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才使秦國變強,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統一對嗎?

瀾清LIU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有些太絕對了,在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確實是奠定之後的大秦帝國,但歷史是沒有絕對的事情的,不能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了,

商鞅變法對秦始皇后來一統天下,的確有很大功勞,但後期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如李悝魏國變法,申不害韓國變法),而秦國是變法最為徹底的,但除了變法,其他方面也很很有功勞。

歷代君王的努力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

這段話綜合起來說“到了秦始皇的時候,靠著歷代君王留下的餘威,才得以掌控天下。”

所以說除了變法,歷代君王的努力也是秦朝能統治天下的重要原因,如秦穆公時期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惠文王用張儀,公孫衍等人實施連橫之策,秦昭襄王用范雎實施遠交近攻之策。說明歷代君王的努力對秦始皇能夠順利一統天下也有貢獻。

六國君主的衰微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蘇洵

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六國君主的衰微,沒有一個可以明白局勢的人,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的一點的小利益,不想著一起對抗秦國,反而拿土地賄賂起秦國來,

這些原因暴露了六國早晚有一天會被秦國所滅,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希望我的回答會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想更深入瞭解這段歷史,可以閱讀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系列。


嘴痕


這句話前半句對,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後半句不敢苟同,就算沒有商鞅的變法,秦始皇的統一都是必然的。

下面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商鞅變法會讓弱小的秦國變強大?

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路諸侯相互攻伐,互相兼併,誰要想從中取得最終的勝利,稱雄稱霸,必須廣招賢才,實行變法,讓自己越來越強大,這是根本需要。商鞅三次覲見秦孝公,最後才用帝王之術獲得了秦孝公的賞識與任用,可以看出秦孝公當時就有稱霸天下的決心,秦國變強大是必然的。

變法的內容都千篇一律,無非就是軍隊、平民、制度的改革,變法的成功與否和實施的徹底有關,史記記載,商鞅變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還沒有實施變法的時候,就受到守舊勢力的攻擊,不過最後是秦孝公允諾了商鞅可以實施變法。變法在實施過程中商鞅不畏懼權貴“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敢於直面太子,懲罰了太子的老師,這是變法成功的關鍵因素。史記記載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商鞅變法實施的徹底使得秦國強大是主因,當時天下各諸侯國都在實施變法,而誰能讓變法實施的更徹底誰就能稱霸。

為什麼說沒有商鞅變法也會有秦始皇的統一天下?

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每一代的帝王都是雄才大略、重用人才的,

秦惠王任用張儀、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國,西平巴蜀地,東出函谷關,南下楚地,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白起,對秦統一六國的鬥爭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秦始皇任用李斯、蒙恬、王翦最終取得了統一大業。

所以說商鞅不是決定秦始皇完成統一的關鍵,但商鞅變法確實為後來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商鞅是非必要因素,沒有商鞅也會有其他人來完成使命,最終都會使得秦始皇統一六國。


讀史記品人生


首先,秦始皇統一天下非一人之功更非一代之功。第二,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構成了秦國崛起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一點毋庸置疑。其實戰國時代各國變法條例大同小異,唯有商鞅制定了一條政策,使得秦國成為了當時唯一一個法制之國,奠定了 秦皇掃六合的強大基礎!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衰敗已成為不可逆的定局。王權衰落,各地諸侯爭相稱霸,戰爭連綿不絕。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國與國之間自然的進行了吞併。其中齊、楚、秦、燕、趙、魏、韓,脫穎而出形成了七大戰國相對峙的格局。

七國為了打破僵局,紛紛進行了變法求強之路。趙國行胡服騎射,齊國用鄒忌,魏國用李悝吳起,韓國用申不害,燕國用樂毅,楚國用吳起變法,使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變得強大起來。而秦國地處邊陲,政體經濟軍事極為落後,不但被魏國打敗還丟失了河西之地!由此秦孝公頒佈招賢令,走上了變法改革之路。

