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貫穿了整個宋朝,你認為正確嗎?

龍翔天下0811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的是,任何一項國家策略的制訂,都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脫離時代談策略,是不可取的。

那麼讓我們把目光投回1000年前,那是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五代,是一個無君無父,無剛理倫常的時代。

臣子造反君王,兒子殺了父親,在那樣動盪的時代,武將是歷史舞臺上的主導者。有兵權,有土地,你就是草頭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身為將軍的趙匡胤,在手下的擁戴下,陳橋驛兵變,造了後周的反,武將出身的他,怎麼能不忌憚武將坐擁高位後,帶來怎麼樣的影響。所以在趙匡胤執政的時代,就已經打下了削弱武將勢力及地位的基石。

等到其弟弟趙光義繼位,作為陳橋驛兵變的參與者或者說主導者之一,他更加清楚武將擁有地位後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在此基礎之上,更加把整個北宋的國策方針往崇文抑武的方針上走。爾後有天子親作勸學歌,更有“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的說法,武人的地位,更是貶為賊配軍的地位。

基於時代背景,這樣的國策,的確讓北宋不在重蹈五代武人篡位的覆轍,讓北宋王朝延續百年國運,然而從大的世界背景來講,北宋這樣的策略,讓國家喪失了大一統的實力,的確捨本逐末了。

碼字不易,做任務,麻煩給個優質答案,謝謝!




半支菸換半支菸


題主的問題側重於重文輕武國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一方面。不過,重文輕武是有宋一代一以貫之的政策,並起到基石的作用,其實施具有時代必然性,因此宋太宗趙光義制定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重文輕武制度萌芽於宋太祖時期,到宋太宗趙光義時開始制度化,真宗時期最終形成那麼,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要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汲取藩鎮割據教訓與鞏固統治。這是宋實施以文抑武政策的主要原因。唐末藩鎮割據嚴重,五代以來武將威脅王權的現實,讓宋太祖趙匡胤在奪取政權後,立刻採取抑制武將的措施。且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本身便是以武力奪取了政權,他必然忌憚將帥之才。宋太祖自演了“杯酒釋軍權”的一場戲,宋太宗作為主要參演人員,也意識到了武將再次奪權的可能性。

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下,國家極力重用讀書人,讓他們擔任高官,如宰相一職。當然將領也需要讀書,且地方事務由中央派文官管理,而文官則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通判一職來監督。

“上以五代戰爭以來,自節鎮至刺史,皆用武臣,不曉政事,人受其弊。上欲兼用文士,漸復舊制。”(宋)羅願《爾雅翼》

宋太宗繼位後,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在軍事與科舉制度兩方面進行了大改革,正式開啟了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此時的宋朝,禁軍直接聽命於皇帝一人,將領有帶兵權,調兵權卻屬於由皇帝掌控的樞密院,由此

武將只能帶兵打仗而沒有調兵實權。且地方軍隊實行“更戍法”,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大大減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為了保證文官的輸出,宋朝繼承並完善了隋唐的科舉制。不但增加殿試一門,科舉取士的人數也大大增加。宋太祖時錄取人數不過百,到宋太宗時,一年的錄取人數超過五百,宋真宗時更是上千。至此,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基本形成,並影響了後世。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記》

重文輕武所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從積極方面來看,重文輕武這一國策使得文人地位達到極致,中下層讀書人有了更多的入仕機會,由此為國家籠絡了一大批忠實人才。而將領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得到了解決。寬鬆的文化環境,也為宋朝思想的活躍以及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契機,尤其是宋詞的繁榮。可以說,宋朝統治時間長達三百餘年,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宋朝從建立到滅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宋北邊有西夏、遼、金國的存在,西邊又毗鄰吐蕃,南面還有大理等國的虎視眈眈,這就決定了宋朝軍事力量的至關重要性。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大量文官的設立導致冗官局面的形成,既造成了崇尚文學空談、不務實的社會風氣,又使得行政機構低效、臃腫;再者武將被過度壓制,士兵戰鬥力低下,由此導致宋朝軍隊在與西夏、遼、金等國的交戰中慘遭失敗,並簽訂了屈辱的 “ 澶淵之盟”等條約,最終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直至王朝的隕落。

總結

從戰爭頻繁的五代的重武輕文,再到成功建國的宋朝的重文輕武,當我們瞭解了宋朝制定重文輕武政策的前因後果,不難得出結論,這一政策的實施是無法避免的。


亦喃文史


一、首先重文輕武的政策是從太祖趙匡胤開始的。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深感自唐末朱溫造反以來,朝代更迭頻繁,五代史不足60餘年!但頻繁的戰爭,讓人民遭受巨大的損失和傷害,人口驟降!雖然太祖趙匡胤的政權是從北周柴氏(五代雄主柴榮之子柴宗訓)手裡奪取的,但趙匡胤也是一位心懷天下的明主!

