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在體制內技術行業年收入40萬,無上升空間。大型民企請我年薪保底70萬,我該辭職嗎?

lz2208028


看清自己的職業特點和個人訴求,明白體制內工作和民企工作的區別,題主就能選了。

1. 自己的職業特點有哪些,決定您在怎樣的平臺更有發展。

技術行業內年薪40萬,如果走技術條線應該是技術骨幹了,如果走管理條線應該是中層了吧。

技術條線工作的特點有哪些?要看您真正的行業特點。

比如IT業那是技術更新極快的,骨幹的特點就是能學,40歲正是又有經驗又能學新東西的時候,估計也是您的黃金職業期,在哪裡其實都能賺到錢。但再年長些,學東西的速度就不如年輕人,骨幹的位子也是不太容易保住,收入不再增長也正常。

比如醫療行業,往往經驗值更值錢,越老越能賺,當然站不動手術臺那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不存在年齡大了賺不到錢的問題。

題主不妨看看自己行業的技術特點。

管理條線工作特點相關因素就多一點點。

技術行業的管理者往往懂點技術,但不需要精通。還有懂協調、統籌、管控、危機處理、問題發現和解決等等管理技術,這個跟年齡相關,我認為是曲線相關,40歲確實是年富力強、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雙高的時候,比較容易出成果。但50正是走向大型企業高管的時候,60可能就要走二線了。總體看管理線的職業上升線比較持久。

不管在體制內還是民企,這兩條線的趨勢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民企的“耐心”差點,您的上升線會短一點。

2.未來十年的個人訴求是什麼,決定您選什麼樣的企業

40-50歲,您最主要的個人訴求是什麼?為什麼想十年的訴求,因為世界變化快,想多了沒用,我們周圍的小世界變化不快,想短了不夠用。

這十年您要的是什麼?

穩定的收入?那就留在體制內,起碼沒那麼容易失業。

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那更要留在體制內,也許體制內也很忙,但被高薪請去民企只會更忙。您不看996、007已經被搬上熒幕演繹、被放到《奇葩說》辯論了嗎?

快速積累資本?請去民企,1-3年賺你在體制內雙倍的錢。但請準備好3年後失業。

積累企業管理經驗,為自己創業做準備?請去民企,火線上瞭解市場的殘酷、企業經營的難處、趁早體驗你離開體制這個平臺還能調動多少資源。

為小孩子大學畢業以後的出路籌謀?請留在體制內,去民企人家不會保障您孩子在企業內就業,在體制內您還能有一點點資源幫孩子找個實習啥的。

當然還有很多訴求,這裡不一一列舉,總之您要根據自己最重要的訴求去分析。

3.體制內和民企工作的區別

體制內不是鐵飯碗,但相對民企赤裸裸的逐利,還是顯得人性化一些。

民企的突出特點:

利益導向:您能創造多少價值,就給您相應的薪酬,高價值就跟您市場薪酬的75-90分位值。創業公司還可能有股權。等您的價值越來越低了,降薪、離職等就是必然。

工作和生活難區分:工作時間長比較常見,利用個人資源也是必然。下班了請繼續工作或為工作做準備。

爭利爭權很直接:有時候高管之間、員工之間的廝殺是赤裸裸的,一點臉都不要的人也是有的。

體制內的突出特點:

利益也重要,但卸磨殺驢的事情相對做的少或做的溫柔些。大家做事還有留一點餘地的,體制內的企事業單位除了創造效益,還有一些社會責任會主動揹負,做事就沒有那麼激進。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比較有可能實現。體制內拼命加班的企事業單位也有,但不會是家家如此,實現下班後照顧家庭的概率還是大一些。

國之重器,工作不僅為個人職業本身。有些體制內的企業,操作的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那這個工作可就不是工作本身了,工資可能不高,但意義就比我這種工作的意義大點了。

總結

綜合以上,題主再決定要不要辭職。總之40歲,人到中年,家庭責任比較重,職業 選擇就要更慎重些。

以上。

我是@信天翁姍兒 ,15年人力資源工作,從500強到創業公司,歡迎關注我一起聊聊工作的事。

信天翁姍兒


講個真實的案例。我公司為大型央企,集團下屬的一個分公司副總被大型民企挖走了,這位副總在領域內也是有咖位的,資歷很深厚,在分公司時也是強勢人物。被民企挖走給的條件是收入增加3倍,職務升一級,一次性買斷在原企業內的剩餘工齡收入,就是說假如你還有5年退休,現在每年收入50萬,那一次性給你250萬,還給了一些期權,這個條件算是給的很豐厚了。然後這位副總就跳槽了。

