現實,江浙地方政府也是紛紛出臺政策幫助企業回籠員工。海寧政府指導企業包車、包機、包專列,接新老員工返崗,政府補貼2/3的路費;湖州拿出1億元,專項用於企業復工復產,對企業新招員工,給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補助;寧波規定,疫情解除後當月,企業參加社會保險人數較上年同期每新增1人,按每人500元標準補助企業;吳江盛澤開通專列迎接返鄉人員。

復工企業偏少,集聚效應缺失。由於熱力等基礎設施成本高,往往需要規模化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單一企業很難負擔的起成本。部分織造企業有復工的打算,但是因為開工企業較少,無法滿足基礎供熱條件而需要繼續等待集中復產。例如,在蕭紹地區,加彈部分如興惠等企業進入復工中,散戶依舊缺少工人基本未開;圓機也尚未有效重啟,原定於18日復工的染廠受供氣影響也會推遲,時間未定。紹興濱海印染集群區的浙江浙能紹興濱海熱力公司在2月17日發佈公告,因集聚區各用戶試劑需求合計未達到機組最低供應能力,公司決定推遲原定於2月18日的恢復供應中、低壓蒸汽的計劃,具體恢復時間將視集聚區實際需求而定。


9.4 疫情對紡織行業影響仍會蔓延

根據機構對一些紡織企業的調研,本次疫情對於紡織企業已有的存量訂單衝擊有限,企業仍將會在復工後予以交付。對於內貿而言,企業普遍對疫情帶來的不可抗力因素表示理解;對於外貿,企業也表示會受到一定影響,如果疫情持續影響開工,不排除外商將訂單轉移至東南亞地區。對於產品而言,由於差異化商品粘性較高,疫情對於這部分企業的影響較小,影響較大的將是同質化產品生產企業。對於原材料採購,紡企也表示暫以觀望為主,企業節前有一定備貨,在疫情形勢明朗之前,不會急於低價採購原材料。

門店關閉,消費者“禁足”,終端需求也受影響。對於紡織服裝終端而言,春節期間也是冬季服裝庫存消化的重要節點,而此次疫情使線下門店大量關閉,線上雖然可以正常購買,但快遞多停滯,銷量也並不樂觀,因此冬裝庫存難免累積。另外,消費者家中隔離,對於服裝類的消費需求下降,或者原本準備的冬裝也派不上用場。在春裝方面,按照地域差異,春裝上新一般南方1-3月,北方2-4月,因此目前也處於春裝銷售的黃金時期。對於線下渠道商而言,春裝年前基本上都上櫃,消費者在疫情解除之前或者解除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是不會大規模到實體店購物的。對於電商而言,一是取決於消費者需求,二是取決於快遞的恢復情況。因此,冬裝庫存難以消化,春裝銷售不樂觀,需求端難免遭受打擊。


9.5 庫存累積超預期

作為化工產品,PTA、MEG基本維持全年生產,因此在下游春節假期降負期間,依舊保持正常運行,春節也成為兩者重要的累庫週期。截至到2月14日,PTA社會流通庫存達到226.5萬噸,較1月17日累庫89萬噸,增長65%,增幅遠高於往年,並且前文提到PTA產能存在過剩,而目前PTA開工在八成附近,而聚酯行業開工僅有六成,PTA依舊保持較快的速度累庫。截止到2月13日,江浙地區MEG港口庫存共62.1萬噸,較1月16日累庫26.7萬噸,增長75%,增幅也高於往年。不過今年的港口庫存總量處於偏低位置,並且隨著物流的逐漸恢復,本週華東港口庫存出現降庫。但由於物流不暢,內地乙二醇企業廠庫也處於中高位置。後期,隨著新產能的量產,聚酯的低負荷,後期MEG仍將繼續累庫。

對於聚酯工廠而言,往年,聚酯企業在春節前便開始部分檢修,開工降負小於織造,春節期間,庫存累積,節後隨著下游需求陸續回升,累積的庫存逐步下降。而今年,在上游原料運輸受阻,下游需求復產推遲的影響,聚酯企業只得降負應對,但仍舊未能緩解聚酯成品庫存快速上升的壓力。據統計,截至2月13日,滌綸長絲庫存水平較節前上漲73.91%,滌綸短纖庫存水平較節前上漲76.39%,聚酯切片庫存水平較節前上漲123%。庫存的大量增加,即減緩了工廠的資金週轉速度,也增加了聚酯企業的管理費用。

