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疫情,企业招人会逐渐用本地人取代外地人吗?

三国志英杰传


一、随着国家不断投入力量展开疫情防治工作,国内疫情迎来拐点以后,市场担忧情绪得到缓解,疫情防控见成效,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二、宽松货币政策助力叠加产业优惠措施出台,共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三、目前甲醇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加之物流运输恢复缓慢,下游企业的原料采购及成品销售压力凸显,节后主要下游开工普降,传统下游复工时间不定,对甲醇原料采购意愿不高。

四、由于疫情扩散并导致企业复工推迟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在逆周期经济措施干预下,预计疫情过后,基建需求快速回升将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推力,这将给沥青价格创造稳步上涨动力。

五、受疫情客观因素影响,交通管制及复工延迟等影响,物流行业受到了不小冲击。同时下游车市消费不佳,经销商库存回升,轮胎企业开工率跌至历史地位,回升动力暂时受限。因国内下游复工延迟,需求普遍后移,沪胶缺乏拉涨的动力。

六、我国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当中,无论是医用手套类还是检查手套类均主要以内销为主,约占总销量的90%左右,仅少量用于出口;而且由于国内对

七、中国商业原油库存维持增加的趋势,而中国炼厂的冶炼意愿也持续下降,这将从中长期拖累油价上行。

八、短期内中国的需求大幅减少,引发船舶需求明显下降。有着全球航运晴雨表之称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因此大幅下行。后市需等待中国需求复工,提振行业需求回暖,从而拉动燃料油需求上涨。

九、受此次疫情的影响,纺织行业开工恢复缓慢。物流问题不仅影响纺织企业原材料购买和产成品的流通,也影响上游聚酯端原料和产品的流通。预计在2月底,纺织企业开工依靠本地员工可实现3-4成负荷,3月中上旬或可实现6-7成的负荷运行。PTA的高产能、高开工,使库存快速累积。虽然目前MEG港口库存处于年来同期低位,但近期恒力和浙石化新产能的投放也增加了MEG的压力。

十、口罩需求增长对PP影响较小,目前下游复工率有所回升,升至了50%,依然有许多企业因人员无法返岗以及物流原因而没有完全恢复生产。但上游石化企业已经有部分装置从80%的负荷提升至满负荷,整体开工率也回升至了87%。加上近期新投产的大连恒力和浙江石化以及即将投产的利和知信、宝来石化,新增产能恐将继续施压PP价格,在全国逐步返工、人员来往逐步密切后,也有可能带来疫情的反复,因此PP期货仍会再次寻底。当然,此次疫情抑制的需求在后期仍会恢复,并不会消失,关注下游的复工情况,关注3月份的超跌反弹行情。

十一、后市存在复工需求驱动带来的上涨行情,不过部分能化品种受复工迟缓以及下游需求尚处于低迷状态,短期内仍可能呈现偏弱状态,这将导致部分能源化工品呈现短暂的偏弱振荡走势。中期维持振荡偏强预期。

一、疫情防控见成效 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受本次疫情影响,今年国内能源化工产业链企业复工期普遍较往年春节推迟三周以上。需要注意到,2月12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并指出要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在疫情防控升级的同时,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复产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二、刺激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随着非重点地区的疫情防控进入相对平稳期,一些疫情较轻的地区已经开始着手逐渐撤销疫情监控点,保障交通恢复,以推进地区的复工复产。据显示,2月中旬开始国内部分地区开始陆续出现复工景象,尤其是湖北省以外的省份,由于连续十几天确诊病例处于下降趋势,基本可以确认防控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乐观形势下,积极展开复工,尤其是能源化工产业链企业重新投入生产弥补之前的损失成为今年非常重要的工作。

眼下诸多政策出台推动复工复产。据显示,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收费公路免费政策,2月17日零时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全国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该项政策将直接需要物流运输的行业,比如危化品甲醇。公路免费政策将显著降低汽运成本,尽快降低甲醇企业的库存量,从而促进企业复工积极性。与此同时,考虑到近期油价处于下行通道,物流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则会进一步提振需求采购。

目前企业复工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由主到次包括:各地的防疫检查和限行,导致的仓储物流不畅;企业订单不足及需求疲软;疫情进展无法判断影响经营计划;预计员工无法完全到岗。而企业复工后疫情防控有两个主要难点:人员、物资流动带来的风险,以及防疫耗材不足,由此带来的运营风险。就当前企业的订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并不乐观,甚至是形势严峻。超过40%的企业表示,当前订单量同比2019年已经有大幅度的下降(超过20%)。订单下降的企业总数共计792家,占总数量接近80%,远高于订单稳定和订单上升的企业数量。

当前复工率仍然较低,但是随着后续确诊数据明朗,虽然不排除个别人口流入压力大的城市数据趋势仍有反复可能,但从目前情况看预计全国范围的春运返工引发疫情二次规模传播的担忧会逐步化解。伴随着近期各地复工复产政策措施不断推进,未来一阶段复工进度有望加快,预计3月初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工业部分有望实现基本全面复工。

三、甲醇企业全面复工尚需时日

受到节后终端和下游复工时间缓慢、物流运输缓慢和国外重点区域装置重启时间推迟等等影响、节后沿海甲醇市场持续维持弱势回调态势。节后无论是原料甲醇厂家、下游工厂还是国外甲醇装置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减产降负仍为节后抗击疫情造成的阶段性现象。

甲醇开工率方面,受累于下游需求不佳且改善预期不强的制约,节后第三周国内甲醇企业多数采取降负荷甚至停车的措施,整体开工率处于下滑趋势中。据显示,截至2月中旬末,我国甲醇平均开工率周环比下降7.86%,跌至57.21%。由于交通管制影响,外运困难令甲醇企业库存持续攀升,降负荷也是无奈之举。在高库存的压力下,生产企业首先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西北地区甲醇价格从春节前的1815元/吨降至目前的1465元/吨,降价导致生产利润从220元/吨压缩至-130元/吨,但库存压力并未消除,企业最后只能被迫降低生产负荷甚至停车缓解库存压力。截至目前,西北地区开工率已经下降10个百分点,降幅十分显著。目前 MTO/P利润偏低,加之运输受限,企业多积极降价排库为主。

除了企业库存增加外,国内沿海港口甲醇库存也处于增长趋势中。截至2月中旬末,江苏、浙江和华南地区的港口甲醇库存继续增长至102.9万吨,周环比上涨8.61万吨,涨幅在9.13%。我国甲醇总进口依存度只有20%,可华东沿海地区的进口依存度约60%以上。由于外部船运并不受阻,未来半个月中国进口甲醇船货到港量估计在38万吨左右,从而继续加重港口甲醇累库压力。

国际装置方面,国外的多数区域供应恢复缓慢。目前国外仍旧仅有卡特尔等地装置恢复,马油近期其1号甲醇装置方才顺利重启,2号装置关注后期重启时间,而目前伊朗80.60%的甲醇装置仍在停车检修中,前期1月底以及2月2日至3日试图重启的总体395万吨/年甲醇装置,仍在停车检修中,伊朗仅有剩余19.4%的甲醇装置仍旧维持固有负荷运行、沙特亦有一套大型装置停车检修中。而马油、伊朗交付中国2020年长约时间延后,因此2月份预估进口量缩减的问题仍旧难以缓解,整体来看2月份新西兰、特立尼达和委内瑞拉船货到港数量相对丰富,沙特和阿曼等等区域货源仍旧多抵达东南亚、印度等等高价区域套利,因此2月份沙特、阿曼等地货物抵达中国十分有限。

从节后下游情况来看,根据能统计得到的多数传统消费领域和部分烯烃等新兴消费领域占到中国甲醇消费的70%-80%的下游产品来看,今年春节过后和去年同期多数下游产品开工负荷相比下降明显,可以来说影响下游开工降负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物流运输缓慢(跨省的运输仍受到较大影响),国内部分区域运输基本停滞,货源外发不畅,另外终端下游产品复工时间缓慢,亦导致沿海部分下游库存逐步累积。沿海部分下游库存达到高位甚至胀库的尴尬现象,少数传统下游不得不减产或者停车避险,而沿海部分外采的MTO装置的下游产品EO、EVA、辛醇和PP等等装置开工也皆有不同程度的降负荷或者停车检修,被动导致沿海少数烯烃工厂降负荷运行。这其中有些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有不同程度的停车检修计划。

据显示,本周国内甲醇下游产品开工依旧普跌为主,仅MTBE开工暂稳前期。截至2月中旬末,我国甲醛行业开工在16%附近,周环比下滑幅度集中2.06%,多地企业仍未有明显复工,周内华东开工有降,华南部分预计能在20号附近重启,待跟踪;二甲醚行业开工在20.2%,周环比下滑1.6%;醋酸开工下滑至70.73%,周环比开工大幅下滑17.73%,多数企业降负,如索普、兖矿、安徽华谊、上海吴泾、河南顺达等,龙宇停车,建滔本周小检修短停2天;MTBE开工稳定36.52%;DMF开工39.23%,周环比开工大幅下滑8.17%,江山及安阳九天尚未恢复。