由於這個民企和我們是同一行業內的,交流還是很多的,有一次我們去這家民企調研交流,座談的時候原來那位副總代表民企和我們對接交流。隨後聊的時候我就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公司出去的那位副總每說幾句話或是拋出一個觀點就朝角落裡望一眼,每說幾句話就望一眼,後來我瞄了一眼,角落裡就坐了一個年輕人,很普通,也沒發言,當時不知道他啥意思。因為以前和這位副總一起開過會,知道他是很能講的一個人,很有範,但這次交流總感覺不順暢。後來正式活動結束,我們調研組內和他私人關係不錯人的私下聊天時才知道,他瞄的那位年輕人是民企老闆的侄子。

不知道你是否看懂我的意思了。在體制內或國企工作,不管掙多少,咱是為人民服務,是主人翁,至少不會受壓迫,是國家給工資,腰桿子直;在私企就不一樣了,在私企是要給老闆掙錢的,說白了,是機器,是工具,還要看老闆臉色,連說話都要看人家臉色,真的是跪著掙錢。

在體制內待慣的人要是去私企真的要轉變觀念和作風,這個也分人,有人轉變的挺好,有人就不習慣。具體到你的情況,關鍵看你願意為這三十萬彎腰到什麼程度吧。

說個後記,我們那位副總幫民企從我們公司挖過去一幫技術人員,在幫民企開車成功,工廠運行穩定後不到一年就被排擠走了。因為他的價值已經被榨取的差不多了,剩餘的價值配不上那麼高的工資了,所以只能走人,這就是資本的本來面目。


全面開創穩中求進


40歲了我建議還是慎重吧,如果家庭經濟不是非常緊張,還是不要走了吧。


首先,一直在體制內的人,不一定能夠適應民企的節奏

體制內,技術行業,八成朝九晚五,雖然上升空間被堵了,但是想想也能明白啊,誰在體制內身居要職會給別人讓位啊?


但是你一衝動到了民企,讓你996,工作壓力一下就上來了,其實如果在民企996年薪70萬和在體制內朝九晚五年薪40萬的時薪是真的差不多。民企一切以項目為先,以效益為先,高壓搶時間,要效率,40歲了這個節奏真能吃的消嗎?


如果去了民企適應不了,想回頭幾乎是不可能了

在體制內這麼多年,放棄體制內工作去民企,一旦適應不了,體制內回不來,辭職丟工作再找工作還是民企,就會陷入到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很可能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從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到時候為了生活,不得不去跟一群年輕人搶飯碗,40歲體力比不上年輕人,在民企非常吃虧,到時候那才叫真的騎虎難下,上上不去,下下不來。


民企都是看價值給錢,一旦產出價值不夠,變相降薪是常有的事

當然,企業簽在合同裡的內容是沒問題的,但一旦發現你適應不了他們的節奏,產出低於預期,那自然日子就變得不好過了,要知道私企變相降薪是常有的事,而且解釋薪酬的辦法也非常多。


當然,最終選擇還是要看你自己,40萬年薪和70萬保底+獎金實際上差距也是非常大,畢竟一切事情都是高風險高收益,只是要在自己的年齡承受能力和薪酬之間選擇更合適自己的選項吧。


未泯雙瞳


我自己就是大型國企工作的,所在企業效益不錯,關鍵管理崗位收入也在50萬年薪,甚至百萬年薪。我在這家企業工作了20年,目前年薪收入高於40萬。我身邊的看到的這個層次管理層人員的經歷比較多,也想就這個問題說幾句吧。

第一、即使體制內或大型國企單位,也不會保證你當前的崗位和待遇能維持到60歲退休。而近幾年幹部年輕化的趨勢很明顯,我身邊大量45-50歲左右的管理人員被85後的年輕人取代。不再擔任重要崗位的原管理者,或成為普通員工,或成為二線一般管理人員。收入和待遇自然會大幅降低了。所以在原單位耗著,並不是萬無一失。