9.6 物流不暢影響企業開工

物流受阻導致企業原料供應緊張。運輸壓力對生產原材料供應短缺的影響主要出現在聚酯工廠,根據卓創資訊的調研,國內部分聚酯工廠普遍反映上週原、輔料供應偏緊,目前伴隨著省內運輸的恢復,聚酯工廠原、輔料的供應壓力已有所緩解,但仍低於正常備貨週期。據瞭解,目前原料PTA平均庫存水平在5-7天,部分較低的庫存水平在1-2天;MEG平均庫存水平在5-7天,部分較低庫存在0-2天。運輸問題也對MEG生產造成影響,陽煤集團旗下的三套MEG裝置因陸運不通,無法滿足工廠對煤的需求,而出現降負,目前隨著運輸問題的解決,負荷已有回升。兗礦榮信因MEG產成品無法及時出庫,造成MEG庫存滿庫,企業被迫停車,本週該裝置已回覆重啟。物流對於PTA的原料供給影響較小,一方面PTA企業在節前備貨相對充裕,並且最近幾年,PTA企業向上遊打通產業鏈,原料自給能力提升,使得PTA原料供給壓力小。

交通物流受阻影響企業開工。自2020年2月10日起,江蘇、浙江地區的物流運輸逐步復甦,雖然江蘇及浙江地區的省內物流基本恢復至7成,但是省外運輸受阻。且返工人員將面臨隔離的原因,這就導致江浙地區的運力出現減半的現象。根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調研,目前紡織企業復工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物流不暢,其次是員工短缺。物流受阻不僅影響企業的原料採購,也會影響企業的產成品銷售,即使復工生產,也會造成企業庫存積壓,影響企業現金流週轉。

政策支持物流恢復,降低企業成本。浙江省2月12日零時起,將降低部分交通運輸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緩和物流公司的壓力。2月15日,交通運輸部正式發佈通知:2月17日零時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全國收費公路免收車輛通行費。根據最新下發操作指南,目前暫定免費時間是到6月30日。不過根據疫情的進展,這個時間有可能提前或者延後。從目前的交通情況來看,隨著物流的逐步恢復,江浙地區的近途運輸在月底就基本能正常運行。


9.7 加工費壓縮至低位

春節後,市場恢復,PTA現貨價格暴跌至4300元/噸附近,之後基本維持在4300-4350區間窄幅波動,而PTA加工費基本在400-450元/噸運行,本週由於油價上漲,PX價格上行,PTA加工費降至380元/噸,企業虧損加大。正常情況下,PTA生產加工費在500-600以上時,企業可實現盈利,而目前的狀態PTA企業持續虧損,這也使部分小型裝置停車。

9.8 小結

目前,聚酯產業鏈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紡織開工復工緩慢,終端有價無市的現狀逐漸累積並向上遊傳導,導致上游原料端高開工、高庫存。紡織企業復工緩慢,一是員工短缺問題,紡企外地員工較多,人員流動管制和疫情隔離需要,使得返程員工難以短期上崗;其次是物流問題,一方面外地員工返程需要交通運輸來解決,另一方面產品運輸,庫存壓力緩解也需要交通運輸的恢復,物流暢通了,才能提高產品流通效率,提高企業資金的週轉。預計在2月底,紡織企業開工依靠本地員工可實現3-4成負荷,3月中上旬或可實現6-7成的負荷運行。

紡織行業開工負荷將緩慢恢復,PTA、MEG和聚酯仍將延續累庫的態勢。PTA完全實現自給,且有小幅產能過剩,目前開工率也處於整個產業鏈中最高的,庫存仍將快速累積,並且今年仍有新產能等待投放,即便後期產業鏈均恢復正常,巨量庫存也難以短期消化,產能壓力也將持續作用PTA。目前MEG壓力相對較小,港口庫存處於近年來同期低位,不過近期恆力和浙石化新產能的投產也會壓制MEG價格。


十、口罩需求佔比較少,PP上漲受阻

武漢新冠疫情的突發出現,使得口罩供不應求,至今全民搶購熱潮仍未退卻。其實中國不僅是紡織大國,也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2018年中國口罩產量45.4億隻,中國春節前的口罩日產能為2000萬隻,平時普通人很少會購置口罩備用,保質期也僅有兩年,而疫情的出現讓中國人緊急購買口罩,中國人口高達14億人,而且主要的醫用口罩屬於一次性用品,一天可能就要用掉兩個口罩,加上春節假期,物流限制等原因,這才導致口罩的嚴重缺貨。


10.1 口罩

口罩有很多種,包括紙口罩、活性炭口罩、棉布口罩、海綿口罩、普通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等,其中對病毒有防護作用的是普通醫用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等。一般人用普通的醫用口罩即可,這也是此次疫情消耗量最大的口罩種類。

普通醫用口罩,至少有3層,內層是柔軟舒適吸溼的紡粘無紡布,可吸附體內呼吸的熱氣,令皮膚乾爽舒適。中層的防護過濾熔噴無紡布,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外層是防水紡粘無紡布,能有效預防噴嚏、飛沫等。除了口罩面料外,口罩還涉及到鼻樑線和鬆緊耳帶等。

