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你认为正确吗?

龙翔天下0811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项国家策略的制订,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脱离时代谈策略,是不可取的。

那么让我们把目光投回1000年前,那是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五代,是一个无君无父,无刚理伦常的时代。

臣子造反君王,儿子杀了父亲,在那样动荡的时代,武将是历史舞台上的主导者。有兵权,有土地,你就是草头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为将军的赵匡胤,在手下的拥戴下,陈桥驿兵变,造了后周的反,武将出身的他,怎么能不忌惮武将坐拥高位后,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所以在赵匡胤执政的时代,就已经打下了削弱武将势力及地位的基石。

等到其弟弟赵光义继位,作为陈桥驿兵变的参与者或者说主导者之一,他更加清楚武将拥有地位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所以他在此基础之上,更加把整个北宋的国策方针往崇文抑武的方针上走。尔后有天子亲作劝学歌,更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的说法,武人的地位,更是贬为贼配军的地位。

基于时代背景,这样的国策,的确让北宋不在重蹈五代武人篡位的覆辙,让北宋王朝延续百年国运,然而从大的世界背景来讲,北宋这样的策略,让国家丧失了大一统的实力,的确舍本逐末了。

码字不易,做任务,麻烦给个优质答案,谢谢!




半支烟换半支烟


题主的问题侧重于重文轻武国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方面。不过,重文轻武是有宋一代一以贯之的政策,并起到基石的作用,其实施具有时代必然性,因此宋太宗赵光义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重文轻武制度萌芽于宋太祖时期,到宋太宗赵光义时开始制度化,真宗时期最终形成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汲取藩镇割据教训与巩固统治。这是宋实施以文抑武政策的主要原因。唐末藩镇割据严重,五代以来武将威胁王权的现实,让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政权后,立刻采取抑制武将的措施。且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本身便是以武力夺取了政权,他必然忌惮将帅之才。宋太祖自演了“杯酒释军权”的一场戏,宋太宗作为主要参演人员,也意识到了武将再次夺权的可能性。

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国家极力重用读书人,让他们担任高官,如宰相一职。当然将领也需要读书,且地方事务由中央派文官管理,而文官则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通判一职来监督。

“上以五代战争以来,自节镇至刺史,皆用武臣,不晓政事,人受其弊。上欲兼用文士,渐复旧制。”(宋)罗愿《尔雅翼》

宋太宗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在军事与科举制度两方面进行了大改革,正式开启了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此时的宋朝,禁军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将领有带兵权,调兵权却属于由皇帝掌控的枢密院,由此

武将只能带兵打仗而没有调兵实权。且地方军队实行“更戍法”,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大大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保证文官的输出,宋朝继承并完善了隋唐的科举制。不但增加殿试一门,科举取士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宋太祖时录取人数不过百,到宋太宗时,一年的录取人数超过五百,宋真宗时更是上千。至此,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并影响了后世。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记》

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来看,重文轻武这一国策使得文人地位达到极致,中下层读书人有了更多的入仕机会,由此为国家笼络了一大批忠实人才。而将领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得到了解决。宽松的文化环境,也为宋朝思想的活跃以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宋词的繁荣。可以说,宋朝统治时间长达三百余年,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宋朝从建立到灭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宋北边有西夏、辽、金国的存在,西边又毗邻吐蕃,南面还有大理等国的虎视眈眈,这就决定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至关重要性。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大量文官的设立导致冗官局面的形成,既造成了崇尚文学空谈、不务实的社会风气,又使得行政机构低效、臃肿;再者武将被过度压制,士兵战斗力低下,由此导致宋朝军队在与西夏、辽、金等国的交战中惨遭失败,并签订了屈辱的 “ 澶渊之盟”等条约,最终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直至王朝的陨落。

总结

从战争频繁的五代的重武轻文,再到成功建国的宋朝的重文轻武,当我们了解了宋朝制定重文轻武政策的前因后果,不难得出结论,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无法避免的。


亦喃文史


一、首先重文轻武的政策是从太祖赵匡胤开始的。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深感自唐末朱温造反以来,朝代更迭频繁,五代史不足60余年!但频繁的战争,让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人口骤降!虽然太祖赵匡胤的政权是从北周柴氏(五代雄主柴荣之子柴宗训)手里夺取的,但赵匡胤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明主!

