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大家好,我是青墨,今天我們講講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甘羅,甘茂之孫,甘茂,是楚國,研習習諸子百家的學說,戰國中期秦國名將,活躍於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時期,得張儀、樗裡子引薦而效力於秦惠文王,深得秦惠文王賞識。甘茂曾協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秦武王即位,張儀、魏章被迫離秦赴魏。不久,秦公子蜀侯輝和他的輔相陳壯謀反,秦武王即派甘茂去平定蜀地。甘茂平蜀後即與樗裡子分任左、右丞相。

他12歲就被封為上卿,在當時相當於宰相,可是之後史書上卻沒有任何關於他的記載,就好像此人憑空消失了一樣,留下的只有後人的遐想。他,就是甘羅。

有一天皇帝找甘羅爺爺的麻煩,讓他拿三個公雞蛋出來,否則殺頭。甘羅見爺爺愁眉苦臉,問清原由之後替爺爺去見皇帝。皇帝問甘羅:你爺爺呢?甘羅說:在家生孩子。皇帝說:哪有男人生孩子的?甘羅答曰: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哪有公雞下蛋呢?皇帝被甘羅逗樂了,自然免了甘羅爺爺的死罪。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只不過那是秦王還只是個王,那時還沒有皇帝。甘羅十二歲當宰相,也是真事。

公雞下蛋的事使秦王很欣賞這個少年,便安排到呂不韋那裡做門客。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後,秦王想和燕國聯手攻打趙國,便派張唐到燕國做丞相,張唐不肯去,呂不韋出面請張唐,張唐還是不願意。於是甘羅去勸說張唐。

甘羅對張唐說,論功勞,你比武安君白起差遠了,論寵信,應侯范雎比文信侯呂不韋差遠了。范雎想攻打趙國,白起很為難,結果死在了杜郵,現在呂不韋親自請你,讓你幹活你不幹,不知道你會死在哪裡。張唐乖乖赴任。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張唐出發前,甘羅主動請纓前往趙國,對趙王說: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秦國派張唐到燕國做宰相,兩國交好,為什麼呢?為了聯手打趙國,趙國危險了。趙王不如把河間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讓秦國遣回燕太子,然後趙國你自己去打燕國,趙國強,燕國弱,還怕那不回五座城池麼?趙王果然割讓河間五城給秦國,秦國遣回燕太子,趙國攻打燕國,攻下上谷三十城,又將十一城給秦國。

秦國不費一兵一卒淨得十六城,全是這個12歲天才少年的功勞,於是秦王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宰相。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為何少年成名的甘羅,歷史對他的記載那麼稀少,他又是為何憑空消失?

甘羅之死有兩種說法。

一,秦王殺害說。這種說法在鄢陵當地廣泛流傳,甘羅出使趙國,初出茅廬便旗開得勝,顯露出它具有超群的應變能力和非凡的雄辯才能,他被封為上卿後,秦王把他招進內宮,陪娘娘賞花下棋,不讓出宮。在宮中他看透秦王殘暴猙獰的面孔,特別是在嫪毐事件發生後,株連數千人,太后也被打入冷宮,許多直臣勸諫被殺,甘羅恨的咬牙切齒,決心不保昏王暴君,但他又被圈在宮中插翅難飛,每日裡度日如年,於是就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準備以身殉國。一天,甘羅正陪著娘娘下棋,忽報秦王回宮,甘羅心生一計,等到秦王走進宮門時,就一下子抓住娘娘的腳,正好被秦王看到,秦王氣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拔劍便刺死了甘羅,一道劍光閃過,一代神童倒入血泊中。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說明人們把甘羅的死歸罪於殘暴的秦王,以表達人們對這位神童英年早逝的惋惜。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二,無疾昇天說。這種說法見於《東周列國志》的第一百四回,有詩云:甘羅早達子牙遲,遲早窮通各有時;請看春花與秋菊,時來自發不愆期。燕國太子丹在秦,聞秦之背燕而與趙,如坐針氈,欲逃歸,又恐不得出關,乃求與甘羅為友,欲資其謀,為歸燕計。忽一夕,甘羅夢紫衣吏持天符來,言:"奉上帝命,召歸天上。"遂無疾而卒。高才不壽,惜哉!太子丹遂留於秦矣。

