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爱尔兰人》对中国人来说,显然是尴尬的。

中国观众,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电影面前,表现得很怀旧,很触动,很感伤。

中国人无感才是正常的。

因为电影里涉及到的语境,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体验。

在《爱尔兰人》里,我们看到一系列与美国息息相关的政治事件,这些一线串珠的国际风云,恰恰我们曾经感受到的是与影片中的美国人感受到的立场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不妨看看《爱尔兰人》里涉及到的政治事件:

古巴革命;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被暗杀;尼克松水门事件;一直到垂垂老矣的主人公在电视上感知到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这些事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与美国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也正如《星球大战》系列,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样是无感。因为我们没有美国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感知与文化濡染,所以无法对电影里的隐含的心态感同身受。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张艺谋那一代的电影学院学生,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经常有观看外片的机会。当时放映的电影中,好莱坞电影几乎不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苏联电影却受到学生非常热烈的吹捧。

可以说,苏联电影里的风吹草动,都能得到中国电影学院学生的心领神会,这正是因为苏联电影中的语境能够凭着多少年的文脉相传而获得中国人的心照不宣。但是好莱坞电影很难得到当时中国人的共鸣。

如果不是苏联的解体,彻底地断了苏联电影与文学持续对中国的输出,那么,美国文化的接受还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如履平地。

《爱尔兰人》里的主体是黑帮体系,但更为主要的事件,是一个自称杀死美国著名政界人士霍法的杀手对这一历史遗案的坦白交待。

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尔兰人》相当于一部“霍法之死”的传记片。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在网上有一部纪录片《吉米·霍法之死》,通过对记者、警方、传记作者的采访,力图还原霍法的一生。影片中也提到了《爱尔兰人》中的叙述者与主人公法兰克自称是杀死霍法的真凶,但所有的片中涉及到的各个采访对象,都认为法兰克·希兰的自陈凶手缺乏可能性与可信度。

纪录片里,提到法兰克·希兰是宾夕法尼亚洲和特拉华洲一名工会高级官员,而不仅仅是《爱尔兰人》里表现出的一个纯粹的杀手。

纪录片得出的结论是霍法之死,仍然是“美国刑事史册中最吸引人的神秘事件。”

而正是这种神秘性在《爱尔兰人》中揭开帷幕,才是这样一部政治黑幕片在影片里的语境有着感同身受体验的受众那里能够嗜之如命、甘之若饴的原因。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爱尔兰人》中,导演在他的生活的环境里,同样表达了对历史过往的一种云烟情结,就像霍法之于中国人的那种隔山观影的飘渺无着的空荡感。影片中,法兰克·希兰垂暮之年,在他的房间里接待络绎不绝的访客,中间出现了一个女护士,与法兰克·希兰有了一段对话,当法兰克·希兰提到霍法的时候,女护士一脸茫然,法兰克·希兰也很谅解现在的青年人不可能对当年掀起那么大风云突变而今天他的生死依然疑云重重的弄潮人物有所了解,这就是任何时代的激荡,终归要归于平寂,化作虚无,正如 《爱尔兰人》对于非生存在那个环境里的人来说,就像是一件不存在的热闹一样,毫无所感。

因此,可以看出,《爱尔兰人》里寄寓着导演对过往的那个时代的记忆流线,借此回顾那个血腥燃烧的岁月,而在这种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在影片中沿袭了他的习惯性的表述风格。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熟悉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一种共性的拍摄技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切入《爱尔兰人》中的叙述妙处,感知到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收获一片看好之声。下面,分几个层面,结合马丁·斯科塞斯的叙述风格来感受一下《爱尔兰人》里导演既往风格的烙印。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一、情节线索: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不注重因果逻辑关联,突出表现生活的断面

什么叫因果关联?就是由甲事件必定会激发产生乙事件。这是通常电影都会采取的线性逻辑故事推进手段。

我们看漫威的电影,可以看到它们都忠实地遵循着线性的因果关系,这也是漫威电影里总会在一段激烈紧张的打斗场面之后,会有一帮漫威英雄坐而论道,分析下一步BOSS运动方向,然后立刻分头开进,展开下一场的博弈打斗场面。

