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說我45歲,屬馬;劉墉說咱倆同歲,我屬驢。乾隆愣了,劉墉說了什麼話讓乾隆很高興?

秉燭讀春秋


乾隆皇帝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瞭解,著名的“十全老人”,好大喜功,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親手培養了和珅這個史上最著名的大貪官,在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劉墉雖然是一個駝背形象,但他為官清正廉潔,而且為人也是剛正不阿、與大貪官和珅處處作對,得到了大家的喜歡。



但據後世考證,存在於歷史上的真實劉墉不僅不是所謂的“羅鍋”,相反的他是一個身高超過一米九的大漢。史載乾隆和嘉慶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而身高一米九米的劉墉為了維護皇帝的顏面,所以經常得躬身服侍在皇帝身邊,為此劉墉在晚年便有了一些駝背,被嘉慶戲稱為“劉坨子”,“劉羅鍋”也正是因此而來。

迴歸正題,深得帝王之術的乾隆皇帝,對其臣子們還是十分寬容的,而且他很享受和臣子們之間的樂趣。

有一天朝堂結束後,乾隆皇帝在寵臣和珅的建議下,留下劉墉,並給劉墉出了個難題,藉機試探一下劉墉的才學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乾隆說:“朕今年四十五歲,我屬馬,劉愛卿你呢?” 劉墉同乾隆同歲也屬馬,正準備回答的時候。轉念一想不對,因為在古代封建社會里,對於父母或君王,有些東西是很忌諱,不能直接說出失禮的話,得委婉地換一個方式提出。 劉墉回答道:“臣今年也45歲,但我屬驢。”


乾隆皇帝問為何?劉墉一邊笑一邊答道:“臣雖屬馬但是栓在房子(戶)邊上的馬,是為驢也,不似皇上的馬能馳騁千里、縱橫天下,所以臣當然屬驢。” 乾隆聽完之後,哈哈大笑道:“好你個劉墉。”劉墉的這個隨機應變能力不僅讓他的對頭和珅吃了個啞巴虧,也讓他自己博得了乾隆的好感。

不過實際上劉墉“屬驢”這件事只是一個民間故事,並沒有任何正史或者野史記載。相反,劉墉出生於1719年,屬豬;乾隆出生於1711年,屬兔,兩人怎麼也不可能同歲。很明顯,這是一個段子,連野史都不是,而這個段子的出處是劉寶瑞先生的評書《君臣鬥》,基本可以斷定這件事是假的。

故事雖假,但其中體現出的劉墉為人圓滑處事嚴謹確實是真的,而除了為人清廉以外,劉墉剛正不阿的性格也流傳於世,但我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有兩幅面孔,一面剛正不阿,一面圓滑低調。


之所以會這樣,這是因為劉墉為官深知一個道理,要想為萬民立命,他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抗衡這個汙濁的官場。他必須得融入進去,先把自己也染得一身黑,然後用自己那顆被黑色包裹著的赤誠之心,去拯救萬民。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和劉墉皆是長壽之人,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歲,劉墉也活了八十五歲,一直到嘉慶九年才去世。乾隆病逝後,和珅馬上就被嘉慶抄家了,和珅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案,劉墉便是主審人之一。

對於和珅的家,不抄不要緊,一抄竟然抄出鉅額財產,於是才後人說:“和珅一倒,嘉慶吃飽。” 和坤在乾隆期間雖然年輕得勢,卻也因為自身的貪得無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與乾隆,劉墉的長壽善終相比,卻有些悲涼。 正所謂,君君臣臣、臣臣君君,斗的不亦樂乎。


夏目歷史君


這事史書上有無記載無從考證了。據傳,劉邦有一次問一大臣,你多大了,大臣說,45歲了。劉邦便笑著說,你和朕一般大,朕屬小龍的,你屬什麼的?大臣一聽,嚇得腿都發軟了,我怎麼能和皇上屬一樣屬像。但其靈機一動,在地上打了個滾,起來說:臣屬驢的,劉邦便高興的哈哈大笑。

