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微表情出賣了你!說謊前必看!

剛剛播出的綜藝極限挑戰第五季第2期,關於“微表情”洞悉心理,堪稱令人瞠目結舌:5位明星挑選想要入住的房間後,“大堂經理”兼微表情心理分析專家紀宇根據微表情,猜對了他們每個人事先挑選的房間號!

那麼謊言是如何被拆穿的?微表情究竟暴露了什麼?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一聊微表情的“那些事”。

1. 什麼是微表情


一個人無論內心多麼強大,無論事先做過何種的心理建設,都無法掩飾內心的波動,而通過一些無意識的微表情所表現出真實的內心想法,心理學上稱這種無意識的表情為“微表情”。雖然微表情可持續的時間只有0.04秒(眨眼睛用時0.3秒),但如果你洞察敏銳,對方的“心事”都會瞬間在你眼前暴露無遺。

“微表情”雖然只是短暫的一閃而過,但這種無意識的表情更能體現人們的真實想法和動機,一旦被心理學家或是訓練有素的人捕捉到,就能洞察出“說謊者”的謊言。譬如說,某人很自然的表現出“高興”的情緒,且不含有與實際不相符的“微表情”,就能基本判斷這個人是高興的。但是如果他的表情裡閃現出“嗤笑”的“微表情”,觀察者就會更傾向於認為這張“高興”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另外,除了短暫的表情外,微表情在更傾向於指代那些“被抑制”的表情。比方說處在明顯悲傷情境下的某人表現出大部分是悲痛的表情,但嘴角卻抑制不住微微上揚。此時,這個人的內心活動是——希望表現出悲傷的情緒。但大腦皮層卻把真實的“喜悅之情”轉化為嘴角的上揚,但由於自身理性的抑制,表現的不明顯抑或較為短暫,類似這樣的差異在微表情分析中較為常用。

2. 說謊背後的行為和生理變化


人在說謊時,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聲調提高、瞳孔放大、腦電波波動異常、皮膚電升高等,而這些生理變化是由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不易受人的意識控制。所以測謊儀應運而生,它綜合了心理學、生理學和現代電子學以及其它應用科學技術而成的,通過記錄這些細微的生理反應來判斷人是否在說謊。

但對於資深的心理學家來說,不依靠儀器仍然可以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在說謊。綜藝極限挑戰第五季第2期裡,心理學家猜房間號時,當晃動岳雲鵬的手,問到是不是5號房間的時候,心理學家就感到了小嶽嶽那慌亂的小眼神暴露了不安的內心;迪麗熱巴被問到是不是2號房間的時候,身體凝固僵硬就拆穿了她。

輪到了比較能演的小豬羅志祥,他誇張的表演並沒有給他加分,由於驚訝的時間過長,被心理學家判斷,是偽裝出來的。而說到4號房間的時候,小豬驚訝遲疑了0.5秒,所以猜4號準確無誤!王迅選擇了與心理學家沒有目光接觸,但在說2號房的時候,他的咬肌很用力,再次被猜準!雷佳音提高了猜測難度——蹲下身子僅靠點頭或搖頭讓心理學家做判斷,心理學家用排除法加上雷佳音直身後的目光接觸,便很快猜到1號房!

就如同心理學家所言,“從1到5,你們每個人心裡都有痕跡”,正是這些痕跡引發了行為和生理的改變,讓心理學家能夠察言觀色,看到端倪。

3. 微表情的運用


為什麼每次項目談判,你十分謹慎、步步為營,可最後仍被人猜到底牌?為什麼每次約會,你費盡心思都無法搞清她的真實想法,追女神終成泡影?為什麼你工作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卻總得不到老闆的賞識和認可,而那個比你“懶惰”的同事卻能步步高昇?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你不懂得如何揣測別人內心,無法掌握他人內心真實想法。我們每個人天生都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都有走向成功的機會,只不過我們很少使用這種本領去“識人讀心”。

近些年,微表情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逐漸興起的分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一方面,持續升溫的心理學浪潮推動了微表情心理學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有關微表情的風靡一時的美劇《別對我說謊》和熱播一時的脫口秀節目《非常了得》,也使微表情心理學得到迅速普及。其次是,日常生活中與人打交道時,微表情會在無形之中發揮出神奇的作用,瞭解一些總不會吃虧。