其中起防護病毒作用的主要是中間的熔噴層,該層纖維直徑只有2微米,而其餘兩層纖維直徑有20微米。


10.2 口罩生產過程

普通醫用口罩的生產過程:最基礎的原料主要來自原油,然後原油經石化企業裂解出丙烯,再聚合成高熔聚丙烯纖維料,接著有無紡布廠家生產出紡粘布和熔噴布,其中熔噴布還有進行駐級處理,讓其帶上電荷,已捕獲病菌所在的氣溶膠,增加過濾性的同時,並不減少透氣性。最後由口罩廠經口罩機加工成口罩。

口罩廠的生產步驟是將按照紡粘布-熔噴布-紡粘布的順序疊合成三層結構,將金屬絲(多為鋁)縫進無紡布中作為鼻夾,然後進行裁剪和補邊,再壓合掛耳繩。口罩機的生產速度很快,一分鐘能產出60-120片,但此口罩最後還要用環氧乙烷進行滅菌處理,然後還要經過解析,釋放殘留的環氧乙烯,這過程一般需要7天到半個月。


10.3 無紡布

無紡布是相對紡織布而言的,是由定向或隨機的纖維構成,多采用聚丙烯粒料為原料,經高溫熔融、噴絲、鋪綱、熱壓卷取連續一步法生產而成。而傳統的紡織布是由一根根紗線(可以使棉紗、毛紗或是滌綸長絲等)交織、編結而成的,有緯編針織和經編針織兩類。無紡布不易脫毛,也沒有絨毛,過濾性好,還防水,因此對於細菌和病毒的防護能力較強。

無紡布的成分不僅僅只有聚丙烯纖維一種,還有滌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氨綸(聚氨基甲酸酯纖維)等。

生活中不止口罩主要材料是無紡布構成的,環保購物袋、實驗服、被套、鞋套等也多由無紡布製作而成。

我國熔噴無紡布製造企業共計97家,主要分佈在江蘇(29家)、廣東(14家)、浙江(9家),另外山東、安徽、河南、上海、湖北也有5-7家熔噴無紡布製造企業。為了保障供應,多數工廠開工率在春節後迅速恢復至80%以上。

由於聚丙烯熔噴無紡布佔口罩成本最高,也是最關鍵的原材料,所以我國醫用口罩生產企業分佈與熔噴無紡布的分佈類似,主要分佈在河南、江西、江蘇、湖北等地。


10.4 高熔聚丙烯纖維粒料

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主要原料是高熔聚丙烯纖維粒料,聚丙烯粒分為很多種,有拉絲料、注塑料、纖維料等,用量最大的是拉絲料,主要用作編織袋,也是大商所聚丙烯期貨的標的物。耳帶的原料為氨綸或高分子熱塑性彈性體,鼻夾多為鋁塑條,另外,立體杯狀的口罩內層多用滌綸針刺或水刺棉面層。

高熔指的的聚丙烯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較高,在33-41g/min之間。

我們最近看到很多車企(如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等)也開始生產口罩,他們有能力生產口罩的原因除了質量管控水平高、擁有無塵車間等外,還因為車用隔音棉的原材料也是高熔聚丙烯纖維料。

據金聯創統計,目前國內生產高熔聚丙烯纖維的企業有31家,目前各企業全力保障高熔聚丙烯纖維料的生產。為保證口罩料及防護服的正常生產,國內聚丙烯生產企業優先轉產纖維料,纖維料的生產比例由節前的9.11%提升至目前的15.46%。


10.5 口罩需求佔比

聚丙烯下游廣泛,可以應用於諸多領域,如包裝、電子、汽車、家電等,按用途性質上分,聚丙烯可分為拉絲料、注塑料、纖維料、膜料等,其中拉絲料佔比最大,達到36.5%,且近期投產的寧夏寶豐、大連恆力的裝置多以拉絲料為主,拉絲料主要應用於編織袋,這也是為什麼大商所PP期貨的標的物選擇拉絲料的原因之一。而口罩所屬的纖維料僅佔9.0%,已經很小了,細分中的高熔聚丙烯纖維料就更小了。

據卓創數據統計,2019年國內聚丙烯纖維產量172萬噸,同比增長7.5%。其中高熔聚丙烯纖維產量95萬噸,中熔聚丙烯纖維77萬噸。聚丙烯纖維料的下游非常廣泛,其中無紡布佔比70%,另外還有丙綸膨體地毯紗,煙用丙綸絲束等。無紡布根據用途又可分為包裝用品和醫療衛生用品。無紡布醫療衛生用品除了口罩,還有防護服、醫療繃帶、衛生巾等。

