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進一步南遷的流民,他們後來被如何安置?

題記:.家鄉啊!南方可是我的家鄉?

我在此終生勞苦寄居

我的雙手辛勤勞作

何時,心才無慮無傷?


01 東晉流民進一步增多的原因:八王之亂與五胡之亂

司馬炎篡魏成功後,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自己篡權,便分封各宗室成員為王。從這點來看,司馬炎根本就沒有吸取西周分封制和漢初郡國並行制的弊端,或者說,除了任命親族,可能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司馬親族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手握大權,掌握地方重兵和民事處理大權,勢力日益強大,影響力漸漸遠超帝王,形成割據局面,最後引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導致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劉淵趁機拉開五胡之亂的序幕,胡人侵擾中原,中原再次陷入戰亂。五胡之禍使得華北地區人口短時間內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區"十室九空"。這期間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遷入南方人口多達數百萬。

東晉時期,進一步南遷的流民,他們後來被如何安置?

(八王之亂)

02 東晉對流民採取的措施——僑置郡縣

僑置郡縣的含義就是在南方為流民設置一些州郡縣,仍用流民原來居住的州郡縣名稱。東晉此舉不是首創,漢代己出現過。


“自夷狄亂華,......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東晉政府難渡以來,流民源源不斷地向南方湧來,同時南遷的還有士族群體。為安置南來流民和士族,設僑置郡縣。很多人是和鄉里一起遷徙的,遷徙到南方後,以族群或鄉里為單位聚居,安營紮寨。對這樣的流民,東晉政府保留它們南遷之前的郡縣名字。

為了安撫流民,僑置郡縣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龐大,還設立僑州。僑置郡縣分佈的地區越來越廣,從長江一帶向內地和更南的地區延伸。

東晉時期,進一步南遷的流民,他們後來被如何安置?

(僑置郡縣)

03 設僑置郡縣的原因

一,主要原因:西晉流民起義帶來的教訓

西晉接連不斷的流民起義,給西晉王朝帶來重創,也使東晉統治者認識到安撫流民的重要性。東晉統治者可不希望再重蹈西晉流民起義的覆轍,就算流民起義沒有推翻前朝,但其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所以為了穩定政權,強化社會治安,設僑置郡縣,安撫流民。

二,堅持正統的思想

東晉雖偏安江南一隅,但仍然覺得自己才是正統的王朝和政權。這種正統的表現形式就是認為自己是合理的,收復故土是早晚的事實。

就算暫時不能收復,在形式上還是統一劃分地域進行管理,用著舊名,形式上仍統治著曾經的郡縣,所以僑置名稱對安慰流亡南方,失去家園的流民來說,給了莫大的安慰。

三, 徵收賦稅的需要

東晉政府初建,政權不穩。財賦收入不太理想,統治者希望儘快結束戰亂帶來的荒蕪,迫切需要增殖戶口徵收固定的賦稅。以前西晉與士族、寺廟搶人口,沒有安頓好流民,使流民淪為士族寺廟的“私戶”,嚴重影響了國家賦稅收入,僑置郡縣能讓流民編入國家徵收賦稅的戶籍,後形成“土斷”,流民與當地民眾一起繳納賦稅,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四,精神撫慰

北方人口南來時間不長,他們對故土還抱有深深的念想,很多人抱有收復失地的希望。政府用舊地名,讓流民覺得仍然生活在家鄉。所以,這些行政舊有地名,成為流民的感情寄託和深深的懷念。

東晉時期,進一步南遷的流民,他們後來被如何安置?

(東晉地圖)

04 東晉僑置郡縣帶來的影響

一,士族受益仍多,導致士族權利的膨脹

政府給予南遷的北方士族們更多的土地,使得他們在僑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權,例如,士族佔有大量流民,還分得大量土地,建立起寵大的莊園經濟。政治上,士族過九品中正制,把持地方的人事任免權,士族逐漸膨脹起來。直到隋唐科舉制創立,才扶植庶族,打擊士族,把選官權收歸中央。

二,導致行政區劃的複雜

隨著湧入南方的人越來越多,政府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原有的郡縣名稱不夠使用,政府又加上東南西北等方位來加以區別。郡縣名目越來越多,使得東晉地區行政區域越來越複雜。

三,開發了江南,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僑置郡縣安撫了南遷的流民,他們獲得了土地。安家樂業,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有些掌握先進技術的流民,改進了生產工具,並傳播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改進犁耕技術,從而使江南地區大量荒地被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提高,江南本面貌為之改變。彌補了南北經濟不平衡,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東晉時期,進一步南遷的流民,他們後來被如何安置?

(安居樂業)

四,民族融合加強

表現一,生產技術的融合

北民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使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得以提高。例如,改進犁耕,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流民把耐寒和耐旱的小麥在南方廣泛種值;北方發達的養蠶繅絲、制瓷等技術,在南方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南方的造紙技術突飛猛進。


表現二,文化的融合

最典型的是佛教的南傳,原來佛教在北方比較流行。後來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局面,這除了寺院經濟發展的因素之外,就是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各民族在戰亂中,文化相互滲透,漢文化出現了開放的趨勢,比如魏晉時期美男子出現好幾個,說明此時人們對男子外表的品評有點超凡脫俗了。也反映了此時的漢族知識分子思想更加開闊,學風更加自由。

此時很多少數民族的傑出首領也推進了本民族的漢化過程,實質上就是少數民族開始封建化,這是一種進步。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制度、禮儀風俗等相互影響。

北方的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等進一步南傳,也深深的影響著南方的生活,在各民族交融中,語言也出現前所未有的相通。

“中國相尚用胡床貊槃,及為羌煮貊炙......”。魏晉時,人們普遍以胡人生產的氈“為絈頭及帶身褲口”,並相習成風。

東晉時期,進一步南遷的流民,他們後來被如何安置?

(民族融合)


表現三, 生活習俗的融合。

小麥和稻子兼種,北方的麵食製品,豐富了南方人的生活。南方的水稻,填飽了北方人的肚子。


綜上所述,大部分流民南遷後,在南方定居,成為佃戶、私蔭戶或農民,使南方得到開發,流民世代相傳後成為南方的主體居民,為江南後來的富饒,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東晉僑置郡縣的設立,安撫了流民,改善了流民的生活,雖然流民生活仍然艱苦,但畢竟比西晉好太多了,至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這是是歷史的進步;

東晉僑置郡縣的設立,流民得以安居樂業,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惠,促進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同時有利於民族大融合,促進各民族的友好交流。


參考資料: 《南史》、《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晉書·地理志上》《宋書·州郡志一》《唐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

文:七情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