然而事实上在生活中,很多事件并没有逻辑关联。一个事件,并不会引动下一个事件去发展。但是,这并不影响生活在前进,在发展。

马丁·斯科塞斯为什么在前一段时间指责漫威电影不能称之为电影,就是因为漫威电影太过人为化的设定,远离了生活的真实。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那么,什么是生活的真实?显然,马丁·斯科塞斯在对漫威这类好莱坞主场表示轻蔑的时候,一定是认为他拍摄的作品才是电影的正宗。

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踢开那种因果关系的逻辑关联,直接把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拼图般地凑合在一起。他的电影基本是受到这一个规律的影响。

最为典型的是,马丁·斯科塞斯里的男女情感问题,都像是电影的一个调料与插科打诨的片段,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发生了,然后又轻描淡写地淡出了。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在《爱尔兰人》中,法兰克·希兰搭上他后来的妻子琳妮的时候,只是一笔带过,前妻在影片里基本忽略不提。而这种手法,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好家伙》中,男主人公亨利在黑社会里如鱼得水,找到了集体的温暖,拥有了看似美满的爱情,但在他得意忘形之际,很快犯了男人都犯的错,搭上了其他的女人,电影里对这样的情节,只是精减的带过,依然无法改变主体线索的强硬发展,因为相对于黑帮题材,人性层面上的情感折腾未免太过柔软,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刀光剑影的黑道生涯。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在《赌城风云》中,影片里的情感层面显得更为突出,男主角认识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并成功地结为夫妻,但女人的心从未从属于他。影片里的情感线看似有着较强的联动关系,但从头到尾,男主人公对妻子红杏出墙的回拉努力最终都是徒劳的,开始是什么样,最后还是什么样,影片里的情感纷争只是一种平面的模式,在赌场黑幕的逐层剖解的同时,情感关系原地踏步,显示出西西弗斯一般的无力感。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愤怒的公牛》里,男主人公一直对妻子疑神疑鬼,并且因为这种神经质的不信任,导致妻子越来越远。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飞行家》里男主人公混迹于女人之间,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人生主线上的起伏奔腾与志向衡炡。

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没有什么爱情占主导地位的情感线索,只有生活的断块,无情地堆砌与堆摞在一起。这构成了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晦涩、阴郁、偏黑的总体风格。

在《爱尔兰人》中,只要我们适应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叙事风格,便能把握他的电影节奏。

整个电影的话外音对情节的分析,是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一种惯常选择。然后电影进入到1975年这个霍法失踪的重要年份,由此也再次证明了电影的主题始终没有离开霍法的命运走向这个最为敏感而现实的主题。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影片里的法兰克·希兰与好友黑帮老大罗素一起去参加罗素表弟女儿的婚礼,也由此触发了他们对过去的回忆,直到他们与霍法之间产生了难以排解的矛盾,而由此也凸现出此次奔波千里的真正目的,正是让法兰克·希兰完成杀死霍法的使命。电影在此终结了一直倒叙的叙事进程,而展开了现在进行时的电影叙事。由此可以看出,影片的时间段有三个,但是这个时间叙事链,却是倒置的。这三个叙事分别是老年的法兰克·希兰的回忆,1975年参加婚礼的时间线,以及之前的顺时针的自然时间线。这三个时间线,暗示出导演是颠倒了时空进行它的电影断片的组接的,但整个电影的叙事链并没有失去顺向递进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完全没有必要把电影刻意地进行时空颠倒,违背了电影的基本叙事规律,看起来因果倒置,让人很不舒适。而《爱尔兰人》由于导演的一贯拼装的作派,不存在因果线索链,所以电影里的时空逆转,并不让人感到突兀而怪异,由此再次显示出马丁·斯科塞斯无视情节链的递进完整的风格。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二、人物刻画: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不仅仅展示黑暗世界,突出表现人性的亮色

马丁·斯科塞斯成为黑帮电影的代言人,那么,他的电影里展现的黑色因素,为什么能公然在正能量倡扬的世界文化体系里招摇过市?