據悉,1噸高熔聚丙烯纖維料可生產醫用防護口罩25萬隻,或是普通醫用口罩100萬隻。我國2018年各類口罩產量45.4億隻,即使這些口罩都算作醫用防護口罩,那高熔聚丙烯纖維料也僅僅消耗不到2萬噸,約佔高熔纖維料總產量的2%。因此,口罩的高熔聚丙烯纖維原料供應完全充足。口罩需求佔PP總需求量更是隻有0.1%不到。


10.6 聚丙烯現貨價格

通常聚丙烯纖維料會比拉絲料貴100元/噸左右,但由於口罩、防護服等需求的拉動,2月以來兩者價差拉大到400元/噸,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口罩、防護服等需求暴增,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目前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現已累積4-6個月的訂單未完成,但是由於PP整體需求受疫情壓制,加上新增產能的投放,原油的大幅下跌,PP石化庫存創下歷史新高,且PP生產企業全國均有分佈,PP整體價格維持弱勢,而且上游石化廠家為了保障PP纖維料的供應,紛紛轉產,將原產注塑料的生產線轉產纖維料,其實拉絲料的生產比例維持穩定,導致大商所的PP拉絲期貨價格跌幅更加明顯。

由於物流限制以及湖北無紡布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等原因,導致的是聚丙烯無紡布尤其是工藝要求更高的熔噴無紡布的價格暴漲,熔噴無紡布價格從節前的1.8萬元/噸漲至節後的2.9萬元/噸,甚至部分地區漲至了8萬元/噸。湖北仙桃彭場鎮就是中國最大無紡布製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產出了全國60%的無紡布產品。

受產能的限制,口罩機也是價格暴漲,從25萬一臺漲到了120萬一臺。像中石化等部分廠家就是原料有來源,但缺口罩機(口罩機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夠製造出來),還需要向社會收集。

按照目前原材料價格以及加工、消毒等成本計算,一隻普通口罩成本在0,2元左右。國家對大的口罩廠生產的口罩進行了統一的分配,也控制了收購價,其實口罩廠本身利潤並不多,一隻才賺幾釐左右。市面上的價格暴漲十幾倍的口罩基本是供不應求以及物流成本增加下,中游貿易商及銷售商帶動。當然,目前市面上也充斥著各種三無口罩,有的未經消毒,有的採用回料等等,對病毒不但沒有阻隔效果,甚至還會危害自身健康。

總的來說,口罩價格需求和價格均暴漲數倍升至數十倍,但暴漲的產業鏈價格主要來自無紡布、物流等地方,其基礎原材料高熔聚丙烯價格並未上漲,反而出現了下跌。


10.7 口罩廠家復工情況

中國獲得醫用口罩生產許可證的口罩生產企業有353家 。據隆眾資訊對146家口罩、防護服、醫用帽生產企業復工情況調查,在2月11日,平均開工率達到86%以上。口罩企業的開工率更是在90%以上。其中,春節期間未停工企業佔比在13.70%,農曆初五之前就已經開工的企業佔比達47.26%,元宵節前開工的企業佔比在36.30%。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據,1月底口罩復工率40%,2月6日升至70%,2月7日升至73%,其中醫用口罩達到了87%,2月10日口罩企業復工率已經超過了76%,防護服企業的復工率也達到77%。截至2月11日,全國口罩產能利用率達到94%,特別是一線防控急需的醫用N95口罩產能利用率已達到128%。再加上,許多不生產口罩的企業也建立了口罩生產線,尤其是一些車企和紡織企業,如上汽通用五菱日產量將達到170萬個,比亞迪可達500萬個。之前停產的口罩工廠也開始加班加點生產口罩, 2月19日,發改委運行局二級巡視員唐社民表示,口罩最近幾天產能一直在100%以上,口罩產能利用率達到110%。此外,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負責人透露,預計到2月底,我國將日產各類口罩近1.8億隻,再加上進口部分,口罩供應增長近10倍,將緩解口罩的供應短缺。

除了口罩以外,此次疫情還增加了醫用防護服、一次性注射器等需求,同樣,醫用防護服多采用PP無紡布材料,外覆防護服專用透氣膜。1噸高熔酯聚丙烯纖維料可生產大約5000套醫用防護服,1噸聚丙烯醫用透明料可生產約8萬支常規一次性注射器。


