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在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秦始皇也被稱為“千古一帝”,而在建立秦朝之前,處於七雄爭霸的混亂時代,秦朝最開始並不是最強的,可是他卻擊敗了其餘六國,完成了統一,而這些都要歸功於一個人,就是商鞅,他發起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大獲成功,讓秦國的實力飛速發展,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牢靠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商鞅變法不僅推動秦國經濟的發展,也壯大了國力,真正的實現了富國強兵,而秦國也從最弱小的一國,一躍成為能和齊楚爭雄的大國,最後更是滅六國,建立秦朝。但是,對秦國貢獻如此之大的商鞅變法,主事人商鞅最後卻落得個逃亡的結局,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還是繼續在實行,這自相矛盾的走向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變法實施之地

一、商鞅無疑是極端主義的堅決擁護者

1、商鞅的極端主義思想

上面說過了,商鞅的變法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改變,而是深入到了當時秦國的各個方面。他首先做的就是對民眾灌輸國家至上的理念,把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富貴不再是貴族的專利,人人都可以通過戰功來獲取富貴。

其實在商鞅變法前,已經有人這樣做了,那就是衛國人吳起,他在楚國改革,就提出“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王室子孫的爵祿繼承只能延續三代,然後就要把封地收歸國有,重新分配,所以吳起被貴族記恨,最終被射殺。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

而現在商鞅所提的此議有異曲同工之處,商鞅的政策分兩部分,一個是針對貴族的,一個是針對平民的,針對貴族的是:取消貴族的特權,只有在戰場上獲得戰功的人,才能獲得貴族稱號。而針對平民的是:只要你有戰功,就算是平民也可以獲得貴族的特權。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樣的政策下,秦國基本是全民皆兵的狀態,在戰國中期之後,秦國也是發動戰爭次數最多的國家,據楊寬在《戰國史》中的統計:秦孝公在位24年,發動戰爭6次;惠公在位27年,發動17次;武王在位4年,發動2次;昭王在位56年,發動48次;莊襄王在位3年,發動4次;嬴政在位26年,發動戰爭31次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徒木立信

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這也可以稱作“商鞅變法”的勝利。

商鞅身死之後,商鞅的這一核心理念被後世很多的獨裁者所借鑑,但是這個理念卻大大的刺激到了貴族的利益,也為商鞅後面的身死埋下伏筆。

2、變法過於尖銳

從變法的過程來說,商鞅的變法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的問題是商鞅的變法本質來說過於強硬和尖銳了,另一方面就是變法過程之中不知曉靈活變通。

縱觀歷史上的變法,都是和貴族鬥,和朝廷鬥,和舊風俗鬥,但是,商鞅的的戰爭思想根深蒂固,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思想,侵犯了當時絕大多數的貴族,而普通民眾也對他持懷疑態度,不支持也不反對。這樣的強硬態度,也直接導致了後面他逃亡以及身死。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

另外一個方面,則是商鞅對政策的推進過於尖銳,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商鞅的變法內容涉及到了秦國的裡裡外外,這樣一個巨大的工程,不聽其他任何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用自己的鐵腕政策強力實施。

商鞅的政策中帶有強烈的好戰性。商鞅對商人階層可以說毫不留情,在他實施變法的過程中,傷人幾乎被消滅殆盡,而且,商鞅對秀才之類的也是痛下殺手,他認為國有“五害”,分別是儒家學者、商賈、隱士、手工業者和勇士在《農戰》一文中,他毫不客氣地說:“有這些人存在,敵人來到,一定打敗仗,敵人不來,則一定很貧窮。把這些人趕走,敵人不敢來,來了也會被打敗。去討伐別國,一定能戰勝,不去討伐,則一定能富足。”

正是在商鞅這樣極端的變法政策下,影響到了眾多貴族、豪族以及商賈、學者的根本利益。因為這些人從來都是隻在乎個人的得失,國家利益對他們而言並不算什麼,發展到變法後期,這些人也就成了反對商鞅的最大勢力。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變法前的秦國

從這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商鞅的變法當然是為了秦國好,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侵犯到了舊勢力的利益,同時在政策實施中過於尖銳,不懂的靈活變通,在他的治國理念裡,戰爭是起點,也是終點,始終把戰爭發過在第一位,幾乎註定了法是好法,但是必須得有一個背鍋的,那就是商鞅自己。

二、商鞅鐵腕變法,國家強盛了,但自己也結怨無數

1、制度只是表面原因

商鞅變法最直接的打擊對象就是奴隸制的舊勢力,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會對原有的環境產生一些衝擊”,商鞅提出了很多傷害舊勢力的政策,而商鞅也從始到終都在和這些舊勢力作鬥爭,如果不是有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可能商鞅變法早就失敗了。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變法前夕

在秦國之中,各類權利機構往往都是把持在少數貴族大家手裡,老官員告老之後,通常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也能進入到官場中來,這樣安逸的環境,被商鞅給破壞了,那些舊勢力的人能不仇恨商鞅嗎?

不容置疑的是,秦國的這種官僚制度,讓他們對戰爭和當兵根本沒有興趣,而商鞅直接觸動了他們的利益,正是反對派仇恨商鞅的表面原因。

2、文化相悖才是根本原因

如果說秦朝的官僚制度是影響變法的表面原因,那麼秦朝的文化思想就是影響到變法的根本原因。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走上了一條全新的文化體系,是和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法家文化體系,到了戰果後期,這種文化發展為一種非常極端的文化,由此帶來的變化是:在秦朝人的眼中,功利主義的特徵非常的明顯,與儒家提倡的重禮義道德是大不相同的。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被“車裂”

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

這在當時百家爭鳴的時代,無疑是非常極端的存在,文化的差異,造成了溝通的困難,從秦朝本身的風氣來看,朝廷任用的大多是文官,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大多數人更加的崇尚以文治國,這就導致了當時不管官場還是普通學子,根本就不想變法。

但是商鞅的政策獲得了君王的支持,得以讓他大刀闊斧的進行變法,在遇到文化相悖的地方,商鞅採用的是一刀切的辦法,讓很多的人對他深惡痛絕,這也是在秦孝公死後,那些反對派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置商鞅於死地。

總結

商鞅變法,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次偉大的改革,讓秦國從最弱小變為最強大,雖然很極端,但是確實大大提高了秦國的國力,變法是成功的,而商鞅做人是失敗的,他太過於強硬,導致把自己的後路給斷送了。

為何秦國官民反對商鞅變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關鍵的是文化相悖

滅六國,建立秦朝

變法是發展的必然產物,商鞅取得成功對秦朝的政治發展和法家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在商鞅變法中,不懂得變通,任何事情都是鐵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老百姓壓迫,與舊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也相悖。

在變法的過程中,商鞅忽視了文化差異帶來的巨大影響,而他想利用鐵腕政策強行抹平這種文化差異,終究是反傷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