趙匡胤深知自身皇位的由來(有種說法是趙匡胤製造的陰謀),所在在建國後對擁立自己和打天下的將領們"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不信任武將,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頻繁調換武將屬地,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局面,在對付北方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不好影響!到了太宗趙光義時,也堅持了太祖的方針政策,重文輕武。

二、宋朝廢除了唐末的節度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武裝割據的局面。建國之初,趙匡胤聽從趙普的建議,收回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兵都選調到京城,由中央統一指揮,成為宋代的禁軍。由於禁軍是挑選地方軍隊的精銳實力而來,所以人數頗少,戰鬥力卻極強,地方部隊根本無力與中央抗衡。禁軍實力強大,如果控制不當,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為此,宋朝先是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後來,後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樞密院,樞密使是文官擔任(參考水滸傳高俅)兩者相互制衡,文官指揮武官,武官直接掌管軍隊,但無法調動,最終形成了皇帝統一指揮調度,中央集權形成。

三、在建國初期,這樣的政策使人民百姓,休養生息,人口和物質生產得到了保障,所以北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由於設置的機構冗雜,官員繁多,國家的整體運轉效率大大降低,國庫開支大大提高,辦事流程冗繁,到了後期,由於北方的遼,金勢力強大,軍隊建設薄弱,在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侵略下,顯得難以招架,直至金人兵臨開封城下,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覆滅!

另:北宋自建國起一直未能消滅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版圖被外族環繞,為日後被滅就留下了禍根!





南山以北


北宋時“重文輕武”的國策,不能簡單的用對或錯來評判。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朝時期,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趙光義應該是繼承並強化了這個國策,並一直延續到元滅宋。

從北宋前期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因為前期皇帝的統治尚未穩固,如果武將兵權太大,那麼會成為皇帝潛在的威脅。畢竟宋太祖是通過黃袍加身奪得帝位,如果不重文輕武,難免兵權過大的武將沒有二心。

但從中後期來看,等到國家安定,皇帝的統治逐漸穩固時,如果依然重文輕武,那麼對國家的發展自然不利。因為北宋統一中原後,四周更是強敵環繞,有遼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視眈眈的看著南宋這個富饒之地,特別是先遼後金不斷的入侵宋朝,宋朝的重文輕武,就註定了他的軍事力量不會太強大也導致於宋朝無力防守邊疆以防守為主,甚至用賠款等來換求幾十年的太平。

所以,後來的明朝應該吸取了這個教訓,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就了一個大明王朝。當然這是後話了。


六指傳說


我們是很難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判的。所以,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的分析,貫穿整個宋朝的重文輕武之利與弊。

宋太祖趙匡胤“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後人多把重文輕武以此為理由,認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趙匡胤在位時所定下的。但趙匡胤實際上是抑武卻也並不太重文的。抑武是因為他“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而後的“杯酒釋兵權”穩固軍事。他不希望歷史在自己身上重演。不太重文則可從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在太祖說來,任用文士僅僅因為他們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更不會向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因此,太祖是文武制衡的。

趙光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策。宋朝走向重文輕武時代。

很多人對“重文輕武”的宋朝有一個誤區就是——宋朝的重文輕武,導致了宋的軍事不強。我們應該認識到,宋朝的滅亡,不是軍事的失敗而是決策的失誤。從整個宋朝軍事看,並不弱,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宋的房屋多以木料為主,但是宋朝幾乎沒有大型的火災,這不僅是宋的消防意識強,也反應了軍事的強。

武弱的印象多產生於文強的概念,從宋太祖修典籍到宋形成的圖書出版,很多史書都源於宋修定版。再看文化藝術,宋朝文人輩出,強調文治,趙定義的大舉科舉……所有的文強蓋過了武強,方顯武弱。

再說文興。我還是比較同意宋是文化復興的一個改革時期。文風鼎盛下,各藝術領域大興,詩詞歌賦,書畫琴棋,大興科舉,宋迎來了一個盛世,讓以文興為基礎下,經濟、文化、貿易都走向了輝煌的時代。

刑不上大夫,文官才敢諫言。精修典籍,經典史冊才得以面世並留存。文風鼎盛,才有文人輩出。大興科舉,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任何時期,軍事強國,而只有文化才能救國。這是符合國情的。世界列強,其精神是征服與掠奪。東方之國強,是文化文明的源遠流長。

秦始皇“焚書坑儒”,今天我們依然深讀孔孟;八百年前的“慶元黨禁”,今天我們深研朱子學說。因為一個民族的消亡,土地不會消失一寸,文明卻會消亡。中國做為世界的東方明珠,巍巍然屹立五千餘年,原因就在於,流淌於中國人的血脈裡的精神文明一直都在源遠流淌。


大觀點茶館葉盞萌



奪取皇位後,由於趙匡胤擔心其它武將也通過兵將來奪取他的天下,他又上演了杯酒釋兵權,將武將們的調兵遣將的權利收回,轉而由文官管理武將們來領導軍隊,一舉消除了兵變奪皇位的隱患,從此奠定了文官治理天下的基礎,並形成了國策皇訓給後世確定定了下來。


縱觀整個有宋全朝,確實文官很強,武將權利較弱,所以就有了重文輕武一說。在初定天下之初,此政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因為宋朝是從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中建立宋朝的,當時百業待業,國家急需要恢復修養生息,所以此國策對國家繁榮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也留下了隱患,由於武將無實權,只能被指導打仗,再加上文官的不懂軍事鬥爭,所以宋朝也成了歷史最恥辱的朝代,這場恥辱之戰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其詞作《滿江紅》中提起這段歷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也是這個朝代的歷史犧牲品。


所以不得不說宋朝確實是歷史上目前唯一重文輕武的朝代,以史為鑑吧,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大我們的國防,守護我的國民,早日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中華復興大業,不再出現被外強日本凌辱的事件發生!