10.8 聚丙烯行情分析

即使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增長十倍,也僅佔PP需求的1%左右,對PP價格的影響不大,這跟之前2019年7月初分類垃圾桶帶來的行情有些類似,當時期貨和股票相關概念股出現暴漲,過段時間熱炒過後開始下跌。不同的是,當時整體宏觀經濟還算平穩,此時疫情導致PP整體需求不佳,PP期現貨價格均維持弱勢。近日部分口罩概念股票(如龍頭股份、振德醫療)已經衝高回落,聚丙烯期貨價格倒是有所超跌反彈,我們認為原因在於疫情最恐慌的時間已經過去,中央實行寬鬆的貨幣、減免社保費用等逆週期調整經濟,石化庫存的創紀錄高企導致石化企業降負荷,物流開始慢慢恢復,貿易商開單增加,導致石化庫存連續兩日下降10萬噸。

但我們認為該反彈行情不具有持續性,上游石化企業降負荷是無奈之舉,一旦其庫存得到消化(目前132萬噸,較去年同期多了33萬),石化企業在利潤刺激下,可以輕易提升負荷,上週聚丙烯開工率只有80%,而在節前基本處於滿開工狀態,達到97%。據悉,目前石化下降的庫存主要流向貿易商,而下游企業能否消化這些庫存還有待觀察。

目前下游復工率有所回升,升至了50%,依然有許多企業因人員無法返崗以及物流原因而沒有完全恢復生產。但上游石化企業已經有部分裝置從80%的負荷提升至滿負荷,整體開工率也回升至了87%。加上近期新投產的大連恆力和浙江石化以及即將投產的利和知信、寶來石化,新增產能恐將繼續施壓PP價格,在全國逐步返工、人員來往逐步密切後,也有可能帶來疫情的反覆,因此PP期貨仍會再次尋底。當然,此次疫情抑制的需求在後期仍會恢復,並不會消失,關注下游的復工情況,關注3月下旬的超跌反彈行情。


十一、後市展望

綜合來看,隨著本輪疫情防治工作取得初步的樂觀成績以後,拐點到來令未來工作重心將轉向全面復工復產,能源化工品上下游企業有望擺脫此前弱需的不利局面。雖然短期內,部分品種可能因為季節性需求以及復工節奏緩慢影響,暫時仍可能維持振盪走勢,不過從中期角度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由復工引發的需求驅動型行情有望在能源化工板塊集體上演,從而推動多數能源化工品展開新一輪上漲行情,不僅有望收復春節長假以來的下跌空間,而且還可能創出階段性上漲新高。建議關注甲醇、瀝青、滬膠、原油、燃料油、PTA、MEG、PP、PE和PVC等商品,因為存在後市復工需求驅動帶來的上漲行情,不過部分品種受復工遲緩以及下游需求尚處於低迷狀態,短期內仍可能呈現偏弱狀態,這將導致部分能源化工品呈現短暫的偏弱振盪走勢。中期維持振盪偏強預期。

在短期(一週之內)策略上,塑料2005合約反彈到7000元/噸或可考慮短空,PP2005合約反彈到7100元/噸一線上方或可短空,PTA2005合約反彈到4550元/噸以上或可短空,MEG2005合約反彈到4550元/噸以上或可短空,EB2005合約反彈到7200元/噸一線以上或可短空。


說房產的小瓜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公司主管,說一下我的感受吧。我們是3.4號得到政府審批通過考核可以復工。復工前我們就接到了集團下達的紅頭文件,文件的內容是本月進行任務考核,任務沒有完成的全部進行淘汰。但是後面寫了這樣幾句話,面對巨大的形式壓力公司需要更換血液,也就是意味著招人,同時標註了疫情結束前只招煙臺本地人。所以通過我們公司的規定中能看出,集團也是為了從全面佈局,整體放眼未來,目前只招收本地人,外地人暫且不錄用。但是我認為疫情結束之後各大公司還得錄用外地人,因為公司需要發展,需要人才,侷限性的錄用人才可能不利於公司長久的發展。




老盛vlog


企業的決策都是從有利於企業自身的發展而定,經過這次疫情,企業招人會趨向從什麼地方招人,可從利弊方面分析。

企業使用本地員工的優點在於:一、節約住房伙食成本。本地員工基本上都是早出晚歸,有些甚至中午都是回家用餐,在同等薪資水準下,公司能節約相當部份的伙食和住房成本;二、招聘成本較低。不需要出外招聘的出差費用和中介費用,往往在社區公告檔或公司門口張貼就可招聘完成;三、招聘的時效性很好,在緊急時間候隨招隨用,不會延誤企業運作,這一點在這次疫情下顯得尤為重要;四、本地員工對周邊環境比較熟悉,部分對外的工作使用本地員工更有優勢,完成得更快更好。

企業使用本地人的缺點在於:一、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對有些特定要求的人員很難滿足用工需求,特別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工種,在本地不一定能招到合適的人選;二、本地員工受家庭拖累較大。一般留守在本地的員工多數是想照顧家庭的,當家庭和工作起衝突的時候,往往更傾向於家庭,所以請假和離職的現象更容易發生;三、本地員工關係通常比較複雜,管理起來更加費時費力。