45歲屬驢的,一說人到了中年,特別是到了45歲,就生出懶的思想,而驢又比較懶,所以說屬驢,另有,屬驢也有一些貶義或不吉利的說法,人們都很忌諱,到了45歲,要麼說44了,要麼說46了。

劉庸和乾隆皇帝的說法,和劉邦的故事如出一轍,也證明劉庸的聰明機智。如果劉庸也和皇帝說,臣和皇帝一樣也屬馬(實際上乾隆應屬兔笑話而已,不必當真),那不是犯了忌,和皇帝平起平坐了嗎?皇帝輕則不高興,重則不知記不記仇呢。聰明的劉庸在地上打了個滾,說臣屬驢的。乾隆能不高興嗎?(權當笑話,不要拿歷史對比,更不要較真)


春雨會來李述義


劉墉、和珅、紀曉嵐,這幾位都算得上是清朝的名人了。在又一次閒談的時候,這乾隆也確實是閒得很,他突然活蹦出一句:我45歲,劉愛卿,你多少歲啊?

劉羅鍋悠哉說,巧了皇上,我也是45歲。而後,乾隆繼續說:十二生肖,我屬馬,這劉羅鍋,可不敢繼續跟著說自己也屬馬了。於是他就說我屬驢,嘿!十二生肖中有屬相驢?

這還真實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兒哈!於是乾隆就特別好奇的問他:為何你屬驢,而我屬馬呢?

這羅鍋的回答也是絕了,他說:皇上,您不光是馬,您還是馬中的上等俊馬!而臣,則只是個適於常年在田裡耕種的驢,指哪就耕到哪,忠心不二!驢來自馬,而馬正是皇上,臣受命與君,自是指哪兒打哪兒。

平時微臣雖然也有點臭脾氣,跟個驢一樣。乾隆一聽,啪啪拍著大腿哈哈大笑起來,劉墉這話顯然讓他聽了很舒服。

話說劉墉這拍馬屁於無形之中本領,比和珅有過之而無不及啊。乾隆還為此讓劉墉連升三級,不過劉墉可沒有跟和珅那樣,喜歡阿諛奉承,拍須溜馬。

他可是是一名奉公守法、清正廉潔的大清官。書法造詣身後,也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這是個來自民間的段子,所以也不一定是真的,但也有諷刺味道在。因為劉墉是出生於1719年,而乾隆是1711年,所以比乾隆小了8歲。

那他什麼要說是同歲呢?而同歲卻又不同屬相?拍馬屁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乾隆一向自大,志得意滿,他需要的是中心辦事、唯他是瞻的奴才。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可能腦袋就沒了,所以說劉墉也是個能屈能伸,有大智慧的人。


搞史人


某次閒談,乾隆忽崩出一句,說“我45歲,劉愛卿你多少歲?”劉羅鍋呆說,“巧了皇上,我也是45歲。”乾隆繼續說:“十二生肖我屬馬。”劉羅鍋還屬馬,敢嗎?



他會意,“我屬驢……”十二生肖中有驢?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乾隆好奇,就問他,“為何你屬驢,而我屬馬?”劉羅鍋絕了。

他說:“陛下你不光是馬,還是馬中的上等駿馬,體魄矯健,開拓奮進,創下千古不曾有過的赫赫十全武功,龍馬精神,千古一帝。

而臣則是驢,似田中常年耕種的牛,指哪兒,耕哪兒,忠心耿耿。驢來自馬,馬是吾皇,臣受命於君,指哪兒,打哪兒。平時我也有點臭脾氣,跟驢一般倔。”

乾隆屁股上“啪啪……”聲不斷,他哈哈大笑。顯然是舒服極了!



這是一個段子,或者說是民間故事,當不得真,但也有些諷刺。劉墉出生於1719年,而乾隆是1711年,劉墉小乾隆八歲,為什麼他敢說同歲?是同歲為何屬相不同?

拍馬屁,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乾隆一朝無名臣,只有聖主,乾隆是極為自大的,志得意滿,他需要的是忠心辦事而唯他是瞻的奴才。劉墉為漢臣,比不上出生滿洲正紅旗的和珅,該進該退,生死一線。伴君如伴虎!



