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在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秦始皇也被称为“千古一帝”,而在建立秦朝之前,处于七雄争霸的混乱时代,秦朝最开始并不是最强的,可是他却击败了其余六国,完成了统一,而这些都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商鞅,他发起的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大获成功,让秦国的实力飞速发展,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牢靠的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鞅变法不仅推动秦国经济的发展,也壮大了国力,真正的实现了富国强兵,而秦国也从最弱小的一国,一跃成为能和齐楚争雄的大国,最后更是灭六国,建立秦朝。但是,对秦国贡献如此之大的商鞅变法,主事人商鞅最后却落得个逃亡的结局,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还是继续在实行,这自相矛盾的走向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变法实施之地

一、商鞅无疑是极端主义的坚决拥护者

1、商鞅的极端主义思想

上面说过了,商鞅的变法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改变,而是深入到了当时秦国的各个方面。他首先做的就是对民众灌输国家至上的理念,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富贵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人人都可以通过战功来获取富贵。

其实在商鞅变法前,已经有人这样做了,那就是卫国人吴起,他在楚国改革,就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王室子孙的爵禄继承只能延续三代,然后就要把封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所以吴起被贵族记恨,最终被射杀。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

而现在商鞅所提的此议有异曲同工之处,商鞅的政策分两部分,一个是针对贵族的,一个是针对平民的,针对贵族的是:取消贵族的特权,只有在战场上获得战功的人,才能获得贵族称号。而针对平民的是:只要你有战功,就算是平民也可以获得贵族的特权。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样的政策下,秦国基本是全民皆兵的状态,在战国中期之后,秦国也是发动战争次数最多的国家,据杨宽在《战国史》中的统计:秦孝公在位24年,发动战争6次;惠公在位27年,发动17次;武王在位4年,发动2次;昭王在位56年,发动48次;庄襄王在位3年,发动4次;嬴政在位26年,发动战争31次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徒木立信

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这也可以称作“商鞅变法”的胜利。

商鞅身死之后,商鞅的这一核心理念被后世很多的独裁者所借鉴,但是这个理念却大大的刺激到了贵族的利益,也为商鞅后面的身死埋下伏笔。

2、变法过于尖锐

从变法的过程来说,商鞅的变法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的问题是商鞅的变法本质来说过于强硬和尖锐了,另一方面就是变法过程之中不知晓灵活变通。

纵观历史上的变法,都是和贵族斗,和朝廷斗,和旧风俗斗,但是,商鞅的的战争思想根深蒂固,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思想,侵犯了当时绝大多数的贵族,而普通民众也对他持怀疑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样的强硬态度,也直接导致了后面他逃亡以及身死。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

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商鞅对政策的推进过于尖锐,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商鞅的变法内容涉及到了秦国的里里外外,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不听其他任何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用自己的铁腕政策强力实施。

商鞅的政策中带有强烈的好战性。商鞅对商人阶层可以说毫不留情,在他实施变法的过程中,伤人几乎被消灭殆尽,而且,商鞅对秀才之类的也是痛下杀手,他认为国有“五害”,分别是儒家学者、商贾、隐士、手工业者和勇士在《农战》一文中,他毫不客气地说:“有这些人存在,敌人来到,一定打败仗,敌人不来,则一定很贫穷。把这些人赶走,敌人不敢来,来了也会被打败。去讨伐别国,一定能战胜,不去讨伐,则一定能富足。”

正是在商鞅这样极端的变法政策下,影响到了众多贵族、豪族以及商贾、学者的根本利益。因为这些人从来都是只在乎个人的得失,国家利益对他们而言并不算什么,发展到变法后期,这些人也就成了反对商鞅的最大势力。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变法前的秦国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变法当然是为了秦国好,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侵犯到了旧势力的利益,同时在政策实施中过于尖锐,不懂的灵活变通,在他的治国理念里,战争是起点,也是终点,始终把战争发过在第一位,几乎注定了法是好法,但是必须得有一个背锅的,那就是商鞅自己。

二、商鞅铁腕变法,国家强盛了,但自己也结怨无数

1、制度只是表面原因

商鞅变法最直接的打击对象就是奴隶制的旧势力,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对原有的环境产生一些冲击”,商鞅提出了很多伤害旧势力的政策,而商鞅也从始到终都在和这些旧势力作斗争,如果不是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可能商鞅变法早就失败了。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变法前夕

在秦国之中,各类权利机构往往都是把持在少数贵族大家手里,老官员告老之后,通常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也能进入到官场中来,这样安逸的环境,被商鞅给破坏了,那些旧势力的人能不仇恨商鞅吗?

不容置疑的是,秦国的这种官僚制度,让他们对战争和当兵根本没有兴趣,而商鞅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正是反对派仇恨商鞅的表面原因。

2、文化相悖才是根本原因

如果说秦朝的官僚制度是影响变法的表面原因,那么秦朝的文化思想就是影响到变法的根本原因。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文化体系,是和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法家文化体系,到了战果后期,这种文化发展为一种非常极端的文化,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在秦朝人的眼中,功利主义的特征非常的明显,与儒家提倡的重礼义道德是大不相同的。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商鞅被“车裂”

如魏国的信陵君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

这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无疑是非常极端的存在,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沟通的困难,从秦朝本身的风气来看,朝廷任用的大多是文官,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人更加的崇尚以文治国,这就导致了当时不管官场还是普通学子,根本就不想变法。

但是商鞅的政策获得了君王的支持,得以让他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在遇到文化相悖的地方,商鞅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办法,让很多的人对他深恶痛绝,这也是在秦孝公死后,那些反对派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置商鞅于死地。

总结

商鞅变法,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次伟大的改革,让秦国从最弱小变为最强大,虽然很极端,但是确实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变法是成功的,而商鞅做人是失败的,他太过于强硬,导致把自己的后路给断送了。

为何秦国官民反对商鞅变法?除了制度的缺陷,更关键的是文化相悖

灭六国,建立秦朝

变法是发展的必然产物,商鞅取得成功对秦朝的政治发展和法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在商鞅变法中,不懂得变通,任何事情都是铁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百姓压迫,与旧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也相悖。

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忽视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影响,而他想利用铁腕政策强行抹平这种文化差异,终究是反伤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