近期国内甲醇市场交投维持清淡,整体呈现偏弱行情。内地市场方面,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运输不畅下实单商谈有限,库存持续累积,多存让利操作,各地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调,部分企业为缓解库压装置降负/停车。港口市场维持期现联动,整体呈现下滑走势,周内库存有所增加,据悉近期伊朗部分甲醇装置陆续重启,外盘供应逐步提升,另2-3月份港口部分烯烃装置计划检修,需持续关注需求面变化。新型下游方面,本周我国甲醇制烯烃开工在76%,周小幅下滑2%,港口、山东及西北多数装置维持前期,其中山东两套装置开工集中六七成,鲁西未恢复;港口部分装置开工继续走低至9成附近,宁波主要装置计划2月17日检修;西北宁夏宝丰开工七成,久泰开工下滑至7成附近,神华榆林及蒙大开工下滑至九成附近,蒲城开工下滑至6成附近。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三年春节过后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内,伴随甲醇企业与下游需求企业复工带来的甲醇价格平均上涨幅度1.27%,涨幅较为有限,说明需求驱动影响并不明显。

综上来看,目前甲醇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加之物流运输恢复缓慢,下游企业的原料采购及成品销售压力凸显,节后主要下游开工普降,传统下游复工时间不定,对甲醇原料采购意愿不高。疫情虽在短期内影响甲醇需求复苏,不过随着国家释放积极政策,缓解复工瓶颈,预计后市甲醇运输难题有望得到彻底改善,预计短期内甲醇大趋势仍以震荡下行行情为主。不过,由于多地成交价已跌破成本线,甲醇价格底部具备支撑力,随着企业复工率回升及恐慌情绪修复,短期内价格跌幅较为有限。

四、沥青需求复苏缓慢 中期前景看好

受今年1月底国内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后,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封城封路、限制人口流动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炼化生产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以石油沥青产业链为例,道路建设项目延期,终端需求基本停滞,中间物流环节因交通管制也基本停滞,这使得上游炼厂库存压力持续增加,倒逼其降低开工率。

短期来看,受累于疫情因素影响,叠加一季度又是道路施工淡季,沥青需求复苏较为缓慢,这使得上游炼厂库存压力持续攀升,迫使其降低开工率。不过随着疫情拐点到来,后期复工加快后,沥青需求量有望稳步回升。

从中长期来看,今年国内对于沥青消费前景依然偏乐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2020年下达的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因此专项债将以投资基建项目为主,其中公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重或达到15%左右。换言之,对应的公路投资额增量最高或达1800亿,增速为7.5%左右。公路投资新增规模显著提高无疑将大幅拉动国内沥青需求。预计今年我国沥青增量消费较为乐观,有利于提振期价上涨。

除了沥青增量需求值得期待外,现有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也需要消费沥青,这部分存量需求也会抬高沥青底部。据统计,目前我国公路养护比例达到97.9%,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优良率分别达到99.8%、81%和61.9%。2020年为“十三五”最后一年,通常在末期需对整体公路进行全面性检查验收,也就说全国公路养护的周期性高峰逐渐来临,预计今年三季度将集中展开检查验收工作,二季度需求量将集中涌现,这对于2006合约而言,利多提振较为明显。从长期角度来看,虽然2020年我国沥青产能投放较为明显,但基于专项债对于基建公路投资拉动,表观消费量增速或达5%以上,整体供需格局有望维持紧平衡状态。

从库存情况来看,截至2月中旬末,25家样本沥青厂家库存为68.05万吨,环比增加1.7%;33家样本沥青社会库存为40.37万吨,环比增加4.3%。厂家库存目前增加明显,受当前疫情影响,跨省汽运困难,多地交通受阻;社会库存因延迟开工,贸易商处于休假状态,整体库存较为稳定,仅少数地区厂家移库,造成社会库存增加。

从供应端来看,近期美国制裁俄罗斯贸易石油公司,原因是其帮助委内瑞拉出口过半数的石油。据美国官方表示有超过70%的委内瑞拉石油,大约有61.5万桶/日。委内瑞拉原油是我国沥青非常重要的供给主体。沥青本身供应的稳定性是取决于其上游原料供给是否稳定。不过目前国内沥青产能处于偏过剩状态。据统计,2019年沥青一年的供应总量大约是2800万吨。马瑞原油的沥青产出率大概在60%附近,因此制裁对沥青供应的潜在影响可能在400万吨左右。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需求处于瘫痪状态。为了应对需求的骤降,炼厂负荷已经降至只有25%左右的水平了。不过沥青库存依然偏高,尤其是炼厂厂库。制裁本身并不能够改变当下疲弱基本面的现实。但是随着疫情的稳定,需求的恢复,制裁对市场的冲击作用可能将明显放大。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三年春节过后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内,伴随公路施工项目启动及终端物流运输回暖的提振下,国内沥青期货平均上涨幅度1.79%,涨幅较为有限,说明需求驱动影响并不明显。

综合来看,由于疫情扩散并导致企业复工推迟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在逆周期经济措施干预下,预计疫情过后,基建需求快速回升将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推力,这将给沥青价格创造稳步上涨动力。预计后期国内沥青2006合约有望延续稳中回升的趋势,期价料上涨至3200-3300元/吨。


五、车市轮胎复工仍迟缓 橡胶需求延后

从下游终端消费预估来看,受疫情客观因素影响,交通管制及复工延迟等影响,物流行业受到了不小冲击。据统计,山东与河南地区,春节前卡车出勤率(出勤率即为在途车/卡车总量)多在90%-93%,春节后卡车出勤率降至14%-17%,出勤率下降76个百分点。根据往年经验,出勤率下降的76%中,约有18%左右是春节因素所致,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下滑58个百分点。导致出勤率下降的原因,一是交通管制因素,特别是湖北、山东、吉林、浙江、安徽等地为重点交通管制省份,部分省份表示省内运输还算通畅,但由于跨省运输各地的管控不同,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二是人员方面,省外运输工作人员返岗后需进行隔离14天,付出代价较大,因此物流运输人员入市积极性低;三是下游需求方面,受春节后复工推迟影响,需求也相应顺延。截至目前,多数物流公司仍未接到恢复上班通知,预计恢复正常仍得延续一段时间。

受物流影响,预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公路运输,特别是长途货运量将面临大幅下降的风险。受到运力下降因素制约,预计1季度轮胎销量惨淡。据我们对60家代理商销量调研结果显示,1季度销量预计减半,节后订货时间预计推迟至少1.5个月。受此影响,企业1季度库存天数估计提升34%,累库趋于明显。根据目前的情况,得到2月份和3月份的开工负荷估计值,并根据延后时间和其他因素拟合2020年二季度至四季度的情况来看,2020年全钢和半钢轮胎的产量存在小幅回落的风险。

在库存方面,春节前青岛区内区外天然橡胶总库存已超60万吨,处于高库存水平。随着春节期间进口货物正常到港、节后下游复工推迟、生产企业提货减缓、及到港货物的陆续入库,预计节后1个月内库存有望延续累库现象,进而库位紧张,入库困难也将伴随而来。在贸易商方面,节后天然橡胶市场反应最为迅速,贸易商多随着期货的开市陆续“返岗”。截至上周末约60%以上的贸易商开始在市场报价出货,但受节后复工推迟影响,整体成交清淡。据悉,虽然多数贸易公司的复工时间定为2月10日,但疫情较为严重的省份,依旧执行在家上班或轮班制。截至2月中旬末,山东地区仍有较多贸易公司尚未全面复工。

轮胎是汽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轮胎的生产来推断汽车行业的开工情况。自2月10号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全钢胎开工率均值由复工前一周的9.4%明显上行至复工当周的35.6%,超过了节前水平,而半钢胎开工率由复工前一周的10.1%略回升至14.5%,较节前开工率仍有一定距离,由于全钢胎主要用于货车,这或许意味着在疫情保供之下,货车的生产要好于轿车。但按农历口径来看,两者均创下14年以来同期新低,复工情况仍不乐观。当前厂家出货受阻,整体库存压力较大。受此影响,预计2020年全钢轮胎产量或将下降8.9%至1.14亿条左右,2020年半钢轮胎产量或将下降3.6%至4.6亿条左右。

经销商复工两成,销售不畅影响生产。从下游汽车经销商的复工情况来看,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65家汽车经销商集团超过4200家4S店的调查,自2月10日到14日,已复工的4S店占比仅略超20%,整车销量只能达到往年同期的不到5%,售后产值只能达到往年同期的6.4%。阻碍汽车经销商复工的最大障碍在于地方政府对复工时间进行了规定,而近半数企业复工申请未得到批准,另外,防疫物资的短缺也是影响复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既然下游的销售活动难以正常展开,库存也存在积压的现象,这自然对汽车生产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轮胎行业方面,据统计的42家工厂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国内轮胎企业春节放假平均停产时长11.5天,初步定在2月10号(农历正月十七)左右复工,轮胎工厂春节停产平均延长9.9天,春节放假平均停产时长在21.4天。但据最新了解,部分工厂开工再次延期,具体各工厂的进一步复工情况可能会延后至2月底3月初。受轮胎企业复工延后的影响,2月初绝大多数企业初步定在在2月10日开工,但因外地员工复工隔离期(14天)、产品运输难、库存较高的影响,部分轮胎企业开工再度延迟,听闻少量轮胎企业延后至2月14日左右,仍有不少工厂表示复工时间暂不明确,仍在等待进一步的通知,预计行业开工负荷提升至正常70%水平将延后至二季度。

