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有機自然觀中關於局域自然的初步引入問題

近百年來,科學天翻地覆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由於近代科學率先在西方出現,並得到快速發展,這對於當時人們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加之西方基督教傳統觀念:人是自然的管理者,機械自然觀應運而生。在這種“人高於自然”的理念下,人類對自然進行了無節制的索取且不以為然,當然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變得毫無保留。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關於局域自然的初步引入問題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局域自然初步引入問題思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哲學家開始了他們的思考,人類真的高於自然而存在嗎?其中為代表的懷特海提出了他的過程哲學,在過程哲學中唯一的基本要素是實際實體(actual entities),思維和物質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從同一場合的經驗中抽象出來的[1]。那麼在這種觀念下自然和人類也是平等的,人類與自然不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而變成互動的有機體。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關於局域自然的初步引入問題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局域自然初步引入問題思考


這種觀念與我們當代環境保護的理念十分契合,特別是在當代的中國。自從五四運動之後,西方科學思維在中國扎穩腳跟,似乎“科學”即正確,但同時機械的自然觀也得以傳入,並動搖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理念,這使得中國也曾經通過破壞環境來實現粗獷式發展。當然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用現代的思維去苛求過去的人,畢竟沒有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我們可能還在餓肚子,哪有精力去思考這麼高尚的問題。

回到有機自然觀,人類和自然要想成為有機整體,關鍵是人類和自然如何互動。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要想生存,必須消耗能量,而能量來源於自然,我們可以定義非人類社會擁有的就是自然的,例如太陽也屬自然。如果要平等對待自然,那麼就要做到索取和付出的對等,也可以說向自然索取多少能量,就要歸還多少,而歸還的應該是高級能量,例如生物能,而非熱能。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關於局域自然的初步引入問題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局域自然初步引入問題思考


但是眾所周知,在無外功輸入的情況下,熵是增加的,非熱形式的能量總是減少的,似乎這麼思考下去人類和自然永遠無法達到平等,人類總是會加速熵增。然而,我們可以引入一種所謂“局域自然”的表述,即既然整個自然界和人類本質上是不對等的(在人類要生存的前提下),那麼我們應該做到人類和周圍自然平等共處,也就是地球。

我們有必要明確什麼是“局域自然”,我在此粗糙的定義一下。局域自然是嵌套在整體自然中的、會與人類發生雙向互動的部分,例如地球是局域自然,而太陽系就不是局域自然,因為目前而言,人類如何活動基本不會影響到太陽系的演化。

那麼人類該如何向局域自然輸入能量呢?人類應該藉助自身科技從局域自然外索取能量,然後再輸入自身所在的局域自然。舉個例子,比如植樹就是向自身所在的局域自然輸入能量,而樹苗的培育和運輸需要能量損耗,這時就需要向局域自然外的自然部分索取能量,如太陽,通過高效的太陽能發電來補充人類從地球索取的。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關於局域自然的初步引入問題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局域自然初步引入問題思考


以上便是我從懷特海的有機自然觀的一個簡單推導和挖掘,我認為這是有機自然觀的一個當代價值。我們現代人類不可能為了保護局域自然而自廢武功,反而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科技來保護局域自然。簡單來說,實現人類與局域自然平等的方法是向局域自然輸入相同多的高級能量,實現手段是人類藉助高科技向非局域自然的自然部分索取能量。

注:該文章始於懷北莊某高校某必修課程2020三月中旬C同學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