《宰相劉羅鍋》就是這樣一部劇,民間傳說的故事,荒誕喜劇劇情,卻意味深長。

而劉墉並非羅鍋,家父名臣劉統勳,家族世代為官,名門望族,他也是進士出生,怎會是羅鍋呢?嘉慶皇帝曾稱年邁的劉墉為“劉駝子”,加上他一米九高個子,伏案用功讀書,難所彎腰駝背。

在劇中,劉墉幾分智慧,幾分狡黠,真是深諳官場之道。歷史上也是!他是猶如‘羅鍋’形象,背彎人不弓。



值得一說,劉墉是和珅的主審官之一。

一壺濁酒喜相逢,這裡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三叔小記


劉墉的身高該在一米九左右,58年他的屍骨被挖出來以後,經測量,僅小腿腿骨就達到75釐米,而且根據骨骼分析,他也並不駝背,那麼他的綽號是如何得來的呢?與他人講話,尤其是面對皇帝,他要矮身彎腰,否則皇帝的脖子酸了,自己的脖子也快被砍了,一來二去形成了習慣,所以就有了“羅鍋”的戲稱。

自《宰相劉羅鍋》播出,這麼多年劉墉的急智故事還真是衍生出不少,賣弄和硬扛居多,如果故事都是真的,以乾隆的脾氣,劉墉真活不了多久,這麼多段子手千方百計的替他本人作死也算一道奇景。

劉墉仕途不能說一帆風順,但也有驚無險,他的發跡離不開個人因素,但更多的是承父餘蔭,劉統勳身為漢臣,他的去世能讓乾隆難以剋制忽的哭出聲來,可見其在皇帝心裡的重要程度,對劉統勳兒子劉墉的照顧肯定也會多加照顧,否則若論其他優點比如忠君愛國、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資歷深厚等等,怎麼說呢,具有這些優點的,大有人在,不能說除他就沒別人了,尤以能力和政績而言,實在與其父相去甚遠。

從哪兒能看出來劉墉受到了特殊照顧呢?

劉墉二十一歲中舉,三十一歲中進士,排名六十四,成績還不錯,畢竟狀元只有一個,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資格去爭取,怪就怪在這排名不低,但也著實不高,排位64竟然在殿試前,以前十的名次遞呈皇帝,而乾隆帝呢又把劉墉向上薅了薅,欽點第二名,即榜眼,然後又揪住向上提了一提入選庶吉士,差不多相當於內閣或者軍機處的種子培養班成員吧,這種事滿朝文武都看得出來,但沒轍,皇帝喜歡,劉統勳也確實是肱股之臣,絕大多數人對他非常佩服的,所以他的面子要給,他兒子的面子也要給。

履歷:

自乾隆二十一年,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濟寧道臺,江寧知府,江西鹽驛道,陝西按察使,內閣學士,南書房就職,湖南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監理國子監,然後就犯了一系列錯誤,以乾隆的脾氣沒直接把他削職為民就算是邀天之幸。

到了嘉慶年間,劉墉受封太子少保,在領導的授意下,蒐集了和珅一系列重大罪行證據,大罵和珅貪贓枉法,可能是這些話都罵到嘉慶帝的心坎坎裡了吧,嘉慶帝挺高興,對劉墉越發看重,結果就是和珅歸天,福長安若不是顒琰的發小玩伴估計能與和珅吊死在同一間房裡,而劉墉雖然有功,但畢竟是八十歲的老人了,皇帝照顧他,給了個會典館的正總裁位置養老。

到了八十五歲那年,劉墉還是身體結實,能吃能喝,南書房值班還能招呼眾人喝酒來著,沒想到兩天後,人就直接沒了,沒病沒災的,壽歸正寢。皇帝賜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賢良祠。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乾隆帝初期效仿康熙帝的治世作風,頗有些功績,對民生也有一定改善,但自富察氏死後,乾隆脾氣很不正,就劉墉所犯錯誤來說,沒死的原因也只能是乾隆帝對劉統勳的一份故人情,否則劉墉的錯誤都是可大可小,殺了不冤,饒了算賺的罪。

