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懂不懂,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能有多大改善?

想回答这个问题,请先思考这三个问题:

有多少听不懂?

坚持听,是怎么听的?

你想要多久听力提高?

好,现在假设一下,你被置身一个外星球环境,而你完全不懂外星语;你还坚持听,注意,只是听,没别的。你觉得多久你的外星语听力会提高?

答案是,不会。

因为刚刚那三个小问题。就是回答题主这个大问题的条件。

不管懂不懂,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能有多大改善?


已有的基础,是你的起点

二语习得有一个“脚手架”理论,就是新知识要借助旧知识的基础建构起来。

20世纪的70年代,社会建构主义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提出“脚手架”(Scaffolding)的概念,这个理论也是以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和模板,二者在本质相一致。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的理论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意义是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脚手架理论认为,当开始学习新的概念时,需要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支持,无论是来自他人、书本还是自己旧有的基础。逐渐地,在思考过程和获得新技能、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因而这种支持也会逐渐减退。

这样,新的知识、概念和能力就建立了。

学习知识、建立能力就好比建造房子,如果你学习的新知识完全超出旧有能力的搭建范围,搭不上“脚手架”的房子是建不起来的。

听力能力提高也是同样道理,你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着手练习提升。

最保守来看,听一篇文章,如果有四分之一以上完全不懂,也就是不在你已有能力的范围之内,你基本就不要听了。即便猜,也很费力,反倒会打击你的信心,影响学习效果。

不管懂不懂,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能有多大改善?


科学的策略,提升练习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你怎么听的。

如果是干听,别的什么也不做,你会发现,专注力难以保持,大脑容易溜号,这其实根本无益于提升听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学习方法叫“多感官学习”:

“多感官学习法”,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视、听、味、嗅、触觉,使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

单纯地听,只是听觉一方面的刺激,大脑的利用率不高;但同时加上说或者写,则口头和书面会更多地调动大脑协调工作,所以同样的时间投入,学习效果会大幅提高。

时间久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会显著提升,而听力提升的本质,其实是在于大脑反应得更快了。

所以,除非你非常熟悉话题,或者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要想真的提高,你应该把听和说或者写结合起来。

比如边听边说,或者边听边写,这样输入+输出,多方面刺激大脑,练习才有效果。

不管懂不懂,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能有多大改善?


剩下的,就是持之以恒

邓亚萍,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2002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拿下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

而这一切的成就,是从26个字母起步的。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

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

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跟她开玩笑:

“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

“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最后,邓亚萍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不管懂不懂,每天坚持听,英语听力能有多大改善?

当我们问,“会提高吗?” “会有效吗?”

其实隐含的希望是,越快越好。

这会导致一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如果听了一段时间,没感觉有进步,就会轻易放弃。

找借口总比努力简单。所以,提问前先问自己,能坚持多久,即便一时看不出效果?

听力是最耗时耗力的能力,想要提升,务必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

方法科学得当,有足够频率和强度练习的话,也要个把月才有感觉。

而这个过程,没什么花哨的,就是听说、听写,踏实地下功夫练就完了。

最后总结一下

想提升听力,得根据现有水平选择材料,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练习。

至少要从有点基础,能听懂材料1/4开始,每天坚持听说听写,踏实练习个把月,英语听力一定会提高。

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