由此,我们能否说马丁·斯科塞斯是诲淫诲盗的大师?他是否是昆汀在《好莱坞往事》里那帮反社会的嬉皮士动起暴力念头的好莱坞暴力凶杀片的源头?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实际上,马丁·斯科塞斯虽然乐此不疲地展现了黑社会的疯狂攫取的真实属性,但他正如中国的三言两拍一样,正是通过对邪恶的展示,衬托着正义与安宁生活的价值与可贵。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典电影《好家伙》中,影片里的亨利自小就从黑社会组织里感受到了力量与温暖,并且沾沾自喜于拥有这样一个社团而觉得人生富有意义,但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镜头里,日益折射出主人公在面对黑社会里的杀人如麻、忘恩负义、人伦顿失的倾斜世界时的震惊,影片里的那个随时随地就能拔出手枪毁灭无辜的普通人的黑帮成员,还有那个团队中谁也无法预测到的不测的额外危机,都让主人公感到无所适从,精神煎熬,所以后来主人公事发被捕,却由此获得安宁与平静的生活,与前面的一直刀尖上舔血的生涯比起来,他才懂得这份芸芸众生所选择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最大价值天地。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主角,很多都是大盗、大赌、大奸,但是,他们在飞扬跋扈的挥霍生命的时候,总是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与基本的人伦快乐,正由此反射出这些出轨人类价值认同的黑帮社会恰恰是违背人性的正常取向的。他的电影通过这些人物对丑恶与疯狂的历练,更好地衬托着人类社会向好的价值与意义。所以马丁·斯科塞斯从负面的社会层面,展现的却是正能量的人类精神。

在《爱尔兰人》中,法兰克·希兰是电影里唯一赋予情感的人,可以看出,电影力图在呈现出一个通常的杀手的普适性与共性的同时,更多地展示出他内心里对他所面对的黑暗社会的迟疑、忧虑与彷徨,而这种迟疑不决的人生态度,在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为主题的电影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施加于人物的维度。正是通过黑暗中的那一点微弱的人性光芒的折射,马丁·斯科塞斯把握住了每一个生命中都曾拥有的那么一点契合人类正能量精神的瞬间,从而使得他电影里的黑暗丛林中的人渣级人物,都让人涌上深深的同情。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在《爱尔兰人》中,当霍法一意孤行,执意地要与黑帮组织对着干的时候,法兰克·希兰处于进退两难的站位。他最早是因为接触了黑帮,才不至于在触发了法律之后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正如《好家伙》中的无依无靠的少年一样,是因为靠上了黑社会这个巨大的载体,才拥有了人生中最初的给养与靠山。法兰克·希兰也是因为邂逅了黑帮老大罗素才获得了能够立足世界的信心与资信。

而他与政治家霍法的接触,是借助于黑社会的推荐,才使得他攀上了一个社会组织的平台,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工会高层官员。因此,当黑帮准备抛弃越来越特立独行的霍法的时候,法兰克·希兰力求在两者之间充当和事佬,弥合两者之间巨大的出于利益差异导致的对立张力。整个《爱尔兰人》可以说最大的篇幅,就是表现了法兰克·希兰在黑帮与霍法之间如何左右逢源而最终不得不重新选择站位的一种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扮演法兰克·希兰的罗伯特·德尼罗在《爱尔兰人》中的最为出色的表演,就是他困顿于两股针锋相对的锋面中那种两难情境。当他面对罗素的层层加码的压力意图,他一副低声下气的乞求神情,而在转而面对霍法的不见黄河心不死的固执己见之时,他又处于一种欲言又止的为难状态。他的和稀泥哲学最终宣告无效,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不得不去执行杀死霍法的任务。

这种难以置信,也是即使他自诉自己杀死了霍法,但仍然无法获得历史的研究者与警方都能承认的原因。作为一个工会组织的高级官员,亲自动手,去杀死用电影中的话来说是“权力仅次于总统”的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马丁·斯科塞斯显然也意识到传主叙述的矛盾重重,所以,他将更多的镜头处理放在了法兰克·希兰内心纠结的刻画上,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法兰克·希兰的本人,还无法传递出导演的好恶之情,为此,《爱尔兰人》里特意增强了法兰克·希兰女儿佩琪的角色形象,从导演的访谈录中可以看出,佩琪的戏份是逐步增多的,而在法兰克·希兰每一次大动干戈的时候,都有佩琪厌恶的目光跟随在他的身后作出坚决的否认与鄙视。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法兰克·希兰的最终命运,就是“女”叛亲离,他的灵魂并没有得到安抚,他的内心困顿与纠结一直折磨着他,而女儿更给了他致命的一击,电影也借助于佩琪这个更代表正常世界的目光,审视着法兰克·希兰的倾斜的人生。而由此,恰恰映射出《爱尔兰人》里被扶正的一个代表着社会道德体系的价值架构。这就是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几乎很少看到正人君子,看不到漫威英雄的高大伟岸的身影,但他的价值理念并没有失衡到社会的反面,恰恰是他通过反面的人生的失常与变异的展现,来反衬着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坚强地位。