商鞅在公元前356年由衛入秦,主持變法,是七國中變法最晚的,因而參考了各國變法的利弊,將李悝《法經》改為《法律》,增加了“連坐法”,來維護社會穩定。

發展農業,獎勵軍功,實施吏治考核制度,取消了世卿世祿,打通了國人的上升通道,使得農戶種地納糧,軍士殺敵立功,官吏成績優良,都可以因功得爵層層而進。

合鄉鎮改為縣治,加強中央集權,保證了國策的順利實施,從而使秦國全面發展,日益強大。僅僅用了十餘年,便逼迫魏國割讓了河西之地!周天子封“方伯”,一躍成為了諸侯的首領!!初顯強秦的威力。商鞅功不可沒!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基礎,而後歷代國君維護並加強秦法是秦國強大的必要條件。但秦法能歷經幾代沒有僵化而越來越完善,其中的精髓是商鞅制定《法律》時的一條鐵律!治世不一道 國不必法古!

《法律》隔幾年就要增益添補,在咸陽設“禁室”存放,擅動者擅改者死罪!同時設法官在朝堂裡在郡縣中進行對法律的保管、核對、諮詢解釋!

這樣一條政策就是放到當代依然不落後!它保證了秦法的時效性,使其深入人心,才有了秦始皇橫掃六合 統一天下的壯舉。


小院雜談


商鞅變法,確實使秦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不能說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就走不上富強的道路,也不能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

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 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在於,戰國時期,變法圖強已經成為天下大勢。在秦國變法之前,魏國已經通過李悝變法率先強大了起來。魏國的的變法,已經給其它國家起到了表率作用,變法的萌芽已經在各國中暗暗萌發。
  • 戰國時期,大爭之世,每個國家都有深深的危機感。落後就要捱打,甚至被滅亡。當時的秦國,孝公當政,一心思變圖強。商鞅的到來,與孝公一拍即合,假使沒有商鞅,那麼也極有可能會有商東或商西變法,在這個過程中,變法是必然,商鞅是偶然。

商鞅變法能夠成功,離不開商鞅的才幹,更離不開孝公的支持

  • 商鞅赴秦前,本就是魏國一小吏,如果當時的魏王能夠識人,那麼商鞅首選目標是在魏國大展拳腳,可魏王重出身而不重才華,迫使商鞅赴秦。
  • 商鞅在魏國期間,經歷了魏國的李悝變法,對變法的內容瞭如指掌,在魏國的經歷和學習,對商鞅有巨大的幫助。李悝變法對商鞅變法的內容、步驟、措施、方法一定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最離不開的就是秦孝公的支持,沒有這個一國之君的支持,商鞅不可能完整的實施變法的全部內容。

歷史成就英雄,英雄創造歷史

  • 在商鞅變法過程中,商鞅就是歷史的英雄,商鞅創造了商鞅變法這一歷史。
  • 但同樣是歷史成就了商鞅,如果沒有當時的歷史條件,商鞅不來到秦國、商鞅沒有遇到孝公,商鞅變法同樣無法成功。
  • 是商鞅在正確的時間、來到了正確的秦國、遇到了正確的孝公,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總之,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變法是潮流,人心思一是大勢,商鞅是順勢而為,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秦國。即使沒有商鞅變法,天下統一的大勢是無法阻擋的。


君臨格史


這個說的太絕對,但是商鞅變法為秦以後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商鞅變法前秦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裡面墊底的存在,連魏國都可以欺負他;但在其變法後,秦國戰力猛然翻了好幾倍,那時的秦國完全解開封印,將其與幾國按在地上磨檫。

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在商鞅打下基礎後,秦國後面的幾位君主和丞相對秦國後面的統一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張儀。歷史上著名的“連橫”就是他提出來的,可以說幫助秦國緩解了其他國家聯合起來的威脅,並且,他一直都在遊走於各國之間,遊說諸侯,就憑藉著一張嘴,給秦國化解了多少的外敵,又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得其他諸侯國俯首稱臣。

2、魏冉。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

3、范雎。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外交政策“遠交近攻”就是他提出來的。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範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兩軍對壘三年後,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

4、呂不韋。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5、李斯。李斯早年為郡小吏 ,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為官 ,丞相呂不韋以為郎官 ,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 。秦王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以為客卿 ,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秦統一天下後,聯合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禮儀制度,拜為丞相 。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 ;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 。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鍋盔餅子


我認為可以這麼說。

正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雖然這個基礎是制度上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上的根本變革使得秦國能夠通過幾代人的積累,而擁有能夠平定天下的資本。

為何這樣說呢?