受到运输下降因素制约,预计1季度轮胎销量惨淡。据卓创对60家代理商销量的调研,1季度销量预计减半,节后订货时间预计推迟至少1.5个月的时间。受此影响,企业1季度库存天数估计提升34%,累库趋于明显。出口方面,因开工时间推迟和运输受限以及运输成本上升的影响同时部分在国外建厂的中国企业,多数选择将订单迁移至国外生产,与去年统计相比1季度轮胎出口量预计下降超过10%。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三年春节过后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内,伴随轮胎企业及终端物流运输和新车消费回暖的提振下,国内沪胶期货平均上涨幅度2.21%,涨幅较为有限,说明需求驱动影响并不明显。

预计后市国内沪胶期货有望延续温和反弹趋势。经过短暂的调整,目前橡胶价格已经处于价值低位,且泰国陆续进入停割期,下方支撑变强。不过因国内下游复工延迟,需求普遍后移,市场交投恢复至正常状态仍需时日,沪胶缺乏投机性拉涨的动力,因此相应抑制价格上行幅度。

六、一次性橡胶手套现状及趋势

受今年武汉新冠疫情影响,一次性医疗级手套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天然乳胶手套主要用于医疗手术,存在新增需求点爆发的契机。一次性手套根据手套材质可分为:丁腈手套、天然乳胶手套、聚氯乙烯(PVC)手套和聚乙烯(PE)手套。在这4种手套中天然乳胶手套主要用于医疗手术,属于医疗级手套;PE手套主要用于餐饮行业,属于非医疗级手套;丁腈手套和PVC 手套既有医疗级又有非医疗级。丁腈手套和PVC手套是发达国家用于健康防护最为普及的一次性消耗品,使用量占各国防护手套用量总和的比例较大,广泛应用于医疗检查护理和其他领域,为一次性手套的高端产品,近几年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2019年据大马橡胶手套制造商协会(MARGMA)预计,受全球需求的刺激,全球橡胶手套需求按年增长12%。随着消费水平以及卫生标准意识的日益提高,使得一次性手套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全球产能分布相对集中,马来西亚产销居首位。目前全球一次性橡胶手套生产厂家集中在亚洲地区,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及印尼等国,尤其马来西亚坐拥全球Top Glove、Supermax、Kossan、Hartalega等知名企业,是全球最大生产国及主要出口国,全球橡胶手套市场流通的产品,有六成来自马来西亚。近年来,中国丁腈手套企业引入生产线,产品逐步被全球客户接受,马来西亚企业为主的丁腈生产比重有所调整。

马来西亚橡胶手套的出口国是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马来西亚出口总额中,美国占35.2%,其次是德国,占比7.9%,第三是日本,占比6.9%。2019年,马来西亚对非洲大陆的出口手套量有所增长,尤其公共卫生事件过后,作为医疗人员防治各种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手套的重要性。据显示,2018年向非洲国家出口价值1亿美元的橡胶手套中,72%是医用手套,其次是其他天然橡胶手套和手术手套,埃及、南非和肯尼亚是最大的进口国,非洲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庞大大陆,人们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加,非洲大陆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市场。

如果全球橡胶手套需求按年增长12%,预计全球橡胶手套出口量到2020年将比2017年增长25.9%达2870亿只。依托于原料乳胶产地以及技术优势使得近几年马来西亚手套厂供应不断增加,据显示,马来西亚知名的手套业——顶级手套(TOPGLOV)、贺特佳(HARTA)、高产柅品(KOSSAN)和速柏玛(SUPERMX)2019年均积极扩能,增幅为10.3%至20%不等(平均17.3%),其中顶级手套的扩能最大,约为118亿只手套,其次是贺特佳增加73亿只,综合4家主要公司的2020年规划,产量预计提高14%,其中丁腈手套将占最大市场份额。

从国内企业注册数量来看,截至2020年2月,从事与一次性手套相关企业约2100家,集中于华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国内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主要以医用及检查类为主,生产区域多集中在华南一带,生产企业主要包括桂林紫竹、广州双一、惠通药业等。据了解我国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当中医用手套年产量约在4.5亿副左右(分左、右手)、检查类手套年产量约在7亿只左右;因此可以看出,在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当中医疗类占比在50%以上,是其主要应用方向;而随着我国一次性丁腈手套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一次性天然乳胶检查类手套形成明显冲击,从而使在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当中,检查类手套增速明显滞缓于医疗类手套。

而从销量方面来看,我国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当中,无论是医用手套类还是检查手套类均主要以内销为主,约占总销量的90%左右,仅少量用于出口;而且由于国内对一次性天然乳胶手套需求缺口较大,因此仍需从马来西亚等国进口成品为主。

天然乳胶作为一次性乳胶手套的上游原料,其每年国内消费量约在80万吨左右,但由于自身产量仅20万吨左右,因此天然乳胶属于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产品。而从其下游应用方向来看,手套占比高达40%以上,成为其主要消费领域;其次为乳胶发泡、气球、制鞋及乳胶丝等。而乳胶手套当中又可分为医疗级与非医疗两大类。而从天然乳胶耗胶量来看,劳保手套、工业用手套、家用手套等非医疗类手套是乳胶主要应用方向,而医疗用乳胶手套在乳胶终端制品消耗当中整体占比较小,国内主要进口马来西亚等国成品为主。

从产品特性来看,乳胶手套用于无与伦比的舒适感与保护性,是最强韧、弹性与防滑的完美结合,但在医疗领域因有12%-30%的人群会对乳胶手套当中的乳胶蛋白过敏,政府和有关机构为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丁腈手套的使用占比逐渐增大。加之丁腈手套控污等性能达标,其高度贴合手部肌肤,具有超强的舒适性,适用于高风险接触血液或体液的非无菌操作,涉及锐器的操作、处理细胞毒性物质和消毒剂,因此在抗静电、拉伸性、舒适性等方面毫不逊色,医疗类检查手套领域当中,丁腈手套近些年市场占有率在逐步提升,存替代乳胶手套的趋向。


以某全球知名乳胶手套企业数据显示,以乳胶手套成本构成为例来看,由原辅材料、燃动力消耗、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构成,其中原料成本占到总生产成本的51%水平,原材料成本是影响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各行业对安全防护问题的日益关注,一次性手套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医疗、制药、汽车业以及其他行业得以运用,尤其是此次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刺激,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及消费理念的变更,继续促使全球橡胶手套需求增长。


七、国内炼厂负荷下降 原油库存回升

节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连续上涨,其中布伦特原油最高涨至57.5美元/桶附近,WTI原油也已站稳50美元关口,最高突破52美元/桶。中国疫情因素对石油需求影响是短期的,不会对全球石油需求有较大影响。原油价格在年后大幅下跌10%以后,油价出现止跌企稳的态势,但从基本面来看,原油持续上涨动能尚显不足。

由于突发卫生事件的出现,春节假期延长以及人口流动受限,加之一季度工业生产,钢厂和制造企业复工复产延后,房地产、基建项目也停止施工,复工日期将视疫情发展而定,下游需求减弱对油品出货产生较大影响,导致炼厂库存增加被迫降负。截止2月13日当周,中国主营炼厂产能利用率从春节期间的83.84%下降至71.96%,下降幅度为9.88%,山东地方炼厂则由春节期间的61.93%下降至41.10%,下降幅度为20.83%。其中3家拥有央企背景的山东独立炼厂也基本进入全部停工状态,其原油加工和成品油产量在山东独立炼厂中的占比约为10-15%,这将导致山东地方炼厂产能利用率将继续下降,本周将跌至40%以下。国内炼厂原料加工情况欠佳,也将对国际油价形成利空制约。

中国港口原油商业库存年后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截止2月13日当周,中国原油商业总库存为2844万吨,较1月23日当周原油库存大增162.4万吨(约1137万桶),增加幅度为6.1%,库存占比也由55.5%增加至58.8%,主要原因是春节至今,国内原油需求明显减弱,炼厂纷纷降低原油加工量,导致港口原油转化率下降。从分省份来看,年后除天津和海南地区港口原油库存变化不大外,其他各地区都有明显的增长势头,尤其是福建和浙江,原油库存增幅都在10%以上。作为独立炼厂的主要聚集地,山东港口原油库存增加了63.3万吨,辽宁港口原油库存增加了39.5万吨,且部分山东地区大型港口的库存维持高位,油轮接卸略有滞延。

