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魏武之《求言令》

曹公之《求言令》全文不長,摘錄如下:

夫治世御眾,建立輔弼,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無大悔”,斯實君臣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頻年以來,不聞嘉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後,諸掾屬治中、別駕,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將覽焉。

自今諸掾屬、(侍)【治】中,別駕,常以月朔各進得失,紙書函封,主者朝常給紙函各一。

按照傳統的認知,曹公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絕頂的聰明,認定自己是來改造世界的,不是簡簡單單混口飯吃的,所以自己早就拿定了主意,不屑於去讀職業院校,要幹就幹指點江山的大事。這難免是後人附會之言。但,時代確實給了他們那代人機會,亂世出英雄嘛,但無疑而言,曹公秉持“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理念,當然是能揪住機會就可以幹出一翻大事的傑出代表。雖然老百姓有揮之不去的英雄情結,我還是自以為是地認為生活在一個少英雄的時代是百姓之大幸。

民間故事、文學作品中加給曹公的很多臉譜化的描述,早已化為我們對他認知的一部分,我倒覺得不是在醜化他,而是在豐滿他的形象,多多少少地從不同的側面,使得他更加真實,如人一般的真實;才讓我們看到,無論在歷史的敘述中也好,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呈現於我們眼前的觀感,都充分地表明著深植於我們心中的傳統文化,是有豐富的人文與倫理情懷的。

近日,重讀《曹操集》,再看曹公的《求言令》,心中一驚:咋地他老人家還如此謙遜?還如此渴望聽到不同意見,好給自己提個醒?你可知道,他老人家可是握著生殺與奪的大權,一個不高興,你就玩完了;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會得著豹子膽吃了後去給曹公進言?說點不疼不癢的問題倒還好辦,真是事關戰事成敗、朝廷運作,又不得“聖心”的時候,那可咱辦?不算佞議麼?真有勇氣提著腦袋闖江湖?在那個時代,你要清楚,你可提的不只是你的腦袋,你還提著你一家老小,說不定還順帶著三親六戚的腦袋啊!

在中學學的那篇選自《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楊修之死》,由於有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解,加之當時也只參閱過《三國演義》,在我們心靈深處塑造的曹公形象也就基本定型了。雖然後來上學學歷史,深讀歷史文獻,知道此曹公非彼曹公也。但,印記實在是太深了,一離開歷史語境,曹公還是小時候的曹公;只能待到心靜氣閒之時,重翻故紙才又看到曹公之另一面。

曹公是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下此令的,當時他正東征西討,事業正在大踏步前進著呢;多多少少是志得意滿的時候。不知他是否還記得橋玄對他說的“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他認可這一重要的“歷史判斷”麼?會用這一重要判斷來時時鞭策自己麼?從他發佈此令看,他確實沒有被一時的勝利也好還是順境也罷衝昏頭腦,還保持著清醒的思維,不想給自己添堵,還想把事業做得再大一點點。從這一點說,即使再有深刻的印象,常識告訴我們,還是要有信心認可曹公(更準確地說是此時、公元206年的曹公)的,曹公此時當然是帶著相當大的誠意來的。在他的奮鬥之道路上,他有理想,也清楚地看得到大好的未來,但他更深知,在帝業的構建中,還需要臣僕與勇士,還將長時間地需要臣僕與勇士。

即便是充滿了虛情假意,更可能是現實的需要,他下令“求言”,告誡臣子、提醒自己,爾等不得只揀聽著順耳的給我說,現在還遠沒有到顯擺的時候,我要提防的就是隻知道當面奉承我的人和他所說的話!我肩扛重任、責無旁貸,一路誠惶誠恐,好久好久都沒有聽到什麼好的建議了(好像也沒什麼餿主意嘛,形勢不是一片大好麼。再往深裡一說,不就打著復興漢室之名,行個人【曹姓】帝業之實嘛),責任不在你們臣子哈,而是在我這裡;所以,我現在告訴你們,你們每個月一開頭呢,就把前一個月裡我做的不對的(或者整錯了的)都給我寫成條呈呈上來,我是要一個一個地看的哈;發現了過失之處,改過來了,才好促進我們偉大的事業嘛,才能更好中興漢室(實現自己之帝業)嘛。哦,對了,記得封到封封裡頭封起了給我哈,我自己看!

曹公也是不可信的。你看看他最後的那一點點心中的小玖玖,也讓常識告訴我們,旦凡他的根基穩固、權力無可動搖之時,你們誰誰誰,在什麼時候對我什麼什麼不滿,怎樣怎樣地非難於我,我是門清。楊修之事故不就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教科書式例證麼!當然它也是現實政治生活中鮮活的案例。那個常常呼他綽號“阿瞞”的同志其結果也讓人唏噓不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賽跑的政治人物,不僅要“機警”,更得要有“權數。”

可能正是由於曹公的機警和有權數,他也深深地知道能量還得再養一養,事業仍需再拓一拓,還沒到搞自大主義的時候,還得同天下英雄合謀而動;為了再一次證明自己的賢明,把這一形象固化為民眾一般的認識,當然更是飽含著現實的緊迫,四年後,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還下了眾所周知的唯才是舉之令:“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來來來,我這裡不要名頭,不需牌位,你從那裡畢業、身高多少、體貌偉岸與否關係都不大,只要你是真才實料,就放馬過來!其賢明、縱攬天下英才之形象表現的算是淋漓盡致了。

歷史在塑造人物的時候,總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