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中国自古以来对海的探索就少之又少,一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大海是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所在,人们对之敬畏又倍感神秘,只能在海域的周边区域小范围的活动;二是古代的中国人恋土情结浓厚,不愿迁徙,不愿离乡,更不愿踏上茫茫大海而不知所至;三是古代的中国人欠缺航海的必要技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都没有太多的系统性和传承性。

这个时候,我们千年以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航行,也就只剩下了大明最高统治者鼎力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了。“矬子里面拔将军”大楖用到这里也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说航海是中国古代纵向的一个对比的话,郑和下西洋是真了不起的,比起以往的航海无疑是登峰造极,无出其右者;可是我们以与欧洲大航海横向比较的话,就世界影响来看,郑和下西洋就似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旅行了。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郑和,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了,不用过多介绍,大体概述一下就可以了。他原名马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时,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那时他才十岁,被阉割成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他靠着聪慧机敏,又喜读书,逐渐获得朱棣的常识和信任,从一个秀童,逆袭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也真真成就了一段传奇。

郑和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登上帝王宝座,封赏有功之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下西洋次数之多,也是世所罕见,只是重复线路较多,实则没有多大探索之意。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但是世人好似评价甚高,归纳起来有四点: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且先不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就郑和下西洋本身的目的、过程和影响谈一下对以上“四点极高的评价”的个人看法。

壹:首先看一下明成祖让郑和带给西洋各国的诏书: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这个诏书,很明显朱棣把自己的大明作为了世界各国的中心,把自己作为了天命的传达者,当然,朱棣囿于当时所受文化的影响,自然无法更多的感知外部世界,认为天朝中国,自然是世界的中心。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这很明显体现了朱棣的自大与自负,同样也体现了他的固陋。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推行和平外交,实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居高临下的让它国臣服于自己制定的礼俗规则。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实际情况是郑和的舰队无比强大,所到之处,皆是蚍蜉小国,郑和又是从靖难之役打过来的人,军事素养极高,舰队人员达到惊人的27000人,军事实力直接碾压所到之国,凡是所交之国,礼仪习俗理念制度符合天朝的就安抚,反之,则剿灭击之其国反叛者,实则深度介入了当地的政治军事。

虽然郑和的舰队深度介入当地政治军事,但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它国的土地,也没有掠夺人口、财物,只是让所到国家保持对大明的敬畏、感恩,保证政权的唯一,结束混乱,然后再转向别的国家。若说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我尚认可,但要说推行和平外交,实则不敢苟同,和平外交,自是不可干涉别国内政。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吾不敢苟同也!

倭寇很可恨,给当时我国沿海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主要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他们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而海禁政策的实施,则加剧了倭患的侵害。

郑和舰队的强大,甚至包括元朝的两次征讨日本,都对日本形成了震慑,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棣对日本的和平外交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在当时的发展。震慑是有,但可惜没有持续性。

但若说蒙元势力受到郑和舰队的牵制,就显得牵强了,蒙元势力在郑和下西洋时,对大明的威胁已经只剩下北方和西北方分裂的元朝旧势力了。在陆上方向朱棣实施迁都、亲征漠北,但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朱棣已经把云南的蒙元势力赶跑,要不然,也不会俘获只有10岁的郑和了。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几十年后,郑和下西洋,再来说牵制蒙元势力,只能往大里说,那就是宏观上,或是大战略上勉为其难的附会了,实则郑和下西洋对当时被朱棣深维度打击的蒙元残余势力来说,可能连皮毛都没有感知到。这些庞大的舰队对这些正在草原上疲于逃命的马上打天下的蒙古骑兵来说,风马牛不相及,谈牵制,亦不敢苟同!