从原油供需中长期角度来看,中国是油品需求大国,占全球比重为14%,而原油产量占比相对较低,仅为4%左右。因此本次疫情直接体现的是对需求端影响。对供应端的影响则间接体现为需求下降减少进口,迫使占全球供应40% 的欧佩克扩大减产以应对压力,若油价持续回落还可能导致美国产量增幅进一步放缓。据估算,今年1月份全球供应环比下降81万桶/日,同比基本持平。尽管非欧佩克减产规模同比增加210万桶/日,但欧佩克同比降幅仅能对冲掉非欧佩克增幅,对中国需求减量的这部分需要更多的减产规模来化解。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供应增量来源,但增速自2018年高峰后或将持续放缓。非欧佩克非美今年供应增速回升,主要来自去年底挪威、圭亚那、巴西海上油田投产。EIA预计2018/2019/2020/2021年美国产量增幅164/125/96/36万桶/日,同期全球供应增加270/-20/130/110,需求同比增长120/70/100/150万桶/日。在欧佩克方面,供应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产量政策调整。欧佩克去年12月决定扩大减产50至170万桶/日。1月产量环比降50至2886万桶/日,减产执行率123%,为2009年以来最低值。1月产量同比减少269万桶/日;沙特、伊朗、委内瑞拉分别减少50、75、39万桶/日。,本次疫情后,EIA、IEA、OPEC分别将美国供应增幅下调14、5、17万桶/日,部分来自油价回落对后期产量的不利影响。EIA将欧佩克供应亦下调24万桶/日,全球供应下调30万桶/日,完全对冲需求降幅,对总体平衡影响不大。

在需求方面针对疫情对油品需求的具体影响,三大机构均表示预测具有较大不确定性。EIA、IEA、OPEC分别将2020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量下调31、38、23万桶/日至100、83、99万桶/日。其中IEA需求预期降幅最大。降幅主要集中一季度,三季度或将有较大回升。EIA预计虽然中国油品需求下调,但仍将是全球主要增量来源。预计2020年中国、美国需求分别同比增加38、9万桶/日,中国贡献约四分之一全球增量。一季度中国、美国需求增量下调31万桶/日。OPEC预计2019、20年中国油品需求增幅分别为35、23万桶/日。疫情使中国全年需求增幅下调11万桶/日,影响主要集中一季度。综合来看,EIA、IEA、OPEC分别预计2020年市场对欧佩克原油需求为2929、2845、2870万桶/日。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一年春节过后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内,伴随国内炼厂需求回暖的提振下,国内原油期货上涨幅度5.15%,涨幅较为明显,说明需求驱动存在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从基本面来看,中国商业原油库存维持增加的趋势,而中国炼厂的冶炼意愿也持续下降,这将从中长期拖累油价上行。因此,疫情因素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仍在持续,短期内仍是压制油价反弹的不利因素。

八、航运需求低迷 燃料油需求前景欠佳

众所周知,中国不但是原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原材料的最大进口国,而且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工业品出口国,其集装箱船从太平洋沿岸的七个大港口运往美国、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由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蔓延,全球大宗商品运输商正面临着一场“需求危机”。由于短期内中国的需求大幅减少,引发船舶需求明显下降。有着全球航运晴雨表之称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因此大幅下行。据显示,截至2月20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报收于480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5点,或3.23%,较今年初976点,大幅重挫了50.82%,同时创下2016年4月5日以来的新低。鉴于目前中国疫情仍在持续中,预计后市BDI持续下跌仍是大概率事件,这种放缓势头可能会持续到3月份。作为船运用燃料油,BDI指数不仅作为全球需求在贸易方面的投射,也在很大程序上作为燃料油需求的“晴雨表”。因此可以预见,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的持续走低,并展望预期呈现负面状态,将直接导致航运用燃料油需求的下降,拖累燃料油期货价格的再度走软。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一年春节过后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内,伴随国内炼厂需求回暖的提振下,国内燃料油期货上涨幅度2.16%,涨幅不太明显,说明需求驱动影响较为有限。

综合来看,在成本端和需求端皆不利的背景下,预计后市国内燃料油期货2005合约面临续涨动力匮乏,料将重返跌势的风险。

九、纺织复工缓慢,PTAMEG压力不减

此次疫情对聚酯产业链影响较大,一方面各类原材料累库普遍超预期,使得近年来的产能扩张压力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纺织终端停工延长、复工缓慢,纺织需求由下及上的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恢复。去年至今,国内大炼化装置的相继投产,原材料产能扩张使得上游品种出现产能过剩的压力,价格下行,利润压缩。下游纺织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此次疫情各地对于人员流动的管控严格,使得华南、华东沿海纺企的外地员工难以在短期内到岗。物流不畅,运力不足也影响了产品的原材料的供给和产品的运输。


9.1 产业链产能增加明显

近几年,聚酯产业链各阶段均存在明显的产能扩张,PX和MEG的自给能力在提高,而在聚酯产能变化之后,PTA也经历了产能由宽松到紧平衡,再到目前的略宽松状态。2019年春天,以恒力的民营大炼化装置投产为起点,恒力、浙江石化两大民营炼化巨头新增PX产能850万吨,截至2020年2月初,我国PX产能达到2416万吨。2019年一季度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国PTA产能相对稳定,但福海创装置的复产提高了行业开工率,增加了PTA产量。之后又新增了新凤鸣1#、恒力4#等新产能,截至2020年2月初,PTA有效产能达到5238万吨。2018年,得益于煤制装置的投放,MEG产能增加205万吨。2019年本应也是MEG投产的大年,但价格持续偏低,利润压缩,MEG投产计划纷纷推迟。2020年初,兖矿荣信煤制产能投产,春节期间恒力大炼化乙烯装置成功投产,此前试车成功的乙二醇1#正式投产,叠加浙江石化的MEG装置,目前MEG产能合计达到1301万吨,如果恒力2#投产顺利,预计近期产能将增加至1391万吨。近几年,聚酯产能也有将近1000万吨的增量,目前总产能接近6000万吨。不过虽然聚酯产能扩张早,但上游聚酯原料的产能扩张速度更快。

产能扩张使得上下游的自给能力在提高。若以各阶段总产能为基准,以原料投入比例来测算,与2017年末相比,目前聚酯产业链中,PTA虽然仍存在过剩产能,但比例有所下降,PX和MEG的自给能力明显上升,挤占进口货源。2017年底,PX、PTA、MEG的产能自给能力分别为46.4%、106.7%和52.8%,目前对应的比例分别为70.4%、103.4%和65.5%,变化分别为24.1%、3.3%和12.8%,PX和MEG均有明显提升。与聚酯产能相比,虽然目前PTA产能过剩约100万吨,但过剩比例有所下降。今年后期,PTA、MEG和聚酯仍有新产能投产计划,并且PTA的产能增量最大。PX在今年的新产能投放速度将下降,随着国内大炼化基地建设,往后还将迎来投产高峰。(PTA=0.655*PX,聚酯=0.855*PTA+0.335*MEG)

9.2 下游复工缓慢,上游被动降负

每年春节期间都是织造行业开工的低谷,春节之后的再用1-1.5个月将开工负荷拉升至高位。受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春节织造行业开工呈现两个特点,一个是开工率较往年更低,基本所有的织造企业都停机停工,另一个是低开工持续的时间要长,织造企业复工速度缓慢。今年春节织造行业的开工负荷降至1%左右,只有极少数企业在连续生产,而往年春节期间织造行业的开工在15%附近。往年春节期间的开工低谷维持一周左右,而今年受疫情管控的需要,从1月24日至2月12日(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九)的20天的时间里,织造行业的开工始终保持在1%附近。据CCF统计,江浙织机和加弹目前的设备开工率还不高,综合估算在1-2成左右。节后至今聚酯涤纶和轻纺市场仍呈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纺织停滞延长,弱需求向上游传导,上游行业被动降负。就聚酯产业链而言,上游化工产品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季节性开工低谷,PX、PTA和MEG基本维持全年生产,企业根据自身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年度检修的计划,因此在春节期间,聚酯原材料仍维持高负荷生产。聚酯涤纶行业更贴近下游织造行业,会因为春节假期因素而出现10%左右的开工下滑。而今年聚酯行业负荷下降了20%,在需求无法及时恢复的情况下,聚酯行业在春节之后仍在继续降低负荷,虽然目前纺织行业开工开始缓慢回升,但聚酯开工尚未出现明显的拐头迹象。聚酯行业降低负荷,一方面因无需求,继续生产的库存压力大,另一方面是物流因素导致企业缺乏原料。

作为聚酯原料的PTA和MEG在节后也出现了负荷下降。由于PTA产能大,企业库存增长明显,节后价格暴跌之后,PTA部分小型装置进行了停车,后期也有福海创和恒力4#等装置停车,负荷下降约10%。MEG装置开工总体相对稳定,兖矿荣信的新装置因库存过载而出现停车,阳煤旗下的三套装置因物流不畅无法满足原料供给而降负生产。油制产能方面,后期可关注恒力两套装置和浙石化新装置量产后对于市场的供给情况。