在美國,司法系統、臨床醫學、政治選舉和國家安全等領域都在大量應用著微表情的研究。特別是國家安全領域,訓練有素的恐怖分子可以輕易通過測謊儀的檢測,但一旦通過微表情觀察,就可以發現他面具後的真實想法。醫學領域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從METT訓練中受益,使得他們的微表情識別恢復到正常。

4.說謊時的“小秘密”


也許你要問,我們不是心理學大咖,只是個普通人,要如何識破謊言呢?其實,說謊是有規律可循的,雖然是不同的說謊者但會暴露出相似的破綻。因為身體語言佔我們日常溝通信息的55%,更多的時候身體受無意識控制,往往比言語更“誠實”。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嫌疑者的身體語言,作為辨別謊言的參考。接下來,讓我告訴你一些識別謊言的小技巧。

1)僵硬或亂動的上半身

人在說謊時試圖掩蓋謊言,但很容易矯枉過正。為防止身體由於謊言帶來的坐立不安,他們用理性壓抑身體的行為衝動,反而讓身體顯得更加筆直、僵硬。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沒壓制住,小動作不斷。比如他會摸鼻子、玩髮梢,還有就是有一雙無處安放的雙手。

2)快速眨動的雙眼

編造謊言時,眼睛會先向上再向右看,且眨眼的速度會非常快,偶爾還會遮住眼睛,避免目光接觸。

當你喊老公做飯時,他在回答“好”的同時,卻揉了揉眼睛,那麼很有可能他雖然嘴上答應但內心是極不情願的。當然說謊時,為了讓你更加相信他所說的,會有比平時更多的眼神接觸(你老公也是半個心理學專家)。

3)捂住嘴的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用手捂住嘴,是身體下意識的在抑制自己說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說謊者通常會不自覺的用拳頭或者手掌來遮擋嘴,也會假裝咳嗽來演示自己遮嘴的動作。

比如同事一邊說喜歡你的新造型,同時捂著嘴,很有可能他內心是不認同自己說法的,但由於礙面子,所以說了一句善意的謊言而已。

4)假笑

研究表明,當人們撒謊時,會用笑來演示自己內心的慌張,當然這個笑是假笑。

據說,真是的微笑是不能偽裝的,人必須要感受到快樂的情緒,才能做出真正的微笑。如何判斷是真正的微笑呢?真笑的人眼睛周圍會出現魚尾紋,眼睛附近的皮膚會聚在一起,整個面部看起來非常的協調

。這個即使你不是心理大咖,也能根據說謊者表情判斷出來。

5.“坦白局


當你認為某人說了謊,要如何揭穿真相,讓他自己主動坦白呢?告訴你一套非常實用的方法:

1)使用開放的肢體語言:你可以溫柔的看著對方的眼睛,斜靠在桌子或牆上,表現出非常放鬆,使用開放的手勢(一定不要把手交叉起來)來鼓勵他說真話。

2)不要發難你的嫌疑人:如果你上來就問,“你不是在找藉口吧?”或“你是在騙我吧?”等具有攻擊性的問題發問,那麼說謊者會架起心理設防,將謊言死守到底。你不妨試著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你說你在哪來著?”或“你什麼時候到的家?”效果會大不一樣。

3)要求內容重複:如果他說“看,我之前跟你說過。”那麼請他準確的重複,你可以說你想再聽一遍。通常來講,把編造的故事原樣複述一遍是很難的,死若干個腦細胞後,總會丟失或改變幾個細節。

4)給他最後的機會:如果他仍然堅持不肯圖口,而你仍舊懷疑的話,不如暫時放棄,說“好吧,我希望我們彼此坦誠,你真的沒有什麼要和我說的了嗎?”你在給他機會更改謊言,這時壓力傳導下,他可能更傾向於坦白。

6.寫在最後


其實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一個從來沒有說過謊話的人。“說謊”似乎成為了一種不可避免的事情,有時候也是社交神器,譬如善意的謊言。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真的沒有必要事事較真,打破砂鍋問到底,畢竟“難得糊塗”也是一種哲學的處世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