劉墉一生,大事也辦了不少,比較出名的比如剷除和珅、國泰案也就是後來被民間寫成小說的《劉公案》、才華方面劉墉的書法堪稱一絕,就連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也都模仿他的書法、字跡,再有就是後輩們給他“莫須有”編排的一系列鬥智鬥勇的故事嘍~

和惡霸鬥、和貪官鬥、和皇帝鬥······其實這都源於民眾對劉墉為官的肯定和喜愛,這可不是《宰相劉羅鍋》帶起來的,或者說劇作不過是又一個小高潮而已,劉墉活著的時候就名滿天下,得到民眾的擁戴。

題目的故事出自《劉墉傳》

大概這樣:

乾隆對劉墉說:朕今年45歲,屬馬,你呢?(乾隆帝能不知道劉墉歲數麼······)

劉墉回應說道:臣也45歲,屬驢。(乾隆和劉墉差9歲,既不是同歲,在屬相上並沒有差一輪,劉墉也不敢以這種方式欺君。)

乾隆很驚訝說:既是同歲,朕屬馬,你怎麼會屬驢呢?

劉墉自黑道:萬歲屬馬,臣怎敢同屬,只好屬驢了。

於是乎,笑點偏低的乾隆帝高興了。

再比如屈原勸生:

傳說中,劉墉總愛找乾隆帝的不痛快(就不能讓劉墉好好活著麼······)

乾隆帝總愛自詡十全老人,劉墉就偏要刺激刺激大老虎,抓住乾隆的錯處死不放手,死不松嘴,死不服輸,死不瞑目······就差一點點,乾隆帝大意就是你去死吧,劉墉回家洗了個澡美美的,然後神氣活現的也蹦到乾隆面前,乾隆帝大怒,我看劉統勳面子讓你自裁,你竟然抗旨不尊!

劉墉說啦,我浴桶裡都是水,本來想一頭扎死在裡面來著,沒想到碰到了屈原,他說他當初投江是遇到昏君了,而乾隆帝是位無與倫比的賢明皇帝,你怎麼有臉尋死呢,快回去吧。

乾隆聽了笑哈哈,唉~

劉墉鬥智鬥勇的急智故事,太多太多,並且其中很多根本無法考證,群眾們自發自編自導的,不過既然都喜聞樂見,那也就從善如流,不必深究了。


古今通史


劉墉和乾隆這段對話主要是乾隆想把輸給劉墉的2萬兩銀子贏回來,如果劉墉說屬馬,那就犯了忌諱,乾隆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給劉墉制定一個罪名,然後把輸給劉墉的銀子收回來。

這段話結束後,乾隆沒有達到目的,心裡很是鬱悶,正好劉墉有羅鍋,陽光照到牆上的影子好像是烏龜一樣,乾隆就說是:怎麼有一隻烏龜呢?劉墉回到:臣是劉墉不是龜,鬼有尾巴,臣沒有。乾隆一看沒佔著劉墉便宜,就讓劉墉退下,劉墉退下時向著乾隆詭秘的一笑,乾隆心裡犯嘀咕:劉墉為什麼一笑?難道這句話有什麼深意嗎?

為此,乾隆一夜沒睡好覺,第二天朝會,所有滿臣和漢臣跪在下面,乾隆從東暖閣出來,坐在龍椅上低頭一看,明白了劉墉那句:臣是劉墉不是龜,龜有尾巴,臣沒有。也明白了劉墉昨天為什麼向他詭秘的一笑。

這裡要交代一件事,乾隆之前,滿臣對皇帝稱自己是奴才。而漢臣對皇帝稱自己是臣。滿臣帽子後面有花翎,而漢臣是沒有花翎的。

乾隆坐在上面一看,所有滿臣帽子後面的花翎不就是尾巴嗎?包括自己的帽子後面也有花翎,弄了半天劉墉說我們是烏龜啊,乾隆當即下旨:用今天開始,所有漢臣帽子後面必須按照等級佩戴花翎。漢臣三呼萬歲,這是漢臣在政治上的巨大勝利!