第二、跳槽不跳槽,首先考慮你在原單位的發展空間,不能上升,那當前崗位和待遇能維持幾年?如自我評估未來幾年收入會銳減,崗位和地位都不能保證,如果你的技術確實是真本事,那還是要考慮走出去闖一闖。如果自身能力一般,那還是原單位混到退休吧。

第三、應該首先考慮對方給的短期待遇,而是評估這家企業的發展前景,你的技術是否真能給對方帶來受益,你去了在那裡會是什麼地位?70萬能堅持幾年,或還有空間賺更多的錢呢?如有真本事,走出去了,到哪裡都能賺到比體制內更多的收入。

所以,無論體質內外,國企還是民企,還是自身能力過硬才行。有能力者,建議趁著不算太老,還是出來拼搏一下!再過幾年,你連問這個問題的慾望都沒了。


浩海怒波


體制內辭職的人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但真實情況卻是,辭職後混得好的人不少,可混得還不如原來的人也很多,所以慎重考慮、認真權衡是必須的。

先講個真實事例,老領導本是沿海省會城市前程遠大的副局級領導,後被某地產公司蠱惑,以150萬元年薪(約為他當時年收入的3.5倍)聘請他做公司副總,先簽3年合約,3年後再協商漲薪和續約事宜。老領導沒經住誘惑,又自視甚高,毅然決然辭職,接受地產公司所聘。起初很是意氣風發,也為公司拿了不少地、解了不少難、賺了不少錢,但隨著他體制內的資源被慢慢榨乾用盡,公司老闆開始大變臉,3年合約期滿後直接把他解聘了,說好的漲薪和續約全落空。此後,因為高不成低不就,老領導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這才悔不當初。

講這個故事只為說明一個道理,商人逐利,企業無情,你有利用價值時可以高薪相迎、虛位以待,你無利用價值了必被掃地出門毫無情義可言。所以,是否值得辭職去民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利用價值有多大、能否可持續輸出。 因此,做出抉擇前,先搞清楚三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一,民企為什麼願意用高薪來挖你?

民企願高薪誠聘你,不外乎兩個出發點,一是看中你在體制內的資源,二是看重你高超的專業技術。民企不是慈善機構,必然要以營利為目的,拿出高薪挖你,當然是希望你能給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和財富。所以,先捫心自問,自己的利用價值何在、多大?是否能夠與企業的期待和要求相匹配。

就拿搞技術來說,體制內與民企的目標導向截然不同。體制內在於你的創新性,鑽研技術和科研成果體現在發表論文、獲得獎項上,不太在乎你的創新技術有無市場、能否賺錢。民企則不然,專業技術如果不能轉化為受到市場青睞的產品,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那統統都白搭,也絕不是企業所需要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先掂量評估自己的專業技術有多大價值,別到了進退兩難時再後悔莫及。

第二,為拿高薪你願意付出哪些代價?

恕我直言,在體制內能拿到40萬元的年薪,已經屬於高薪了。就算工資水平最高的江浙滬和珠三角等地區,行政機關中的廳級幹部也不過40萬左右的年收入。但要知道,你才40歲,就已達到了廳級幹部的工資收入水準,這足以自傲了。

關鍵還在於,你為這40萬的年薪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呢?體制內的工作忙的時候也有,但一般情況下,節奏適度、作息規律,也能有時間陪伴家人、鍛鍊身體。基本上是幹好幹差一個樣,只要專業技術等級上去了,幹得少點、質效低點,工資收入分毫不少,想要輕鬆愜意並非難事。

然而,民企能如此善待你嗎?壓根不要有此想法。給你多發一毛錢,都得讓你多幹一毛錢的活,民企老闆絕不會幹虧本買賣。在民企,請半天假扣半天工資是通行做法,否則員工老請假老闆喝西北風啊。在體制內呢,要辦點私事請個一天半天假,跟領導打聲招呼就能走,工資照常發,一分不會少。要拿70萬以上的年薪,就得付出與此相當的努力和代價,這就是付出與回報比,體制內與民企哪個更好自己可以掂量一下。

第三,是否考慮過被民企炒魷魚的風險?