若以正月24日为时间点,聚酯产业链开工较往年均有不同幅度下降,并且以聚酯、织造开工影响最为明显。PX、PTA和MEG的开工负荷下降较往年同期下降在7%以内。而聚酯开工较往年同期偏低超过20%,织造行业开工同比下降超过60%,织造行业的缓慢开工将持续对上游形成拖累。

9.3 纺织开工恢复缓慢

纺织集聚地开工普遍推迟。由于纺织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且整体行业偏分散,流程多,主要纺织聚集地公布的开工时间普遍较各省市不早于2月10日的时间点偏晚一周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于2月18日复业,相较往年延期18天复业,复业之后轻纺城也将实行弹性营业制。但复业后中国轻纺城客减量减,2月19日总成交65万米,其中长丝布类41万米,短纤布类24万米,不足日常成交量的一成。盛泽东方丝绸纺织市场将开市时间定在2月21日。广州中大纺织商圈有59个专业市场,近2.3万家的商户,集聚了来穗人员约15万人,其中湖北籍人员约占1/3,因而广州中大纺织市场复工复产时间,将取决于湖北疫情的发展情况。

外地员工居多,沿海地区开工难以快速提升。根据调研,目前江浙地区织造企业的本地员工占比在30%左右,而外地员工多在50%以上,外地工人占比高也使得沿海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提升企业负荷。目前企业复工多需要申请,审核通过之后方能复产开工。受疫情影响,各地区严格控制人员流动,跨省、市的人员流动更是受到严格限制,内地省市多要求员工出具企业复工通知后才能放行。交通方面,铁路总公司停发了3月1日之前的大量列车,这也增加了员工返程的难度。另外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返程后的员工需要自行在家隔离7-14天,这也推迟了企业复工的时间。因此,沿海织造企业复工申请通过,需要等待外地员工陆续返程,然后经过隔离时间之后才能快速提升企业生产负荷。据悉,内地纺织企业多以本地员工为主,开工相对好于沿海地区。因此,在2月底前,纺织企业开工依靠本地员工可实现3-4成负荷,3月中上旬或可实现6-7成的负荷运行。

针对企业员工短缺的现实,江浙地方政府也是纷纷出台政策帮助企业回笼员工。海宁政府指导企业包车、包机、包专列,接新老员工返岗,政府补贴2/3的路费;湖州拿出1亿元,专项用于企业复工复产,对企业新招员工,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宁波规定,疫情解除后当月,企业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较上年同期每新增1人,按每人500元标准补助企业;吴江盛泽开通专列迎接返乡人员。

复工企业偏少,集聚效应缺失。由于热力等基础设施成本高,往往需要规模化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单一企业很难负担的起成本。部分织造企业有复工的打算,但是因为开工企业较少,无法满足基础供热条件而需要继续等待集中复产。例如,在萧绍地区,加弹部分如兴惠等企业进入复工中,散户依旧缺少工人基本未开;圆机也尚未有效重启,原定于18日复工的染厂受供气影响也会推迟,时间未定。绍兴滨海印染集群区的浙江浙能绍兴滨海热力公司在2月17日发布公告,因集聚区各用户试剂需求合计未达到机组最低供应能力,公司决定推迟原定于2月18日的恢复供应中、低压蒸汽的计划,具体恢复时间将视集聚区实际需求而定。


9.4 疫情对纺织行业影响仍会蔓延

根据机构对一些纺织企业的调研,本次疫情对于纺织企业已有的存量订单冲击有限,企业仍将会在复工后予以交付。对于内贸而言,企业普遍对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因素表示理解;对于外贸,企业也表示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疫情持续影响开工,不排除外商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对于产品而言,由于差异化商品粘性较高,疫情对于这部分企业的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将是同质化产品生产企业。对于原材料采购,纺企也表示暂以观望为主,企业节前有一定备货,在疫情形势明朗之前,不会急于低价采购原材料。

门店关闭,消费者“禁足”,终端需求也受影响。对于纺织服装终端而言,春节期间也是冬季服装库存消化的重要节点,而此次疫情使线下门店大量关闭,线上虽然可以正常购买,但快递多停滞,销量也并不乐观,因此冬装库存难免累积。另外,消费者家中隔离,对于服装类的消费需求下降,或者原本准备的冬装也派不上用场。在春装方面,按照地域差异,春装上新一般南方1-3月,北方2-4月,因此目前也处于春装销售的黄金时期。对于线下渠道商而言,春装年前基本上都上柜,消费者在疫情解除之前或者解除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不会大规模到实体店购物的。对于电商而言,一是取决于消费者需求,二是取决于快递的恢复情况。因此,冬装库存难以消化,春装销售不乐观,需求端难免遭受打击。


9.5 库存累积超预期

作为化工产品,PTA、MEG基本维持全年生产,因此在下游春节假期降负期间,依旧保持正常运行,春节也成为两者重要的累库周期。截至到2月14日,PTA社会流通库存达到226.5万吨,较1月17日累库89万吨,增长65%,增幅远高于往年,并且前文提到PTA产能存在过剩,而目前PTA开工在八成附近,而聚酯行业开工仅有六成,PTA依旧保持较快的速度累库。截止到2月13日,江浙地区MEG港口库存共62.1万吨,较1月16日累库26.7万吨,增长75%,增幅也高于往年。不过今年的港口库存总量处于偏低位置,并且随着物流的逐渐恢复,本周华东港口库存出现降库。但由于物流不畅,内地乙二醇企业厂库也处于中高位置。后期,随着新产能的量产,聚酯的低负荷,后期MEG仍将继续累库。

对于聚酯工厂而言,往年,聚酯企业在春节前便开始部分检修,开工降负小于织造,春节期间,库存累积,节后随着下游需求陆续回升,累积的库存逐步下降。而今年,在上游原料运输受阻,下游需求复产推迟的影响,聚酯企业只得降负应对,但仍旧未能缓解聚酯成品库存快速上升的压力。据统计,截至2月13日,涤纶长丝库存水平较节前上涨73.91%,涤纶短纤库存水平较节前上涨76.39%,聚酯切片库存水平较节前上涨123%。库存的大量增加,即减缓了工厂的资金周转速度,也增加了聚酯企业的管理费用。

9.6 物流不畅影响企业开工

物流受阻导致企业原料供应紧张。运输压力对生产原材料供应短缺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聚酯工厂,根据卓创资讯的调研,国内部分聚酯工厂普遍反映上周原、辅料供应偏紧,目前伴随着省内运输的恢复,聚酯工厂原、辅料的供应压力已有所缓解,但仍低于正常备货周期。据了解,目前原料PTA平均库存水平在5-7天,部分较低的库存水平在1-2天;MEG平均库存水平在5-7天,部分较低库存在0-2天。运输问题也对MEG生产造成影响,阳煤集团旗下的三套MEG装置因陆运不通,无法满足工厂对煤的需求,而出现降负,目前随着运输问题的解决,负荷已有回升。兖矿荣信因MEG产成品无法及时出库,造成MEG库存满库,企业被迫停车,本周该装置已回复重启。物流对于PTA的原料供给影响较小,一方面PTA企业在节前备货相对充裕,并且最近几年,PTA企业向上游打通产业链,原料自给能力提升,使得PTA原料供给压力小。

交通物流受阻影响企业开工。自2020年2月10日起,江苏、浙江地区的物流运输逐步复苏,虽然江苏及浙江地区的省内物流基本恢复至7成,但是省外运输受阻。且返工人员将面临隔离的原因,这就导致江浙地区的运力出现减半的现象。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调研,目前纺织企业复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流不畅,其次是员工短缺。物流受阻不仅影响企业的原料采购,也会影响企业的产成品销售,即使复工生产,也会造成企业库存积压,影响企业现金流周转。

政策支持物流恢复,降低企业成本。浙江省2月12日零时起,将降低部分交通运输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缓和物流公司的压力。2月15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通知:2月17日零时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全国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根据最新下发操作指南,目前暂定免费时间是到6月30日。不过根据疫情的进展,这个时间有可能提前或者延后。从目前的交通情况来看,随着物流的逐步恢复,江浙地区的近途运输在月底就基本能正常运行。


9.7 加工费压缩至低位

春节后,市场恢复,PTA现货价格暴跌至4300元/吨附近,之后基本维持在4300-4350区间窄幅波动,而PTA加工费基本在400-450元/吨运行,本周由于油价上涨,PX价格上行,PTA加工费降至380元/吨,企业亏损加大。正常情况下,PTA生产加工费在500-600以上时,企业可实现盈利,而目前的状态PTA企业持续亏损,这也使部分小型装置停车。

9.8 小结

目前,聚酯产业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纺织开工复工缓慢,终端有价无市的现状逐渐累积并向上游传导,导致上游原料端高开工、高库存。纺织企业复工缓慢,一是员工短缺问题,纺企外地员工较多,人员流动管制和疫情隔离需要,使得返程员工难以短期上岗;其次是物流问题,一方面外地员工返程需要交通运输来解决,另一方面产品运输,库存压力缓解也需要交通运输的恢复,物流畅通了,才能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预计在2月底,纺织企业开工依靠本地员工可实现3-4成负荷,3月中上旬或可实现6-7成的负荷运行。