再來看看使用外地員工的優點:一、招聘面向對象更多,可以面對的區域更廣,更加容易招到合適的人選;二、工作更加穩定積極,外地員工吃住基本均由公司提供,更容易以公司為家,工作專注程度相對於本地員工更高;三、整體素質會比較高,對員工的培養更加有利。

使用外地員工的缺點是:一、招聘的時效性比較慢,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和預算,才能滿足公司的需求;二、使用成本較高,無論的招聘成本或用工成本,都會比本地員工高出不少。

經過對比,就會發現使用本地員工或使用外地員工,優缺點都比較明顯。那麼,經過這次疫情,企業招人會逐漸用本地人取代外地人嗎?我認為不會取代,只會是根據企業的特性不同,側重點不一樣。企業用工人員不多,技術要求不高,使用本地員工會更有利;企業用工人數較大,需要技術人員更多更高,會更傾向於從外地補充人員。


微風來襲天轉涼


本地人取代外地人嗎?

這種情況從一個長期階段來看,我認為是不可能出現的。就好像,你問我“中美貿易戰的發生,會改變貿易全球化的趨勢嗎?”我一樣會說否定的答案。

這個時代,人力資源一定會是流動的,無論國家也好,行業也好,還是單個企業也罷,都無法改變這種趨勢。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個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疫情當下,短期內企業用人也許會偏向本地或附近的求職者

如今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很多外地人還留在老家沒有出去打工,但是企業的生產經營依然得繼續,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短時間中企業會更偏向招募本人或附近的求職者。

道理也很簡單:

第一,遠水解不了近渴,外地務工者如果暫時回不來,企業急著用人怎麼辦?那就先從本地搶人唄。

我一個朋友就是當地一家服裝廠的HR,原來公司一大半都是外地人,因為疫情復工率不高,所以朋友就建議老闆先招募本人的員工,來滿足當下用人的需求。

第二,身體健康的風險更小,因為這次疫情,很多老闆或者HR都開始害怕外省的一些求職者,尤其是湖北籍的人,擔心招進來存在健康隱患。

實際上這種擔心,我認為更多隻是心理層面的顧慮,客觀上依靠檢測或者隔離都可以驗證風險,只是這樣的心理顧慮往往影響了招聘方當下的決策。

第三,本地人穩定性較強,這點和疫情是否發生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沒有疫情的時候,也有許多企業會喜歡招本地人。尤其是秘書、財務等公司內的特殊崗位。

二、疫情,不會改變企業用人的多元化格局

從我們國家乃至全球人力資源流動的角度,企業用人多元化是一種長期的趨勢。

比如國內的許多大型製造業,員工基本上都來自五湖四海,只要能勝任這個崗位工作,企業就歡迎。

從這次疫情後,各地政府派出專列、專車出”搶人”就可見一斑,要是不需要外地員工,為啥還要跨地區爭奪人才呢?

我曾經就在一家制造型企業工作過,那時候單位招聘的一線生產或技術人員,80%以上都是外地員工,這裡當然會有一些原因在:

第一,外地員工有時候比本地員工更能吃苦耐勞,因為他們在當地沒有房子沒有足夠的財富,不拼命工作如何生存呢?而本地員工具有地域的優勢和良好的家底,對待工作的激情未必就比外地員工更高。

第二,行業的技術特點使然。比如有些產業屬於生產技術性的,這類人才的聚集本身在外地,要大規模用人,必然需要招募更多外地的人才。

第三,市場經濟規律使然。如今的社會,不像是當年工作包分配那個年代,一半畢業了就留在本地單位工作,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和其他資源一樣會自由流動,只要沒有什麼招聘歧視,外地員工當然也會佔據一席之地。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只要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不變,國家開放的宏觀戰略不變,企業總體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本地人逐步取代外地人”的招聘現象。

畢竟,現在跨國工作都越來越流行,怎麼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呢?

三、對一家企業來說,用人需要有包容和開放的格局

這次疫情在武漢開始爆發,因為其影響力巨大,之後便有少數企業招聘方開始對武漢求職者乃至湖北求職者產生歧視的態度。

比如湖北籍求職者去投簡歷,即便視頻面試時聊得挺好,HR一看簡歷上寫著湖北籍,就找各種理由拒絕錄用。

這都什麼年代了?思想還如此迂腐嗎?

該隔離的是病毒,絕對不是湖北人!