首先看看變法之利。

魏文候,魏武侯任用吳起在魏國組織變法,從而使得魏國實力大震,居於三晉之首,到了梁惠王的時候,魏國的實力更是到了空前的強大,在戰國開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輕言滅國,可魏國卻敢縷縷侵犯他國,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把秦國打的落花流水,可以說是最後一個霸主。就連齊國也不敢輕易招惹。

再看看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在韓侯的支持下開展變法,雖然說最後失敗了,可失敗是由於魏國的攻打,更何況韓國的軍隊在魏國武卒的攻打下堅持了很長時間,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更何況秦國的商鞅變法更是一場十分徹底的變法,魏國的吳起變法保留了大量的世族老臣,韓國的申不害注重在權術上下功夫雖然起到了一時之效,但難以長久。

相比之下商鞅變法則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何呢?

首先便是打壓老世族,沒有軍工雖富無所芬華,定製二十等爵位,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夠晉升。改革風俗,大治秦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精煉新軍。

為了展示新發的權威,徙木立信,流放太子,如此大的決心也成了新發延續的保證。營建咸陽宮,天下富商絡繹不絕,經濟十分發達。而隨著商鞅的死,秦國的老世族也再也抬不起頭來。

而親人只知道耕戰,名將迭出,這樣的制度雖然當時也有很大的成效,但對後世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為了尋求安穩的生活會前來歸附 軍隊在激烈的競爭者戰鬥力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國家真正可怕的地方是他那無窮的潛力。

而也正是商鞅給了秦國這種潛力,所以我認為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很難統一。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戰爭不斷的戰國時期,商鞅的體制或許會帶來巨大的戰鬥力。

但是一旦,戰爭停止,無處獲得軍功,百姓生活得不到提高等一些機制將無法運行,這或許也是秦朝難以長久的原因吧。

但這都是後話了,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石 我想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很難統一的,甚至是面對魏國,自保都成問題。


王建國xxy


怎麼可能呢?沒有商鞅還有張秧,沒有張屠戶,也不可能讓你吃帶毛豬吧!

商鞅變法的內容、條款,基本上各國都差不多,公開的東西,並不是他一個人懂。他也是在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的基礎上改編的, 這點可以看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秦國需要的並不是多麼高明的變法者,也不需要什麼開創性的東西,而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執行人,敢於向貴族開刀,像主父偃這樣不怕死,要麼五鼎食、要麼五鼎烹,

秦孝公不自己主持變法,只是因為君主的基本盤就是貴族,現在需要拿貴族開刀,自己挖自己牆角,如果貴族們聯合起來,自己就很被動了,他需要一個人來執行他的計劃,作為他的打手,替他得罪人。

王莽自己主持變法,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雍正自己主持變法,結果雍正成了篡位的人,名聲一直不好,

當商鞅完成了變法,他的使命也就結束了,下一代秦王集團把他丟給貴族,來平息貴族的怒火,給人一種皇帝永遠是對的,最壞的是臣子感覺。

所以,即使沒有商鞅,也有另外一個人來完成這個使命,替孝公變法的。


南朝居士


感謝由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又稱衛鞅、公孫鞅。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對平民與貴族平等適用刑法的思想家,他的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變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這次變法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變法也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正因為有了商鞅的變法才使秦朝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滅掉六國的。