在沒有把你挖到手之前,民企老闆的熱情與承諾是有水分的,即使簽訂了協議,那也是有期限的。當合約期滿,如果老闆認為你的價值不能與企業付出的代價劃等號,降薪是必然的,炒你魷魚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想清楚,真遇到了這樣的困境,你該如何應對?另謀職業自非難事,但工資待遇如何、發展前景怎樣就難料了。真要辭職,還需做好這方面的打算,否則事到臨頭仍束手無策,最終受影響的只會是自家的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謀定而後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預則立的必要之舉。

綜上所述,辭職須謹慎,考慮清楚再抉擇,一旦選擇了就無怨無悔走下去吧,人生有很多種活法,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才是最佳選擇。

歡迎關注職場李論,更多職場思悟解析,期待與您分享!


職場李論


我10年去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當時有一個新的項目上馬,做一家國際知名企業的文檔系統的支持。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項目組聘請了一些有經驗的程序員,薪資比較高,而我因為沒經驗,拿的工資比較低。大約半年後,大家都搞清楚了怎麼回事以後,這些高薪的程序員一個個的被辭退,替代的是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項目組只留了幾個牽頭的大牛。


骨頭26


40歲這個年齡確實是比較尷尬的年齡!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做有關職業等重大選擇是必須做到慎而又慎,因為一旦在這些方面選擇錯誤,基本上沒有翻盤的機會。但在這個年齡階段,生活壓力也是最大的,往往為了創造好的生活條件,面對機會時又不得不作出選擇,比如說這道題。

我現在是體制內人員,也剛好滿四十歲,現在每月工資拿到手4500元(題目中年入40萬,我理解為拿到手40萬),如果套用題目所給的條件,那就是有一家大型民營企業給我月工資7800元讓我辭職,問我幹不幹?我的答案是:不幹!

為了權衡利弊,讓我們來算幾筆賬:

經濟賬

我拿到手工資是4500元,這屬於實發工資,但我應發工資不止這些,應發工資還應該包括養老、醫療(大病)、失業保險,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等,特別是住房公積金是大頭,每月自己繳納的加單位和國家補助的應該在1200元左右,醫療保險每月打到醫療卡的錢大概在100元左右,這樣算下來,應發工資在6000元左右。在7800元與6000元對比之下,為了區區1800元打破鐵飯碗好像不值得。而且,作為技術型人員,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隨便在外面兼個職,掙得都比工資多,何必呢?

發展賬

在算這筆賬時,肯定有人會說,在企業體制下,更有利於技術型人才發揮其技術優勢,能夠憑藉技術實現更多的收益!對這種看法我舉雙手錶示贊同,但有一句話我們一定要牢記:企業以追逐利益為根本目的!

今天這家大型民營企業能夠給你開出高於原單位將近一倍的薪資待遇,是因為他看重你的專業技術能夠給他們創造利潤,而且正處在幹事業的年齡,但當你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越來越不濟,無法保證自身的技術優勢,為企業創造的利潤與你的待遇不匹配時,你也自然會受到優勝劣汰——這一企業員工生存法則的影響;舉個最壞的假設,如果你剛進企業沒多少時間(幾年甚至幾個月),突然出現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而你的專業技術針對的只是原來的生產工藝,這時候你該怎麼辦?離退休還有很長的歲月,你甘願做一個沒有價值的閒人,還是從頭再來?

而在原單位,在現有體制、或可能預期的改革環境下,你基本上不會面臨以上的危機險境,及時你的專業技術落伍了、跟不上時代了,你也可以憑藉你豐富的工作經驗、長期的工作資歷和一定的人際關係,雖然說沒有上升的空間,但從技術崗位轉到平級的管理崗位也未嘗不可,轉崗總比下崗強啊!

付出賬

體制內,雖然不能完全將你的技術優勢轉換為金錢收益,但他的工作時間是固定的,不管你是技術型崗位還是管理型崗位,這一點在某重程度上是缺點,可也是優點,至少你有時間享受生活、有時間陪伴家人。也就是說體制內的單位在對職工的權益保障方面是做到位的,完全按照法律辦事。

但企業就不好說了,特別是技術型崗位,一般都是實行24小時倒班制,人可以休息,他不肯讓機器休息。如果一旦在生產工藝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或某臺設備出現問題,而這剛好是你負責的,也是你的專業方向,不管你在崗或在休息,我想你必須做到隨叫隨到,哪怕白天黑夜,俗話說得好“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雖然事後按照《勞動法》,你會得到金錢補償,但有些東西是金錢代替不了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增加了你的付出。

在就是企業的人際關係和體制內單位的人際關係複雜程度也是不可比的,它存在更現實、更直接的利益衝突,人情因此也是非常淡漠的,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你也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耗費大量的精力,這也是筆巨大的付出,不得不考慮。

算來算去,沒有一筆賬不虧本!還是洗洗睡吧!

