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作者丨張思瑋

從年初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泥潭”,到如今走出“至暗時刻”,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中國本輪新冠肺炎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新增發病數在持續下降,疫情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

“按照以往標準,如果一個地區在病例‘清零’後再過兩個潛伏期也就是28天,沒有再發現新的病例,基本上可以確定疫情已被阻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

不過,多位專家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即便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也不能輕言“結束”,還須警惕境外輸入病例。但考慮到普通民眾的就醫需求,各地醫療機構恢復正常醫療秩序已經迫在眉睫。

那麼,醫療機構如何才能安心“復工”?為此,本報編輯部邀請國內多位臨床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進行討論。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須重點關注有發熱和呼吸道症狀患者

新冠肺炎從發生到高潮再到回落,擺脫不了波浪形規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雖奪得階段性成果,仍要防止死灰復燃,一要防外部輸入(國外大面積暴發),二要防內部潛在病毒攜帶者的擴散。

根據新冠病毒自身和流行特點,醫院在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工作中,防控上首先要關注有發熱和呼吸道症狀,且有流行病學史特徵的患者,如果有聚集性發病更要高度重視,必要時在診療中可以增加影像學檢查以排查疑似患者;其次仍然需要做好醫患的宣傳和防護(戴口罩、手衛生)。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疫情尚未徹底控制之前,復工復產期間,醫院每天仍要做好區域的消殺工作。

隨著國內氣溫升高,病毒生存力預計會大幅下降。不過,隨著疫情在全世界暴發,新冠病毒極有可能會長期存在,但人類並不是它的最佳宿主。隨著它在人群中的傳代次數增加,毒力會逐漸減弱,可能會像流感病毒一樣長期與人類共存。如果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讓新冠病毒找到自己的最佳宿主,各得其所,將會減少對人類的侵害。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

鑑於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發病早期沒有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呼吸道症狀,因此醫療機構在“復工”後,應該認真執行標準預防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風險。

標準預防是醫院感染控制中最基本的理念,其核心就是醫務人員在日常診療活動中,將任何一個患者都視為具有潛在感染危險的對象來進行隔離管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等均具有潛在的感染性,必須採取隔離和防護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標準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採取的一組感染預防措施,覆蓋醫療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手衛生、被動和主動免疫,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防護服、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汙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醫務人員應學會評估執業環境和操作中的職業風險,要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和操作的感染暴露風險採取相應隔離措施併科學合理地選擇個人防護用品。需要注意的是,標準預防強調“雙向防護”,在工作中,既要防止病原體從患者傳播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病原體通過醫務人員傳播給患者。

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病毒,因為人類沒有預存免疫力,一旦大流行過了,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便會終止流行,之後便進入散發流行。在目前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形勢下,如何早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仍然是一個嚴峻挑戰。因此,在醫療活動的任何時候,只有認真執行標準預防中的每一個環節,針對醫療護理操作可能的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個人防護措施,認真做好手衛生,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風險。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顏學兵:每個科室應設立隔離病房

對於不同級別醫院的復工,需要做好兩點。一是及早發現新冠肺炎病人,防止新冠肺炎院內感染的發生。尤其是基層醫院或者患者就診的首診醫院要做好有效的篩查,如果不能及早發現疑似病人,發生傳染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因此,凡是有發熱或呼吸道症狀的患者,仍需要去發熱門診就診加以排除。有條件的醫院,爭取儘早開展新冠病毒的實驗室檢測。

二是對於不同級別的醫院,每個科室收治病人時都要格外關注有發熱及呼吸道症狀的,建議積極排查後收入,或在高度懷疑時,令其到定點醫院就診,避免最後確診的疑似患者在非定點醫院不同科室之間的移動,增加院內傳染的風險。特別是對那些未經過門診的住院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規範流程,減少因沒有經過門診而遺漏篩查的病例。

每個科室需要設立一個具有一定隔離條件的病房,在收治發熱尤其是發熱伴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時,先將其安排在具有相對隔離條件的單間病房。

未來,新型冠狀病毒即便在一定時間內存在,也不會引起大流行,因為現在各級醫院和全社會都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認識,一旦發現新冠肺炎的高度疑似或確診患者後,仍須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觀察。

並且,通常一般急性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轉為慢性的可能性不大。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毒可能發生變異,變異後即使病毒的傳染性增加,隨著天氣轉暖,一般來說病毒的毒力及致病性也會呈現降低的趨勢。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徐州醫科大學教授顧兵:

科學設置發熱患者診療路徑是關鍵

目前,很多行業都已經開始復工復產。醫院作為治病救人的場所,則更應該恢復日常的診療工作,否則,因其他疾病(如腦梗、心梗)死亡的人數將會上升。

醫院有序開展工作的第一重點是“安全”,既包括病人的安全,也包括醫護人員的安全,還包括護工、陪護人員的安全,其中對發熱患者科學設置診療路徑最為關鍵。而保障安全的一個重要部門就是醫院的感染管理科。同時,還要有切實可行的督查機制。

第二個重點是防護物資的保障,戰士上戰場打仗,沒有武器是不行的。號召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向醫院捐贈醫療物資,特別是口罩。也呼籲普通民眾減少口罩的囤積、減少不必要的口罩使用,比如在家中、空曠的地方、獨立辦公室等,而把口罩留給最需要它的患者和醫務人員。

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冠病毒肯定會發生變異,這已經得到文獻研究證實。即便新冠病毒長期存在,也不等於長期大流行,所以,公眾不必恐慌。隨著人類對該病毒認識的加深,一定會研究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來應對。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感染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文森:打好感染防控“組合拳”