赵匡胤深知自身皇位的由来(有种说法是赵匡胤制造的阴谋),所在在建国后对拥立自己和打天下的将领们"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不信任武将,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频繁调换武将属地,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局面,在对付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不好影响!到了太宗赵光义时,也坚持了太祖的方针政策,重文轻武。

二、宋朝废除了唐末的节度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局面。建国之初,赵匡胤听从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节度使的军权,将各地的精兵都选调到京城,由中央统一指挥,成为宋代的禁军。由于禁军是挑选地方军队的精锐实力而来,所以人数颇少,战斗力却极强,地方部队根本无力与中央抗衡。禁军实力强大,如果控制不当,皇帝反而会深受其害。为此,宋朝先是将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领,一部分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率领。后来,后者又分为马军司和步军司两部分。到此,禁军分由三个衙门统率,称为“三衙”。三衙统率军队,却无权调动。调动权归属枢密院,枢密使是文官担任(参考水浒传高俅)两者相互制衡,文官指挥武官,武官直接掌管军队,但无法调动,最终形成了皇帝统一指挥调度,中央集权形成。

三、在建国初期,这样的政策使人民百姓,休养生息,人口和物质生产得到了保障,所以北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由于设置的机构冗杂,官员繁多,国家的整体运转效率大大降低,国库开支大大提高,办事流程冗繁,到了后期,由于北方的辽,金势力强大,军队建设薄弱,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侵略下,显得难以招架,直至金人兵临开封城下,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覆灭!

另:北宋自建国起一直未能消灭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版图被外族环绕,为日后被灭就留下了祸根!





南山以北


北宋时“重文轻武”的国策,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评判。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宋朝时期,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赵光义应该是继承并强化了这个国策,并一直延续到元灭宋。

从北宋前期来看,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前期皇帝的统治尚未稳固,如果武将兵权太大,那么会成为皇帝潜在的威胁。毕竟宋太祖是通过黄袍加身夺得帝位,如果不重文轻武,难免兵权过大的武将没有二心。

但从中后期来看,等到国家安定,皇帝的统治逐渐稳固时,如果依然重文轻武,那么对国家的发展自然不利。因为北宋统一中原后,四周更是强敌环绕,有辽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视眈眈的看着南宋这个富饶之地,特别是先辽后金不断的入侵宋朝,宋朝的重文轻武,就注定了他的军事力量不会太强大也导致于宋朝无力防守边疆以防守为主,甚至用赔款等来换求几十年的太平。

所以,后来的明朝应该吸取了这个教训,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成就了一个大明王朝。当然这是后话了。


六指传说


我们是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的。所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分析,贯穿整个宋朝的重文轻武之利与弊。

宋太祖赵匡胤“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后人多把重文轻武以此为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抑武是因为他“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而后的“杯酒释兵权”稳固军事。他不希望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不太重文则可从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在太祖说来,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因此,太祖是文武制衡的。

赵光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宋朝走向重文轻武时代。

很多人对“重文轻武”的宋朝有一个误区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导致了宋的军事不强。我们应该认识到,宋朝的灭亡,不是军事的失败而是决策的失误。从整个宋朝军事看,并不弱,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宋的房屋多以木料为主,但是宋朝几乎没有大型的火灾,这不仅是宋的消防意识强,也反应了军事的强。

武弱的印象多产生于文强的概念,从宋太祖修典籍到宋形成的图书出版,很多史书都源于宋修定版。再看文化艺术,宋朝文人辈出,强调文治,赵定义的大举科举……所有的文强盖过了武强,方显武弱。

再说文兴。我还是比较同意宋是文化复兴的一个改革时期。文风鼎盛下,各艺术领域大兴,诗词歌赋,书画琴棋,大兴科举,宋迎来了一个盛世,让以文兴为基础下,经济、文化、贸易都走向了辉煌的时代。

刑不上大夫,文官才敢谏言。精修典籍,经典史册才得以面世并留存。文风鼎盛,才有文人辈出。大兴科举,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任何时期,军事强国,而只有文化才能救国。这是符合国情的。世界列强,其精神是征服与掠夺。东方之国强,是文化文明的源远流长。

秦始皇“焚书坑儒”,今天我们依然深读孔孟;八百年前的“庆元党禁”,今天我们深研朱子学说。因为一个民族的消亡,土地不会消失一寸,文明却会消亡。中国做为世界的东方明珠,巍巍然屹立五千余年,原因就在于,流淌于中国人的血脉里的精神文明一直都在源远流淌。


大观点茶馆叶盏萌



夺取皇位后,由于赵匡胤担心其它武将也通过兵将来夺取他的天下,他又上演了杯酒释兵权,将武将们的调兵遣将的权利收回,转而由文官管理武将们来领导军队,一举消除了兵变夺皇位的隐患,从此奠定了文官治理天下的基础,并形成了国策皇训给后世确定定了下来。


纵观整个有宋全朝,确实文官很强,武将权利较弱,所以就有了重文轻武一说。在初定天下之初,此政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宋朝是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建立宋朝的,当时百业待业,国家急需要恢复修养生息,所以此国策对国家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也留下了隐患,由于武将无实权,只能被指导打仗,再加上文官的不懂军事斗争,所以宋朝也成了历史最耻辱的朝代,这场耻辱之战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其词作《满江红》中提起这段历史:“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也是这个朝代的历史牺牲品。


所以不得不说宋朝确实是历史上目前唯一重文轻武的朝代,以史为鉴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大我们的国防,守护我的国民,早日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中华复兴大业,不再出现被外强日本凌辱的事件发生!


