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人,總願意回頭,倘若望去只見滿目的煙霧時,又只得鑽進書堆裡,尋找自己的精神需要。一串串問號,一聲聲嘆息,一點點的思索。狐疑或是理解彷彿已無關緊要。亂世的煙塵早已灰滅,留下清冷的文字於史書上獨守千秋。

想想吧!那些文字產生的過程。容納了太多的故事,也可以說那些故事竟到最後只是幾首詩文。時代如此凋零,文人本也脆薄如紙,倘遇見那些不平之氣,倒也能吞吐千年。

白馬篇

曹植,一個天大的才子,可惜竟不能見容於那個時代。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曹植

他是曹操的第三子,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魏志.陳王傳》也說他“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並能背誦“俳優小說數千言”,像這樣出類拔萃的孩子誰不喜歡?何況乃父是曹丞相。

他也實在佩服父親,不當皇帝,卻比皇帝大,就這招就夠他學的。哥哥子桓小時候對他還是很

好的,可是有一天父親讓子建作那篇《銅雀賦》後,子桓就不搭理他了,因為父親曾當著眾多文臣武將面稱讚子建,老師楊修曾推測植有可能會成為太子,還有,丁儀兄弟也在暗中幫勁,文人們短時間的結營,植的氣候彷彿開始形成,但一切才剛剛開始。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影視形象

他並不很想做皇上,但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不想。自己不會在父親那兒過於偽飾。還好,這時的父親還不算老,經常把得意的詩文拿給自己看。自己也實在佩服父親那首《觀滄海》。文人有時真是奇怪,害怕戰爭,卻又喜歡刀兵。《白馬篇》就是植的影子,他希望大家都能“視死忽如歸”。文人常常喜歡把自己託付於沙場而不是筆墨。楊修在世時,植還寫過一篇《與楊德祖書》,其中毫無矯情地說:“辭賦是小玩藝兒,本來不足以宣場大道理展示未來。揚雄這個漢朝執戟侍衛小臣,曾說辭賦乃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我雖然德淺、地位低下,還是希望盡忠朝廷施惠百姓,建立不朽的功業,名刻金石,我怎能只以寫作為功”績,靠辭賦做君子呢?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楊修影視形象

是的,他們始終都想擺脫文章,可是裡面竟有難斷的情結,越想離棄,卻走得越近。年青氣盛,那一匹匹白馬,彷彿正仰天長嘶,待一展風采。想得越美,摔得越疼,也許白馬只能於惡夢中驚醒,或是走進冷冰冰、 醉醺醺的詩文,長嘶幾聲,算作不平。馬蹄聲聲破碎,青春片片凋零。

矛盾糾結

父親會不會選他為“太子”呢?有時酒醒便也會枕臥月光琢磨起來。可是自己真有些背運,幾次的丟人場面都被喜歡自己的父親撞個正著,哥哥雖未被父親大加稱讚,可也沒什麼讓父親生氣。自己的老師,還有丁儀兄弟,甚至是老前輩王仲宣,徐幹他們也跟著著急。告訴植應該怎樣行怎樣說話。可植卻總感覺自己不是那些小人,我一個才子,怎麼能和那些勢利小人一樣呢?有一回操出征,他和子桓並送路側。植稱頌功德,談吐有章,左右矚目,操也非常的高興。子桓這時有些失落,文采言語比不過了,可怎麼才能讓操感到自己的情感?他想起行前老師的指導:“當行流涕可也!”況且子桓演技實在不差,滿臉悲情哭拜於地,操很感動,左右也連聲嘆息。大家於是開始以為植言辭多華,而誠心實在不如子桓。子桓的這位老師叫吳質,文章寫得也不錯。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曹操影視形象

曹植因真誠而“虛假”,曹丕卻因造作成了“真誠”。

老師楊修死了,被操給殺死的。但植知道這也是因為父親不再喜歡自己,不然怎會殺自己的老師?當然殺他的理由很多。這比殺自己還要痛苦。恩師亡歿,豈只能用眼淚悼祭?那一刻轅門外風起,冷清如雪,植開始感到孤獨。

抑鬱滿懷

這是一個真正的大抑鬱者,父親最終被御之以術的哥哥征服了。別人說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說他只隨著感覺走,不會刻意經營自己。也許是對他的惋惜,抑或同情?那個時代不要這樣的單純人士,於是酒氣開始在他詩文泅散開來,醉醺陶然,卻悲感萬千。反正有酒喝就行,有錢花就行。可是一切卻並不這樣簡單,要求漸低,而遭遇卻每況愈下。還記得一個甄逸女吧?植喜愛她,可她卻被操送與子恆。植因思念她竟恍惚成夢,遂作《洛神賦》。裡面的折磨不可言述,這既是政治上的失敗,也是情場的失意,如果父親喜愛自己,又怎麼將她送給哥哥?折磨從此開始,悲情寄寓文字,千年後回顧此文時,倒也感嘆倘曹植得到逸女,那天下必無此文。其實,逸女永遠“嫁給”了曹植。只不過痛苦聚集,而千年分享的美麗竟以兩人的悲情為代價!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洛神賦