纺织行业开工负荷将缓慢恢复,PTA、MEG和聚酯仍将延续累库的态势。PTA完全实现自给,且有小幅产能过剩,目前开工率也处于整个产业链中最高的,库存仍将快速累积,并且今年仍有新产能等待投放,即便后期产业链均恢复正常,巨量库存也难以短期消化,产能压力也将持续作用PTA。目前MEG压力相对较小,港口库存处于近年来同期低位,不过近期恒力和浙石化新产能的投产也会压制MEG价格。


十、口罩需求占比较少,PP上涨受阻

武汉新冠疫情的突发出现,使得口罩供不应求,至今全民抢购热潮仍未退却。其实中国不仅是纺织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2018年中国口罩产量45.4亿只,中国春节前的口罩日产能为2000万只,平时普通人很少会购置口罩备用,保质期也仅有两年,而疫情的出现让中国人紧急购买口罩,中国人口高达14亿人,而且主要的医用口罩属于一次性用品,一天可能就要用掉两个口罩,加上春节假期,物流限制等原因,这才导致口罩的严重缺货。


10.1 口罩

口罩有很多种,包括纸口罩、活性炭口罩、棉布口罩、海绵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等,其中对病毒有防护作用的是普通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等。一般人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即可,这也是此次疫情消耗量最大的口罩种类。

普通医用口罩,至少有3层,内层是柔软舒适吸湿的纺粘无纺布,可吸附体内呼吸的热气,令皮肤干爽舒适。中层的防护过滤熔喷无纺布,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外层是防水纺粘无纺布,能有效预防喷嚏、飞沫等。除了口罩面料外,口罩还涉及到鼻梁线和松紧耳带等。

其中起防护病毒作用的主要是中间的熔喷层,该层纤维直径只有2微米,而其余两层纤维直径有20微米。


10.2 口罩生产过程

普通医用口罩的生产过程:最基础的原料主要来自原油,然后原油经石化企业裂解出丙烯,再聚合成高熔聚丙烯纤维料,接着有无纺布厂家生产出纺粘布和熔喷布,其中熔喷布还有进行驻级处理,让其带上电荷,已捕获病菌所在的气溶胶,增加过滤性的同时,并不减少透气性。最后由口罩厂经口罩机加工成口罩。

口罩厂的生产步骤是将按照纺粘布-熔喷布-纺粘布的顺序叠合成三层结构,将金属丝(多为铝)缝进无纺布中作为鼻夹,然后进行裁剪和补边,再压合挂耳绳。口罩机的生产速度很快,一分钟能产出60-120片,但此口罩最后还要用环氧乙烷进行灭菌处理,然后还要经过解析,释放残留的环氧乙烯,这过程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


10.3 无纺布

无纺布是相对纺织布而言的,是由定向或随机的纤维构成,多采用聚丙烯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取连续一步法生产而成。而传统的纺织布是由一根根纱线(可以使棉纱、毛纱或是涤纶长丝等)交织、编结而成的,有纬编针织和经编针织两类。无纺布不易脱毛,也没有绒毛,过滤性好,还防水,因此对于细菌和病毒的防护能力较强。

无纺布的成分不仅仅只有聚丙烯纤维一种,还有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氨纶(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等。

生活中不止口罩主要材料是无纺布构成的,环保购物袋、实验服、被套、鞋套等也多由无纺布制作而成。

我国熔喷无纺布制造企业共计97家,主要分布在江苏(29家)、广东(14家)、浙江(9家),另外山东、安徽、河南、上海、湖北也有5-7家熔喷无纺布制造企业。为了保障供应,多数工厂开工率在春节后迅速恢复至80%以上。

由于聚丙烯熔喷无纺布占口罩成本最高,也是最关键的原材料,所以我国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分布与熔喷无纺布的分布类似,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地。


10.4 高熔聚丙烯纤维粒料

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主要原料是高熔聚丙烯纤维粒料,聚丙烯粒分为很多种,有拉丝料、注塑料、纤维料等,用量最大的是拉丝料,主要用作编织袋,也是大商所聚丙烯期货的标的物。耳带的原料为氨纶或高分子热塑性弹性体,鼻夹多为铝塑条,另外,立体杯状的口罩内层多用涤纶针刺或水刺棉面层。

高熔指的的聚丙烯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较高,在33-41g/min之间。

我们最近看到很多车企(如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等)也开始生产口罩,他们有能力生产口罩的原因除了质量管控水平高、拥有无尘车间等外,还因为车用隔音棉的原材料也是高熔聚丙烯纤维料。

据金联创统计,目前国内生产高熔聚丙烯纤维的企业有31家,目前各企业全力保障高熔聚丙烯纤维料的生产。为保证口罩料及防护服的正常生产,国内聚丙烯生产企业优先转产纤维料,纤维料的生产比例由节前的9.11%提升至目前的15.46%。


10.5 口罩需求占比

聚丙烯下游广泛,可以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包装、电子、汽车、家电等,按用途性质上分,聚丙烯可分为拉丝料、注塑料、纤维料、膜料等,其中拉丝料占比最大,达到36.5%,且近期投产的宁夏宝丰、大连恒力的装置多以拉丝料为主,拉丝料主要应用于编织袋,这也是为什么大商所PP期货的标的物选择拉丝料的原因之一。而口罩所属的纤维料仅占9.0%,已经很小了,细分中的高熔聚丙烯纤维料就更小了。

据卓创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聚丙烯纤维产量172万吨,同比增长7.5%。其中高熔聚丙烯纤维产量95万吨,中熔聚丙烯纤维77万吨。聚丙烯纤维料的下游非常广泛,其中无纺布占比70%,另外还有丙纶膨体地毯纱,烟用丙纶丝束等。无纺布根据用途又可分为包装用品和医疗卫生用品。无纺布医疗卫生用品除了口罩,还有防护服、医疗绷带、卫生巾等。

据悉,1吨高熔聚丙烯纤维料可生产医用防护口罩25万只,或是普通医用口罩100万只。我国2018年各类口罩产量45.4亿只,即使这些口罩都算作医用防护口罩,那高熔聚丙烯纤维料也仅仅消耗不到2万吨,约占高熔纤维料总产量的2%。因此,口罩的高熔聚丙烯纤维原料供应完全充足。口罩需求占PP总需求量更是只有0.1%不到。


10.6 聚丙烯现货价格

通常聚丙烯纤维料会比拉丝料贵100元/吨左右,但由于口罩、防护服等需求的拉动,2月以来两者价差拉大到400元/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口罩、防护服等需求暴增,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现已累积4-6个月的订单未完成,但是由于PP整体需求受疫情压制,加上新增产能的投放,原油的大幅下跌,PP石化库存创下历史新高,且PP生产企业全国均有分布,PP整体价格维持弱势,而且上游石化厂家为了保障PP纤维料的供应,纷纷转产,将原产注塑料的生产线转产纤维料,其实拉丝料的生产比例维持稳定,导致大商所的PP拉丝期货价格跌幅更加明显。

由于物流限制以及湖北无纺布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等原因,导致的是聚丙烯无纺布尤其是工艺要求更高的熔喷无纺布的价格暴涨,熔喷无纺布价格从节前的1.8万元/吨涨至节后的2.9万元/吨,甚至部分地区涨至了8万元/吨。湖北仙桃彭场镇就是中国最大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生产出了全国60%的无纺布产品。

受产能的限制,口罩机也是价格暴涨,从25万一台涨到了120万一台。像中石化等部分厂家就是原料有来源,但缺口罩机(口罩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制造出来),还需要向社会收集。

按照目前原材料价格以及加工、消毒等成本计算,一只普通口罩成本在0,2元左右。国家对大的口罩厂生产的口罩进行了统一的分配,也控制了收购价,其实口罩厂本身利润并不多,一只才赚几厘左右。市面上的价格暴涨十几倍的口罩基本是供不应求以及物流成本增加下,中游贸易商及销售商带动。当然,目前市面上也充斥着各种三无口罩,有的未经消毒,有的采用回料等等,对病毒不但没有阻隔效果,甚至还会危害自身健康。

总的来说,口罩价格需求和价格均暴涨数倍升至数十倍,但暴涨的产业链价格主要来自无纺布、物流等地方,其基础原材料高熔聚丙烯价格并未上涨,反而出现了下跌。


10.7 口罩厂家复工情况

中国获得医用口罩生产许可证的口罩生产企业有353家 。据隆众资讯对146家口罩、防护服、医用帽生产企业复工情况调查,在2月11日,平均开工率达到86%以上。口罩企业的开工率更是在90%以上。其中,春节期间未停工企业占比在13.70%,农历初五之前就已经开工的企业占比达47.26%,元宵节前开工的企业占比在36.30%。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1月底口罩复工率40%,2月6日升至70%,2月7日升至73%,其中医用口罩达到了87%,2月10日口罩企业复工率已经超过了76%,防护服企业的复工率也达到77%。截至2月11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94%,特别是一线防控急需的医用N95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28%。再加上,许多不生产口罩的企业也建立了口罩生产线,尤其是一些车企和纺织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日产量将达到170万个,比亚迪可达500万个。之前停产的口罩工厂也开始加班加点生产口罩, 2月19日,发改委运行局二级巡视员唐社民表示,口罩最近几天产能一直在100%以上,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110%。此外,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负责人透露,预计到2月底,我国将日产各类口罩近1.8亿只,再加上进口部分,口罩供应增长近10倍,将缓解口罩的供应短缺。