叁:对于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的极高评价,我同样只认可后半句。

发展海外贸易一直不是我们古时的经济政策,丝绸之路更是指的陆上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几乎隐藏不显。从唐宋两代直至清代中叶,海外贸易以极其微弱不显的姿态存活着,包括后面的倭寇横行,皆是锁国不贸易的政策使然。在当时更多的贸易形式是走私,而把郑和下西洋归为发展海外贸易显然错误!之后既没有见到贸易量的增加,更没有见到航海贸易的持续发展。

但最大不能认可的原因在这里,什么是贸易?就是两者都获利,才可称得上互惠互利的贸易原则,恰恰相反,中国当时实行的政策叫厚往薄来,什么是厚往薄来呢?就是我到你那儿去,我带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财物给你;薄来,我从你那儿取来的东西非常少,如此这般赔本的买卖,能叫贸易?能更好的发展海外贸易?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非要说形成贸易的话,也只能概括为朝贡贸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用传统的词叫做:威德遐被,四方宾服。说得直白点,我有钱,我给你东西,你来朝贡就行了;或者再反过来说,你来朝贡,认可我大明天子,带点纪念品过来,我就赐给你几十倍,上百倍的物品。如果把这种赔本的朝贡贸易理解为发展海外贸易,实不敢苟同!

赔本的买卖做多了,饶是你大明地大物博,也经不住你这样豪爽的送送送呀,这不在大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就是明证了。

肆: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在我看来,更是无从谈起!

先不必谈麦哲伦,更不必谈哥伦布,单单就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说,对其拔高到“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不觉得不合适宜,啼笑皆非吗?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只能说郑和下西洋,可能微乎其微的开拓了海洋事业,前面说了,这在中国的航海史上是了不起的一次航行!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的海洋事业几乎就停滞不前了,并且逐渐的背离了世界大趋势,闭关锁国起来,哪怕是明朝中后期的倭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闭关,他们掠夺,他们走私,他们的嚣张,还在于和他们走私串通的闽浙沿海奸民与他们沆瀣一气。

"推其祸始,乃由闽、浙沿海奸民与倭为市;而闽浙大姓没其利,阴为主持,牵连以成俗。当时抚臣朱纨欲绝祸本,严海禁;大家不利,连为蜚语中之,而纨惊死矣。纨死而海禁益弛,于是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争挟倭为难。自淮扬以南至广海万余里,无地不被其残灭,而闽祸始惨矣"。

如此这般,哪里开拓了海洋事业,以致后来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政策来减轻倭寇威胁,但终究也断绝了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这样,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不存在海洋事业了,更无从谈起发展开拓了!若强说开拓了海洋事业,也只能说局限于当时,但如此说来,开拓的意义何在?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至于铺平亚非航路,只能说郑和到达过,再到达过,郑和去世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于说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我都感觉汗颜。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效果仅此而已。

最有力的明证就是《郑和航海图》了,原图呈一字形长卷,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这是何等的了不起,多么伟大,可是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只是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一个最具价值的航海图,却以这般惨烈的方式留存,真真是莫大的对“开拓”对“铺平”的嘲讽。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上面所说的四个层面,还基本没有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进行横向比较,倘若一比,无论从目的,过程还是影响力来说,可以说被完全碾压,没有任何可值得炫耀的地方。

就目的上来说,郑和下西洋,无非就只有以下三种情况: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在清朝张廷玉编纂的《明史》里有这样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德柔远,经贸互利,南京天妃宫出土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中也有类似记载“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藩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捕获鲛人,炼造长生不死药。就这个目的来说,怎么会有效持续的发展海洋贸易,促进海上航运的发展呢?

而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目的明确,过程血腥,结果影响深远。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产生了久远深刻的影响。但恐怕又有人会说这样的大航海、大发现充斥着血腥和屠戮,不要也罢,着实不如郑和下西洋的温和与和平,我对此只能哂笑,倘若如此,你们现在也看不了头条,更不可能在下面留言评论。

航海史上被夸大拔高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借用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一句名言: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欧洲的大航海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世界,虽然过程既残酷又罪恶,毕竟从全世界来看,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可是我们的郑和下西洋,烜赫一时,昙花一现,终归沉寂,惜哉!悲哉!再后来,我们的民族,没有繁盛的航海贸易,没有强大的舰队,最终遭受了太多的磨难。

切勿再把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看得如此之高,与欧洲的航海横向之比:一种是炫耀,一种是探索;一种是馈赠,一种是索取;一种是和平,一种是战争;一种是自娱自乐,一种是改变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