这就是马丁·斯科塞斯拍了邪恶题材的电影,但他的电影基质并不邪恶的原因。

三、 叙述风格: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不仅仅图说现实世界,突出表现黑色的幽默

我们上面说了,马丁·斯科塞斯无意于表现现实的逻辑关联,他更乐意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一点上,他与昆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使得两个人的电影与好莱坞的通常叙事手法拉开了距离。

正是切断了电影的逻辑关联,这样,马丁·斯科塞斯在打造电影的断片过程中,可以脱离掉因果关系必然要生成出的前后对应的严密性与严谨性,而可以从容地在摆脱逻辑链条的段落中,肆意地展现生活化的场景,打造一个当下情境下的真实的氛围。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在这一点上,昆汀比马丁·斯科塞斯走得更加偏激,从而形成了昆汀电影里更加鲜明的断块式的结构。

相比之下,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断块式风格还处于一种隐性形态。

在《爱尔兰人》里,我们上面说过,电影里的最核心的人物是霍法,而霍法与地方工会头目普罗的矛盾,也是电影里浓墨重彩地加以重点表述的地方。

电影里在多数叙事过程中,惜墨如金,甚至不惜让暴力场面陷入到云山雾罩的混沌中,但在表现霍法与普罗的交锋时,却不惜采取纪实性的手法,表现两个人之间的看似连篇累牍的废话。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首先,我们在监狱一场戏中,看到在饭堂吃饭时,普鲁坐到了霍法的对面,向其索要自己的退休金,两个人话中带刺的你来我往,终以言语暴力升级而转化为拳脚相加。

后来两个人出狱后,在黑帮的调和下,两个人再次坐到一起,商洽如何和平共处,但是电影表现了两个人又是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终至再次上演了全武行,一如在监狱里的那一个场景的翻版。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爱尔兰人》不惜以充裕的篇幅,交待这两段完全是生活中的纠缠于小事的喋喋不休的对话场景,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最后霍法被骗身亡的时候,约请他的理由,恰恰是打着普罗的名号。交待霍法与普罗的势不两立的关系,是导致最终霍法葬身黑手的重要前因。正是在这两段极富生活化的场景中,两个人之间的对话重复,内蕴单一,立场对立,看似荒唐滑稽,但实际上是两个人的性格所致,混沌不清的对白,恰恰是两个人内在心理的一种外化。而这一切,都是借助于这种“等待戈多”的冗赘与无意义的对话来实现的,最终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的釉彩。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对话与交流大部分是无意义的试探,但这种一伸一宿的对话,恰恰富含着相当密集的信息,这才是人们生活中的交谈的真正价值所在。电影与戏剧往往在对白中过于进行由编剧主导的语词剪裁,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生活中的真实。生活中没有信息含量的哼啊哈的,都能寓示着重要的信息传递,现在马丁·斯科塞斯采取这种全程展现生活断片的手法正是对生活中的人们接触方式的最大程度的接近与贴近。

《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这也是昆汀电影里会充斥着大段无关主题与人物信息量的废话的原因,因为他们都力图通过他们自己执意要去推行的电影叙事手法,给予他们的电影里的人物接触方式,以最接近生活的表现与呈送。

因此,我们如果把握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叙事套路,就可以看出《爱尔兰人》整个电影亦步亦趋地再次完美地全盘托出导演的旧有路数。正因为这些马丁·斯科塞斯路数的运用,《爱尔兰人》里展现了人类最黑暗的部分,但依然闪烁着人类价值与意义的光芒,这就是马丁·斯科塞斯用他的一以贯之的电影原则给予《爱尔兰人》融入的精神内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