所以,我呼籲廣大的企業管理者和HR們,要以開放和包容的格局去看待所有的求職者,給他們創造一個公平的應聘環境。

就好像當年的秦國一樣,假如秦孝公沒有廣納全國仁人志士的胸懷,又哪裡會有著名的“商鞅變法”呢?秦國也很可能就不會有之後統一六國的實力。

做企業也是一個道理,你放眼如今的阿里、華為這些大公司,哪一家不是海納百川,廣納賢才的?要將企業做大做強,人才一定是關鍵,而選擇什麼樣的人才,最重要的還是能力和素質,而不是籍貫。


關裡關外1234


這種情況從一個長期階段來看,我認為是不可能出現的。就好像,你問我“中美貿易戰的發生,會改變貿易全球化的趨勢嗎?”我一樣會說否定的答案。

這個時代,人力資源一定會是流動的,無論國家也好,行業也好,還是單個企業也罷,都無法改變這種趨勢。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個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疫情當下,短期內企業用人也許會偏向本地或附近的求職者

如今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很多外地人還留在老家沒有出去打工,但是企業的生產經營依然得繼續,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短時間中企業會更偏向招募本人或附近的求職者。

道理也很簡單:

第一,遠水解不了近渴,外地務工者如果暫時回不來,企業急著用人怎麼辦?那就先從本地搶人唄。

我一個朋友就是當地一家服裝廠的HR,原來公司一大半都是外地人,因為疫情復工率不高,所以朋友就建議老闆先招募本人的員工,來滿足當下用人的需求。

第二,身體健康的風險更小,因為這次疫情,很多老闆或者HR都開始害怕外省的一些求職者,尤其是湖北籍的人,擔心招進來存在健康隱患。

實際上這種擔心,我認為更多隻是心理層面的顧慮,客觀上依靠檢測或者隔離都可以驗證風險,只是這樣的心理顧慮往往影響了招聘方當下的決策。

第三,本地人穩定性較強,這點和疫情是否發生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沒有疫情的時候,也有許多企業會喜歡招本地人。尤其是秘書、財務等公司內的特殊崗位。

二、疫情,不會改變企業用人的多元化格局

從我們國家乃至全球人力資源流動的角度,企業用人多元化是一種長期的趨勢。

比如國內的許多大型製造業,員工基本上都來自五湖四海,只要能勝任這個崗位工作,企業就歡迎。

從這次疫情後,各地政府排除專列、專車出”搶人”就可見一斑,要是不需要外地員工,為啥還要跨地區爭奪人才呢?


我曾經就在一家制造型企業工作過,那時候單位招聘的一線生產或技術人員,80%以上都是外地員工,這裡當然會有一些原因在:

第一,外地員工有時候比本地員工更能吃苦耐勞,因為他們在當地沒有房子沒有足夠的財富,不拼命工作如何生存呢?而本地員工具有地域的優勢和良好的家底,對待工作的激情未必就比外地員工更高。

第二,行業的技術特點使然。比如有些產業屬於生產技術性的,這類人才的聚集本身在外地,要大規模用人,必然需要招募更多外地的人才。

第三,市場經濟規律使然。如今的社會,不像是當年工作包分配那個年代,一半畢業了就留在本地單位工作,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和其他資源一樣會自由流動,只要沒有什麼招聘歧視,外地員工當然也會佔據一席之地。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只要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不變,國家開放的宏觀戰略不變,企業總體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本地人逐步取代外地人”的招聘現象。

畢竟,現在跨國工作都越來越流行,怎麼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呢?

三、對一家企業來說,用人需要有包容和開放的格局

這次疫情在武漢開始爆發,因為其影響力巨大,之後便有少數企業招聘方開始對武漢求職者乃至湖北求職者產生歧視的態度。

比如湖北籍求職者去投簡歷,即便視頻面試時聊得挺好,HR一看簡歷上寫著湖北籍,就找各種理由拒絕錄用。

這都什麼年代了?思想還如此迂腐嗎?

該隔離的是病毒,絕對不是湖北人!

所以,我呼籲廣大的企業管理者和HR們,要以開放和包容的格局去看待所有的求職者,給他們創造一個公平的應聘環境。

就好像當年的秦國一樣,假如秦孝公沒有廣納全國仁人志士的胸懷,又哪裡會有著名的“商鞅變法”呢?秦國也很可能就不會有之後統一六國的實力。

做企業也是一個道理,你放眼如今的阿里、華為這些大公司,哪一家不是海納百川,廣納賢才的?要將企業做大做強,人才一定是關鍵,而選擇什麼樣的人才,最重要的還是能力和素質,而不是籍貫。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思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者:丁路遙知事,公眾號:竹節先生。頭條簽約作者,職場教育領域營銷號排行榜前十,2019年度職場領域十大頭條號,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資深職業規劃師,擅長個人職業諮詢與心理諮詢輔導。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這個要看是什麼地方,哪個城市!例如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無論是商場裡的售貨員還是街上的保潔員,還有企業裡的工人,沿街的商鋪老闆們幾乎就看不到本地人,所以想招本地的工人難上加難