除了口罩以外,此次疫情还增加了医用防护服、一次性注射器等需求,同样,医用防护服多采用PP无纺布材料,外覆防护服专用透气膜。1吨高熔酯聚丙烯纤维料可生产大约5000套医用防护服,1吨聚丙烯医用透明料可生产约8万支常规一次性注射器。


10.8 聚丙烯行情分析

即使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增长十倍,也仅占PP需求的1%左右,对PP价格的影响不大,这跟之前2019年7月初分类垃圾桶带来的行情有些类似,当时期货和股票相关概念股出现暴涨,过段时间热炒过后开始下跌。不同的是,当时整体宏观经济还算平稳,此时疫情导致PP整体需求不佳,PP期现货价格均维持弱势。近日部分口罩概念股票(如龙头股份、振德医疗)已经冲高回落,聚丙烯期货价格倒是有所超跌反弹,我们认为原因在于疫情最恐慌的时间已经过去,中央实行宽松的货币、减免社保费用等逆周期调整经济,石化库存的创纪录高企导致石化企业降负荷,物流开始慢慢恢复,贸易商开单增加,导致石化库存连续两日下降10万吨。

但我们认为该反弹行情不具有持续性,上游石化企业降负荷是无奈之举,一旦其库存得到消化(目前132万吨,较去年同期多了33万),石化企业在利润刺激下,可以轻易提升负荷,上周聚丙烯开工率只有80%,而在节前基本处于满开工状态,达到97%。据悉,目前石化下降的库存主要流向贸易商,而下游企业能否消化这些库存还有待观察。

目前下游复工率有所回升,升至了50%,依然有许多企业因人员无法返岗以及物流原因而没有完全恢复生产。但上游石化企业已经有部分装置从80%的负荷提升至满负荷,整体开工率也回升至了87%。加上近期新投产的大连恒力和浙江石化以及即将投产的利和知信、宝来石化,新增产能恐将继续施压PP价格,在全国逐步返工、人员来往逐步密切后,也有可能带来疫情的反复,因此PP期货仍会再次寻底。当然,此次疫情抑制的需求在后期仍会恢复,并不会消失,关注下游的复工情况,关注3月下旬的超跌反弹行情。


十一、后市展望

综合来看,随着本轮疫情防治工作取得初步的乐观成绩以后,拐点到来令未来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复工复产,能源化工品上下游企业有望摆脱此前弱需的不利局面。虽然短期内,部分品种可能因为季节性需求以及复工节奏缓慢影响,暂时仍可能维持振荡走势,不过从中期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由复工引发的需求驱动型行情有望在能源化工板块集体上演,从而推动多数能源化工品展开新一轮上涨行情,不仅有望收复春节长假以来的下跌空间,而且还可能创出阶段性上涨新高。建议关注甲醇、沥青、沪胶、原油、燃料油、PTA、MEG、PP、PE和PVC等商品,因为存在后市复工需求驱动带来的上涨行情,不过部分品种受复工迟缓以及下游需求尚处于低迷状态,短期内仍可能呈现偏弱状态,这将导致部分能源化工品呈现短暂的偏弱振荡走势。中期维持振荡偏强预期。

在短期(一周之内)策略上,塑料2005合约反弹到7000元/吨或可考虑短空,PP2005合约反弹到7100元/吨一线上方或可短空,PTA2005合约反弹到4550元/吨以上或可短空,MEG2005合约反弹到4550元/吨以上或可短空,EB2005合约反弹到7200元/吨一线以上或可短空。


说房产的小瓜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一名公司主管,说一下我的感受吧。我们是3.4号得到政府审批通过考核可以复工。复工前我们就接到了集团下达的红头文件,文件的内容是本月进行任务考核,任务没有完成的全部进行淘汰。但是后面写了这样几句话,面对巨大的形式压力公司需要更换血液,也就是意味着招人,同时标注了疫情结束前只招烟台本地人。所以通过我们公司的规定中能看出,集团也是为了从全面布局,整体放眼未来,目前只招收本地人,外地人暂且不录用。但是我认为疫情结束之后各大公司还得录用外地人,因为公司需要发展,需要人才,局限性的录用人才可能不利于公司长久的发展。




老盛vlog


企业的决策都是从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定,经过这次疫情,企业招人会趋向从什么地方招人,可从利弊方面分析。

企业使用本地员工的优点在于:一、节约住房伙食成本。本地员工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有些甚至中午都是回家用餐,在同等薪资水准下,公司能节约相当部份的伙食和住房成本;二、招聘成本较低。不需要出外招聘的出差费用和中介费用,往往在社区公告档或公司门口张贴就可招聘完成;三、招聘的时效性很好,在紧急时间候随招随用,不会延误企业运作,这一点在这次疫情下显得尤为重要;四、本地员工对周边环境比较熟悉,部分对外的工作使用本地员工更有优势,完成得更快更好。

企业使用本地人的缺点在于:一、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有些特定要求的人员很难满足用工需求,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种,在本地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选;二、本地员工受家庭拖累较大。一般留守在本地的员工多数是想照顾家庭的,当家庭和工作起冲突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家庭,所以请假和离职的现象更容易发生;三、本地员工关系通常比较复杂,管理起来更加费时费力。

再来看看使用外地员工的优点:一、招聘面向对象更多,可以面对的区域更广,更加容易招到合适的人选;二、工作更加稳定积极,外地员工吃住基本均由公司提供,更容易以公司为家,工作专注程度相对于本地员工更高;三、整体素质会比较高,对员工的培养更加有利。

使用外地员工的缺点是:一、招聘的时效性比较慢,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和预算,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二、使用成本较高,无论的招聘成本或用工成本,都会比本地员工高出不少。

经过对比,就会发现使用本地员工或使用外地员工,优缺点都比较明显。那么,经过这次疫情,企业招人会逐渐用本地人取代外地人吗?我认为不会取代,只会是根据企业的特性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企业用工人员不多,技术要求不高,使用本地员工会更有利;企业用工人数较大,需要技术人员更多更高,会更倾向于从外地补充人员。


微风来袭天转凉


本地人取代外地人吗?

这种情况从一个长期阶段来看,我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就好像,你问我“中美贸易战的发生,会改变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吗?”我一样会说否定的答案。

这个时代,人力资源一定会是流动的,无论国家也好,行业也好,还是单个企业也罢,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

下面,就这个话题我个人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疫情当下,短期内企业用人也许会偏向本地或附近的求职者

如今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很多外地人还留在老家没有出去打工,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得继续,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短时间中企业会更偏向招募本人或附近的求职者。

道理也很简单:

第一,远水解不了近渴,外地务工者如果暂时回不来,企业急着用人怎么办?那就先从本地抢人呗。

我一个朋友就是当地一家服装厂的HR,原来公司一大半都是外地人,因为疫情复工率不高,所以朋友就建议老板先招募本人的员工,来满足当下用人的需求。

第二,身体健康的风险更小,因为这次疫情,很多老板或者HR都开始害怕外省的一些求职者,尤其是湖北籍的人,担心招进来存在健康隐患。

实际上这种担心,我认为更多只是心理层面的顾虑,客观上依靠检测或者隔离都可以验证风险,只是这样的心理顾虑往往影响了招聘方当下的决策。

第三,本地人稳定性较强,这点和疫情是否发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没有疫情的时候,也有许多企业会喜欢招本地人。尤其是秘书、财务等公司内的特殊岗位。

二、疫情,不会改变企业用人的多元化格局

从我们国家乃至全球人力资源流动的角度,企业用人多元化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比如国内的许多大型制造业,员工基本上都来自五湖四海,只要能胜任这个岗位工作,企业就欢迎。

从这次疫情后,各地政府派出专列、专车出”抢人”就可见一斑,要是不需要外地员工,为啥还要跨地区争夺人才呢?

我曾经就在一家制造型企业工作过,那时候单位招聘的一线生产或技术人员,80%以上都是外地员工,这里当然会有一些原因在:

第一,外地员工有时候比本地员工更能吃苦耐劳,因为他们在当地没有房子没有足够的财富,不拼命工作如何生存呢?而本地员工具有地域的优势和良好的家底,对待工作的激情未必就比外地员工更高。

第二,行业的技术特点使然。比如有些产业属于生产技术性的,这类人才的聚集本身在外地,要大规模用人,必然需要招募更多外地的人才。

第三,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如今的社会,不像是当年工作包分配那个年代,一半毕业了就留在本地单位工作,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和其他资源一样会自由流动,只要没有什么招聘歧视,外地员工当然也会占据一席之地。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只要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变,国家开放的宏观战略不变,企业总体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本地人逐步取代外地人”的招聘现象。

毕竟,现在跨国工作都越来越流行,怎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呢?