元日子



歷史逗你玩


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歷史要辯證的看。

所以,就當時而言,我認為這個政策是正確的。

要判斷一個政策的正確與否,還是要從制定政策的前因後果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 前因

離宋朝歷史距離最近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光輝璀璨的大唐。任何一個五代時期的小朝廷都想橫掃天下,夢迴大唐,宋朝也不例外。

但正是由於唐末的藩鎮割據才造成五代十國的局面,所以所有五代十國的君主都是心有餘悸有心規避的。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既然是五代十國,各國間互相攻伐,所以各國必須得重武輕文,求得生存,進而用兵一統中原。所以,即使當時各國想重文輕武,也是有心無力。

而太宗卻不同,當時天下已定,外部憂患減弱,國力大增,具備了對內整治的條件。如果他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轍,勢必要進行偃武修文,他沒得選。

  • 後果

這個政策造就的後果就是後世兩宋三百相對穩固的江山。

北宋滅亡有著相當的偶然性,與當時的徽欽二宗用腳丫子做的臨時決定有關。否則,金朝豈不是把南宋順手也滅了。

宋朝國力猶在,甚至到南宋末年也不差,只是當時的蒙古正處在史上變態強的階段,沒頂住,不然後面有沒有明清兩朝還很難說。這就是重文輕武的結果。

如果有宋一朝重武輕文,可能能滅掉遼金,敲打蒙古,但勢必也會回到藩鎮割據的老路。中原大一統王朝的來臨可能還會推遲下去。

總結,這個政策總體上是正確的。只是在執行的時候,重文確實是重文,重的過狠,出現了程朱理學,禁錮了百花齊放的思想。輕武也確實是輕武了,但偏偏實行的更戍法在當時沒有4G的年代對軍隊戰鬥力的削弱又過大,所以造成了邊患不絕,最終被滅。

由此看來,當時的政策是對的,但在我們後世來看,只是在政策落地方面做的有些橋枉過正。


四萬真人


歷史沒有對錯只有經過和結果,客觀來說重文輕武本身作為國策是符合中國人性格,也符合當時年代發展的需求。



無論哪個王朝,無論是重文還是重武,沉積久了,都是在逐步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除非當政的王朝自我革命,自我創新,自我拯救。但是談何容易,哪怕在現代這麼資訊發達,頭腦開放,很多很多公司就彷彿當年的王朝一樣,比如柯達、NOKIA諾基亞、SONY索尼等,包括最近兩年的蘋果公司,發展久了就變成固有模式和固有利益。最終走向衰亡。





但是在宋朝創造了中國人三千年來文化造詣的最高峰,宋人,千年前已活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撫琴弈棋,宴飲集會,
踏春賞花,帶雨種竹,
汲泉煮茶,古鼎焚香,
宋朝文人名客輩出,
蘇東坡、陸游、范仲淹、歐陽修、
辛棄疾、朱熹、王安石、李清照、司馬光⋯⋯
他們飽讀詩書,不只為出仕、做學問,
讀書,讀的是一種意境,
讀的是一種樂趣,



讓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讓自己過得灑脫寫意。他們活得優雅,又熱氣騰騰,他們帶著無限的希望,他們永遠滿腔熱情,他們依心而動,熱愛珍惜每一天,他們對山水萬物天然有好感,他們將自身融入自然,與天地共呼吸。我也許是宋朝穿越而來,如宋人一般熱愛生活。


愛知貓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的制度發源於宋太祖趙匡胤,後代皇帝逐步探索並完善了這一思想並形成成熟制度體系,殿前都點檢出身的老趙深知五代十國動盪的根源之一——“軍閥擁兵自重”的危害,並結合其自身實際,創造性地發明陳橋兵變這一光榮革命的最早典範,後期又來個“杯酒釋兵權”,為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持續發展親力親為,積極探索。其優點在於:通過抑制武將牢牢控制軍隊,內部不斷鞏固和加強皇權統治,避免武將尾大不掉擁兵自重情況的出現,進而維護政治穩定。當然,其缺點也十分明顯:過度抑制武將並圍繞這一思路形成的制度對建設強大的軍隊弊端十分明顯。不利於軍隊戰鬥力建設,禁軍廂軍的二元體制更是人為設置軍隊人員流動障礙,不利於軍隊內部合理交流,以至於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侵擾時始終處於被動地位(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綜上,重文抑武制度有優有劣,不可一概而論。——個人狹隘之見,見笑見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