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有人说儿子就像皮夹克,好看,但不保暖;女儿就像小棉袄,普通,但是贴心。

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无论是皮夹克,还是小棉袄,终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感。

可偏偏,有的皮夹克却成了杀人的刀,有的小棉袄却成了催命的符。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3月14日的封面新闻,报道了一件发生在3月9日,福建大田县的痛心事件。一名13岁的男孩因不好好学习,被其父亲教训,并不让其玩手机后负气跳楼,孩子爷爷听闻,追上天台,却不慎失足坠落。孩子掉在楼下屋顶,造成擦伤和骨折,而爷爷却永远的失去了生命。

这样的新闻是否似曾相识?

历年来,这类因家长约束孩子玩游戏,而发生的各类自残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即便不算稀奇,但每每看到,总忍不住心痛。

像3月9日这例,孩子的爷爷无辜送命,这枉丢的性命,又该是谁的责任?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生命何其重

当游戏的砝码与生命的砝码摆上同一台天平时,无疑,游戏是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可为什么,那些孩子却会轻易的选择了抛弃生命。

也许,在他们的天平上,与生命相对峙的,除了游戏,还有其它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

也许是扭曲的自尊心,也许是空乏的内心,也许是冷漠的情感,也许是脆弱的灵魂……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自尊的前提是尊重他人

很多孩子常以自尊心受到伤害为由,做出种种偏激的行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阶段。这时,很多孩子的父母往往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想要纠正孩子的种种过错,另一方面又惧怕激起孩子的不满,于是小心翼翼,模棱两可。

其实,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事物的判断,父母越是小心谨慎,孩子越是盲目自信。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孩子误以为,自尊心就是自己受他人尊重的权利。却不知,受人尊重的前提是尊重他人,自重者才能得他人尊重。

德行不修,何谓自重。

不尊重他人,凭什么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有清晰的对错意识,在孩子的行为上毫不含糊,对了肯定,错了纠正。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让自己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切忌本末倒置。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内心充沛才不会钻牛角尖

想不通一个问题,往往是思维进入了死角。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一条单一的线,那他永远都是在钻牛角尖的路上;如果他的思维如一颗大树,那他总能找到鸟语花香。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广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动则以死相逼的孩子,并非事情真无法解决,而是孩子的思维只有“死”这一条。

增加孩子思维的广度,首先得培养孩子充沛的内心。心里装的东西越多,想得自然越多。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增加孩子的见识。让孩子知道,世界非富多彩,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此即彼。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爱他人才能爱自己

百善孝为先,孩子尊重、敬爱父母,天经地义。

对父母存敬畏之心,才会懂得感恩,才能充分理解父母的爱。

心中有爱,才能爱他人。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忍心伤害自己的。

因此,爱他人,才能爱自己。

向孩子索取爱不是贪婪,而是教会孩子爱他人的道理。在孩子面前无底线的让步,不是爱得有多伟大,而是在用自己的无知来伤害孩子。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坚韧的性格重于健壮的体格

遇险则止,不是胆小;遇难而退,不是无能。

陪伴孩子披荆斩棘的,不是他人,也不是能力,而是无敌的韧性。

有韧性,才能承受各种打击;有韧性,方能涅槃重生。

孩子承受不了一点打击,受不得一点委屈,正是缺乏韧性。

韧性从何而来?

烈火重锻出好钢,千锤百炼显韧性。没有经受过挫折,怎知战胜挫折;没有承受过打击,如何化解打击?

孩子的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风顺水,父母能狠下心来早些让孩子承受困难,孩子越能在后续的日子里游刃有余。

不一定只有伟岸的身躯,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坚韧的性格同样可以。

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孩子偏激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