再就是劉墉是劉統勳的三兒子,也是乾隆生母的乾兒子。乾隆非常自負,總認為自己文武天下第一,總想在文采上讓劉墉心服口服,每次都佔不到便宜,而且乾隆特別喜歡劉墉。


半墨


話說今天和珅又在宮裡拍起了乾隆的馬屁,正當乾隆神清氣爽之計,和珅進言說到:“領導,聽說劉羅鍋自從被您封了“羅鍋”的稱號後有點驕傲自滿,見人就賣弄自己如何機智應對,得到“羅鍋”這個御賜稱呼。領導您學究天機,再考考這個羅鍋子吧”。



乾隆說:“嗯,反正也是無聊,玩玩吧!”

乾隆還沒有老糊塗,劉墉出生於1719年,而自己出生於1711年,劉墉比自己小八歲是知道的,但是為了考驗劉墉的應變能力就一拍腦袋在這上面做文章吧。

等劉墉來乾隆這裡彙報完正事,君臣三人就嘮起了嗑,聊著聊著乾隆突然就問劉墉:“我今年45歲了,你多少歲了啊?”

劉墉開始有點懵,心想不對啊,我今年四十五啊,領導比我大八歲啊,怎麼領導說自己四十五呢。一看旁邊的和珅在偷樂,一下子就明白了,這肯定又是和珅鼓搗的。



劉墉想著,年齡不能虛報啊,領導虛報沒問題,我亂說了就是欺君了。所以就回答了:“好巧啊,領導,我也四十五歲啊,好有緣啊”!

乾隆心裡一樂,嘿嘿,你小子中計了,於是拋出了殺手鐧:“我是屬馬的,你是屬啥的啊!”

劉墉心想這不是扯淡嗎,就算你真是四十五也不能屬馬啊。但是肯定不能罵領導扯淡啊,領導說的就是真理,但是屬相可不能和領導一樣,領導是真龍天子說自己屬馬,我再跟著說屬馬,有犯上的嫌疑。

劉墉靈光一閃:“領導,我屬驢”!

乾隆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就問:“咱倆同歲,為什麼你屬驢呢?”

劉墉一看拍馬屁的機會來了,就跟乾隆說:“領導,我屬驢有三個依據!”

其一,您是真龍天子,屬馬是因為您是龍馬在世啊,您馳騁千里,牧養萬民啊!我屬驢是因為我是跟著您的小弟啊,我就是跟著您幹活,指哪打哪,聽話的很!

其二,您屬馬,我屬驢,驢就是馬的戶籍子民啊。生活中、工作上我是您的百姓、臣子,屬相上也是這樣呢。

其三,領導啊,驢子性情溫順、體質健壯、刻苦耐勞、聽從使役,我就是您的最聽話的驢子啊,您有什麼工作交給我放心就行了,我絕對無私無悔,夜以繼日的按照您的意思把工作幹好。

乾隆一聽,舒服啊!連道三聲:“好、好、好!”


和珅一陣反悔,本想讓這貨出醜,沒想到這傢伙比我都能拍!

劉墉順勢跪倒:“請求領導賜我屬驢吧!”

乾隆剛要答應,一想不對,這傢伙上次求我賜了個“羅鍋”的稱呼,俸祿長了一萬兩!這又估計重施,想漲工資!

和珅一聽,心想我他媽就是屬馬的啊,這樣是羅鍋子被御賜屬驢了,我估計也得跟著屬驢!這尼瑪是陰我啊,抓緊藉機錯開了話題。

劉墉也借坡下驢,不再提及此事,心想:好你個和珅,想陰我,沒門!


以史勵人


乾隆生於1711年,死於1799年,活了88歲;劉墉生於1719年,死於1804年,活了85歲。

這一君一臣,都是高壽,以當時的醫療水平,能活到85歲以上確實難以想象。可仔細琢磨一下,大清朝雖然醫學技術和現在沒法比,但至少食物是沒有添加劑的,空氣是沒有霧霾的,飲用水是沒有重金屬的。



查了一下,乾隆生肖是兔,劉墉應該是屬豬。乾隆調侃說自己是屬馬,說自己和劉墉同歲,問劉墉該屬什麼?劉墉機智的回答,他屬驢。這個橋段應該是百姓胡編亂扯的,分明驢頭不對馬嘴啊!

