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別哭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別哭

文|王鴻飛(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屠呦呦女士獲得近日頒佈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可喜可賀。

可是也有人因為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和沒有科學院、工程院兩院的院士頭銜這樣的事實來詬病中國的院士評選制度,這就有點不公道了。

2011年屠呦呦獲得美國Lasker醫學獎的時候,俺就在科學網博文《屠呦呦、青蒿素、臘斯克獎、周維善,以及中國學術界的劣根性》博文中(鏈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487882.html)替國內沒有獲獎的科學家們講過幾句公道話。這一回俺還是要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講幾句公道話。

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不是院士,這樣的事情從古至今並不稀罕。

遠的不講,比如1911年法蘭西科學院就不選居里夫人當院士,儘管居里夫人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法蘭西科學院至今依然巍然屹立。

近的就說俺比較熟悉的咱們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的Alan MacDiarmid教授,他200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時候,也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僅他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他一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Alan Heeger當時也不是。

有案可查的是,Alan Heeger於200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而Alan MacDiarmid於2002年才當選。這又是怎麼回事?我當年的博士後導師那時候正好是賓大化學系的系主任,他告訴我說Alan MacDiarmid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美國國家科學院有關部門就給賓大化學系的美國科學院院士打招呼,說你們趕緊把Alan MacDiarmid的提名材料交上來,我們準備選他當院士。結果賓大化學系的老院士沒把這事兒看得很著急,等他慢悠悠把材料準備的差不多的時候,當年正式提交提名材料的時間已經過了,於是就只好等來年才選上。

關於Alan MacDiarmid教授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累倒在中國之後不久去世的故事,我以前在科學網博文《諾貝爾的囚徒》(鏈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492213.html )中提到過。所以我也不希望屠呦呦女士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跟他一樣成為“諾貝爾的囚徒”。這是題外話。

總而言之,既然獲得諾貝爾獎卻還不是院士的事情美國國家科學院都可以發生,而且不止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為什麼就不可以發生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呢?

所以我說:屠呦呦獲諾貝爾獎還不是院士,僅憑這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沒做錯什麼,千萬別哭。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要有存在的價值,就一定要學會堅持自己的標準。如果公眾叫你這樣,你就這樣;或者領導叫你那樣,你就那樣,那不就是一點脊樑骨和自己的標準都沒有了嗎?要知道,對中國科學院學部和中國工程院學部這樣的學術機構來講,其自主性應該是遠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重要的。

有人會說:如果這樣,如果院士都有偏見,堅決不把很多好的科學家選進去,怎麼辦?

我的答案很簡單:首先我相信大多數院士和大家一樣,都是希望公正行事的;其次,具體的提名選舉程序設計有問題,這些都可以通過時間來一點點改變和修正;其三,這些年大家對某些兩院院士的不滿,其實已經通過其他形式表現了出來,可以想見他們自己願意改變的壓力也不小。比如說近兩年政府和社會已經把兩院院士的終身榮譽和權利削減了不少。實話講,這樣的做法其實對多數院士是不公平的。現在人壽命越活越長,享受院士權利的年齡卻越來越低,這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至於那些選不上院士的優秀科學家,東方不亮西方亮,他們當不上中國的院士,也可以去當外國的院士,或者像屠呦呦女士一樣去拿諾貝爾獎啊。這不是皆大歡喜,挺正常的事情麼?

前段時間讀到分子光譜學同行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Martin Quack的一篇講述原子核裂變的科學史文章(Error and Discovery: Why Repeating Can Be New,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9362 – 9370.),開頭講了這麼個故事:

The Romans used to place pillars in the Forum Romanum for those men during their lifetime who had served Rome in an outstanding fashion, the “Roman Nobel Prize of Politics” so to speak, but not so for Cato. When Cato was asked by his friends: “Why is there no pillar for Cato in the Forum Romanum?” his reply was: “I prefer that they ask ‘why is there no pillar for Cato in the Forum Romanum?’ than that they would ask ‘Why is there a pillar for Cato in the Forum Romanum?” (試譯:羅馬人曾經在羅馬廣場為那些侍奉羅馬的傑出人士在世的時候立柱以示表彰,這相當於“羅馬政治的諾貝爾獎”。但這卻沒有Cato的的份兒。Cato的朋友問他:“為什麼羅馬廣場沒有為Cato立柱?”Cato的回答是:“我寧願他們問’為什麼羅馬廣場上沒有為Cato立柱?’,而不願他們問’羅馬廣場上為什麼有為Cato立的柱?’”。)

我不清楚這裡講的Cato是老Cato(Cato the Elder)還是小Cato (Cato the Younger)。反正我知道我的一個好哥們為他家大公子起的名字就叫Cato Wang。而且美國華盛頓還有一個鼎鼎大名的民間智庫叫做Cato Institute(Cato學會)。

記得上次有機會閒聊,我就問饒毅:“你這廝宣佈以後再也不參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不是想讓別人以後老問‘為什麼饒毅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XXX,XXX都是?' 你這不是故意陷中國科學院於不義麼?”可恨的是他居然笑而不答。

老實說,居里夫人不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法蘭西科學院巍然屹立;中國科學院沒有屠呦呦和饒毅做院士,中國科學院照樣巍然屹立。

就此觀之,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根本不用覺得對不起誰,千萬別哭。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發,與王鴻飛微信公號《民間科學家》(hfwang43)同步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