元日子



历史逗你玩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历史要辩证的看。

所以,就当时而言,我认为这个政策是正确的。

要判断一个政策的正确与否,还是要从制定政策的前因后果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 前因

离宋朝历史距离最近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光辉璀璨的大唐。任何一个五代时期的小朝廷都想横扫天下,梦回大唐,宋朝也不例外。

但正是由于唐末的藩镇割据才造成五代十国的局面,所以所有五代十国的君主都是心有余悸有心规避的。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既然是五代十国,各国间互相攻伐,所以各国必须得重武轻文,求得生存,进而用兵一统中原。所以,即使当时各国想重文轻武,也是有心无力。

而太宗却不同,当时天下已定,外部忧患减弱,国力大增,具备了对内整治的条件。如果他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辙,势必要进行偃武修文,他没得选。

  • 后果

这个政策造就的后果就是后世两宋三百相对稳固的江山。

北宋灭亡有着相当的偶然性,与当时的徽钦二宗用脚丫子做的临时决定有关。否则,金朝岂不是把南宋顺手也灭了。

宋朝国力犹在,甚至到南宋末年也不差,只是当时的蒙古正处在史上变态强的阶段,没顶住,不然后面有没有明清两朝还很难说。这就是重文轻武的结果。

如果有宋一朝重武轻文,可能能灭掉辽金,敲打蒙古,但势必也会回到藩镇割据的老路。中原大一统王朝的来临可能还会推迟下去。

总结,这个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只是在执行的时候,重文确实是重文,重的过狠,出现了程朱理学,禁锢了百花齐放的思想。轻武也确实是轻武了,但偏偏实行的更戍法在当时没有4G的年代对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又过大,所以造成了边患不绝,最终被灭。

由此看来,当时的政策是对的,但在我们后世来看,只是在政策落地方面做的有些桥枉过正。


四万真人


历史没有对错只有经过和结果,客观来说重文轻武本身作为国策是符合中国人性格,也符合当时年代发展的需求。



无论哪个王朝,无论是重文还是重武,沉积久了,都是在逐步走下坡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除非当政的王朝自我革命,自我创新,自我拯救。但是谈何容易,哪怕在现代这么资讯发达,头脑开放,很多很多公司就仿佛当年的王朝一样,比如柯达、NOKIA诺基亚、SONY索尼等,包括最近两年的苹果公司,发展久了就变成固有模式和固有利益。最终走向衰亡。





但是在宋朝创造了中国人三千年来文化造诣的最高峰,宋人,千年前已活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抚琴弈棋,宴饮集会,
踏春赏花,带雨种竹,
汲泉煮茶,古鼎焚香,
宋朝文人名客辈出,
苏东坡、陆游、范仲淹、欧阳修、
辛弃疾、朱熹、王安石、李清照、司马光⋯⋯
他们饱读诗书,不只为出仕、做学问,
读书,读的是一种意境,
读的是一种乐趣,



让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让自己过得洒脱写意。他们活得优雅,又热气腾腾,他们带着无限的希望,他们永远满腔热情,他们依心而动,热爱珍惜每一天,他们对山水万物天然有好感,他们将自身融入自然,与天地共呼吸。我也许是宋朝穿越而来,如宋人一般热爱生活。


爱知猫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的制度发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后代皇帝逐步探索并完善了这一思想并形成成熟制度体系,殿前都点检出身的老赵深知五代十国动荡的根源之一——“军阀拥兵自重”的危害,并结合其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发明陈桥兵变这一光荣革命的最早典范,后期又来个“杯酒释兵权”,为重文抑武,强干弱枝的持续发展亲力亲为,积极探索。其优点在于:通过抑制武将牢牢控制军队,内部不断巩固和加强皇权统治,避免武将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情况的出现,进而维护政治稳定。当然,其缺点也十分明显:过度抑制武将并围绕这一思路形成的制度对建设强大的军队弊端十分明显。不利于军队战斗力建设,禁军厢军的二元体制更是人为设置军队人员流动障碍,不利于军队内部合理交流,以至于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侵扰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综上,重文抑武制度有优有劣,不可一概而论。——个人狭隘之见,见笑见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