這種說法是把甘羅的死託付於鬼神,為甘羅的死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是封建社會的作家面對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而經常採取的寫作手法。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談甘羅是如何死的,這反映了司馬遷對史料的認真鑑別和實事求是的嚴肅態度,但司馬遷在評價甘羅時說:"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方秦之疆時,天下尤趨謀詐哉。"司馬遷的評價可以說很公正客觀,他沒有正面說秦國反覆無常、背信棄義,但在字裡行間卻有譴責之意。

通過對呂不韋政治生涯的分析,甘羅很有可能是被呂不韋暗害的,然而對於甘羅的墓葬也仍是一個謎。

據《鄢陵地名志》載:甘羅村,原名張灣,據傳甘羅靈柩從古蔡河上游衝下,至此擱淺,撈棺安葬於此,建墓築廟,故以為村。甘羅在咸陽官居上卿,死後應葬在咸陽附近,棺木怎麼會衝到鄢陵呢?對此有的學者對鄢陵的水系進行過考察。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古時候的地貌不似今天這樣平坦,是丘陵起伏,溝壑縱橫,而現在甘羅村之西北的確有一條西北至東南走向的舊河道,在縣城的北部還有兩條較大的水系,因此他們確信甘羅死後漂棺到這裡被村民義葬,並建廟祭奠這位早慧少年。我認為這種撈棺說法不可靠,試想如果甘羅葬在咸陽,怎會被洪水沖走呢?一般的墓地都選在地勢比較高地方,假如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棺木被衝進河道,而位於河南許昌的鄢陵距離陝西咸陽有千里之遙,這途中要經過許多大小河流;經過許多橋樑碼頭;要經過數不清的急流險灘;特別是泥沙的沖刷以及各種岸堤的碰撞,無論怎樣結實的棺木也會被無情的洪水摧毀。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因此我認為甘羅死後,是其父親扶靈柩從水路乘船回到鄢陵,與他的祖父甘茂合葬在現甘羅村。因為古代漕運發達,水運曾經主宰交通幾千年,只是火車、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現,漕運才退出歷史舞臺,現在江南大運河仍還保留著昔日漕運的繁華,鄢陵縣古代有蔡河漕運之利,甘羅的父親走水路將靈柩運回去,與父親墓地安葬完全合乎清理。據《民國縣誌》載:"甘羅墓不在鄢陵……甘茂得罪於秦,亡於齊,又使於楚,楚王欲置相於秦,範蜎認為不可,故秦相卒向壽,而茂竟不復入秦,足於魏。鄢系魏地,此當甘茂墓。"又據《嘉靖鄢陵志·古蹟》中載有:"蔡河貫陳穎之槽。"明代,蔡河流經鄢陵,其故道距甘羅村北一里左右,至今仍有古蔡河遺蹟。又按:"蔡地雖近鄢。然羅少卿即仕秦,而墓乃在此,未詳。"作為地方誌,古人恪守一方信史,擯棄了民間傳說。另外,據明代嘉靖年間的都御史劉刃所作《甘祠古棗》一首詩中說:"才猶未可輕年少,野史訛傳早相秦。"可見古人對甘羅神童也認為是個謎。


年少成名,十二為相,英年早逝,一代天才少年甘羅


至於為什麼撈棺說流傳這樣廣泛,主要是因為人們不願意看到,甘羅的父親為愛子送葬這一殘酷的事實,白髮人送黑髮人,在中國民間是一種感情上很殘酷,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所以便杜撰出撈棺漂流之說,用以沖淡這種父親為子送葬的感情折磨,這也說明了人們對甘羅的敬仰和愛戴。據說甘羅廟規模很大可惜毀於1958年,只留下這株古柏,然而古柏不會說話,它只能默默見證歷史變遷和世事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