三、对一家企业来说,用人需要有包容和开放的格局

这次疫情在武汉开始爆发,因为其影响力巨大,之后便有少数企业招聘方开始对武汉求职者乃至湖北求职者产生歧视的态度。

比如湖北籍求职者去投简历,即便视频面试时聊得挺好,HR一看简历上写着湖北籍,就找各种理由拒绝录用。

这都什么年代了?思想还如此迂腐吗?

该隔离的是病毒,绝对不是湖北人!

所以,我呼吁广大的企业管理者和HR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格局去看待所有的求职者,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应聘环境。

就好像当年的秦国一样,假如秦孝公没有广纳全国仁人志士的胸怀,又哪里会有著名的“商鞅变法”呢?秦国也很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统一六国的实力。

做企业也是一个道理,你放眼如今的阿里、华为这些大公司,哪一家不是海纳百川,广纳贤才的?要将企业做大做强,人才一定是关键,而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籍贯。


关里关外1234


这种情况从一个长期阶段来看,我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就好像,你问我“中美贸易战的发生,会改变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吗?”我一样会说否定的答案。

这个时代,人力资源一定会是流动的,无论国家也好,行业也好,还是单个企业也罢,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

下面,就这个话题我个人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疫情当下,短期内企业用人也许会偏向本地或附近的求职者

如今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很多外地人还留在老家没有出去打工,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得继续,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短时间中企业会更偏向招募本人或附近的求职者。

道理也很简单:

第一,远水解不了近渴,外地务工者如果暂时回不来,企业急着用人怎么办?那就先从本地抢人呗。

我一个朋友就是当地一家服装厂的HR,原来公司一大半都是外地人,因为疫情复工率不高,所以朋友就建议老板先招募本人的员工,来满足当下用人的需求。

第二,身体健康的风险更小,因为这次疫情,很多老板或者HR都开始害怕外省的一些求职者,尤其是湖北籍的人,担心招进来存在健康隐患。

实际上这种担心,我认为更多只是心理层面的顾虑,客观上依靠检测或者隔离都可以验证风险,只是这样的心理顾虑往往影响了招聘方当下的决策。

第三,本地人稳定性较强,这点和疫情是否发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没有疫情的时候,也有许多企业会喜欢招本地人。尤其是秘书、财务等公司内的特殊岗位。

二、疫情,不会改变企业用人的多元化格局

从我们国家乃至全球人力资源流动的角度,企业用人多元化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比如国内的许多大型制造业,员工基本上都来自五湖四海,只要能胜任这个岗位工作,企业就欢迎。

从这次疫情后,各地政府排除专列、专车出”抢人”就可见一斑,要是不需要外地员工,为啥还要跨地区争夺人才呢?


我曾经就在一家制造型企业工作过,那时候单位招聘的一线生产或技术人员,80%以上都是外地员工,这里当然会有一些原因在:

第一,外地员工有时候比本地员工更能吃苦耐劳,因为他们在当地没有房子没有足够的财富,不拼命工作如何生存呢?而本地员工具有地域的优势和良好的家底,对待工作的激情未必就比外地员工更高。

第二,行业的技术特点使然。比如有些产业属于生产技术性的,这类人才的聚集本身在外地,要大规模用人,必然需要招募更多外地的人才。

第三,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如今的社会,不像是当年工作包分配那个年代,一半毕业了就留在本地单位工作,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和其他资源一样会自由流动,只要没有什么招聘歧视,外地员工当然也会占据一席之地。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只要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变,国家开放的宏观战略不变,企业总体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本地人逐步取代外地人”的招聘现象。

毕竟,现在跨国工作都越来越流行,怎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呢?

三、对一家企业来说,用人需要有包容和开放的格局

这次疫情在武汉开始爆发,因为其影响力巨大,之后便有少数企业招聘方开始对武汉求职者乃至湖北求职者产生歧视的态度。

比如湖北籍求职者去投简历,即便视频面试时聊得挺好,HR一看简历上写着湖北籍,就找各种理由拒绝录用。

这都什么年代了?思想还如此迂腐吗?

该隔离的是病毒,绝对不是湖北人!

所以,我呼吁广大的企业管理者和HR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格局去看待所有的求职者,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应聘环境。

就好像当年的秦国一样,假如秦孝公没有广纳全国仁人志士的胸怀,又哪里会有著名的“商鞅变法”呢?秦国也很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统一六国的实力。

做企业也是一个道理,你放眼如今的阿里、华为这些大公司,哪一家不是海纳百川,广纳贤才的?要将企业做大做强,人才一定是关键,而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籍贯。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者:丁路遥知事,公众号:竹节先生。头条签约作者,职场教育领域营销号排行榜前十,2019年度职场领域十大头条号,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资深职业规划师,擅长个人职业咨询与心理咨询辅导。欢迎点击关注我。

丁路遥知事


这个要看是什么地方,哪个城市!例如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无论是商场里的售货员还是街上的保洁员,还有企业里的工人,沿街的商铺老板们几乎就看不到本地人,所以想招本地的工人难上加难


人在旅途69230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承包户,他们雇佣人员更倾向于雇当地人员。即便是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甚至具有诸多分公司的企业,他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有很大比例是本地员工。

所以即便没有这个疫情,我们也会发现:每一个企业招聘员工都有一定比例是本地员工。

当然,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因为这些大都市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捞金者,也有很多很多的追梦者。北上广深等一线超大型城市,往往会有很多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前来务工,所以这个时候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杂牌工。

一、企业与本地务工人员的联系。

我们发现:越是优秀的城市,越是重视本城市GDP发展的城市,他们更喜欢工厂前来。当然,这些工厂一定是合理合法,并且不会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和卫生安全事件的。

为什么每一个城市都非常欢迎企业前来入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将会带动整个城市的消费,整个城市的GDP,整个城市的务工比例。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他们生产口罩,那么这样的一个企业,随便安排在一个城市里面,在没有做到绝对意义上全自动化的前提之下,必然会招聘员工的,对吗?

甭管它招聘10个员工也好,还是100个员工也好,它每多招聘一个员工就解决了这个城市的就业困难问题。

二、一线城市更倾向于择优录取。

一些地级市或者18线小城市这些城市,他们的企业招工更倾向于招聘本地人员,因为招聘本地人员能够节省成本。

尤其是招聘一些距离这个企业非常近的员工,可能连他们的早饭、中午饭、晚饭都不需要承担,连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不需要承担。每天早上骑着个电车就去了,然后中午就回家了。

那么对于一线城市,对于那些超大型企业而言,他们招聘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HR前后忙活。

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能够在一线的大城市里面找一份工作,而这个时候的招聘就从就近原则转为择优录取。

三、疫情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招人的选择,但影响不大。

针对于一些小企业,尤其是近期就要开工的企业,他们招聘员工当然是优先选择就近员工。

但是从长久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企业招聘员工尤其是大型企业、跨国企业招聘员工更倾向于择优录取。

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只要你愿意在这个地方上班,那么你的老家在哪里,企业可能不会在乎。


我是厦九九,上市公司品牌总监,职场二宝妈,成长学习博主、头条号签约作者,写作教练,《撑过去,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写走心的成长感悟、实用的职场分享、高效的写作技巧,欢迎关注我。


厦九九


还是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老板当然希望本地人越多越好,可是本地人力资源有限,大多数都是靠外地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每年河南去浙江的人员有260多万,可是截止到三月一号返浙的只有五十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国富亲自跑到河南签订协议欢迎河南务工人员返浙,如果本地人能满足的话他还用跑那么远去要人。只是在房租越来越贵的情况下以后来杭州的人会越来越少,希望浙江政府能出点相应的政策,广东那么多的务工人员房租也不过三四百。


浮生若梦huang


疫情过后,企业会不会用本地人来取代外地人。答案是不可能。

为什么这样讲?企业招没有本地人外地人之分;招人主要取决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招到合适的用工人员;你说的应该是一些大的制造企业;或者一些大的企业;对于他们而言,除非待遇福利足够好,才会处于卖方市场,等待找工作的人很多,大多数情况下,人都不容易招聘齐,还有多少选择余地?

第二,董卿说,“枪响后没有谁是赢家。”这次疫情,除了外地人因为封路等不能回归外,本地人还不是如此;哪里也走不了,小区出门都要出入卡,除开一些居民日常消费必须的企业开工,其他的都没复工,等待通知。这种情况下本地人和外地人没有区别;

第三,人员流动性加大,地域区别越来越小;对于公司而言,只要招到合适的人就行;可能个别老板会偏重家乡人一些。而对于员工来说,天南海北的一起工作,除了个人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稍有差异,估计其他的都差不多。


我是明媚,与你分享职场心得体会,创业故事,一起向上生长。欢迎关注,你的关注是我分享的最大动力。


明媚清谈


上次病毒危机到本次17年,上次是无准备,这次是玩忽职守、报喜不报忧的官僚迎合主义、腐败胆大妄为、贪赃枉法、近水楼台……[害羞]以后看政策怎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