笑臥職場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呆在體制內,我在民企幹過,在事業單位也幹過,民企除非你是創始的那一批或者有原始股的,你要是後來才加入的幹活的那給再高工資也沒用,因為你的高工資根本拿不了幾年,不穩定,拿再多也沒用,不高個3-5倍基本不需要考慮


佛系博士


作為一個從二十多歲就從事業單位跳出來的,給一點建議:

1,首先你要審視自己,比如如果現在技術崗,是不是對技術感興趣,是不是有持續學習慾望,能不能接受新事物個挑戰。好好先審視自己,很簡單,看看過去自己20多年工作中,一般是怎麼做選擇的。這點最重要。

2.民營企業第一看行業,如果是是風口行業,比如5G行業,你又是技術崗,妥妥的跳槽,五年後200萬年薪都有可能。幹一年抵得上國企5年,什麼都不重要了對吧。

3.看了行業看老闆,老闆性格為人,雖然說在商言商,但是老闆為人很重要。簡單來說,就是過去是不是一直說到做到不食言。

4.如果都不差,我建議跳槽,很簡單,上面評論都只看到什麼幾年後企業不認賬。相反,我認為,你能在國企都做到40萬年薪,一定是一個善於學習,有想法的人。現在外部條件就算再差,中國未來10-20年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不變。大環境不變,自己又善於學習,你還怕工作?一年翻幾番都是有可能的。

至於什麼退休後福利問題,第一,國企,甚至公務員改革大方向,取消或者減少退休金是確定的事情,第二退休前多賺點錢不比靠退休金舒服??

什麼企業幾年後踢走你,這都是那些沒有拿過五十萬年薪以上的沙雕說的傻逼話。我一個管理類的人才,現在都不愁四五十萬年薪的工作。你一個技術類人才,怕個屌。

當然,前提是你是技術性人才,不是資源型或者管理型人才。


山姆哥哥DY


從年薪40萬飆升到70萬,從沒有上升空間轉為充滿挑戰性,誘惑力確實非常的大。但認為作為一名40歲的職場老兵,我認為沒有必要辭職。

01、穩定高於一切

40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需要承擔起更多的重擔。雖然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有更高的追求,但是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誠然,跳槽看似可以帶來更高的收入,但是由此對生活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我和題主同齡,11年前為了高薪而選擇跳槽到目前這傢俬企。當時企業在行業內也是影響力頗大。但隨著老闆年齡的增大,企業缺乏創新和發展的理念,目前已是岌岌可危,員工也是人心惶惶。現階段的我更看中的是穩定性,當然收入也很重要,但和穩定性相比,就不是決定性因素了。

02、新環境意味新機遇,但也蘊含著新風險

以前,聽過一堂人力資源的培訓課。課程中有這麼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當你高薪跳槽到一家企業的時候,所有人都將你視為壞人;當你證明自己不是壞人的時候,你才有機會證明自己是好人。這句話真的說得很在理,當有空降兵高薪降臨到企業的時候,我們常常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來看這個人。所以,當你選擇高薪跳槽到一家企業的時候,你看到更多的是機遇,但也應看到其中蘊含的新風險。

03、選擇從頭開始,你是否具備應有的心態

作為體制內的一位老員工,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應該是比較根深蒂固了。體制和民營企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載體,其工作方式和人際交往的方式也是迥然而異的。當你準備從體制內跳槽到民營企業的時候,你是否已經做好充分的心態改變。如果沒有顧慮到這一點而盲目選擇跳槽的時候,你會在新的企業過得掙扎而痛苦。

結束語

當面臨抉擇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別人的建議,只是一種參考與借鑑。至於是否應該選擇跳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的答案。關鍵你是如何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