不過,這也情有可原啊!平頭老百姓哪裡知道劉墉的生辰呢!劉墉身居高位,他為人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做了一些利國利民的大事,深受百姓愛戴,乾隆也比較賞識他。乾隆曾六下江南,風流韻事不少,而且在位達60年之久,留下的話柄很多。老百姓茶餘飯後閒聊時,或許會將一些奇聞異事張冠李戴,這便有了“屬馬屬驢”的趣聞。



我們瞭解劉墉,更多的是通過一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張國立、李保田和王剛,三個男人一臺戲,插科打諢,嬉笑怒罵,道盡了是非曲直和人情冷暖,是一部經典無可超越的清朝官場戲,人物塑造的太深入人心,以至於給我們的感覺,王剛就是和珅,李保田就是劉羅鍋。



經典就是經典,而相比一下,現在這些清宮戲,場面倒是恢弘壯闊,服侍裝扮倒也十分考究,但故事情節卻枯燥乏味,讓人難以忍受,敢情乾隆皇帝天天啥也不幹,天天就泡在女人堆裡了,受一幫老少娘們嘰嘰喳喳的聒噪嗎?

但是《宰相劉羅鍋》把劉墉搞成羅鍋了,背後真聳起個大疙瘩,這點難以苟同。其實劉墉並不是羅鍋,只是有點駝背,因為年輕時低頭看書較多,加之天天面見皇帝要低頭哈腰,不敢抬頭目視,時間久了,後背自然就直不起來了。



清朝官員大概沒有幾個後背是直的,卑躬屈膝慣了,奴性意識深入骨髓,天天奴才這個,奴才那個,直起腰來反倒不自然了!


一半秋色


提到乾隆,或許大家能想到的是一個一代明君的形象,但是其實乾隆也是一個十分喜愛聽好話的人。提到劉墉,可能大家會想到一個經常與和珅作對的剛正不阿的形象,但是其實劉墉拍馬屁的技術也是一流的。

都說“伴君如伴虎”,要想在皇上身邊更好的生存下去,自然要懂得取悅皇上的套路,所以即使為人正直如劉墉,還是免不了世故的一面,只為了在官場更好的生存下來,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劉墉——一個集剛正不阿與圓滑世故為一體的人

和珅雖說身為貪官,但是奈何乾隆就是喜歡他,而且和珅深諳說話之道,總能將乾隆哄得開開心心。而作為和珅的死對頭——劉墉,雖說看不慣和珅的行為,總想將其拉下臺。但是拉和珅下臺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勢力,在此之前,劉墉必須保證自己能順利在官場存活下來。

而官場畢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劉墉想要更好地協調各方面勢力,就必須學會八面玲瓏。不過雖說他深諳為官之道,但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所以這導致劉墉成為了一個比較複雜的形象,使得剛正不阿與圓滑世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得以在他身上共存。

拍馬屁技術哪家強?清朝臣子找劉墉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段子,有一次和珅故意為難劉墉,便慫恿乾隆刁難劉墉。乾隆知道劉墉與自己同歲,便故意對劉墉說,自己45歲屬馬(真實的乾隆屬兔),問劉墉多少歲。

劉墉說,我也45歲,但是我屬驢。於是乾隆就納悶了,且不說十二生肖中沒有驢這個生肖,就算有,兩個人同歲,怎麼會屬不同的生肖呢?沒想到接下來劉墉的一番解釋不僅令乾隆心服口服還令其心情舒暢。

劉墉道,我雖與皇上同歲,但是我只是匹被拴住的馬,怎麼能與皇上這匹千里馬相提並論呢?

