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失靈了,三路大軍並起拿不下眼裡"最弱的南宋"

公元1234年,蒙古人與南宋聯合滅亡金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宋朝開始直接同蒙古人對壘。雙方進入到漫長的戰爭相持階段。


蒙古軍隊的

由於在滅金戰爭中的拙劣表現,蒙古軍隊打心眼裡瞧不上南宋軍隊。當它真正開始進攻的時候,才發現宋軍並非想象中的不堪一擊,相反它比金軍更難纏,更懂得利用己方的優勢,限制敵人的優勢。實際上,宋朝可能是它所碰到的所有對手中最頑強 的一個。

機動作戰不靈了

蒙古軍隊作戰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快速機動,一個出其不意。他們能夠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快速打擊你的防禦節點。一旦某一個薄弱的防禦節點被突破,蒙古大軍就會蜂擁而入,致使對手的戰線一潰千里。而且,蒙古軍隊極少有主攻和佯攻的說法,往往把部隊分為幾路,再配置一個能力出眾的大將,誰先攻破敵人的防禦節點誰就是主攻,這樣的做法充分激發軍隊的戰鬥意志和主帥的求戰慾望。


蒙古軍隊的

這樣的作戰方式在廣闊的草原地區可行,到了山脈或者水路縱橫的地區就發揮不出原有的效用。對手只要在一些險要的關隘或者河道作出相應的部署,就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宋朝的頑強遠超想象

在最初的宋蒙戰爭中,蒙古人採取了自己熟悉的打法,軍隊分為三路從三條傳統的線路進攻南宋。


蒙古軍隊的

一條路線是"西道",從西安進攻四川。蒙古人首先攻下漢中,以漢中為跳板進入到四川盆地。攻陷成都之後,按照蒙古人的設想,他們可以從沿長江三峽進入湖北宜昌、荊州地區,再乘勝進攻湖南湖北。南宋守將孟珙依靠三峽水道的險要地勢遏制住了蒙古軍隊的攻勢。孟珙集中力量封鎖江面。接著施展疑兵之計,以少示眾,白天不斷變換旗幟和軍服顏色;晚上就虛張火把,沿江排開數十里,擺出一副大軍來援的樣子。蒙古軍不知虛實,不敢貿然前進。等到蒙古軍放鬆警惕,孟珙卻集中力量趁機反擊,將蒙軍的渡江器具一併焚燬。蒙古軍無奈之下,只好撤軍。


蒙古軍隊的

一條是"中道",打下襄陽,進而攻佔整個江漢地區,宋朝軍隊首尾不能顧。不管是順江東下,還是沿陸路東進,蒙古軍隊都可以順順當當的打下杭州。不過,還是在孟珙的指揮下,宋軍建立了完善的防禦體系,讓蒙古人在中道的進攻也喪失了機動性,變成了持久戰。後來,元世祖忽必烈發動的滅宋之戰的首要突破點就是襄陽,不過這個時候的元軍有熟悉水戰的將領,有經過長時間訓練的水軍士兵,已經不再是以前那支只知道馬背作戰的部隊了。

一條是東道,直接進攻江淮地區。不過,江淮之間河流縱橫,地形複雜。金兀朮進攻南宋,被圍在黃天蕩,險些全軍覆沒。蒙古人擅長使用騎兵,水戰不及宋軍,所以從這一路進軍,蒙古軍隊始終無法找到一個穩定的進攻點。

一連串的挫敗讓蒙古軍隊意識到攻打宋朝跟攻打其它地方不一樣。南宋疆域太大,地形複雜,自己的機動優勢發揮不出來,對手卻可以依靠地形頑強抵抗。而且,中亞作戰,兩路大軍之間往往只隔了兩三天的行程,通過快馬傳遞消息,可以快速協調軍隊的合作。南宋作戰,要麼隔著群山峻嶺,要麼隔著複雜河道,彼此之間隔著十幾天的行程,很難做到相互之間的協調,使自身陷入到"孤軍奮戰"的境地。

持久戰"是蒙古統帥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南宋軍隊成功規避了蒙古軍隊習慣的"閃電戰"模式,藉助於自身對地形的瞭解和豐富的戰略資源,打了一場掌控主動權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