緣史言今


商鞅變法前,秦國的現狀

先舉個小事例,吳起雖在魯國“殺妻求將”,但魯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吳起受到排擠後流亡到魏國,受到當時魏國宰相李悝重用。二人在魏國建立“魏武卒選拔制度”,即軍隊的選拔、培訓制度,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軍事機器。吳起率兵進攻秦國,當時的秦國根本不是對手,吳起一路打掉函谷關,潼關,進軍到關中平原,割出秦國整個西河之地歸魏國所有,成為魏國的西河郡,直到商鞅變法,秦國強大以後,商鞅率兵打敗魏軍,方才收回。

商鞅最初來到秦國時,秦國一片荒蠻,司馬遷在《吏記》中記載:

1.當時秦國還未開化,俗稱“西蠻子”;

2.“父子無別,同室而居”,連對偶婚制都沒建立,屬於群婚制;

3.沒有建像樣的房子,住的是地窩子和窯洞。

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

商鞅變法是一個完整的大系統,而且執行的相當徹底,揀其中幾個重要的說明如下:

1.獎勵農耕,把土地私分,累進稅倒置,產量越高,交的稅越少;

2.徠民政策,外國人來秦國,賜土地百畝,九年免稅,秦國本國青壯年全部參軍,兵源充足;

3.建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4.統一度量衡,使得買賣公平、稅收統一;

5.制定法律及法律體系;

6.獎勵兵戰,廢除原有“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另立二十級爵位,論軍功行賞。

變法後十年,秦國突然強盛,成為中原各國勁敵,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商鞅收回西河郡。

商鞅死後,他制定的政策仍然在秦國繼續執行,歷經秦國六代國君,到秦王嬴政時,秦統一六國。

我的個人觀點

1.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這點我是贊同的,前面提到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

2.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統一這個說法我不贊同。

當時法家已經非常出名,出現了很多重要人物,如李悝、吳起、商鞅、李斯、韓非子等等。且各國都先後變法強大。

所以說商鞅變法不是秦始皇統一的主因和決定因素,畢竟沒有商鞅來秦國變法,也會有其他法家人物來秦國變法。

主因是秦國國君有變法圖強的決心,所以才會引進法家人才。以及變法後秦國曆代國君持續執行政策的累積,量變產生質變,最終導致秦統一六國的結局。


紅塵小棧


商鞅,戰國初期著名的變法家,只要談到秦國的崛起歷史,就不得不談到商鞅。商鞅對於秦國之後的一統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關於秦國的崛起歷史,人們常用六個字來形容“奮六世之餘烈”。從這六個字中,可以知道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似乎只是君主明辨是非,雄才大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秦國的六世君主固然雄才大略,要不然秦國也不會一統六國。但君主的雄才大略,也需要國力的支持。要不然怎麼擴大疆土,加強對附近弱小國家的控制。而國力則建立在制度上。沒有足夠穩固的制度,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商鞅變法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富國強兵”,用爵位來鼓勵人民生產,鼓勵人民上戰場,是商鞅變法的一大特色。商鞅所建立的制度,對於秦國往後的一統天下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有商鞅所建立的制度,沒有秦國六世君主的雄才大略,秦國也不可能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由魏國掀開變法的熱潮,各國都知道了變法能夠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是鹹魚翻身的唯一途徑。之後列國先後變法(燕國除外),都嚐到了變法的甜頭,那為什麼變法能夠富國強兵,到了戰國後期,單單秦國一家獨大了呢?關鍵點在於君主。

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秦武王重用甘茂,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能臣。六世秦王,除了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外,其餘的五世秦王都重用能臣,有能臣相伴,這一點也是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重點。

總結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大致分為三點:制度、明君、能臣。其中制度排第一,因為沒有穩固的制度富國強民,任由君主多麼的能幹,沒兵沒糧怎麼打仗?秦國的六代明君,除了短命的秦孝文王外,代代都有能臣相伴,就算沒有商鞅變法,看似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果秦始皇嬴政的後代,昏庸無能,先王的努力將會前功盡棄。胡亥也證明了這一點有很大的可能發生。所以商鞅變法,在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