曹操終於死了。死得有些張狂。突如其來的應該不是悲傷,而是恐懼。他知道,做了皇帝的曹丕會怎樣的對付他。先是丁儀兄弟被殺,皇上殺臣下,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死就死了吧!丁儀活著也挺累的,可是受折磨的竟是曹植。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父親殺了自己老師,哥哥殺了自己的朋友,或許師友不與自己交好,也可能會死,但他們的死畢竟與自己相關。詩文更加悲慼,噤若寒蟬又豈能躲避?一座囚籠已自然形成,陰暗漫漫湧起。

終於要他賦詩了,而且是七步之內!理由簡單而充實,因為聽人說你是才高八斗,天下第一,如果你作不成,即是欺君。曹植不知道要悔恨自己的才華,還是幸虧有了這樣的才華,總之,他好不是滋味,像一匹馬在眾人的窺視下估價待售自己的筋骨,他怕死嗎?也許不怕,也許怕的。別忘了他有太多的抱負,怎能就這樣一死了之?於是七步竟成了跨越生死線的距離、而二十個字竟是一 瞬間的生死密碼!

那麼好吧!聽聽這歷史上最具有質感的腳步聲,看看最具有神采的幾行文字吧!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我一直把這幾句看作當時文學界的絕品。不單是它本身的魅力,更多是它的寫成環境。他的不怕死表現在: 那樣殺氣的場面,還能寫成如此優秀之作。試問怕死的人能寫成嗎?可是他為什麼要那樣聽話,讓他寫他就寫?骨頭為什麼不硬點,那個“遊俠氣度”哪兒去了?詩已經告訴我們,詩不是俯首求饒,低三下四,也不是高亢響亮,大義凜然,而是一種無聲的痛吟,字字泣血。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相關畫面

曹植就是曹植,一個遭到欺凌的人,逼迫他的人是當今的皇上,他的同胞兄長。

結局悲涼

殺他不成,也就不想殺他了,給他貶得遠一點也就成了。曹丕沒有父親的文采,卻有乃父的毒辣。

公元226年曹植寫了一篇“酸不啦嘰”的詩文,是為曹丕寫的《文帝誄》,哀誄的對象是這位同胞兄長,但是空泛拖沓,平板做作。從天地之分寫至大行之德,完全是應付之作。是的,對曹植來說,現實中的這位兄長只有君主之威,而無手足之情,只有萁豆相煎之忌,而無兩心相契之誼。接著明帝曹睿登基,依舊放心不下這個任性而行、不自雕勵的叔叔,於是讓他再次徙封。迫害沒有結束,災難還在繼續,這是公元227年。曹植本以為“換了新一代”場面會好些 ,沒想到曹睿在“整人”方面比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憐的曹植依舊天真,還想有一番作為,有《求自試表》為證結尾這樣寫:“臣所以敢於向陛下陳述自己的想法確實是因為我們是骨肉之親,氣血相通,休慼與共。希望用塵霧一樣的微物來補益國家,用螢燭一樣的微光替陛下增暉。因此敢冒犯著別人的非難,獻上自己的一片忠心。明知要被朝廷恥笑,但皇上卻不會以人廢言,若蒙陛下稍垂聖聽,則是臣的莫大榮幸了。”

曹植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以出世才華贏得了怎樣的不朽

洛神賦原文

對於這個叔叔的一切建議請求,曹睿不予理採,並於太和三年將曹植徙封東阿王,甚至使他“陋同匹夫"。而且曹植又看到排斥同宗重用外戚的後果,日後的司馬昭就是這個曹睿的“傑作"。

不錯,生於寒門也就罷了!可他偏是曹操的兒子!不甘心終於更加悲慘。還沒學會“道不行則乘桴浮於海",可惜!兩代的折磨,終於公元232年,他永遠的走了,可以去洛水河邊找甄逸女,也可以去找老師和他的朋友們。總之,他解放了。而曹氏霸業也將灰飛煙滅,終成土灰,這多像曹操的一個讖言!

覽閱完畢,臨卷嗟嘆。想向那些逼迫曹植的古人說聲謝謝。時代到了此時,以現今的眼光打量過去那些挫折,那些禍害過他的人做得倒也不壞。倘沒有他們,歷史上會有一個並不怎樣的皇帝,卻會損失最傑出的文人。那些攻擊、誣諂、廝殺早已寂滅,可那些詩文竟幹秋不老。之前的屈原,以後的王勃、李白蘇軾,他們何其相象!折磨的結果不是頹敗死灰,反倒是異常的光昌流麗,千古流芳。文人,這才是他們的最大的魅力所在。

他們的形象是詩。抑揚頓挫,充溢於那段歷史,涓涓作響。當我們翻開來時,一種風骨,一種氣象迎面而來,文字如舞,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未曾凋謝的秀美。

是的,美麗何曾消散,文人不曾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