患者來醫院就診,我們不可能對每位患者都進行胸部CT、核酸排查,以確定其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這對於醫療資源是巨大的浪費,也會造成患者過度診療。一些新技術,如新冠病毒血清抗體(IgM和IgG)快速檢查,可以方便疾病的早診早治。

所以說,感染防控需要打好組合拳:

對醫務人員,我們能做的就是嚴格落實標準預防準則開展醫療活動,比如手衛生、個人防護、安全注射等。醫院也需要提供足夠合格的防護用品。

對於患者,如果沒有禁忌,到醫院就診要佩戴口罩,並儘可能與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間隔。

對於醫院,儘可能減少入院通道,並做好人員管理。預檢分診非常重要,疫情期間需要在就診患者入院之前進行體溫症狀監測,明確是否有流行病學史。有的醫院還引進了紅外線體溫監測以快速識別體溫異常的患者。醫院也提供了很多便民服務,比如網上預約、快捷支付、遠程門診等等,方便患者就診並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在我國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下,感染防控的組合拳效果顯著。現有證據表明,病毒在傳代中毒力慢慢減弱,人群免疫力也在逐步提升。未來它可能會與人類處於一種“和平共處”的狀態,表現出散發或個別聚集案例,甚至呈現出一定的季節性特點。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醫護人員都要“重考”感控知識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的新冠肺炎病例都在清零。武漢也從剛開始的“人等床”到現在的“床等人”,方艙庇護醫院相繼關閉,並且武漢很多醫療機構開始將新冠肺炎患者納入合併管理。

這個時候,我們的確應該考慮一下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就醫需求,特別是武漢地區。

談醫療機構如何開展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醫院感染控制管理。過去,一些醫務工作者總覺得醫院感染防控是一種負擔,如今看來,它不僅不是負擔,還是保護患者、醫生的“救命法寶”。

因此,我建議,每家醫療機構都應該重新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並且對每個人進行考核,因為我們長時間處於“和平”狀態,醫務工作者防控意識有所麻痺,疏忽戴口罩和護目鏡等。

手衛生是預防相關病原體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應該認真執行世界衛生組織(WHO)手衛生建議(兩前三後),即接觸病人前、無菌或清潔操作前、體液暴露風險之後、接觸病人之後和接觸病人周圍環境之後。

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不管它是來去匆匆,還是長時間存在,我們絕不能對新冠病毒掉以輕心,也不要輕易以為天氣轉暖,病毒就會消失。

此外,我還想說,每家醫療機構都要注重對專業人員指揮能力的培養。因為一旦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我們既需要一線的醫護人員,還需要有指揮能力的專業人才。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曾繁典:

基層醫療機構應成控制疫情的第一道防線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使我們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都如同經歷了一場“大地震”,整個武漢的醫療機構更是遭遇了空前艱難的考驗。隨著疫情的好轉,我們亟須迴歸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除了繼續關注新冠肺炎患者外,也需要關注那些急診患者、慢性病患者等,否則,很可能出現疫期內新的次生問題。

醫療機構“復工”並逐步走向正常秩序,絕對不能回到過去那種大醫院人滿為患的醫院就診環境。因為就診患者過於集中,造成門診大廳、注射室、體檢中心這些封閉環境人員高度聚集,會增加包括新冠肺炎、流感等在內的所有傳染性疾病的感染風險。

因此,我們必須藉助新冠肺炎疫情,落實分級診療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作用,真正讓它們成為分級診療與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很多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還未充分發揮作用,尚未承擔起常見病的診療責任以及慢性病的管理責任。這就導致大量患者(包括兒童)湧進綜合醫院,造成綜合性醫院人群聚集,影響了正常醫療秩序,也增加了醫院感染風險。

當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與公眾的傳統就醫觀念有關,更與基層醫務工作者業務能力、醫療設備、藥品種類不足有關。未來國家應該進一步關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問題,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打通他們的專業提升通道,著力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建設。

疫情當下,醫療機構如何安心“復工”

中日友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處副處長郭麗萍:

開一張“實事求是和精準施策”的大處方

如何立足當下疫情,儘快滿足已經積累一定存量的慢性非發作性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實事求是、精準施策不失為兼顧效率與公平的一個大處方。

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實事求是意味著切實執行安全風險來臨前以預防為主的措施,無論是標準預防,抑或額外預防涉及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在應急處置時可以分秒響應地通過多學科團隊充分協作的工作機制,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預防、早治療”,這樣才能既有效保護醫護人員這支重要力量,同時實現救死扶傷,履行患者醫療安全的神聖責任,爭取做到“平時多練兵,戰時少流血”。

精準施策考驗的首先是各級醫療機構的疾病發現、檢測和監測、治療和隔離以及初步追蹤密切接觸人群的體系建設能力,其次考驗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的信息處理、決策和社會組織動員綜合能力。

特別在一些重點環節,如規範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的佈局、流程和功能,既需要醫療機構的自查自糾,也需要疾控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明察暗訪。傳染病法定報告制度和醫院感染報告及監測制度的貫徹執行,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支撐條件是信息系統的簡介界面和背後的數據抓取技術與複雜算法。而解決發熱門診的出口問題,有賴於綜合醫院的專科設置和學術水平,更要依靠傳染病醫院的收容能力和業務規模。

在這些硬核力量基礎之上,開展醫療機構量體裁衣式的醫院感染防控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及向全民普及常見傳染病的基本防護知識,大力普及手衛生和咳嗽禮儀,培養保護環境清潔衛生、不隨便食用野生動物等健康生活習慣,藉助疫苗開發和接種等防病手段升級,才能逐步實現消滅更多傳染病、控制慢性病,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

《中國科學報》 (2020-03-16 第3版 醫藥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