劉墉的這一波馬屁可以說拍的是很有技術了,不僅取悅了乾隆,還讓自己化險為夷,如果劉墉說屬馬,那就犯了忌諱。不過劉墉這廝脫身了,和珅就該不高興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段子,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了劉墉平時拍馬屁的技術與次數,否則又怎麼會有關於劉墉拍馬屁的段子流傳下來呢?而且也反映出了當時劉墉的地位,他是遠不能和乾隆面前的紅人——和珅相比的,所以要想和和珅鬥,他的生存處境將難上加難。

還有一次,乾隆讓劉墉去跳河,劉墉二話沒說,就出門了,不過過一會就全身溼答答的回來了。乾隆見狀表示不解,不是讓他跳河嗎,他怎麼完好無損的回來了。

結果劉墉說,自己跳河的時候遇到了屈原,屈原表示他曾經跳河是因為遇到了昏君,劉墉一想,已經又沒有遇到昏君,當然不能跳河,於是就回來了。

他的這一頓解釋,讓乾隆無法再罰他,只好就此作罷。不得不說,劉墉的情商是真的高,如果不是憑藉著高情商,或許很早就被官場淘汰了,那就只能空留心中的滿腔抱負了。

劉墉不僅長壽,還成功鬥過了和珅

劉墉一直看不慣和珅的行為,但是因為和珅極受寵愛,導致他的地位不及和珅,所以他又只能委曲求全,希望能找到機會扳倒和珅,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終於掌握了和珅貪汙的確鑿證據,並審理和珅,最後成功的讓嘉慶將其處死。

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令人拍手叫好的事,畢竟和珅貪汙的錢財數目,令人瞠目結舌。劉墉與和珅這對冤家,最後終是以和珅的失敗告終,而劉墉卻活到了80幾歲的高齡,他也實現了自己心中所認為的正義之事,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樁心願。

歷史中的劉墉有一個“劉羅鍋”的外號,有人說是因為他太高了,所以與乾隆在一起時,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低下,只能彎腰與其講話,久而久之,就有了這個外號。也有人說,因為身高原因,他和別人講話,需要經常彎腰,導致他有些許駝背,於是被乾隆取笑“劉羅鍋”。

無論原因為何,都能體現出劉墉伴在乾隆身邊的不易,為了自己能在官場上生存得如魚得水,付出了不少,也委曲求全了不少。不過好在劉墉到底是個好官,雖然深陷“池沼”,但依然保留自己內心的那份光明,為朝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汗青正浩


這就是個段子

就和現代的人們喜歡八卦明星一樣,古代人們也喜歡八卦皇室。當然啦,不能像現代這樣光明正大,容易惹禍,大家都是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說一說。

就算如此,也有了許多離奇的傳聞。有些百姓堅信皇帝老爺吃的包子是用金子做的,還有些百姓相信皇帝老爺每天吃一碗倒一碗。

劉墉屬驢這事兒,就是一個類似的傳聞。

說是某天,乾隆皇帝在和紳的攛掇之下,要為難劉墉一番。退朝後就把劉墉留下來,說:“朕屬馬,今年45歲,愛卿呢?”

劉墉就說:“臣與陛下同歲,屬驢。”

乾隆當時就知道劉墉明白他的意思了,沒跳進和紳設下的陷阱。

因為如果劉墉膽敢說和皇帝一樣屬馬,和紳就等著罵他大不敬要治他的罪呢。

乾隆依言為難劉墉,並不是真的被和紳左右,他也是想借此機會看看劉墉的應變能力。接著問道:“我們既然同歲,怎麼屬相不一樣呢?而且世上哪有屬驢的!”

劉墉說:“陛下屬馬,是開疆擴土的神駿之馬;臣屬驢,是忠心耿耿只知幹活的驢。”

乾隆聽了此話龍顏大悅,重賞了劉墉。

可實際上這也就當個段子來聽聽罷了,根本不可能是真事兒。別說正史中沒有記載,就算有,我也覺得是杜撰。

原因很簡單,劉墉壓根不是那種人

雖說清朝的漢官一直受到打壓,但劉墉不是那麼諂媚的人,沒有那麼卑躬屈膝。

乾隆重用劉墉,並不是因為他會揣摩上意抖機靈,而是因為他既有才學,也有實幹之能,還是個清官。百姓都歎服他的品行,將他和包青天相提並論。

而且劉墉出身名門相府,祖上世代高官,是真正的世宦之家。他在乾隆面前,有著某種程度的自尊自信,簡單來說,他要臉。

陛下屬馬我屬驢這種話,只有“以倖進”的奸臣小人說得出來。類似趙高、秦檜這種。

劉墉要敢這麼說,肯定會被天下的讀書人罵死。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