人在旅途69230


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個體承包戶,他們僱傭人員更傾向於僱當地人員。即便是大型企業、跨國公司,甚至具有諸多分公司的企業,他們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也有很大比例是本地員工。

所以即便沒有這個疫情,我們也會發現:每一個企業招聘員工都有一定比例是本地員工。

當然,除了北上廣深之外。因為這些大都市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撈金者,也有很多很多的追夢者。北上廣深等一線超大型城市,往往會有很多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前來務工,所以這個時候企業更傾向於招聘雜牌工。

一、企業與本地務工人員的聯繫。

我們發現:越是優秀的城市,越是重視本城市GDP發展的城市,他們更喜歡工廠前來。當然,這些工廠一定是合理合法,並且不會帶來較大安全隱患和衛生安全事件的。

為什麼每一個城市都非常歡迎企業前來入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企業將會帶動整個城市的消費,整個城市的GDP,整個城市的務工比例。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企業他們生產口罩,那麼這樣的一個企業,隨便安排在一個城市裡面,在沒有做到絕對意義上全自動化的前提之下,必然會招聘員工的,對嗎?

甭管它招聘10個員工也好,還是100個員工也好,它每多招聘一個員工就解決了這個城市的就業困難問題。

二、一線城市更傾向於擇優錄取。

一些地級市或者18線小城市這些城市,他們的企業招工更傾向於招聘本地人員,因為招聘本地人員能夠節省成本。

尤其是招聘一些距離這個企業非常近的員工,可能連他們的早飯、中午飯、晚飯都不需要承擔,連他們的衣食住行都不需要承擔。每天早上騎著個電車就去了,然後中午就回家了。

那麼對於一線城市,對於那些超大型企業而言,他們招聘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也有更多的HR前後忙活。

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希望能夠在一線的大城市裡面找一份工作,而這個時候的招聘就從就近原則轉為擇優錄取。

三、疫情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招人的選擇,但影響不大。

針對於一些小企業,尤其是近期就要開工的企業,他們招聘員工當然是優先選擇就近員工。

但是從長久的角度來考量的話,企業招聘員工尤其是大型企業、跨國企業招聘員工更傾向於擇優錄取。

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能夠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效益,只要你願意在這個地方上班,那麼你的老家在哪裡,企業可能不會在乎。


我是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職場二寶媽,成長學習博主、頭條號簽約作者,寫作教練,《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寫走心的成長感悟、實用的職場分享、高效的寫作技巧,歡迎關注我。


廈九九


還是一句話,心有餘而力不足。老闆當然希望本地人越多越好,可是本地人力資源有限,大多數都是靠外地工作人員來完成的。就拿這次疫情來說,每年河南去浙江的人員有260多萬,可是截止到三月一號返浙的只有五十萬,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劉國富親自跑到河南簽訂協議歡迎河南務工人員返浙,如果本地人能滿足的話他還用跑那麼遠去要人。只是在房租越來越貴的情況下以後來杭州的人會越來越少,希望浙江政府能出點相應的政策,廣東那麼多的務工人員房租也不過三四百。


浮生若夢huang


疫情過後,企業會不會用本地人來取代外地人。答案是不可能。

為什麼這樣講?企業招沒有本地人外地人之分;招人主要取決幾個方面:

第一,能夠招到合適的用工人員;你說的應該是一些大的製造企業;或者一些大的企業;對於他們而言,除非待遇福利足夠好,才會處於賣方市場,等待找工作的人很多,大多數情況下,人都不容易招聘齊,還有多少選擇餘地?

第二,董卿說,“槍響後沒有誰是贏家。”這次疫情,除了外地人因為封路等不能迴歸外,本地人還不是如此;哪裡也走不了,小區出門都要出入卡,除開一些居民日常消費必須的企業開工,其他的都沒復工,等待通知。這種情況下本地人和外地人沒有區別;

第三,人員流動性加大,地域區別越來越小;對於公司而言,只要招到合適的人就行;可能個別老闆會偏重家鄉人一些。而對於員工來說,天南海北的一起工作,除了個人習慣不一樣,飲食習慣稍有差異,估計其他的都差不多。


我是明媚,與你分享職場心得體會,創業故事,一起向上生長。歡迎關注,你的關注是我分享的最大動力。


明媚清談


上次病毒危機到本次17年,上次是無準備,這次是翫忽職守、報喜不報憂的官僚迎合主義、腐敗膽大妄為、貪贓枉法、近水樓臺……[害羞]以後看政策怎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