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武之《求言令》

曹公之《求言令》全文不长,摘录如下:

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自今诸掾属、(侍)【治】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

按照传统的认知,曹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绝顶的聪明,认定自己是来改造世界的,不是简简单单混口饭吃的,所以自己早就拿定了主意,不屑于去读职业院校,要干就干指点江山的大事。这难免是后人附会之言。但,时代确实给了他们那代人机会,乱世出英雄嘛,但无疑而言,曹公秉持“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理念,当然是能揪住机会就可以干出一翻大事的杰出代表。虽然老百姓有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我还是自以为是地认为生活在一个少英雄的时代是百姓之大幸。

民间故事、文学作品中加给曹公的很多脸谱化的描述,早已化为我们对他认知的一部分,我倒觉得不是在丑化他,而是在丰满他的形象,多多少少地从不同的侧面,使得他更加真实,如人一般的真实;才让我们看到,无论在历史的叙述中也好,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观感,都充分地表明着深植于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是有丰富的人文与伦理情怀的。

近日,重读《曹操集》,再看曹公的《求言令》,心中一惊:咋地他老人家还如此谦逊?还如此渴望听到不同意见,好给自己提个醒?你可知道,他老人家可是握着生杀与夺的大权,一个不高兴,你就玩完了;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会得着豹子胆吃了后去给曹公进言?说点不疼不痒的问题倒还好办,真是事关战事成败、朝廷运作,又不得“圣心”的时候,那可咱办?不算佞议么?真有勇气提着脑袋闯江湖?在那个时代,你要清楚,你可提的不只是你的脑袋,你还提着你一家老小,说不定还顺带着三亲六戚的脑袋啊!

在中学学的那篇选自《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杨修之死》,由于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加之当时也只参阅过《三国演义》,在我们心灵深处塑造的曹公形象也就基本定型了。虽然后来上学学历史,深读历史文献,知道此曹公非彼曹公也。但,印记实在是太深了,一离开历史语境,曹公还是小时候的曹公;只能待到心静气闲之时,重翻故纸才又看到曹公之另一面。

曹公是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下此令的,当时他正东征西讨,事业正在大踏步前进着呢;多多少少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桥玄对他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他认可这一重要的“历史判断”么?会用这一重要判断来时时鞭策自己么?从他发布此令看,他确实没有被一时的胜利也好还是顺境也罢冲昏头脑,还保持着清醒的思维,不想给自己添堵,还想把事业做得再大一点点。从这一点说,即使再有深刻的印象,常识告诉我们,还是要有信心认可曹公(更准确地说是此时、公元206年的曹公)的,曹公此时当然是带着相当大的诚意来的。在他的奋斗之道路上,他有理想,也清楚地看得到大好的未来,但他更深知,在帝业的构建中,还需要臣仆与勇士,还将长时间地需要臣仆与勇士。

即便是充满了虚情假意,更可能是现实的需要,他下令“求言”,告诫臣子、提醒自己,尔等不得只拣听着顺耳的给我说,现在还远没有到显摆的时候,我要提防的就是只知道当面奉承我的人和他所说的话!我肩扛重任、责无旁贷,一路诚惶诚恐,好久好久都没有听到什么好的建议了(好像也没什么馊主意嘛,形势不是一片大好么。再往深里一说,不就打着复兴汉室之名,行个人【曹姓】帝业之实嘛),责任不在你们臣子哈,而是在我这里;所以,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每个月一开头呢,就把前一个月里我做的不对的(或者整错了的)都给我写成条呈呈上来,我是要一个一个地看的哈;发现了过失之处,改过来了,才好促进我们伟大的事业嘛,才能更好中兴汉室(实现自己之帝业)嘛。哦,对了,记得封到封封里头封起了给我哈,我自己看!

曹公也是不可信的。你看看他最后的那一点点心中的小玖玖,也让常识告诉我们,旦凡他的根基稳固、权力无可动摇之时,你们谁谁谁,在什么时候对我什么什么不满,怎样怎样地非难于我,我是门清。杨修之事故不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式例证么!当然它也是现实政治生活中鲜活的案例。那个常常呼他绰号“阿瞒”的同志其结果也让人唏嘘不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赛跑的政治人物,不仅要“机警”,更得要有“权数。”

可能正是由于曹公的机警和有权数,他也深深地知道能量还得再养一养,事业仍需再拓一拓,还没到搞自大主义的时候,还得同天下英雄合谋而动;为了再一次证明自己的贤明,把这一形象固化为民众一般的认识,当然更是饱含着现实的紧迫,四年后,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还下了众所周知的唯才是举之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来来来,我这里不要名头,不需牌位,你从那里毕业、身高多少、体貌伟岸与否关系都不大,只要你是真才实料,就放马过来!其贤明、纵揽天下英才之形象表现的算是淋漓尽致了。

历史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总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