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进一步南迁的流民,他们后来被如何安置?

题记:.家乡啊!南方可是我的家乡?

我在此终生劳苦寄居

我的双手辛勤劳作

何时,心才无虑无伤?


01 东晋流民进一步增多的原因:八王之乱与五胡之乱

司马炎篡魏成功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自己篡权,便分封各宗室成员为王。从这点来看,司马炎根本就没有吸取西周分封制和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或者说,除了任命亲族,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司马亲族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手握大权,掌握地方重兵和民事处理大权,势力日益强大,影响力渐渐远超帝王,形成割据局面,最后引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导致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刘渊趁机拉开五胡之乱的序幕,胡人侵扰中原,中原再次陷入战乱。五胡之祸使得华北地区人口短时间内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这期间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迁入南方人口多达数百万。

东晋时期,进一步南迁的流民,他们后来被如何安置?

(八王之乱)

02 东晋对流民采取的措施——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的含义就是在南方为流民设置一些州郡县,仍用流民原来居住的州郡县名称。东晋此举不是首创,汉代己出现过。


“自夷狄乱华,......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东晋政府难渡以来,流民源源不断地向南方涌来,同时南迁的还有士族群体。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设侨置郡县。很多人是和乡里一起迁徙的,迁徙到南方后,以族群或乡里为单位聚居,安营扎寨。对这样的流民,东晋政府保留它们南迁之前的郡县名字。

为了安抚流民,侨置郡县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庞大,还设立侨州。侨置郡县分布的地区越来越广,从长江一带向内地和更南的地区延伸。

东晋时期,进一步南迁的流民,他们后来被如何安置?

(侨置郡县)

03 设侨置郡县的原因

一,主要原因:西晋流民起义带来的教训

西晋接连不断的流民起义,给西晋王朝带来重创,也使东晋统治者认识到安抚流民的重要性。东晋统治者可不希望再重蹈西晋流民起义的覆辙,就算流民起义没有推翻前朝,但其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所以为了稳定政权,强化社会治安,设侨置郡县,安抚流民。

二,坚持正统的思想

东晋虽偏安江南一隅,但仍然觉得自己才是正统的王朝和政权。这种正统的表现形式就是认为自己是合理的,收复故土是早晚的事实。

就算暂时不能收复,在形式上还是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用着旧名,形式上仍统治着曾经的郡县,所以侨置名称对安慰流亡南方,失去家园的流民来说,给了莫大的安慰。

三, 征收赋税的需要

东晋政府初建,政权不稳。财赋收入不太理想,统治者希望尽快结束战乱带来的荒芜,迫切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以前西晋与士族、寺庙抢人口,没有安顿好流民,使流民沦为士族寺庙的“私户”,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侨置郡县能让流民编入国家征收赋税的户籍,后形成“土断”,流民与当地民众一起缴纳赋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精神抚慰

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他们对故土还抱有深深的念想,很多人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政府用旧地名,让流民觉得仍然生活在家乡。所以,这些行政旧有地名,成为流民的感情寄托和深深的怀念。

东晋时期,进一步南迁的流民,他们后来被如何安置?

(东晋地图)

04 东晋侨置郡县带来的影响

一,士族受益仍多,导致士族权利的膨胀

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例如,士族占有大量流民,还分得大量土地,建立起宠大的庄园经济。政治上,士族过九品中正制,把持地方的人事任免权,士族逐渐膨胀起来。直到隋唐科举制创立,才扶植庶族,打击士族,把选官权收归中央。

二,导致行政区划的复杂

随着涌入南方的人越来越多,政府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郡县名称不够使用,政府又加上东南西北等方位来加以区别。郡县名目越来越多,使得东晋地区行政区域越来越复杂。

三,开发了江南,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侨置郡县安抚了南迁的流民,他们获得了土地。安家乐业,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有些掌握先进技术的流民,改进了生产工具,并传播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改进犁耕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江南本面貌为之改变。弥补了南北经济不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东晋时期,进一步南迁的流民,他们后来被如何安置?

(安居乐业)

四,民族融合加强

表现一,生产技术的融合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使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例如,改进犁耕,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流民把耐寒和耐旱的小麦在南方广泛种值;北方发达的养蚕缫丝、制瓷等技术,在南方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南方的造纸技术突飞猛进。


表现二,文化的融合

最典型的是佛教的南传,原来佛教在北方比较流行。后来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局面,这除了寺院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外,就是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各民族在战乱中,文化相互渗透,汉文化出现了开放的趋势,比如魏晋时期美男子出现好几个,说明此时人们对男子外表的品评有点超凡脱俗了。也反映了此时的汉族知识分子思想更加开阔,学风更加自由。

此时很多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也推进了本民族的汉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这是一种进步。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制度、礼仪风俗等相互影响。

北方的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等进一步南传,也深深的影响着南方的生活,在各民族交融中,语言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相通。

“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魏晋时,人们普遍以胡人生产的毡“为絈头及带身裤口”,并相习成风。

东晋时期,进一步南迁的流民,他们后来被如何安置?

(民族融合)


表现三, 生活习俗的融合。

小麦和稻子兼种,北方的面食制品,丰富了南方人的生活。南方的水稻,填饱了北方人的肚子。


综上所述,大部分流民南迁后,在南方定居,成为佃户、私荫户或农民,使南方得到开发,流民世代相传后成为南方的主体居民,为江南后来的富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立,安抚了流民,改善了流民的生活,虽然流民生活仍然艰苦,但毕竟比西晋好太多了,至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这是是历史的进步;

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立,流民得以安居乐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惠,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同时有利于民族大融合,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流。


参考资料: 《南史》、《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晋书·地理志上》《宋书·州郡志一》《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

文:七情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