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最近的電視劇《安家》實在太火了!可能是娘娘孫儷依舊精湛的演技,也可能是《安家》這部電視劇太真實,就像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被房子“捆綁”的人生

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房子不僅是住所,更是家的象徵。評價《安家》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拿“中介人的形象塑造”來作為標準。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之下,房子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存在,其對於買房人的意義以及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才是以“房”為核心的電視劇最應該關注的。


而《安家》恰恰通過老、中、青三代人,展現了房子在中國家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劇中,老嚴和妻子年過半百,在上海做了大半輩子的早餐店生意,攢下了一大筆錢準備給兒子買婚房結婚,同時為自己尋得了一個安穩的住所。


老嚴就像是中國父母的一個縮影,為了讓孩子有所居,辛勤一生。房子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一生奮鬥的目標,如同“四世同堂”的傳統家族圖景一樣,能夠為這個心中的美好圖景購置一個實在的“宅子”,就成為了許多老一輩人的追求。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對於家族圖景的嚮往,當老嚴兒媳婦想要在房產證上加上自己名字的時候,老兩口猶豫了。


這種猶豫不是來自於財產被分割的擔憂,而是一個家族對於外來者的警惕,當得知兒媳婦懷了孩子的時候,這樣一種警惕也就瞬間消失了。房產證加名字,在我們看來關於金錢的事情,在老一輩眼中或許更像是接納與否的一種象徵。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相較於老嚴把房產看作是家族象徵不同,對於人到中年的闞先生和闞太太來說,房子更像是婚姻的試金石。當闞太太得知房似錦小三買房子的時候,她第一反應是中介在幫著小三破壞家庭,轉移財產。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而事實上當婚姻隨著年齡走到中期,許多繁重的生活瑣事,使得本就變得脆弱的情感聯繫,被物質所代償。


對於照顧著二老和四個孩子的闞太太來說,房子像是給婚姻關係上的一把鎖,當房子也被竊取的時候,暴露在風沙中的婚姻,真的是“風一吹就散了”。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而對於年輕夫婦宮醫生一家來說,房子是幻想中遙不可及的生活。宮醫生和丈夫一個是博士醫生,一個是博士工程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他們卻被上海的高房價打垮了。


當宮醫生坐在馬桶上改論文的時候,一個寬敞明亮帶著小書房的房子,彷彿是剛畢業時對於生活最美麗的想象。作為年輕人,我們曾經或多或少對於生活方式有著自己的幻想,然而當真正走入社會,才發現夢想的地基是房子,而它昂貴的售價最終也讓生活離自己遠去。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 宮醫生坐在馬桶上改論文


《安家》通過中介的眼睛,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房子背後的眾生相。在看這部劇之前,我們或許從來沒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到:原來房子已經和許多中國人的人生軌跡,牢牢捆綁在了一起。


無房不成“家”的傳統觀念


其實,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把房子看得如此的重要。


當代中國人為房所狂,也為房所困的背後,是無房不成“家”的傳統思想與城市高房價的無奈。

和《安家》中的上海小姑娘朱閃閃一樣,將房屋放在婚姻之前的“前置觀念”,是許多年輕人和家長不願意放棄的“金科玉律”。


這種看似忽視了愛情,只追求物質的觀念,背後是無房不成“家”觀念的一個縮影,畢竟在傳統意義上:如果連房子都沒有,新的家庭又從何談起呢?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這是當今中國,無數人為房瘋狂的原因,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裡,為房瘋狂的人們最終也只能為房所困。大都市的集聚效應,使得房價突破了許多人的購買能力,懷揣著家庭夢想的人們,最終只能望“房”興嘆。


許多網友感嘆道:把故事背景設在上海的《安家》,其“安家”二字本身就充滿了無奈與諷刺。與“家”緊緊捆綁的房子,成為了劇中人物歡樂或悲傷的來源。而在現實中,房子也同樣困住了親情、困住了婚姻、困住了愛情。


孫儷在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只是房屋中介,只負責賣房子,又給不了房子裡的幸福。的確,面對那些被無房不成“家”的傳統觀念驅使,卻又無力負擔高房價的人們,房產中介們的確無能為力。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但無能為力的又何止是他們,如果我們不能從觀念中,將“家”與房解綁,那麼房子便很難迴歸住所的本質,更不用提所謂的“居者有其屋”。

當下,有許多年輕人開始選擇租房的生活方式,輕資產的背後是對於家庭有了更高的認知?還是隻是迫於現實的無奈?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清楚,拋棄無房不成“家”觀念,永遠不是最終的目的,使“家”有處可安,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答案。

看了電視劇《安家》,我們真的要在北上廣深買房才幸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